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合集下载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10项推荐操作标准:①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②吸引过程影响氧合时,建议预给氧。

③建议机械通气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④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⑤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⑥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方式。

⑦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⑧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⑨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道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⑩建议气管内吸痰吸引时间小于是15秒。

1、0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通的一项操作。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步骤。

吸引技术包括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罩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深度方式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

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2、0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

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

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2、1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道内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50-60%,不超过70%。

2、2吸引前给成人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幼儿患者给提高吸氧浓度10%。

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2、2、1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

2、2、2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

2、2、3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氧浓度,如果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确认PEEP。

2、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物前提下越小越好。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一个超级重要的事儿——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这可关系到好多人的健康呢!
你想想看啊,在医院里那些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气道吸引就像是为他们打通呼吸的关键通道。

就好比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堵塞,得想办法清理干净才能顺畅通行一样。

(比如说,就像清理马路上的障碍物,让车辆能正常行驶。


那这个指南呢,就是告诉医护人员们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

比如说,什么时候该吸,用多大的力气,从哪儿开始吸等等。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乱来的呀!(就像我们做饭,盐不能乱放,火候也要掌握好,不然菜就不好吃啦!)
咱就说,有个病人正在靠着机械通气维持生命呢,这时候气道吸引要是没做好,那岂不是很危险?(难道这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吗?)医生和护士们就得严格按照指南来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护士还得密切配合呢!医生可能会说:“注意看指标,准备开始吸引了!”护士就会回应:“好的,准备好了!”(这不就像是一场紧张的接力赛,每一棒都要交接好呀!)
我觉得啊,这个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真的是太重要了!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小指南,默默地守护着病人们的健康。

(简直就是生命的保护神嘛!)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医护人员们更是要认真学习、准确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们更加安全、舒适地度过治疗过程。

所以呀,大家都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指南哦!别不当回事儿!。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护理目标】
能洗净痰液,呼吸道通畅
【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以及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2.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4.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5.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6.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7.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结果标准】
1 清醒的患者了解吸痰的必要性并配合操作。

2 患者的气道通畅,无黏膜损伤。

【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要点说明
数据和具体方法进行表述列。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

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racheal tube, 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

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

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7)反流误吸。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气道内吸痰护理最新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痰护理最新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痰护理最新指南解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气道内吸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对于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气道内吸痰护理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对气道内吸痰护理的最新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南,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一、气道内吸痰的适应证最新指南明确指出,气道内吸痰的主要适应证包括患者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气道分泌物过多且无法自行咳出等情况。

对于意识障碍、昏迷或机械通气的患者,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考虑进行气道内吸痰:肺部听诊有痰鸣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升高、潮气量减少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依据患者的咳嗽反射来判断是否需要吸痰,而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临床表现。

过度频繁的吸痰可能会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应严格掌握吸痰的适应证。

二、吸痰前的评估在进行气道内吸痰之前,全面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情。

其次,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呼吸音,判断呼吸道是否通畅。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和痰液的性质、量和颜色。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要检查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和工作状态,了解气道压力、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等指标。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和沟通。

三、吸痰设备的选择1、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的管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气管插管的内径来选择。

一般来说,吸痰管的外径不应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半,以避免气道阻塞和损伤。

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管径更小的吸痰管。

吸痰管的材质也有多种选择,如硅胶、橡胶和塑料等。

硅胶吸痰管质地柔软,对气道黏膜的刺激较小,更适合长期使用。

2、吸引装置的选择常见的吸引装置包括中心负压吸引和电动吸引器。

中心负压吸引系统通常具有稳定的负压和较大的吸引力,但需要在医院内有专门的管道设施。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确保呼吸机和附件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检查呼吸机的气路是否通畅,氧气和气路湿化器是否连接良好。

