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合集下载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试析《渔父》中两种形象的文化代表陛

试析《渔父》中两种形象的文化代表陛
科研 理 论
试析《 渔父》京 师 范大 学 南 江 苏 南京 209) 10 7 一
【 擅
要】 楚辞体作品 《 渔父》 短小精悍 , 运用 富含哲理意味 的对话语言勾勒 出两个生动的形象: 屈原形象和渔父形象 。 两者形象不仅是个人或者 两类 渔父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老 子 认 为 , 是 天 下 之母 , 不 是 天 下之 “ ” 道 而 父 。从 这 点 出 发 , 我认 为 屈 原 是
人思想意识 , 对世事态度 、 情感的表达, 同样也具有了深层次文化层面上 的代表意义。
【 关键诃】 屈原
在楚辞体作品中, 有部作品的情况有 点特别 , 渔父》, 即《 虽然这篇文章 历史争议很大,但 是为研 究屈原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都提供 了很重要 的资
性。
值 ’ 中屈原的形象 在《 渔父》 整 篇文章屈原的语言只有两句 :举世 皆浊我独 清, 中, “ 众人 皆醉我独醒 , 以见放” 吾 闻之, 是 , “ 新沐者必弹冠 ,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 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之腹 中。 安能以皓皓之 白, 而 蒙世俗之尘埃 乎” 1 , 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地勾勒 出屈原 的形象 : [] 这 首先是 具有 自己坚定立场和禀赋之美的贤 明者 , ;其次是具有道德之善和高尚人 格, 不肯 随波逐流 , 不与众 同流合污 的洁 身 自好 者: 第三是敢于正道直行 , “ 富贵 不 能 淫 , 贱 不 能 移 , 贫 威武 不 能 屈 ” 大 丈夫 。 的 屈原的形象正是儒学中推崇的君子形象:具有 良好 的品德和修养, 具 有坚毅的人格和 宽厚的心胸 , ‘ 敦善行而不殆 ”2 。 [] 孔子对于君 子的特质 大致归结为: 仁、 刚毅 、 智、 勇、 恭让、 慧等 。在 《 敏 论语・ 问》 宪 中提到: 君子 “ 道三: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 勇者不惧 ”3 ; [] 这些所 归结 出来 的君 子形象在 屈原身上都得到 了很好 的体现, 说明屈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受儒学经 典 的影响, 自己的行 为处事 中也透露 出儒家的精神 导向和文化底蕴 。 在 第二旬主要观点 出于儒家著作 《 苟子・ 不苟篇》 “ : 故新浴 者振其衣, 新 沐者弹其冠, 人之情也。其谁 能以己之滤滤 , 受人之拭械 者哉 ?”4这句话 [] 也是反映着屈原 的坚持不放任 自流, 进一步表白宁死也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的志向, 建功立业, 而这种思想很容 易在儒家经典 中看 到: 士不可 以不弘 “ 毅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儒家的三不朽“ , 立德 、 言、 功” 立 立 都可以 看 出儒家强烈 的济世感、 治世感与救世感 。屈原正是这种儒家文化的集中 体现。 二 、 父> 继 中渔父 的形象 文章 中还出现 了另外一个人物 , 即渔父 , 我认为, 渔父的形象 是人 为创 造出的并且是道家思想和文化的体现 。首先, 从渔父的语 言中我们 不难看 出, 渔父不是简单 的渔夫, 而是文化 水平较高 的隐者, 至少受过很 好的教 育, 并且对于世事有着 自己独到 的见解 , 否则也不会说出文 中具有哲理深 意的话语。这几句透露出随遇而安的率直 , 心怀旷达 的潇洒 。第二, 楚地隐 者 很 多 , 些 隐 者 的 思 想 和 渔 父 的思 想 如 出一 辙 , 体现 出 一种 可 能 随 顺 这 都

