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宁赴湘流
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
渔 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父 不愠不怒,超然豁达
屈 原
Hale Waihona Puke 毅然赴死课堂讨论•屈原毅然赴死的 结局让很多人很 遗憾,你如何看 待屈原的选择? 你更欣赏谁的选 择?
背景资料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 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 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 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 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 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 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 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 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 择赴死。”
渔 父 《
楚 辞 》
渔父(fǔ) 三闾(lǘ)大夫 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
餔(bū)其糟歠(chuò)其醨(lí)? 物之汶汶 (mén) 鼓枻(yì)而去
可以濯( zhuó )吾足
屈原
渔父
对话
江 边 的 对 话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对话中两人各自持什么观点 ?
渔父:与世推移

渔父ppt13 课件

渔父ppt13 课件

视频朗读欣赏
——《渔父》
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各处在怎 样的人生境遇中?从文中哪些外形描 写中可看出他们不同的境遇和状态?
屈原:行至水穷处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塑造 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 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 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 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 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 渔父这一形象,是怎样一位形象?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从文本看,作者 有无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 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 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 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 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提示:结合以下语言分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 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伟大人格。
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 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渔父》公开课课件_图文

《渔父》公开课课件_图文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逍遥自在的渔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④看破红尘的渔父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 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三次对话
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的观 点。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6、从渔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渔父怎样的形象? 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 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 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 fǔ
枯槁(gǎo

汶汶(mén
) 餔其糟( bū )
) 莞尔(wǎn ) 濯吾足( zhuó)
鼓枻( yì ) 淈其泥( gǔ
) 歠(chuò 其醨( lí )

预习检测
(二)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 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词:
颜色、形容、至于、可以 、凝滞、高举

4、屈原的第二次回答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屈 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 答。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渔父》(正式课件)

《渔父》(正式课件)
思想内涵
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文化背景
了解《渔父》所处的文化背景,分析其对文章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与欣赏的注意事项
尊重原文
01
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应尊重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随
意改动或曲解原文。
深入思考
02
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不要停
留在表面。
《渔父》课件大纲
REPORTING
•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 • 《渔父》的主题内容 • 《渔父》的艺术特色 • 《渔父》的现代意义 • 《渔父》的阅读与欣赏
目录
PART 01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REPORT来自NG作者介绍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他的作品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厚的爱
国情怀。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早年 受楚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 夫等要职。然而,由于遭人陷害 ,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作品
屈原留下了《离骚》、《九歌》 、《天问》等许多不朽诗篇,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楚国政治黑暗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亲眼目睹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这 成为他创作《渔父》的重要背景。
REPORTING
阅读方法
逐段阅读
按照段落顺序,逐段阅读全文,理解每段的意思 和作用。
重点阅读
重点关注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深入理解其 含义和表达手法。
对比阅读
将《渔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欣赏角度
语言艺术
欣赏《渔父》的语言表达,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感受其 独特的文学魅力。

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5
渔父与屈原的现代启示
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发现有的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党员领 导干部,其实原来本质是不错的,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苦难的 童年,奋斗的青年,成功的中年,悲惨的晚年。应该说,这些党员领 导干部刚当官时,绝大多数都能安分守己,兢兢业业,但为什么到了 晚年就跳不出腐败的“怪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这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缺 乏屈原心中的那个“独”字,即:“独清”、“独醒”的独具匠心。 两千多年前,屈原面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社会环境,执着追 求的却是“独清”,“独醒”的高风亮节。正是屈原的这种独树一帜, 激励他一生敢于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 同流合污,挺身而出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殊死斗争,明知忠贞 耿直会招致祸患,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尽管屈原后来还是被旧势力所吞没,但他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 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无畏精神却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 宝贵财富。这也正是多少年来,人民景仰屈原,纪念屈原,学习屈原 的原因所在。 而当今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看起来却倒像那个与屈原对话的渔父。在 渔父的眼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界上就根本没有真理,没有是 非,惟一有的是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尤其是对于屈原这种位高势 大的“圣人”来说,只要能够沽名钓誉,更应该“随其流、扬其波”, 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都抛之脑后,不必计较。渔父的这 6 种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唯利是图,趋炎附势,投机取
渔父采取的态度,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激烈的 对抗,而是顺应历史自然发展的潮流,以自然变化 为法则,与世界同步。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这就是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道法自然,顺天应 人的道理。渔父代表的是道家的主要思想和处事生 活方式。“无为而自。然也。” 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渔父》课件2下册语文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渔父》课件2下册语文课件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页。
4、翻译句子(jù zi)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分)
屈原被放逐(fàngzhú)后,在湘江边上徘徊,在江
边上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
貌枯瘦。
因此(我)被
是以见放。(2分) 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分)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页。
“是生存 ,还是死亡 (shēngcún)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
作《史记》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选择了生存。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 的价值。
第十九页,共三十页。
第十三页,共三十页。
问题 根据文本
探 讨 (wèntí)
渔父的人物形象
(tàntǎo)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 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歠。”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 言。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他,就是屈原。“已经”,或“。(怎么能够让自 己的清白之身,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如竹林七贤、陶渊明、王维等)。在你的印象中有
No 哪些文学作品中有着相似的渔父形象。——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渔父飘然而去,带着
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 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qiāngǔ)的 志士泪涌如潮。于

