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单元教学目标及 重难点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19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3.教师课件播放:河流和湖泊的视频。
4. 教师总结: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
湖泊是被陆地围着的大片集聚起来的水。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5.教师提问: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6.教师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区别,知道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
环节三: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
教师活动
1.教师提问: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陆地上还有那些水体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
2教师总结: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冰川、积雪、水库、池塘等。
5.教师图片介绍陆地上的水体。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了解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
环节四::课后拓展
教师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家乡的水体,了解其对当地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考察。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家乡水体的认识。
6.板书设计
5.1河流和湖泊
河流:流动的
陆地上的水体。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身体的感觉第3课:身体的运动2.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第2课:植物的生长第3课:植物与人类3.第三单元:动物第1课:观察动物第2课:动物的行为第3课:动物与人类4.第四单元:水与生命第1课:水的性质第2课:水的作用第3课:保护水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讲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互相观察身体部位,描述其特点。
第2课:身体的感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新课:讲解身体感觉的原理,如神经传导、感官器官等。
3.实践活动:进行感官体验游戏,如盲人摸象、听力测试等。
第3课:身体的运动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2.新课:讲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如骨骼、肌肉、关节等。
3.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运动游戏,如丢沙包、接力跑等。
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的认识,如树木、花草等。
2.新课: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描述其特点。
第2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新课: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够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培养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能够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师:科学教材,天气等级表,云和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课本,铅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云和雨。
引导学生开展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究云和雨是如何形成的。
2.通过学生的阐述,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云和雨,并通过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来预测天气情况。
5.2 讲解新知1.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介绍云和雨局部的构造和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云和雨的基本特征。
2.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天气等级表,并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天气等级。
5.3 操作实践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影响,并结合天气等级表让学生判断不同天气类型的等级。
2.教师通过云和雨的实例依次讲解如何判断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加深对云和雨的形态、颜色、位置等细节的观察,以便做出正确预测。
3.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天气,根据所学知识,以铅笔或笔记本等方式记录所观察的云和雨的形态和颜色,确定天气类型。
5.4 总结反思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程中所学内容,检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次强调和解释重点知识点。
5.5 课堂练习1.请根据天气等级表选择一个天气类型,介绍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请回答一个问题:观察云和雨可以预测什么?六、教学扩展1.让学生自己观察云和雨,并结合天气等级表来预测天气情况。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来逐步建立和丰富。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表达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科学实验器材、课件等。
2.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
3.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年级科学《感知冷暖》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感知冷暖》实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区分冷热感觉。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通过实验感知冷暖。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发展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知温度的变化,理解温度对生活的重要性。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并能够分析温度变化的原因。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物质准备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3.2 环境准备室内实验环境,保持安静、整洁。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的冷暖感受,引起学生对温度的兴趣。
4.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3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变化的原因。
4.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温度对生活的重要性。
第五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温度变化,记录在日记中,并思考温度对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自己在感知冷暖方面的进步。
6.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实验操作、观察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6.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课后小实验学生回家后,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温度计,观察家中温度变化等。
7.2 参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等活动,深入了解温度测量和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8.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根据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后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感知冷暖方面的收获。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研究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
3.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5. 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6. 研究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节。
7.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清晰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
8. 研究分类,掌握根据不同特点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9.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10. 培养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方法1.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进行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引导他们用科学方式思考问题。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一起探索和分享科学知识。
5. 提供简单的科学工具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6. 使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评估他们观察和描述能力的提高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考察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文档对于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介绍。
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实现有效的教学和研究。
祝教学顺利!。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的土壤;2.掌握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分类的能力;3.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2.难点: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幻灯片、地图等;3.教学实验器材:实验盆、土样、滤纸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环节1.1 热身游戏:教师利用课件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要求学生查看图片,同时快速回答提问。
提问内容包括:图片中物品的名称、物品的颜色、物品的形状等。
此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力。
1.2 自由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自由探究活动,可以轮流拿起一块泥土,用眼睛观察,用手揉捏,感受泥土的质地和湿润程度等特征。
2.知识讲解2.1 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们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方法。
2.2 重点内容:南北地区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包括盐碱性土壤、红壤、黄土等。
3.实验探究3.1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不同种类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3.2 实验过程: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首先需要选出一块土壤样本,放到实验盆中,加上少量水进行搅拌。
然后将土壤样本过滤,记录下每种不同颜色或质地的沉淀物,最后进行分类总结。
4.练习巩固4.1 巩固课程内容:教师利用提问、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2 综合练习:学生们通过课堂小组练习,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种类和特征,进一步深化对于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总结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就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提醒。
五、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窕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膜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填出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桀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培(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上填,贴上标卷,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卜士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上填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土侦的成分一、教学目标I.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弑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上填的成分。
2024年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三、学生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测量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知道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气温计。
2、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记录测量结果。
3、能够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气温折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折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三、教学准备气温计、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信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气温。
2、认识气温计展示气温计,向学生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包括液柱、刻度、单位等。
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上的刻度和单位,了解气温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3、学习使用气温计(1)教师示范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放置的位置、读数的时间等。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操场等不同地点的气温,并记录下来。
