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引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二、程序内容1.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实验室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
(1)识别危(wei)险因素:对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安全等危(wei)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识别,包括但不限于:有害物质、高温、高压、辐射、火灾等。
(2)分析危(wei)险因素:对识别出的危(wei)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特点、来源、可能的危害和风险等级。
(3)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wei)险因素的特点和可能的危害,评估其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可能性。
(4)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艺改进、设备更新、操作规程制定、个人防护用具配备等。
2.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降低实验室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等级,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1)工艺改进:对存在高风险的实验室工作过程进行工艺改进,减少或者消除危(wei)险因素的产生。
(2)设备更新:对老化、损坏或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进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操作规程制定: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步骤,规范实验室工作的进行。
(4)个人防护用具配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具,确保其安全。
三、程序要求1. 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制定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以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2. 风险评估应全面、细致,对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分析和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其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程序。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目标和范围,例如评估实验室的物理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等。
2.收集信息:收集与实验室相关的信息,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
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参考相关标准和法规、与实验室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
3.识别潜在风险: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实验室存在的潜在风险。
例如,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品泄漏、高温高压设备的爆炸风险等。
4.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潜在影响和概率,对每个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或其他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5.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化学品泄漏的风险,可以采取合理的储存方式、建立应急处理方案等措施。
6.编写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和控制措施整理成评估报告,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
三、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1.实施控制措施:根据评估报告中的控制措施,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化学品泄漏的风险,实验室人员应戴好防护装备、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等。
2.监测与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定期检查化学品储存区域的密封性、检查实验室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等。
3.培训与教育: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风险控制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例如,培训实验室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操作实验设备的方法等。
4.事故应急处理:建立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包括事故报告、紧急救援、事故调查等。
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和危害。
5.持续改进:根据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和风险评估的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1. 员工培训和管理: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这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了解应对紧急情况的程序。
实验室主管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更新,并确保员工的资质和培训记录是有效的。
2. 安全设备和设施:实验室必须配备适当的安全设备和设施,例如火灾报警器,灭火器,洗眼器和紧急淋浴。
这些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并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3. 物质储存和处理:实验室必须确保正确的物质储存和处理方法,以减少化学品泄露和火灾等风险。
所有化学品必须正确标记和储存,并与火源和易燃材料保持一定距离。
所有废物必须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
4. 个人防护措施: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实验室外套,手套,护目镜和防护面具。
实验室主管必须确保这些个人防护装备符合相关标准,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员工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装备。
5. 实验室排风系统:实验室必须配备适当的排风系统以消除有害气体和蒸汽。
这些排风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有效清除有害物质。
6. 紧急响应计划:实验室必须制定紧急响应计划,并向所有员工公开。
这些计划包括有关如何应对火灾,泄漏和其他紧急情况的详细指导,并指定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人员。
7. 资源管理:实验室主管必须确保实验室的资源充足,并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的设备。
此外,实验室人员还需遵守实验室资源的合理使用规定,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8. 定期检查和审计:实验室主管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以确保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所有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都应记录并及时解决。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个常见的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的示例,具体的实验室可能需要根据其特定的实验室环境和操作过程进行定制。
最重要的是,实验室主管和所有实验室人员都必须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并且不断更新和改进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然而,实验室工作涉及到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二、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范围:明确评估的实验室区域、设备和工作流程等。
2.识别潜在风险:通过检查实验室设备、化学品、操作流程等,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3.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等级。
4.评估风险影响:分析每个风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6.评估控制效果: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其有效性。
三、风险控制程序1.技术控制(1)合理设计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布局合理,设备符合安全要求,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使用安全设备:使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室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通风设备等,保障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
(3)化学品管理:建立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合理存储、标识、分类和处理等,防止化学品的意外泄漏和事故发生。
(4)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并培训实验室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使用实验室设备、化学品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2.管理控制(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限和程序,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2)培训与教育: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事故报告和调查:建立事故报告和调查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实验室事故,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实验室工作的特点,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2)个人卫生管理: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包括洗手、穿戴整洁、避免食物进入实验室等,减少交叉感染和污染风险。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但其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内容和步骤。
一、风险评估1.1 确定实验室的潜在风险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实验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室设备的安全性、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
通过对实验室的全面检查和调查,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因素。
1.2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在确定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可能性是指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程度是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对实验室和人员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每个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
1.3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完成风险评估后,需要将评估结果整理成风险评估报告。
该报告应包括潜在风险因素的详细描述、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风险等级和优先级的确定,以及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个报告将为后续的风险控制程序提供指导。