对《渔父》的评析

对《渔父》的评析

对《渔父》的评析一、作品的写作背景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渔父形象探究解析

秋日郊居 宋·陆游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在山雨霏微,溪云细薄的天气里,渔夫垂 钓作乐,以欣赏鸭戏江水,鱼腾细浪。
渡江 唐·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春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写江边人家垂钓取乐。春光明媚,江流上 涨,杂花生渚,芳草如茵,鱼龙高卧,江 上人家悠闲自在地垂钓自娱。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 形象?
渔•渔父父是这一一位形知象天,达对命塑、造与屈世 推原来移讲的,隐具者有。对比、衬托的 作用。 他飘忽来去,看透了尘世的 纷•文扰章,采却用保了持对超比然的姿手态法,,懂 得主要与通世过推屈移原,和随渔遇父而的安问,与追 求答,一表种现无了拘无两束种、对自立由的自人在生 的态度人和生截境然界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辞﹒渔父》
屈原的《楚辞 渔父》则叙述了“屈原既 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 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 “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最终没能点化屈原, 屈原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之道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不妥协,特立 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 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 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 格。
对话分析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作者:陈含笑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276-01《楚辞·渔父》非常的短小精悍,但是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各有特色,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思想的比较,《楚辞·渔父》展示了两种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两套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其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影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文中屈原形象屈原一出场的形象便显现出一种沧桑感,短短二十个字,既交待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形态,又借此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给人沉郁之感。

似乎江潭、泽畔的自然环境也被附着了凄凉之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披头散发、枯瘦憔悴的人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唱,“行吟”的是内心的悲戚与痛楚,不知置身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不想过去,未来看不见希望而过去只是无尽的伤悲,所以只能带着众多的不理解独步江畔。

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竟只能是踽踽独行。

他多么希望能够遇到一位懂他的知音,能够倾听他那矛盾痛苦的心声。

但是,遇到的渔父却是完全和他立场相对的人,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支持。

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将自己与众人完全划分了界限,看似孤高自傲,却实为苦无知音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的坚守,或许此时还对渔父抱有一丝希望,这个茫茫无际的江畔还能够遇上说话的人是一种缘分,可是对方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表现在答话的语气上,一种决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埃”。

这里屈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是对渔父的立场的辩驳,也表达了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用生命作为对自己理想维护的最后资本,他要捍卫自己的“清白”,并且义无反顾。

他的不屈服不退让的高贵品质、崇高形象,“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的愤 闷 和 哀 怨 。 这 时 候 一 位 身 着 蓑 衣 、头 戴 箬 笠 、鹤 发 童颜 的 渔
父 飘 然 而 至 。 他 既 不 是 普 通 文
嬗变 ,形 象内蕴 中的隐逸 情结 却
是 贯 穿 始 终 ,一 直 不 变 。 本 文 试
以 《 = 庄子》 、
辞》、 《 江雪》、
他非常惊诧地 问道 : “ 子非三 间
大夫 与 ,何故 至 于斯 ? ” 屈 原 径 直答道 : “ 举 世 皆 浊 我 独 清 ,众 人 皆醉我 独醒 ,是 以见放 。 ” 屈

超 脱 旷达 ,恰 然 自得 的 达

中 国 文化 意 义 上 最 早 的渔 父 形象应该 出现在 《 庄子 ・ 杂篇 ・ 渔
怡 然 自得 的 达 者 , 垌 察 世 事 、 渊博 睿 的智 者 ,保 持 操 守 、孤 傲 坚 持 的 执 者 ,铮 铮 铁 骨 、 义 薄云 天 的 义者 。但
无论 渔父形 象如何嬗 变,不 变的是 它蕴含着 的中国古代文人 隐逸情结。
关 键 词 : 渔父 性 格 类 型 隐逸 情 结
仁” “ 舍生 取义 ” 的人生 信 念 , 孑 L 子相 信人 的生命 ,只有 承荷着
崇 高 的 品 德 和理 想 ,才 不 失 其 价
人 ,也 不 同 于 那 些 功 成 身 退 的 士 大 夫 , 更 非 一 般 打 鱼 为 生 的 渔 翁 ,他是 一位 深 谙世 故 的哲 人 。
作 为道 家 学 派 代 表 人 物 的人 生
观 ,由此 可 以看 出其 渔 樵 于江 渚 ,吸 风饮 露 的生 活 状 态 ,这 是
超脱旷达 ,怡然 自得的达者形象。
二. 洞 察世 事 、渊 博 睿 的 智 者