2.设置参数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调节呼吸机的参数。

包括呼气末正压(PEEP)、氧气浓度、吸气时间(I:E比),通气频率等。

3.配置气道在正要使用呼吸机之前,确认新生儿气道的通畅性。

可以清洁分泌物,并通过使用吸气管或胃管来清除气道。

4.连接呼吸机将新生儿呼吸机的气管插入气管内,并确保密封良好。

观察胸部并听取心肺音,确保气道通畅。

5.设置模式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式,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常见的模式有压力控制通气(PCV)、触发型(SIMV)和连续正压通气(CPAP)等。

6.监测参数和调整定期监测新生儿的关键生理指标,如气道压力、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等。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使其适应婴儿的呼吸需求。

7.定期内窥镜检查定期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避免插管脱位或堵塞。

检查插管是否进入气管而不是食管,并确保每次通气期气道通畅。

8.注射药物和抗生素如果需要给新生儿注射药物或抗生素,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注射器和输液泵。

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和剂量下给予药物。

9.核对水和氧气情况确保水箱内有足够的水分和湿化器正常工作。

同时,及时检查氧气管道是否畅通,氧气浓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注意事项:1.正确的定位和固定气管插管,避免插管脱位或压迫气道。

2.避免过度通气或过度补液,避免出现肺部压力和水肿。

3.定期检查呼吸机的气路和过滤器,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4.注意新生儿的体位和活动,避免压迫和不良姿势。

5.定期监测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6.注意新生儿的温度控制,维持在适宜的体温范围内。

7.呼吸机操作期间,保持仪器的洁净和故障的及时排除。

总结:。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6页,共10页。
(9)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 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 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routineusenormalsalineinstillationpriorendotrachealsuctionshould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useclosedsuctionhighfio2orpeeporlungderecruitment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suctioningwithoutdisconnectionclosedsystem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avoidancelungrecruitmentmaneuverssuctioninginducedlungderecruitmentoccursacutelunginjury
上述建议发表在RESPIRATORY CARE .JUNE 2010 VOL 55 NO 6
供大家参考。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7页,共10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补充内容
• 关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过程中,封闭式 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 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 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当出现可 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推荐级别:B级)。 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 长可7天更换(推荐级别:D级)。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1、应按照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推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没1-2h进行声门下吸引。

气管内吸引术常规操作

气管内吸引术常规操作

气管内吸引术常规操作【目的】呼吸道管理中,为了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加、黏稠或干燥而堵塞气道或气管导管,应使分泌物液化吸引排出,变换体位排出或进行气管内清洗。

【适应证】①昏迷、丧失咳痰能力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影响咳痰能力。

②黏稠的痰液不能有效咳出,导致呼吸道阻塞。

③咯血导致窒息。

【器械准备】(1)吸引器、吸引管以及冲洗吸引管用的清水瓶。

(2)吸引时负压一般在2.0~13.3kPa(15~100mmHg)之间。

(3)吸引管的长度为35~40cm。

在吸引窗前端离开口约5mm处开一小侧孔。

(4)吸痰用物每日更换1次,吸痰管每抽一次,更换一根。

【操作】(1)气管内吸引要实行无菌操作。

吸引导管要柔软,前端开口并有侧孔,粗细以气管或气管导管管径的1/2为宜。

(2)吸引前充分给氧。

术者戴消毒手套。

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吸引以消毒钳或手持吸痰管徐徐将吸引管推进至呼吸道,边插边略旋转吸引管,反复开放、关闭压力控制阀,气道分泌物逐步吸出,然后退出吸引管。

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导致缺氧,心脏停搏。

(3)吸引不充分时,给氧换气后再反复吸引。

(4)吸引前,用气囊使肺膨胀4~5次,有利于分泌物送至支气管。

(5)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吸引分泌物。

新式气管切开导管和插管,都有用于插入支气管镜或吸引管的通道口,气管吸引与人工通气可以同时进行。

用支气管镜吸引时还可以观察气管支气管情况。

(6)经鼻腔气管内吸引用于清醒较合作的患者。

吸引管自一侧鼻腔轻轻插入到鼻咽腔后,令患者深吸气,迅速将吸引管送入气管。

由于操作技术高,且要患者密切配合,常需数次才能成功。

【注意事项】(1)在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翻身拍背,协助咳嗽)及雾化治疗后,实行气管内吸引效果更好。

