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加速发展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加速发展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马鞍山市是中国一座重要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马鞍山市实现全面协调、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优势,已经成为当前研究者和政府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马鞍山市应该制定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服务业政策,积极参与政府经济改革,持续优化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
另外,在优化税收政策,完善宏观调控,增强马鞍山市服务业投资环境,以及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政府物质投入,提高人民群众服务业投资意愿。
二是拓展金融渠道,加快服务业融资。
马鞍山市应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针对特定的行业领域,发放金融补贴,完善贷款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此外,加强社会资本的联合投资,推动城市发展全面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服务链,更好地推动现代服务业融资。
三是深化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升级。
马鞍山市要建立一套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服务业的抓手位置,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入先进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服务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马鞍山市应该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引入资源,完善科研支持,更好满足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四是建立全省服务业网络,拓宽服务业市场。
马鞍山市应该建立现代服务业网络,实现服务业在全省范围内的联系、支撑和共享,如信息、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以达到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拓宽服务业经营范围的目的。
同时,应该加强与国外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拓宽国际服务业市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是优化人才培养,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马鞍山市要加强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服务业培训机制,搭建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完善就业保障政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拓展就业市场,增加服务业人才就业可能性,使服务业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鞍山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说明
马鞍山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说明马鞍山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该地区的经济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鞍山的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马鞍山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鞍山是中国主要的钢铁产区之一,拥有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如马鞍山钢铁集团。
这些企业为马鞍山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马鞍山钢铁集团为例,该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进行了现代化技术改造,并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除了钢铁产业,马鞍山也在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陆续成立,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入驻。
同时,马鞍山还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推动金融、物流、商贸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马鞍山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马鞍山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马鞍山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沪宁杭经济带交汇处,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通过长江航道和铁路、公路的连接,马鞍山能够快速将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
另外,马鞍山还临近上海等一线城市,可以借助这些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促进马鞍山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马鞍山的经济发展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马鞍山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虽然马鞍山在钢铁产业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过剩产能和环境压力的问题。
马鞍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马鞍山也需要以改革开放的思路,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马鞍山可以吸收外来的技术和资金,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马鞍山还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马鞍山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研发人员和创业者。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马鞍山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才优势,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鞍山发展前景
马鞍山发展前景马鞍山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中游的淮河流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下面我将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马鞍山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马鞍山市在城市规划上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宜居宜业的理念。
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如“南大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江新城等,这些都为马鞍山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马鞍山市的城市管理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市容市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这些都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持续流入。
其次,马鞍山市的产业发展也是其发展前景的一大亮点。
马鞍山市是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规模庞大的钢铁企业,并且具备完备的钢铁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此外,马鞍山市也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崛起,马鞍山市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最后,马鞍山市的生态环境也是其发展前景的重要保证。
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城市,马鞍山市以淮河为母亲河,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马鞍山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金寨冲景区、鳌太湖湿地公园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市政府也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综上所述,马鞍山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逐渐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马鞍山市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鞍山市建成皖江中心城市的路径思考
“ 增长极是一个 带到周围 区域经济增 长 的城 市 业 体 系 。
中心 ”。 这里 的 “ 城 市 中心 ”即是 指 区域 “ 中心 3 . 科技 力量 雄 厚 。 区域 中心 城 市是 高 等 要 素
城市 ”。 因此 , 中 心城 市 与 一般 城 市 相 比 , 区域 中 资源 的聚集地 , 是 区域 人才 、 技术 、 科 研设 备 以
