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教理念
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曾国藩三个儿子,五个女儿。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孙女,曾广珊是著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如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宝荪,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过湖南省第一女师校长,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关政治、教育、宗教性质的会议,如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等。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我党领袖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儿子叶选宁,中将军衔,现在广州。曾宪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昭抡,原高教部副部长,著名化学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俗话说:“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与其严谨的家教紧密相连。儒家把“齐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最终获得成功。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难得。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今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国藩祖父星冈公教人,则是“八字”、“三不信”。“八字”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书,读书,读书方为明理君子;蔬,种蔬菜,蔬菜茂盛之家,类步兴旺;鱼,养鱼,鱼跃于池,亦有一种生机;猪,养猪,庖有肥肉,养老待客;早,起早,早起三朝,可当一工;扫,扫屋,清洁之家,人丁健康;考,祖先祭祀;宝,睦邻,人待人,无价宝。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曾国藩终生履行家规。他带兵打仗,惯例是和同僚门一切吃完早餐才天亮,即融洽了感情,又借此考勤;早起的习惯一生未变。曾国藩家世可谓“耕读”传家,“耕”代表耕作。广义的“耕”指要有一种谋生的职业;“读”代表读书,还包括广义的学习。富厚堂藏书楼三十万卷是曾国藩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他提出的治家“十大箴规”堪称家道不衰的猛剂良方,足可为今人借鉴取法。即1.子弟贤否,四分由于家教。2.居家之道,不可
多留余财。3.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4.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5.不可轻慢族亲与近邻。6.兄弟间应德业相劝,过失相规。7.兴家立业,不求立竿见影。8.官宦子弟,以不干涉公事为第一义。9.待儿女不可太娇贵。10.惟有遗泽惠后人。
曾国藩最终教育子女的是是普普通通的“不忮不求,勤俭孝友”,看似简单,实很难。“勤”指勤奋;“俭”指节俭。“孝友”指孝敬,“友”指友好和睦。他历观许多大家族的兴衰得出“一家之兴,一国之盛,舍勤俭二字而不能”,教导子女“不可浪掷光阴”,并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关于俭字,他自己堪称楷模,但主张“节俭不可流于刻薄”,“情谊宜厚,用度宜俭”。关于孝以“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之家,比获吉祥”。交友,他认为“择交是人生第一要事”,“一生成败,与朋贤否有关”。他把友朋分为“戚友”、“益友”、“挚友”、“良友”、“损友”等多种,告诫子弟“待友要宽,律己要严”、“与人为善,修好事不求报答”、“对师友应有敬畏之心”。
曾国藩认为为人之道有“四知”,做什么样的人全由自己作主,切忌“早享大名”,少年得志。他还主张做人宜“厚重”、“拙诚”。建功业、写文章、修身养家,都离不开“倔强”。历尽磨难而成功的曾国藩对子弟说:“有所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处事上他主张“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教导弟子既
要有高远目标,胸襟博大,又要脚踏实地,不拒繁细,做事专注,方能有成,面对不测,泰然处之。
曾国藩以文人领兵,积十四年之功终于打败百倍于己的太平天国,是其气胜,即修养方面强。曾国藩告诫子孙:“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浩大是真正受用,谦谨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他主张“恬淡胸怀,善待人生”、“节制欲望,知易行难”、“控制怒气,如同降龙伏虎”、“处相怨者,最见度量”。
曾国藩经过几年苦读,两次落第,28岁才考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早期主要熟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应试作文。在第二次落榜后,典衣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曾国藩为了报答父亲,特立“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的誓言;从此养成了对古文与历史的爱好。二十三史不仅成了他金榜题名的基础,也是他日后学术研究和治过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为己之学”是反复诵读儒家经典,目的是为自己如何做人,即完满成就在内的德行和外在事业。曾国藩在在《家书·教子书》中对曾纪泽、曾纪鸿等的读书、言行反复教导,证明读经即是素质教育的观点,提出了诸多读经方法等。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先速读,观其大意;然后再精读,把握重点,有的
则要记诵于心。好比煮肉,先要猛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煨。反之肉永远也不会鲜美。
曾国藩说,读书要持之以恒,融会贯通,才能成一家之言。“譬如掘井,以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不能涉猎太广、太杂;不能专心钻研一门学问,自然不能成为专才。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他对“有识”非常强调,认为不能象河伯之观海、井蛙观天那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一得而自足。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主张“为人与为学并进”,注重德育,教会子弟做人。为培养子弟的高尚品德,提出了为人“六则”:清、俭、明、慎、恕、静。要求曾纪泽、曾纪鸿等进“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