4、绘制气温折线图(1)将学生测量的数据汇总,引导学生将数据绘制成气温折线图。
(2)观察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趋势。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气温计和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性。
《观测风》一、教学目标1、知道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能够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描述风的特征。
2、学会使用自制的风向标和风力计来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制作和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
2、教学难点:理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材料: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小珠子、线等工具:剪刀、胶水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风吹动树叶、旗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风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测风。
2、认识风(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感受到风的经历,描述风的特点。
(2)讲解风向和风力的概念,介绍常见的风向和风力等级。
3、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1)教师展示自制的风向标和风力计,介绍制作方法和材料。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目标概述本文档旨在明确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认识科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2. 科学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外观、形状和颜色等特征。
3. 科学实验: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4. 科学问题:学生能够提出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
5. 科学细节:学生能够关注和描述科学实验中的细节和规律。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图片或实物等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群体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等任务。
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 问题引导: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讨论和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总结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规律。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作业评估:布置针对教学内容的练题、实验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 实验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 问答评估: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他们对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太阳、地球和月亮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学大纲

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物质的形态变化。
2.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认识简单的能源和能源的转化,了解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
(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认识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柔软度等性质。
(3)了解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等变化过程。
2.物质的构成和变化(1)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了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如氧化、酸碱反应等。
3.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1)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茎、叶和花的生长。
(2)探究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如昆虫的变态、青蛙的变异等。
(3)了解生物的生活规律,包括呼吸、进食、排泄等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认识简单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
(3)培养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5.能源和能源的转化(1)认识简单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2)了解能源的转化过程,如水能转化为电能、光能转化为热能等。
(3)探索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用电、开发新能源等。
6.科学实验(1)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
(2)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加强实验设计和观测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能源的认识和能源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特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2.观察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概述1.1 单元目标第二单元以"我的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脑》。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1 《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 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2.3 《我们的大脑》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基本情况,如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大脑的能力。
重点难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3.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2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帮助。
- 激励教学: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
- 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以上就是对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重难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重难点
以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一些重难点:
1. 生物学:了解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包括常见的花草树木等;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如五官、四肢、内脏等。
2. 物质与能量:认识物体的观察和分类,如形状、颜色、材质等;了解简单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如水的汽化、溶解、冷热现象等。
3. 地球和宇宙:了解地球的构造、形状、特征和运动规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基本特点。
4. 动力与运动:认识简单的力和运动,如推、拉、摩擦等;对简单的机械设备,如斜面、杠杆等进行观察和体验。
5. 生活与社会: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如晴雨、春夏秋冬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6. 科学实验:进行简单的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
维和动手能力,如制作简单电路、测量体温等。
这些重难点是根据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内容综合总结而来的。
请根据具体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结合教师的指导,更详细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点。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7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8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9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10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
2使用放大镜。
3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4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5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6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7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8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9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10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3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们能种植和培育植物。
2、通过种植和培养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了解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
3、知道植物器官的独特结构与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相适应,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1、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以已有经验或观察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4、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 指导种植、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6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重点: 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学难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科学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2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3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4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5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6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步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4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教学重点: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教学难点:1、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一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2、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3、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教学方法: 指导实验设计、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第四单元:磁铁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 “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7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可以变成磁铁。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想法。
2用简单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3用记录表记录磁铁实验。
用实验获得的证据,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结论。
4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辨认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辨别磁铁的南北极,解决实验中和做指南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6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制作磁针,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
2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态度。
3体会在探究学习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5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3、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4、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1、用简单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2、想办法解决简单问题:辨认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辨别磁铁的南北极,解决实验中和做指南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4、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制作磁针,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七、主要教学措施: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
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教学,既可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又可同进进行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的观察,了解其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