二、风险控制2.1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应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和优先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高风险等级的风险,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如增加安全设备和培训人员等。
2.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制定了风险控制策略后,需要将其付诸实施。
这包括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安全性;对化学品进行正确的存储和使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等。
同时,还需要培训实验室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3 监督和评估风险控制效果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次性的,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效果。
定期检查实验室设备和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收集并分析实验室事故和事故隐患的数据,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概述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该程序旨在识别实验室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评估其可能性和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风险。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流程1. 风险识别:通过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巡检和检查,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这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设备的安全性、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实验室操作规程等方面。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性。
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如风险矩阵、风险指数等。
3. 风险优先级排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按照其优先级进行排序,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进行控制。
4.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针对每一个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改进实验室设备、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
5.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付诸实施,并确保实验室人员全面了解和遵守这些措施。
6. 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三、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1. 实验室设备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提供操作指导和培训、确保设备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等。
2. 化学品储存和使用措施:建立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包括分类储存、标识化学品、定期检查储存条件等。
同时,制定使用化学品的操作规程,包括个人防护要求、应急处理措施等。
3. 实验室操作规程: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实验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要求、废弃物处理等。
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悉和遵守规程。
4. 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实验室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需要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使用指导。
5. 废弃物管理:制定废弃物管理制度,包括废弃物分类、储存和处理要求,并确保实验室人员全面了解和遵守这些要求。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引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安全,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风险而制定的。
本程序旨在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人员的安全。
二、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的目的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实验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评估其对人员、环境和设备的潜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2. 风险评估的步骤(1)确定评估范围:确定评估的实验室区域、工作任务和涉及的设备。
(2)识别危(wei)险因素:对实验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因素进行识别,包括化学品、生物样品、尖锐物品、高温、高压等。
(3)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危(wei)险因素的性质、数量、暴露时间和可能的后果,评估风险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等。
(4)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评估范围、识别的危(wei)险因素、风险等级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控制1. 风险控制的原则风险控制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分级管理、动态调整。
2.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1)根据风险评估报告中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确定风险控制责任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3)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包括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执行时间和执行方式。
(4)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的符合要求。
(5)定期进行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控制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紧急情况应急预案1. 紧急情况应急预案的编制根据实验室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漏事故、意外伤害等情况的应对措施和应急联系方式。
2. 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紧急情况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员工对应急预案的了解和掌握。
五、记录与报告1. 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记录对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评估报告、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记录、应急演练记录等。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然而,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目的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实验室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生物风险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实验室风险评估的步骤1. 风险识别:通过对实验室工作流程的全面了解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等方面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先级排序,以确定应对风险的紧急程度。
3.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措施等,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4.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付诸实施,并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 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分析其效果和可持续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四、实验室风险控制的要点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
2. 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潜在的风险。
3. 实验室设施和装备的安全性:确保实验室设施和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更新和更换老化和不安全的设备。
4. 实验材料和试剂的安全管理:对实验材料和试剂进行分类管理,确保其储存、使用和处置的安全性,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5. 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制定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方案,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6. 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风险的应急处理措施和责任人,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效率。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涉及到各种化学品、设备和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保护实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范围:明确评估的实验室区域、设备、操作过程等。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实验室设备、化学品、操作手册、安全规程等相关信息。
3.识别潜在风险:通过分析实验室设备、化学品的性质和操作过程,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
4.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6.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编制成风险评估报告,记录评估过程和结果。
三、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1.技术控制措施:-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引起的风险。
- 安全装置:安装和使用各种安全装置,如安全阀、报警器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
- 操作规范:制定并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实验,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2.管理控制措施:- 培训教育: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类风险。
-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制、实验室规章制度等,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 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实验室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需要佩戴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
- 定期体检:实验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实验活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四、风险控制效果评估1.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目标,例如评估实验室的安全性、环境风险等。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实验室的相关信息,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操作规程、实验室人员等。