(2)在两次吸引之间根据需要,给呼吸道滴入支气管扩张剂或含糜蛋白酶的生理盐水2~3ml。

(3)气管内鼓膜损伤出血者,可滴入0.1%肾上腺素稀释液1~2ml。

减少吸引次数,尽可能使患者将分泌物咳到大气管后再吸引。

气道内吸引操作规程

气道内吸引操作规程

气道内吸引操作规程一、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气道内吸引操作前,操作者应戴好手套,洗净双手并消毒。

同时,确保吸引设备正常工作,吸引管处于无菌状态。

2.告知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吸引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征得其同意。

3.体位调整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半卧位,头稍偏向一侧,以利于操作者插入吸引管。

4.吸引操作操作者应轻柔地将吸引管插入患者气道,同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和氧饱和度。

插入深度应以患者的反应为准,一般为25-30厘米。

插入过程中应避免刺激患者喉部和气道,以减少不适感。

5.吸引时间每次吸引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0-15秒。

过长的吸引时间可能引起氧合不足和呼吸困难。

6.吸引频率吸引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吸引间隔应大于1分钟。

7.吸引管抽吸吸引操作完成后,应将吸引管抽出,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引管,保持吸引管的通畅。

二、注意事项1.避免频繁吸引过于频繁的吸引可能会导致气道刺激和损伤,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气道分泌物的情况,合理确定吸引的频率。

2.避免过度吸引吸引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氧合不足和呼吸困难,应控制吸引时间,避免过度吸引。

3.注意吸引力度吸引力度应适中,过强的吸引力可能引起气道损伤和出血。

4.观察患者症状在吸引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咳嗽等,及时调整吸引操作。

5.注意吸引管的无菌操作吸引管的无菌操作十分重要,操作者应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6.避免误吸在吸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将吸引管插入气管而非食管,以避免误吸。

7.注意患者的耐受性吸引操作可能引起患者的不适感,操作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需要进行调整。

8.注意术后护理吸引操作完成后,应及时清洗吸引管,保持其通畅。

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总结起来,气道内吸引操作是维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作风险。
02
提高气道内吸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指南对气道内吸引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其预防进行了详细阐述
,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气道内吸引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03
推动气道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指南对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相关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气道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易导致细菌入侵和感染,使用气道内吸 引可及时清除痰液和细菌,预防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 。
气道内吸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气道内吸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中应用效果显 著,可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和局部细菌,有助 于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
详细描述
03
气道内吸引指南核心内容 解读
患者评估与准备
患者评估
在实施气道内吸引前,需要对患 者进行评估,包括病情、意识状 态、呼吸道通畅程度等,以确定 是否适合进行气道内吸引。
患者准备
在进行气道内吸引前,患者需要 做好准备,包括取下义齿、口咽 通气道等,以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
吸引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吸引装置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 引装置,如电动吸引器、手动吸引器 等。
吸引装置连接
将吸引装置与吸引管连接,确保连接 紧密、无漏气。
吸引方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按照吸引方法的步骤进行操作,包括打开吸引器、插入吸引 管、实施吸引等。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保持吸引管通畅、避免损 伤气道黏膜、避免过度吸引等。
02
气道内吸引概述
气道内吸引的定义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解读。

这事儿啊,就好比你在走一条有点儿复杂的路,得有个靠谱的地图指引。

想象一下,机械通气就像是给病人上了一辆特殊的“生命列车”,而气道吸引呢,那就是保持这列车顺利行驶的关键环节之一呀!如果没有正确的吸引操作,那不就像列车轨道出了问题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啊!比如说,要是吸引力度太大或者操作不当,那病人得多难受呀,就像本来好好开着车呢,突然来个急刹车,多吓人呐。

再说说这个指南,那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给咱们的宝贵秘籍!咱得仔细研读,弄明白里面的门道。

比如说,啥时候该吸,怎么吸,吸多久,这里面可都有讲究呢!就好像你做饭,盐放多少、火候怎么掌握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是一样的道理。