《渔父》屈原 ppt

《渔父》屈原 ppt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 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 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 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 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 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 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 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 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 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 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 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 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 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 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 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 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 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 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 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 滞於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卫灵公》)坚 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 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 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 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 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 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 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 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 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 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 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 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渔父》ppt课件

《渔父》ppt课件

其一,文题是“ 渔父”; 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 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 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在 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 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
课堂讨论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 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对比、衬托作用,两者的形象特征与 处世态度明显对立。
课堂讨论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概括屈原和渔父的形 象特征以及他的处世态度。 屈原和渔父谁是主角?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 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昂扬、傲然之气,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同时还包含着一种 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不随波逐流,不苟合;显示了他的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 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阅读理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 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 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 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 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 呢?
渔父
课文导入
生与死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生与死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屈原 是如何选择的?
清代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知识简介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 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 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 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 改良内政,联齐抗秦。起初他颇受楚 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 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 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 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 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 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楚辞》渔父屈原课件

《楚辞》渔父屈原课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已经 放:被流放,意念 被动 行吟泽畔:省略句,省略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枯槁:枯瘦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 与?何故至于斯?”
父:甫,对老年男子的尊 称 三闾大夫:楚国官职 与:句末语气词,吗 至于斯:到这个地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 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 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 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 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举,全。 是以,因此。 见,被,见表被动。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凝滞,拘泥,执着。于,介词表被动。 淈,搅浑。 餔,吃。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出世俗。 自令放为:被动句 为:呢,句末语气词。
屈 原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
蔡 琴
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课件(共52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课件(共52张PPT)

本段重点词语 颜色 形容 至于
脸色
形体容貌 到达 这个地步 整个世界 被流放

举世 见放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父见而问故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参考译文
渔父又问道:“识时务的人不会受 事物拘束,反而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 变化。世人全都污浊,您为什么不趁 机搅浑泥水掀起浊浪?(意思是您为 什么不随波逐流?)大家都喝醉了, 您为什么不去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 为什么要深远思索,行为高出世俗, 使自己被流放呢?

------

渔 父
给下列词语注音 渔父

弹冠
Tán guān
mén hào
憔悴
枯槁
qiáocuì 汶汶 kūgǎo 皓皓 gǔ 莞尔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wǎn yì
zhuó
Bū zāo 鼓枻 Chuò lí 濯我足
请同学齐读课文
翻译课文第一段
参考译文
屈原被流放,在江潭湖畔 一带游走,一边行走,一边 吟叹,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一个打鱼的人看见了就问他 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 么缘故到这个地步?“屈原 回答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 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 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 醒的,因此我被流放。“
3从文中内容看,渔父是一个怎样的 人?对他的看法,你是怎么认识的?
渔父是一个主张与世推移、随遇而 安、知天达命的隐者高士。他的看法 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 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 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 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 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对我们 很有借鉴意义。
导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
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
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
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
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
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
6
.
7
文本解读 之重要字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 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 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
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
.
16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 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 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 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 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 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的伟大人格。
.
4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
5
骚体诗:
•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 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 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 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 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 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
17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 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 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
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
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
18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 俗。今指高高举起)12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
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
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
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
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
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
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9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3
知识介绍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
•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 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 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 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 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 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 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 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 逐。”
.
8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 不再和屈原说话。
.
11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词:
•(形容:形体容貌,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 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 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 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 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
10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15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 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 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 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 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
13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屈原既放 •(被动句)
•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 是以见放 •(被动句) •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 自令放为 •(被动句)
.
14
文本解读 之名句赏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知识和能力目标
•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 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能够认 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 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 德育目标
• 通过对比阅读,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 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 的思考和追求。
------
渔 父 屈

.
1
•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 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 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 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 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 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 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 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
2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