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渔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 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 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 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 “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 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 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 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 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
第3段: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
――以: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Baidu Nhomakorabea:屈原回答说:“我听过:刚洗过头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 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尘埃。怎么能让 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我宁愿投入湘水,葬身在江中鱼腹。怎么 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 污呢?”
讨论 第四节笔墨集中在谁的身上?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

第四节笔墨集中在渔父的身上,听了屈原的
回答,渔父“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
“鼓枻而去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
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
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词“水清”与
“水浊”实际是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
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实际上仍然
是上文“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的意思,这是渔父处世哲学的一种诗意的说法。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而去的结尾,也使全文具
有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形象?显示了屈原 怎样的人格?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 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 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 人格。
渔父为屈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他 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 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
作为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尚人格 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能否接受呢?
因为屈原宁死也不愿从俗,所以对于渔父 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
在第三节,屈原是怎样回答的呢?在屈原的 回答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态度和理想分别是什么 吗?从而又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 具有什么样的人格?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
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 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 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问 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 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 《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 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 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第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到湘江边上徘徊,
在江边上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
2、本文中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他是一位超然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 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 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 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 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 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 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 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 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创作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 《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 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 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 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 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 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 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
被放逐。”
课文简析
▪ 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 ▪ 时间 地点 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
时间
“既放”,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 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
地点 江潭 泽畔
人物
屈原 心事重重 颜色憔悴
行吟泽畔 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 心力 交瘁 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 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 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 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 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 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 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 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 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 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 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 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 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 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 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 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他的祖国沦丧后, 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 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 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 意志和尊严。
可见屈原正是一个始终不渝 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 活中的强者
▪ 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 鲜明对立中,屈原正以其坚定 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 4段:
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听完后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 边走边唱道:“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 以用来洗一洗我的帽缨;沧浪江的水浊又 浊啊,可以用来洗一洗我的双脚。”便离 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
《楚辞》
导入新课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的名 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 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 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 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 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 《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 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屈原(前339?~前 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 国诗人。名平,字 原。楚武王熊通之 子屈瑕的后代。丹 阳(今湖北秭归) 人。
《国魂-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
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 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 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 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 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 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 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 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 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 自己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 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 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 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 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 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 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 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 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 了矛盾。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渔父
▪ 渔父上场,与屈原问答.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对渔父并没有作外形描写,而是直接写出他 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 “子非三闾大夫与?” 显然是渔父认出了他,便用反问来确认。
二问“何故至于斯”屈原落魄到这地步,当 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
胸中久蓄的痛苦一经触发,回答的 就显得格外愤激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 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 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 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 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 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 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 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
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 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 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 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 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 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 苟合,不妥协
渔父的问话,引出屈原的答话 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第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 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劝他道:“通达事理的人不拘泥于 任何事物,并能随着世道而变化。既然世上的人 都混浊,您为什么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既然个 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 酒汁?为什么您偏要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 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先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 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 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 个反问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表明了自己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 理想。
2—3两节简析
在第二节,渔父的驳难,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哑谜式的比兴方式
▪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 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 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 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
这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既然世道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折 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 天达命的明哲。
▪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 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 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 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 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 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 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 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 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 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 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 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 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 生的代称。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 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 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 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 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 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 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