医生、护士们在这个过程中,那可就是掌握方向盘的人啦!他们要严格按照指南来操作,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哎呀,这个病人气道分泌物好像有点多,赶紧吸一吸!”“嘘,轻点儿轻点儿,别弄疼病人啦!”这一来二去的互动,都是为了病人能更好地恢复呀。

咱得明白,这个指南解读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行的,那是要真正落实到每一次操作中的。

这关乎着病人的舒适和安全呀,能不重要吗?咱可不能马虎!所以呀,大家都要重视起来,好好理解这个机械通气气道吸引指南,让病人能在这条“生命列车”上安稳前行!我觉得呀,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保障病人的健康和安全,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机械通气的气道内吸引规范

机械通气的气道内吸引规范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内吸引规范一、概述气道内吸引是机械通气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气道内分泌物能增加气道阻力、引起肺不张而降低肺顺应性和增加肺内分流,进而增加呼吸作功和导致低氧血症。

有效、及时的气道内吸引能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防止肺不张并能降低肺炎的发生。

但气道内吸引又是一种有创操作,所以应掌握指征、规范操作以减少其危险性和并发症二、吸引所需装置和人员装置要求:1、真空源2、校正过的、可调节的(负压)调节器3、收集瓶和连接管4、一次性无菌手套5、适当口径的无菌吸痰管。

吸痰管的直径不能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6、无菌的水和杯子7、听诊器8、心电监护仪9、脉搏氧饱和度仪10、供氧装置人员要求:一名合格的气道吸引的操作者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具有如何使用和装配所有相关设备的知识2、具有听诊发现异常呼吸音的能力3、对病人病史、病情进展和治疗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4、对基础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5、对机械通气,呼吸机及其报警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6、对各种人工气道及其附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7、具有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和对由于吸引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迅速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8、具有一旦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时迅速修正、调整吸引手法和装置设置的能力9、具有基础心电图知识10、能评估是否需要心肺复苏并有相关执行能力11、能评估和记录吸引的效果以及病人在吸引过程中的反应情况12、对一些病理征象有所认识,如心排量、氧合水平、组织灌注的下降三、吸引指征专业人员应该通过对病人/呼吸机的常规性检查/监测来评估是否需要气道吸引。

当发生以下征象之一时可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1、听诊可闻痰鸣音2、在机械通气容控模式下吸气峰压增高或者在压控通气下潮气量减小3、当由于病人出现意识改变或者受疾病、药物影响而不能有效咳嗽,需要刺激病人咳嗽时4、可见气道分泌物时5、监测的流速和压力波型发生变化6、怀疑有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的误吸7、呼吸作功明显增加8、动脉血气指标变差9、X线胸片提示可能是痰液阻塞引起的肺不张10、痰培养或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时四、准备工作1、吸引前应先提高吸入氧浓度,给予超过30秒的纯氧吸入从而达到较高的氧合水平,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a、调节呼吸机的氧浓度设置b、启用呼吸机上的临时纯氧供给程序c、人工呼吸器(呼吸皮囊)高浓度给氧d、当病人需要的PEEP > 5 cm H2O,应该确保在操作时使PEEP保持在足够的水平e、封闭式吸引系统对于维持氧合水平可能有利,特别当肺水肿需使用高水平PEEP时2、吸引前可通过提高呼吸频率和/或潮气量来提高通气水平(同时应注意防止气压伤,对于肺大泡、气胸患者应谨慎)。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