3.识别潜在风险:通过对实验室设备、操作规程和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实验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4.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潜在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对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5.编制评估报告:将风险评估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等级评估和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报告中的建议,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措施等。
2.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确保实验室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
3.监督和检查: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持续改进: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新的风险,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风险控制水平。
四、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性1.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实验室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2.保护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有助于减少设备故障和损坏,保护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
3.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实验室事故和故障,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4.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实验室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五、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案例分析以某大学化学实验室为例,通过实施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成功减少了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是必要的。
二、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范围:确定需要评估的实验室区域和活动范围。
2.采集信息:采集与实验室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实验室设备、试剂、操作流程等。
3.识别潜在风险: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4.评估风险严重程度:根据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5.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6.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措施,进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操作。
7.监督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风险控制程序1.技术控制- 实验室设备维护: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 试剂储存和管理: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存放试剂,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 实验操作规范:制定实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符合安全要求。
2.管理控制- 实验室安全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 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安全管理职责和要求。
- 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个人防护措施- 实验室人员着装要求:规定实验室人员的着装要求,包括穿戴实验服、戴口罩、戴手套等。
- 个人防护用品提供:为实验室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眼镜、防护手套等。
- 定期健康检查: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实验要求。
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重要性1.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通过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
2.保护实验室设备和财产: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实验室设备的损坏和财产的损失。
3.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风险评估和控制可以减少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引言概述: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程序文件,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一、风险评估程序文件1.1 制定风险评估策略:确定评估的目标和范围,明确评估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评估的时间和频率。
1.2 收集风险信息:收集实验室设备、实验材料、实验操作等相关信息,了解潜在的风险源和可能的风险事件。
1.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实验室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以便后续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
二、风险控制程序文件2.1 设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2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2.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和装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宣传。
三、风险监测与评估程序文件3.1 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建立实验室风险监测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定期检查、实验过程监测和事故事件报告等。
3.2 进行风险监测与评估:根据风险监测系统,对实验室的风险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并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3.3 修订程序文件:根据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及时修订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确保其与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相符。
四、应急响应程序文件4.1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根据实验室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应急资源准备等。
4.2 建立应急通讯机制:建立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应急通讯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4.3 实施应急演练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意识,确保应急措施的有效性。
五、持续改进与管理程序文件5.1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责任分工、流程控制和绩效评估等,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引言: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研究人员的健康,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相关内容。
一、风险评估程序1.1 确定实验室的风险评估目标:- 确定实验室的风险评估目标,例如评估实验室的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等。
- 确定评估的时间范围,例如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定期进行例行评估等。
1.2 识别潜在风险因素:- 识别实验室内的潜在风险因素,例如化学品、生物样本、尖锐物品等。
- 评估这些风险因素对实验室和人员的潜在危害。
1.3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例如使用风险矩阵等方法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二、风险控制程序2.1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例如优先控制高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等。
- 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级和时间表。
2.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控制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建立安全操作规程等。
- 监督实验室人员遵守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实施的有效性。
2.3 定期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 建立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情况。
- 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三、培训和教育3.1 培训实验室人员:-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等。
-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实验室人员能够正确识别和应对风险。
3.2 提供风险信息和警示:- 向实验室人员提供风险信息和警示,例如化学品的危险性、生物样本的传染风险等。
- 定期组织安全会议或培训,加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3.3 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实验室内部和与外部的风险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 鼓励实验室人员主动报告风险和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和改进。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引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环境安全,保护实验人员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潜在风险和事故的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程序旨在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了解和识别实验室中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风险评估流程1. 风险识别: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操作、化学品储存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可以通过检查实验室设备和操作记录、与实验人员交流等方式进行风险识别。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或其他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将风险分级为高、中、低风险。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提供个人防护装备、限制实验室操作的时间和人员数量、加强化学品储存管理等。
4. 风险监控:定期检查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并记录检查结果。
如发现措施不足或不合适,应及时调整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5. 风险沟通:及时向实验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沟通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实验室的风险情况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风险评估与控制实施案例以某实验室的化学品储存为例,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实施。