2 0 1 2 年皖江城市经济社会指标对 照表
序 号 萄丽 —~
1 人均 G D P
垫 妻 马 鞍 山 芜 湖 宣 城 铜 陵 池 州 安 庆
5 2 1 0 8 4 6 6 2 6 2 6 4 2 8
l 5. 2、
7 9 6 4 4
1 . 9、 7 4. 7、
根据 佩鲁 ( 法 国经 济 学 家 ) 的增 长 极 理 论 , 息、 贸 易 中心 。 区 域 中心 城 市 社 会 化 生 产 程 度 区域 “ 增 长 极 是 位 于城 市 中心并 通 过 扩 散效 应 高 , 专业 化分 工协 作 强 , 在城 市 内部 以企 业 专 带 到 周 围 腹 地 增 长 的 相 关 产 业 的 空 问 集 聚 ”; 业化 分工协作 为基础 , 形 成 了 专 业 化 的 城 市 产
心城市 的要素聚集程度较高 , 基 础设施完备 , 经 及 科 研 交 流 集 约 化程 度 最 高 的 城 市 ,也 是 人 力
济发达 , 科 技先进 , 交通运输 便捷 , 文 化 制 度 领 资本 培育 的重要基 地。科 技创新 、 管理创新 、 制
先, 具有 实力强 、 多功能、 强辐射 、 开放性等基本 度创 新 的 发 源地 。 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
1 8 4 5 3 5 6 - 3
加速发展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加速发展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马鞍山市作为本省最大的海洋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在过去的几年里,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本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全市上下加强努力,加快发展速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马鞍山市的发展水平,再次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
首先,马鞍山市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政策和法规支持,积极拓展国内外投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促进本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为了推动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完善有效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体系,保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构建市场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
此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虽然近些年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运作现代化水平仍然落后,需要加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科技型服务业。
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形成规范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最后,加快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本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使其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要加速马鞍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上措施,实施完善的投资环境建设,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人才质量和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从而实现马鞍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马鞍山市向山镇总体规划说明5.14
马鞍山市向山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修改)说明前言《马鞍山市向山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6年由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由于种种原因,该规划一直没有被市政府审批,但2006年以后的向山镇建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均以该总规为准。
2008年由马鞍山市城市规划局和马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马鞍山市城市道路网整合》,确定的向山道路网与该规划一致。
09年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马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马鞍山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9修改版,对原规划的、与向山镇密切相关的东部环路、采石河东路作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又在向山镇东侧规划了区域性交通干道-凤凰湖大道。
09年市政府又提出“1255”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战略,将向山镇确定为中心镇。
种种原因确定《马鞍山市向山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不适应向山镇的经济发展,需对原规划进行修改。
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东向发展与中部崛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迎来一个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新高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三角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空间等一系列约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城市、区域(尤其是泛珠三角)竞争,正在实施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区域内的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产业在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这些都会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做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马鞍山市向山镇正处在长三角经济区向内地经济扩散的发展前沿,具有接受长三角地区辐射和带动的区位条件。
作为长三角地缘邻近、文脉通融、产业链接、运输联通的重要腹地和紧邻地区。
向山镇处于东向发展的前沿地带,必将对向山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向山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鞍山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马鞍山发展变化调研报告马鞍山发展变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马鞍山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淮河流域的淮河南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和合肥都市圈的副中心位置。
本次调研目的在于了解马鞍山发展的变化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我们通过向马鞍山市居民发放问卷,收集了大量关于马鞍山发展变化的数据。
同时,我们还亲自前往了马鞍山市内,实地考察了一些关键地点,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 城市规模扩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马鞍山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规模得到了有效扩大。
迅速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经济发展迅速:马鞍山近年来实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促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得到迅猛发展。
3. 城市环境优化改善:马鞍山市在城市环境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大力推进绿化工程、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的实施,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4. 交通便利程度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马鞍山的交通建设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新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线路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 人才吸引力增强:马鞍山市优良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来发展。
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了马鞍山的经济发展,并为城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问题与建议:1. 城市规划与管理仍需加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为了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马鞍山市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对建筑物和房屋的管理,并提升市政设施的建设水平。
2.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马鞍山市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并提供支持和鼓励优秀科研人员在这里创新创业。