两种选择,一样坚守——《渔父》人物形象异同探究

两种选择,一样坚守——《渔父》人物形象异同探究

.教材新探 .内容摘要:以往的《渔父》文本教学中,我们总认为文章通过渔父和屈原人物形象的对比,着意突出屈原坚守理想、洁身自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

然细察文本,屈原和渔父,一个是弃臣,退于朝,以死明志,以行示忠,终殉道而死;一个是隐士,守于野,以隐守志,以心守忠,终守道自适。

他们做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却一样是守道守忠的典范。

关键词:屈原;渔父;形象异同;守道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认为《渔父》主要通过对比手法,通过渔父和屈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的对比,讴歌主人公洁身自好、誓死守道的高洁品格,对渔父的所谓“随波逐流”颇有微词。

然而,细察文本幽微处,深析对话内层次,我们发现,渔父和屈原,作为本章的两大人物,若将其置于二元对立的境地,非黑即白地做出价值判断,未免鲁莽地扭曲了文章本意。

其实他们虽做了两种不同选择,却同守一样道义,同样值得讴歌,并无主次之分。

一、弃臣与隐士:“被动”与“主动”中窥人物之异弃妇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妇女,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弃妇”形象,她们大多幽隐悲苦,憔悴孤寂,如在《诗经·柏舟》中有“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一句,被弃的女子随着柏木船任意漂流,面容因忧愁难眠而憔悴不堪。

而《渔父》首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同样描写了一个被官场弃绝的孤独憔悴的屈原形象,只不过,他是乱世和昏君的弃臣。

研读文本,发现不同境遇和经历之下,他和渔父存在着许多不同。

(一)才不见用和恃才淡退。

屈原在《离骚》中有大量关于个人志向和理想的描述。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对自己的高贵血统引以为豪;“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有很高的期许;“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他对佞臣庸制深恶痛绝;“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直言匡世救主之志。

然后这样一个德才兼备、富有雄心大志的忠臣在现实世界里却屡屡碰壁:楚襄王听信谗言,视其忠心如敝屣,将其无情流放;国难当头,他才不见用,满心孤愤。

渔父人物形象对比:屈原与渔父

渔父人物形象对比:屈原与渔父

一、人物形象
屈原:为维护自己的高洁人格和美政理想,不肯同流合污,即使葬身湘江也不愿被污,内在特征是舍身取义、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个殉道者形象。

渔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保持自我人格,是一个隐逸者的形象。

一、选择不同
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政治理想破灭,祖国沦丧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与尊严。

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他忍辱偷生,选择生来发愤著书,以此洗刷生命的耻辱,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分析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

《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形象解读作者:杨博翔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内容摘要: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

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渔父形象生成性《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而且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渔父”为扁舟垂钓之“象”,借以表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则是发源之始。

[1]比如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

这些作品,虽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原型”上生发出来的。

可以说对《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解读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言文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意蕴,存在着,要么对于渔父的形象有误读之嫌,要么忽略渔父的形象分析,而过于注重对屈原形象分析的现象。

对渔父的误读表现在,认为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

[2]可以说,他在文章中全然是一个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并没有从文本当中细细品读,而是随意给渔父贴上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标签。

过于注重屈原形象分析,则表现在将渔父放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发问者,由他来串联整篇文章,从而勾勒出屈原的形象。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课文深处K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王开东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如“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是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这一个”。

不,不,隐文化的一种象,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的源和原经验的意。

隐文化,古代文人的隐心,有渔父形象一。

渔父形象最在中。

文章中的渔父,,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地,的计形”r人伦”,都是“苦心劳形”。