1. 风险识别: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化学品储存区进行检查,发现部分化学品储存不符合规定的标识和分类要求,存在混乱和交叉储存的情况。
2. 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将该问题评估为中风险。
可能性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会对实验室人员和设备造成一定的影响。
3. 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包括:重新对化学品进行分类和标识,确保每个化学品都有明确的标识和分类;制定储存区域的规范,确保不同类别的化学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储存;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以降低实验人员接触化学品的风险。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相关内容。
一、实验室风险评估1.1 实验室危险源的识别在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时,首先需要对实验室内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生物材料、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等。
通过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1.2 危险源的评估与分类对实验室内的危险源进行评估与分类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危险源的潜在风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可以根据其潜在的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分类,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
1.3 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风险评估报告是对实验室风险评估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制风险评估报告时,需要详细描述实验室内的危险源、评估结果和相应的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
此外,还应该包括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内容。
二、风险控制程序2.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
这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内的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操作规范、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应急设施的设置等。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实验需求,并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2 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与监督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后,需要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实验室内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实验室人员按照规定的控制措施进行操作。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风险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
2.3 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与改进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估和改进是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可以了解措施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但其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二、风险评估程序1. 识别潜在风险通过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品泄漏、火灾、电气故障、生物安全等。
2. 评估风险等级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其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风险等级。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风险矩阵法等。
3. 收集数据和信息收集实验室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设备和仪器的技术规格、操作手册、安全数据表、员工培训记录等,以便更准确地评估风险。
4. 分析风险来源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具体的来源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例如,化学品泄漏的来源可能是不当的储存或操作。
5. 评估风险概率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每个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
这可以帮助确定哪些风险需要更加重视和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
6. 评估风险后果对每个潜在风险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设备损坏等。
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7. 确定风险优先级综合考虑风险等级、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确定每个潜在风险的优先级。
这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控制程序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化学品泄漏的风险,可以采取限制存储数量、加强操作培训等措施。
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付诸实施,确保实验室内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包括培训员工、购买安全设备、建立操作规范等。
3. 监测和评估控制效果定期监测和评估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事故和事件的记录、员工的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
4. 更新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随着实验室的变化和新的风险的出现,及时更新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但实验室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给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相关内容。
一、风险评估1.1 确定实验室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需要确定实验室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化学品、生物制品、射线等。
1.2 评估危险因素的潜在风险程度对于确定的危险因素,需要评估其潜在风险程度,包括对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可能引发的事故概率等。
1.3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危险因素的潜在风险程度,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包括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详细描述和评估结果。
二、风险控制程序2.1 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流程、安全操作规范等,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
2.2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为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包括紧急救援设备、安全防护用具等,提供必要的保障。
2.3 建立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处理流程、应急救援措施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三、实施风险控制3.1 培训实验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应急处理方法等,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和装备定期检查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和装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3.3 强化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
四、监督与评估4.1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定期对实验室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及时更新风险评估报告,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2 进行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
4.3 建立风险管理档案建立实验室风险管理档案,包括风险评估报告、安全检查记录等,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相关内容。
一、风险评估1.1 确定实验室风险的范围和目标在进行风险评估前,需要明确实验室的具体范围和目标。
包括实验室的设备、实验项目、人员等方面,以便全面评估潜在风险。
1.2 识别潜在风险因素通过对实验室设备、实验项目和工作流程的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化学品泄漏、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
1.3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哪些风险是高风险、中风险或者低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
二、风险控制2.1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包括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措施等,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可能性。
2.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策略具体落实到实验室管理和操作中。
确保实验室人员都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3 定期评估和更新风险控制程序定期对实验室的风险控制程序进行评估,根据实验室工作的变化和新的风险因素,及时更新风险控制措施。
保持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三、应急响应3.1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包括应急处置流程、人员分工、应急设备准备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2 进行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通过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作能力。
3.3 不断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根据应急演练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不断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四、培训和教育4.1 开展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内容。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试验和分析的场所,其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wei)险因素。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标准格式。
二、风险评估程序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人员和实验室环境等方面。
2.采集信息:采集与实验室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操作流程、实验室环境等。
3.识别潜在风险: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识别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包括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电气事故等。