简单叙述当下马鞍山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简单叙述当下马鞍山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马鞍山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产业结构升级:马鞍山市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2. 招商引资:马鞍山市将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3. 人才引进:马鞍山市将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来马鞍山工作和创业。
4. 城市品质提升:马鞍山市将加大城市改造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来马鞍山发展和生活。
总之,马鞍山市将不断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和生活环境。
- 1 -。
马鞍山介绍
地处亚热带,年均降雨量1080mm、年均气温15.8℃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紧邻南京市处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区交汇处,安徽省对外开放东大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距离南京40公里、上海300公里、杭州270公里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到上海、杭州仅三个小时车程,到南京和禄口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车程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可停靠外国级船舶及万吨级船舶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宣杭等铁路干线相连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南京站距马鞍山市约20公里;正在建设的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贯穿马鞍山正在兴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与沪宁、宁杭、宁马高速公路连接经济发展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安徽省首位,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1)国内生产总值665.9亿元;人均GDP51879元(2)财政收入122.31亿元(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33亿美元(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9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47元主要上市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外来投资企业法国圣戈班、家乐福、欧尚、美国沃尔玛、英国BOC、日本丸红、香港中华煤气、台湾中橡、青岛啤酒、丰原生化、珠海格力、蒙牛乳业、雨润集团、广州立白、达利食品、科达机电等全市户籍人口128.61万,非农业人口64.09万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境内辖三区一县(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当涂县)城市建设及规划(一)城市现状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5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6平方米市区综合供水能力达3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0.5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1.4%市内不同规模变电所100余座(其中500千伏1座、220千伏9座、110千伏41座、35千伏49座)目前天然气供应量1.1亿立方米/年,到2015年天然气合同供应量将达5.2亿立方米/年 (二)城市发展规划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决定:实行“1255”城市发展战略,力争在五年内形成具有马鞍山特色、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十二五城市发展战略分析[整理版]
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
一是按照"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的要求,做大做优1个主城区。
继续做大主城区体量,由中心城区向东部的秀山地区和西部的滨江地区拓展,形成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的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城区。
二是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设好2个副城区。
大力改造提升当涂县城区域功能,建设姑孰副城区;打造一个由丹阳、博望、新市3个镇围合起来的新的丹博副城区,力争3-5年出成效。
三是按照"产业特色、扩权强镇"的思路,建设5个中心镇。
加快建设雨山区向山镇和当涂县石桥镇、黄池镇、太白镇、年陡乡等5个中心乡镇,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四是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要求,打造5个产业功能区。
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错位发展的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做大做强6大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依托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提升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一个超千亿元级、五个超百亿元级的产业,到2015年,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
在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中,马钢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坚决支持马钢做强钢铁主业,坚决支持马钢壮大非钢产业,坚决支持马钢搞活体制机制。
2.培育壮大6大新兴产业。
走与现有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拥有核心技术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到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
新马鞍山市简介
新马鞍山市简介一、规划背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11]84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二、地理概况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划归马鞍山市后,新马鞍山市位于沿江两岸,像一片梧桐树叶。
新马鞍山市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市、无为县接壤;西与巢湖毗邻;北与安徽全椒县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普口区相连,具有跨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全市总面积392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8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130公里。
其中:马鞍山市区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和县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当涂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
新马鞍山市市域面积三、人口与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新马鞍山市辖三区、三县、35个乡镇(30个镇、5个乡)其中:马鞍山市区辖三区4个乡镇(2个镇、2个乡)含山县辖8个乡镇和县辖9个乡镇当涂县辖14个乡镇(11个镇、3个乡)新马鞍山市行政区划2、人口新马鞍山市常住人口为222.13万人,户籍人口227.8万人(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中2010年末人口数据为准)。
其中:马鞍山市区常住人口74.15万人;户籍人口63.87万人含山县常住人口37.6万人;户籍人口44.5万人和县常住人口47.9万人;户籍人口54.2万人当涂县常住人口62.48万人;户籍人口65.23万人新马鞍山市现状人口四、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马鞍山市(含当涂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69.5:27。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32元。
含山县: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拥江发展背景下马鞍山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结构分析