而渔父的“真”,是七天”,F'法天”r”“不时”。

是r”的和r不而之”的一的。

最,渔父的思,如,,尊渔父圣人。

累累若丧之犬的,似乎恍然了己“再逐鲁,削迹卫,伐树宋,围陈蔡”背后的正原因。

实,个故事显是伪作,是后世学者借助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其酉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于江鱼之。

以之白,而蒙世之{”渔父而笑,而去,乃歌曰:'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O”遂去,不复与言。

个则是思和思的一正的,火花四射,精彩绝伦。

《楚辞》的本意,恐怕是借助渔父来衬托屈原的洁。

面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执着、决绝、不苟且、不合作、不低俗,不而之,坚守着人标,宁愿舍弃生命,也放声呐喊,纵然破灭,也精神长存。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探究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探究
取 向的 执 著 !
二 、如 果 此 文 为 深 知 屈 原 生 活 和 思 想 的 楚 人所 写, 则可 能分 为 三 种情 况分 析 。
1 .景仰屈原的为人 ,而将渔父作 为屈原 的反面
陪衬 , 一个世俗普通的渔夫。 渔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打渔 的,有那么一点知 识文化 , 在凡夫俗子的眼里 , 腐朽糜烂 的生活是种享 受。他就劝屈原不要太过认真 , 有享受时为什么不好
摇和矛盾。此处《 渔父》 正是用一种更灵活 、 更生动的
自设 问答 的方式 ,集中地体 现了这样 一种 思想 矛盾 的状 态 。但 是 最后 他用 自己的 行 动 作 了 一个 结 论——这就是 自沉 泪罗 ,以此表明对于 自己理想 的 珍爱 , 对于 自己操守 的坚持 , 于 自己整个人生价值 对
原行为的比较对象“ 众人”层次 、 , 境界都不算高。
二处是渔父在离开屈原时唱 了这么一首歌 :沧 “ 浪之水清兮 , 以濯吾 缨 ; 可 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 足。根据史料记载这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楚地 民歌(孟 ” 《
此外 , 渔父》 《 完全 可以和《 离骚》 居》 《b 对照来 读。 例如 :离骚》 《 ③的第二部分用 回车复路的情节( 原
苏 教 版 高 中语 文 必 修 五 “ 面 人 生 ” 题 中“ 直 专 生 的考 虑 。 以上 内容 就 表 现 出 屈 原 思想 上 曾 有 过 的 动
存选择” 这一板块里收 录了《 报任 安书》 楚辞 ・ 和《 渔
父》 两篇文章 。编者 试图借助 司马迁和屈原两个人物 形象来 阐明“ 以生践志 ” 以死 明志 ” 和“ 这两种 中华 民 族伟大 的生死观。《 楚辞 ・ 渔父》 一课教学中我在明确 了屈原这个坚持理想 、 舍生取义 的强者形象后 , 学生 对文中反复 出现的渔父形象产 生了兴趣 :一 个普普 通通 的渔夫? 一位高蹈遁世 的隐者? 抑或仅仅是屈原 心中另一个“ ?……面对种种 疑问, 我” 我们通过查资 料后首先发现对于此 文的作者众说纷纭 : 东汉《 辞 楚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渔父》是屈原七十篇诗歌中的一篇,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田园诗。

这首诗讲述了一
个渔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主题是爱情和家庭。

首先,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是由四句组成的四句体,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整
首诗的格律非常规整,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

其次,从诗歌的主旨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浓烈的,直接打动人心。

作者通过
渔父和妻子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永恒的爱情和忠诚的家庭观念。

渔父把妻子比作“朱唇皓齿”,“良人美妇”,“情深似海”。

他相信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夕阳西下而暮,徂往来者不可追”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在爱情和家庭中的不朽价值。

作品
含义则是表达了屈原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赞美,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道德精神的歌颂。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来看,这首诗用了很多生动而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的造诣。