新生儿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流程英文回答: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a commonly used intervention for newborns who require respiratory support.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is an important procedur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o maintain airway patency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atelectasis and infection. In this response, I will outline the steps involved in performing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in newborns.1. Gather necessary equipment: Before starting the procedure, ensure that all the required equipment is readily available. This includes a suction catheter appropriate for the size of the newborn, sterile gloves, sterile saline solution, a sterile container to collect secretions, and a suction source.2. Position the newborn: Place the newborn in a supine position with the head slightly extended. Use a smallrolled towel or a neonatal positioning device to maintain proper head position and alignment.3. Preoxygenate the newborn: Administer oxygen for afew minutes before suctioning to ensure adequateoxygenation and minimize the risk of desaturation duringthe procedure.4. Don sterile gloves: Put on sterile gloves tomaintain aseptic techniqu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infection.5. Prepare the suction catheter: Open the package containing the suction catheter and connect it to thesuction source. Ensure that the suction pressure is set at an appropriate level for newborns, usually between 60-80 mmHg.6. Insert the suction catheter: Gently insert thesuction catheter into the newborn's endotracheal tube until resistance is felt, indicating that it has reached the desired depth. Do not force the catheter if resistance is encountered.7. Apply suction: While slowly withdrawing the catheter, apply intermittent suction for no longer than 10-15 seconds. Rotate the catheter as you withdraw to ensure thorough suctioning of the airway.8. Assess respiratory status: Observe the newborn's respiratory pattern and oxygen saturation level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uctioning. Any signs of distress, suchas bradycardia or desaturation, should be promptly addressed.9. Clear the airway: After suctioning, flush thecatheter with sterile saline solution to clear anysecretions that may have adhered to the catheter. Repeatthe suctioning process if necessary to ensure proper airway clearance.10. Document the procedure: Record the date, time, and details of the suctioning procedure in the newborn'smedical record. Include the type and size of the suction catheter used, as well as any observations or complicationsencountered during the procedure.中文回答:机械通气是对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常用的干预措施。

实用儿科机械通气操作手册

实用儿科机械通气操作手册

实用儿科机械通气操作手册概述:机械通气是儿科重症抢救中常用的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维持氧气供应,保障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儿科机械通气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① 将患儿移至通气设备前,保持患儿头部处于水平位置。

② 确认患儿气道通畅,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喉部异物。

③ 接通气道压力传感器,并校准。

④ 取下患儿口罩或喉罩,清除附着物。

2. 安装通气设备① 将管道插入患儿口腔或鼻子,根据所选气道插入相应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

② 连接上气体供应管和通气机,打开氧气和气体流量计。

3. 调节通气机参数① 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使其达到理想值。

② 设定呼吸频率和潮气量(VT),以满足患儿需要,并设定吸气压力和吸气时间。

③ 安装氧气探头和CO2探头,确保测量准确。

4. 监测患儿状况① 监测氧合情况,包括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

② 监测通气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以及呼气末正压等。

③ 监测患儿的意识和心跳。

注意事项:① 在安装通气设备时,需确保气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正确,避免误伤患儿。

② 在设定通气机参数时,需根据患儿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个性化调节。

③ 术中需随时监测患儿状况,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和征象,及时调整通气机参数。

④ 在通气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呼吸道感染、低血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语:机械通气是儿科重症抢救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但操作中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气机参数,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疗效。

气管内吸引法

气管内吸引法

气管内吸引法临床护理中,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无力致使无力咳痰者或咳嗽反射消失以及昏迷患者不能将痰液自行排出者,常常采取气管内吸引,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在气管内吸引中,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呼吸困难,而且还可以减少吸引副作用。

1.操作方法(1)吸引压力:吸引的负压不宜过高,一般选择在10.64~15.96kPa,因较高负压可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及气道黏膜损伤。

早产儿和婴儿吸引时,负压应控制在7.98~10.64kPa。

(2)吸引时间:应限于10s或更少,每次操作插管最多不超过2次,尤其对头部闭合伤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更应如此。

因吸引导管插入次数越多,对黏膜损伤越大,必须加以限制。

当给予高充气时,吸引导管如多次通过气管插管,可增高平均动脉压,加重颅内压增高。

(3)吸引管的选择及插入深度:吸引管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内插管内径的1/2,使吸引时被吸出氧气的同时,空气可进入两肺,以防肺不张。

吸引管的长度应以吸引管插至气管插管末端超出1cm为宜,对隆突处吸引比深吸引效果好,可以减少损伤。

(4)吸引前后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充气:吸引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可以预防因气管内吸引所致的低氧血症。