4.评估风险程度:对识别到的潜在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其对实验室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
5.确定风险等级: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
6.编制风险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编制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结果、风险等级划分等内容。
三、风险控制程序1.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2.制定操作规程:根据控制措施,制定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室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等。
3.培训和教育: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实验室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
4.监督和检查: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5.事故应急处理: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包括事故报告、紧急救援措施和事故调查等内容,以应对实验室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四、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实施1.组织实施:明确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2.宣传和推广:通过内部培训、宣传资料和会议等方式,向实验室人员宣传和推广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增强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的程序和要求。
二、风险评估程序1. 确定评估范围: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实验室区域和活动范围。
2. 识别潜在风险:通过观察、咨询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考相关资料,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对识别出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4.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整理成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等级、风险影响因素等信息。
三、风险控制程序1. 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风险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和责任分工。
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风险,如改进实验室设施、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制定操作规程等。
3. 监督与检查: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4. 风险控制记录:对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记录,包括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效果评估和改进措施等。
四、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要求1. 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设备维护与检修: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 废物处理:建立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和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4. 紧急预案制定:制定紧急预案,明确各类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和责任分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5. 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有效降低实验室事故和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措施,以适应实验室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
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
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
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
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 感染。
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 .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
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1)乙型肝炎: 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
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
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
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
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
(2)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
3.防护措施(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关于HBV、HCV、HIV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
医院和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2)规范操作程序: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
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
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检验科应制...定一套有关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应自觉遵守。
如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接听手机;在免疫学检验室和细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
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
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
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3)避免锐器损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容器内;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
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4)重视手部清洁:院内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
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
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
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
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00倍,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暂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分钟可降低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2s便可去除92%,洗2分钟可去除97.8%。
(5)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
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 .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评估的范围是科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进行风险评估。
科室管理机构要统筹安排。
评估的结论要十分明确,包括危险程度极低的微生物。
可以根据实验室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估。
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紧急、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提供以下操作规范:1. 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2. 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清除3. 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4. 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风险评估内容(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医院检验科可能接触的病原体进行评估。
.. ....2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第三类BSL-2 BSL-2举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与致病(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一般有如下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
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 83%率,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菌血症、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骨髓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溶表皮素、明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肽酶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二)左右,显微镜下呈单个、成双以及m0.8μ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排列成葡萄串状。
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衰老、死亡和被白细胞吞噬后的菌体革兰染色呈阴性。
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
35~37℃、最适pH7.4~7.6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可分解葡萄糖、10-15%NaCl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肉汤中生长。
...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
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诊断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痰液、脓液、创伤分泌物、尿液、粪便和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镜检直接涂片检查在正常情况下呈无菌状态的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检出革兰氏阳性,显微镜下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直径0.5-1μm的球菌。
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分离培养可以选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平板和高盐甘露醇平板,血平板用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
该菌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迅速混浊生长;若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5℃过夜后可形成直径约2~3mm的厚菌落、湿润有光泽、呈金黄色不透明圆形凸起。
若接种于血平板,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透明的β—溶血环。
在高甘露醇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成淡橙黄色菌落,以此可与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相鉴别。
4.鉴别实验(1)血浆凝固酶试验:血浆凝固酶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