例如,“濯红荻,为我烧酒,渔艇听歌,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话中的“濯红荻”就是
指摘荻花煮的酒,味道香甜。

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读者的感觉,让人更容易代入作者所
想表达的情景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
家庭和传统美德的倡导,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是一篇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的优秀诗歌。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关于这首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大致上都是认为此篇乃是作者屈原被放逐时所作,以抒发他忧国伤时和对前途失望之情,“寂寞”、“寥落”等词语正是表现出作者内心孤独凄凉的感受。

不过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还应该从整体把握来看待,因为《渔父》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神话故事来阐述人间的道理。

因而在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深入地思考一下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政治与人生哲学思想,进行总结性评价,避免流于肤浅。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渔夫,去领略一番“世界第一江山”的风采吧!第一层写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以鱼、鸟入水来比喻君子处世,用泥沙混杂水中比喻小人在朝廷为官,极力赞扬鱼儿无拘无束的快乐自由,实则是借古讽今,揭露庸俗贪婪的小人。

“沧浪”暗示了诗人高洁的节操。

可见渔父与“鱼”、“鸟”一样,均属于隐逸之士。

接下来,再叙渔父之状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紧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已经很明显地将渔父置身社会洪流之外。

于是开始将自己推销给“渔父”了:“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认为圣贤之人如此做并非是沽名钓誉,而是以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化解外部世界带来的烦恼。

最后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矣。

”点破题旨,留下余味。

“沧浪之水”代指世俗之尘,表达作者鄙弃世俗,洁身自好的意愿。

“可以濯吾缨”比喻其远离污浊官场,追求廉洁清白的节操,而“可以濯吾足”,表达了更为深刻的思想——纵使在恶浊的环境中仍保持洁身自好。

其中包含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对于“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颇有些人把它视为怪诞,但又何尝不合情理呢?因为人洗澡时,热气蒸腾、汗流浃背,必须得打起伞才能防止湿透衣服,所以先弹去帽上灰尘,再拂拭身上尘土,这不仅反映出儒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而且还使人联想到古代的贵族往往在沐浴之后戴上高高的帽子,做些繁琐而矫揉造作的动作,完全违背了人体的真实自然。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渔父意象,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这个意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传承至今。

从渔父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刻的含义和寓意,这篇文章将会探讨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及其蕴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渔父的本质。

渔父是一个靠海为生的人,常常在海滨垂钓,静待着大海给他带来的收获。

渔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和辛劳的,他需要不断地面对着海风和浪涛。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渔父的生存状况可能并不乐观,但他所追求的目标是深深地映射在他的内心中——从大海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换句话说,渔父的目标是充满动机的,因而有力量推动着他往前走。

在古典文学中,渔父意象传递出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渔父通常被视为自然的象征。

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他所追求的东西也有着自然的色彩。

渔父的取材来源也是来自大自然——大海中的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渔父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渔父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翻译者或者促进者。

其次,渔父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寓言意象。

渔父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而不断努力,他的行为不是自我追求而是拼搏奋斗的代表。

拼搏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的能力,不断地推进了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表明,渔父意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它以一种有力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奋斗。

最后,渔父还代表一种战胜困难的意象。

渔父常年在海上打渔,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渔父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收获。

这种困难表明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渔父的克服挑战的方式和决心,我们看到了成功与胜利背后的代价和重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蕴含着自然、拼搏、克服挑战等多种意义。

它在文学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探索。

作为渔父意象的读者,我们需要从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寓意,希望在寻找过程中也能够启示我们对未来的追求。

最新渔父人物形象对比:屈原与渔父

最新渔父人物形象对比:屈原与渔父

渔父人物形象对比:屈原与渔父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一、人物形象
屈原:为维护自己的高洁人格和美政理想,不肯同流合污,即使葬身湘江也不愿被污,内在特征是舍身取义、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个殉道者形象。

渔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保持自我人格,是一个隐逸者的形象。

一、选择不同
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政治理想破灭,祖国沦丧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与尊严。