高充气是将潮气量增至正常的1.5倍,易引起平均动脉压升高,增加肺损伤的危险,一般不宜作为常规使用。

当高浓度氧气吸入后,患者血氧饱和度能保持稳定,可不必高充气。

2.注意事项(1)气管内吸引不能作为常规,只能在必需时进行:因吸痰可引起气道损伤,刺激气道产生分泌物,只有当患者咳嗽或呼吸抑制,听诊有啰音,通气机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或氧分压突然下降时进行吸引。

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吸引频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避免气道不必要的损伤。

(2)盐水不能稀释气道分泌物:以往认为气管插管内滴入盐水可稀释分泌物,使其易于吸出,一些医院以此作为吸引前常规。

但实验研究证明,盐水与呼吸道分泌物在试管内没能混合,也未必能在气道内混合而被吸出。

另外,盐水还影响氧合作用,并因灌洗将细菌转入下呼吸道而增加感染机会,因此,盐水对分泌物的移动和变稀是无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

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racheal tube, 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

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

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
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
(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
(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
(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
(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
(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
(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
(7)反流误吸。

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若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而停止吸引操作,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临床实践中,考虑到药物的疗效,新生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早期原则上避免吸引操作。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存在颅内压升高时,在气道内吸引之前需采取控制颅内压的措施,因为吸引操作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严重后果。

二、气道内吸引管型号选择
推荐意见:新生儿吸引导管外径不应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至2/3(C级证据,弱推荐)。

三、吸引前预充氧
推荐建议一:预充氧不常规应用于吸引流程(D 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若在吸引时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则立刻或在下次吸引前30~60 s及吸引后1min在基础吸入氧浓度上增加10%(B级证据,强推荐)。

四、负压吸引压力与吸引深度
推荐建议一:建议负压为80~100 mm Hg(D 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建议二:建议采用浅吸法,插入深度为气管导管长度加外接长度(B级证据,强推荐)。

五、吸引时间与重复吸引次数
推荐建议一: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吸引过程(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建议二:整个吸引时间限制在10~15 s 内,实施负压的时间不超过5s(C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建议三:最好1~2次完成吸引,避免超过3次以上的重复吸引(D级证据,弱推荐)。

六、封闭式吸引
推荐意见一:推荐新生儿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B 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推荐高吸氧浓度、高呼气末正压(PEEP)的患儿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B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三:当患儿存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时,建议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D级证据,弱推荐)。

七、0.9%氯化钠溶液灌洗
推荐意见一:不建议0.9% 氯化钠溶液灌洗在气道内吸引时常规进行(C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而常规治疗措施效果不佳时,才应注入0.9%氯化钠溶液(0.1 mL/kg,最大剂量0.5 mL以促进排痰(D级证据,弱推荐)。

八、促进排痰相关措施
1、气道内药物灌洗协助排痰推荐意见:不推荐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糜蛋白酶气道内灌洗协助排痰(D级证据,弱推荐)。

2、吸引前胸部物理治疗推荐意见:不推荐吸引前常规进行胸部物理治疗(chest physiotherapy, CPT),仅在痰液多、黏稠或者出现肺不张时考虑使用,并在治疗期间稳定头部(D级证据,弱推荐)。

九、疼痛管理
推荐意见:建议使用“鸟巢姿势”(facilitated tuckingposition)减少早产儿气道内吸引操作时的疼痛(A 级证据,强推荐)。

十、吸引后监护
推荐意见: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操作后,应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分泌物的性状、机械通气参数(D 级证据,强推荐)。

十一、无菌操作
建议意见:在整个吸引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技术(B 级证据,强推荐)。

十二、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引
推荐意见:纤维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新生儿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或有明显肺不张且高度怀疑是分泌物阻塞引起的患儿(D 级证据,弱推荐)。

气道内吸引是机械通气中人工气道管理的一项基本医疗措施。

本指南在广泛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相关证据资料进行GRADE分级,并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后形成。

下面我们对本指南有关推荐项目、推荐意见及其证据等级做一个总结。

本指南目标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规范及流程。

本文章内容是部分分享,具体内容可在文献内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