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他忍辱偷生,选择生来发愤著书,以此洗刷生命的耻辱,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仅供学习交流。

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引言渔夫是一种常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现实主义小说还是古代传说,渔夫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坚韧、勇敢和智慧的人物。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从不同角度解读他们在故事中的含义。

渔夫与自然渔夫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与海洋、河流等水域紧密相连,过着与自然环境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往往被描绘得十分自然,他们与海洋融为一体,熟知海洋的变幻莫测。

例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渔夫圣地亚哥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他孤独地驾驶着小船出海捕鱼,面对着汹涌的大海和风浪。

渔夫的形象展现出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挑战,同时也反映了渔夫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渔夫与生活哲理渔夫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绘为思考人生的哲学家。

他们通过与海洋的对话,通过捕鱼的经历,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

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渔夫工廠》中的主人公渔夫弗拉基米尔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形象。

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渔村,但他却通过捕鱼的经历洞察到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人类的命运是注定的。

渔夫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使读者深思人类的本质和意义。

渔夫与勇气文学作品中的渔夫通常具有强大的勇气和坚韧的品质。

他们面对着海洋的狂暴和风浪,仍然坚持奋力捕鱼。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理性悲剧》中的渔夫桑蒂亚哥就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形象。

他在渔海中单枪匹马与巨型马林鱼进行搏斗,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他仍然坚持打斗到底。

渔夫的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无畏的勇气,给予读者勇往直前的力量和鼓励。

渔夫与命运渔夫与命运紧密相关。

他们在艰苦的捕鱼过程中往往经历各种挑战和考验,从而展现了自己对命运的抗争与领悟。

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渔夫裴航就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他捕到一条神龙,却因功夫不济而被龙蛇吞噬。

渔夫的形象象征着人们在命运面前的脆弱和无力,同时也暗示着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残酷性。

结论文学作品中渔夫的形象多层次地展现了他们与自然、生活哲理、勇气和命运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渔者寒冬垂钓,十分辛苦,风雪侵
袭,肌肤冻裂。
阐发处世哲学的渔夫
放鱼 唐〃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作者借渔夫之口告诫鱼儿不要为贪食
而丢掉性命,借此阐发处事的哲学。
临川羡鱼 唐〃张正元 有客百愁侵,求鱼正在今。 广川何渺漫,高岸几登临。 风水宁相阻,烟霞岂惮深。 不应同逐鹿,讵肯比从禽。 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 永存芳饵在,伫立思沉沉。
•渔父这一形象,对塑造屈 渔父是一位知天达命、与世 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 推移的隐者。 作用。 他飘忽来去,看透了尘世的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纷扰,却保持超然姿态,懂 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 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追 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 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的人生境界。
诗词中常见的渔夫形象
随遇而安、闲适自在的渔夫形象
广陵别郑处士 唐〃高适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犹足傲羲皇。 •写碧水垂钓、江田插秧的耕钓生活, 胜过羲皇氏时的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
道情 清〃郑燮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 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 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 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 抬头,月上东山。
子的对话,批判儒家讲礼乐的虚伪性。 表达了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超然精神。
《楚辞﹒渔父》
屈原的《楚辞
渔父》则叙述了“屈原既 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 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 “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最终没能点化屈原, 屈原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又 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 爱国主义诗人。主张 推行“美政”,改革 政治。遭旧贵族谗言 攻击,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楚 国被灭,屈原投汨罗 江自杀,以身殉国。
对话分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屈原: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一场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交锋 →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 塑造了渔父形象。他具有怎样 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 形象?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 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③开创了新诗体——楚辞,还影响到汉赋 的形成;④后人因此将《楚辞》与《诗经》 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是中国诗 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同时,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 而去
——敲打(名作动);
船桨; 离开
可以濯我缨
——洗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 一边走一边唱:“沧 浪的水啊清又清,可 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 沧浪的水啊浊又浊啊, 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 脚。”他离开了,不 再与屈原说话。
: 1.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 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 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不妥协,特立 独行的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 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 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 格。
渔歌子 元〃赵孟頫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写渔父泛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 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被逼无奈的渔翁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渔父”意象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古典之
美。在长达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 许许多多经典的意象,“渔父”即是其 中之一。自庄子、屈原各作一篇《渔父》 开始,“渔父”这一华夏文明的精神意 象便登上了中国的文化舞台,千百年来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渔 父”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仍 如春雨一般,无声地滋润着国人的心田。
寻求避世远祸的渔夫
渔父 杜牧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写渔夫远离尘嚣,忘却世间是与非,终年与
鸥鸟亲近的自在生活。诗人因仕途艰难,抱 负难展,隐退垂钓,流露其远祸全身之心。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 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渔夫襟怀开阔,无牵无挂,扁舟垂钓,怡
然自得,直到月上东山,才高歌而返。
渔父 唐〃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写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渔父泛舟清波间, 心境像沧浪之水一样恬静,他钓的是清风明月、碧 水长空,钓的是清心寡欲,舒适快乐,而鱼是不以 为意的附带收获。
圣人不凝滞于物 ——拘泥;被
何故沉思高举 自令放为?
——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宾语前置,让自 己、使自己。放,被放逐。 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渔翁劝他说:“圣人不 拘泥于外物,并能够随 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 界上的人都浑浊,为什 么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 呢?大家都醉了,为什 么不吃酒糟饮薄酒呢? 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 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 放逐呢?”
春江钓叟图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 一壶酒,一 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 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 花满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拘无
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首词的开头连用 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钓” 图,描写了渔父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写一个看破红尘的渔夫。不管是非成败古
今事,惯看秋月春风喜浊酒,为求避世远 祸而逍遥林泉,悠然垂钓。
寄寓愤世嫉俗情怀的渔夫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借用寒江独钓的渔夫表现自己睥睨 一切的阔大胸襟,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清高、 孤傲,始终保持自我的坚定品格。
《庄子﹒渔父》
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
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负载着崇高的 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 正是死得其所;渔父则认为孔子“仁则仁矣, 恐不免其身” “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又批 评说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故圣人法天 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借渔人和孔
秋日郊居 宋〃陆游 山雨霏微鸭头水,溪云细薄鱼鳞天。 幽寻自笑本无事,羽扇筇枝上钓船。
在山雨霏微,溪云细薄的天气里,渔夫垂
钓作乐,以欣赏鸭戏江水,鱼腾细浪。
渡江 唐〃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春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写江边人家垂钓取乐。春光明媚,江流上
涨,杂花生渚,芳草如茵,鱼龙高卧,江 上人家悠闲自在地垂钓自娱。
钓鱼 清〃纪晓岚 一篙一橹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诗歌表现渔夫孤舟独钓,拍掌呼笑,独占
江秋的情形,表现了渔夫自由自在的生活 和高邈情怀。
期待施展抱负的渔夫
戏题湖上 唐〃常建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渺渺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吾闻之
——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 ——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 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 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 上的尘埃,怎么能让干 干净净的身子,去蒙受 外物的玷污呢?我宁可 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 于鱼腹之中。怎么能让 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 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渔父并不热衷 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无名”的“渔父” 比严光还要清高。借渔父抒写自己英雄失志的感慨。
以渔谋生的渔夫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写风涛中作业的渔者的辛酸,寄寓诗
人对江上渔者的无限同情。
中吕〃山坡羊 元〃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 花瘦。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 霜透。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 霜,皴破手。
•诗人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之作。 “渔 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是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 种自我排遣的结果,是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
被逼无奈的渔翁
鹊桥仙
陆游
•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形体\容貌(古今异义)
何故至于斯
举世
——到(古今异义)
——全,整个
是以见放
——被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江 一带徘徊,在江边边走边 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 容貌枯瘦。渔翁看到屈原 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 吗?为什么落到这地步?” 屈原回答说:“全世界的 人都肮脏惟独我干净,大 家都醉了惟独我醒着,因 此被放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