拥江发展背景下马鞍山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结构分析【摘要】回顾了马鞍山空间格局发展的历程,并对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在城市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对马鞍山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展方向空间结构马鞍山ABSTRACT: Reviewed the history ofMa’anshanspatial patternof development,and thedevelopment mode ofcity.In thecity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 ities,the development pathof Ma’anshan,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spatial structure are discussed.KEYWORDS: development direction;spatialstructure;Ma’anshan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马鞍山又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这一机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安徽省加速推进对接东部长三角城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加快建设下区域格局的变化,使得合—芜—宁区域呈现联动的整体发展态势,大都市连绵区雏形已经显现;其次,马鞍山于2012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极大改变了城市的地位,马鞍山区位由偏江一隅转变为拥江入市,成为全面对接合—芜—宁三市的核心。
两方面的的机遇将马鞍山推向了发展的新起点。
对于马鞍山而言,一方面,需要注重顺应区域发展新趋势,促进市域格局从相对封闭的传统格局向着面向区域开放,参与区域竞争的格局进行转换。
另一方面,拥有新的发展机遇的马鞍山,城市发展亟需消除用地空间的制约因素,以承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支撑跨越式发展。
1、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历程通过对马鞍山城市发展空间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马鞍山总体上属于复合型扩展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单中心圈层扩展模式—多中心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
关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马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
2009 年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和 2010 年初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并机遇了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
2011年8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最终决议是:和县(不包括巷镇)与含山县划归马市管辖。
至此,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将马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成为了新一代马人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建议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 年,马GDP首次突破950亿元大关,达960.6亿元亿元(新马),比2009年增加近300亿元,稳居全省第四位(前三位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2010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克服经济危机复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大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1255” 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社会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马市发展现状马总体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只是在、高速发展的衬托下显得有点慢。
马发展的局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区位条件。
是省会,集全省之力发展无可厚非。
虽与马比肩多年,但是其区位条件不比马好,因为马是长三角的桥头堡,毗邻,水路、陆路交通便捷。
但是在政策天平的倾斜之下,的区位优势却战胜了马,(可谓之为“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其拥有广阔的腹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且位于皖江中段,可以很好带动皖中区域的经济发展。
1255宣讲幻灯
小九华 公园 荷包山 公园 采石镇
设,启动采石镇,建设小九华山山体公 园和菏包山公园。
采石河取直
4、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 市发展空间
(三)加快与当涂对接,延伸建
设江东大道、红旗南路、湖东南
路等,对205国道实行市政化改 造。
5、提升城市内涵,完善核心城区 (一)是道路建设与改造; (二)是生态园林建设; (三)是加强老旧小区整治; (四)是加强对慈湖河、雨山河等流域水系整治。
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 20平方公里 江心洲生态旅游区, 62平方公里 江心洲生 态旅游区 市经济 开发区
濮塘休闲度假区,
58平方公里
主城范围以外3个功能区
面积251平方公里
南部沿江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
市经济开发区
其中: 原规划用地32平方公里 新增用地21平方公里
市经济开发区
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
(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对我市发展的影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的设立,是安徽省迄今为止 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
性发展规划。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实 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马鞍山市
区规划》。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宁安城际铁路 长江大桥及机场高速 芜申运河
三、“1255”的主要内容
市委全会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鞍山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高举“两个率先”大旗,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马
鞍山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提 出的“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
1个中心城区:马鞍山
2个副城:姑孰和博望 5个中心镇:太白、向山、石桥、黄池、年陡 5个产业功能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 度假区
马鞍山市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路径探究
1 . 中心城 区经济 , 第三产业主导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心城 区 ( 主城 区 ) , 是马鞍 山市 政府所在 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 目的引 地, 是马鞍山市政治 、 经济 、 文化 、 教育等 中心 , 是 进放在 “ 招商引资” 工作 的首 位 ; 二是把我市 已 接收域外辐射的重要 区域 ,是辐射 “ 全域 马鞍 有 的 战 略性 新兴 产 业项 目做 大 做强 ; 三要 把 土地
2 . 重视 中心镇 的 建设 规 划
市发 展 模式 ” ,根据 《 国家新 型 城 镇化 规 划
中心 镇 是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连 接 城 市 与农 村 的
( 2 0 1 4 — 2 0 2 0 ) 》 的要求 , 结合 《 安徽省 “ 十二五” 重要 “ 节 点 ”, 一 方 面 缓 解 主城 区 和 组 团 城 市 的
功能 。这 就 需要 市规 划 部 门协助 县 ( 区) 、 组 团城 市科 学 规划 中心镇 的建 设 蓝 图。
3 . 制 度 约束 规 划有 效 实施
( 3) 打造 商贸 专业 大市 场 。 近年 来 , 主城 区商
贸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成为区域商贸中
心, 仍需着力打造 。 能否借鉴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
新 型城镇 化 发展 。 重视 规划 引领
“ 预则立 , 不预则废” 。 规划就是 “ 预” 。 城镇 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 各级政府都要重视 中
化 发展 过程 中需 要 以规划 引领 。规划 中需 要 突 出 心 镇 的建设 规 划 , 规 划 中要 突 出 中心 镇 的基 础 设
马鞍山市和县民政事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马鞍山市和县民政事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一、民政工作基本情况(一)民政民生工程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
按时完成季度和按月复核及审核审批任务,实行分类施保,分类审核管理,全县保障城市低保对象6030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130元。
2、农村低保运行良好。
按照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全面审核审批,全县农村低保对象22738人,月人均救助水平达60元。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有效开展。
2004年农村医疗救助逐步实施,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逐步规范,2009年实施医疗救助634人,发放救助金190万元,帮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三无”和低保大病人员共28263人代缴参合参保资金93万元。
4、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
改扩建敬老院16所,新建床位2618张,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2%。
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141人,集中供养1800人,供养标准:散居五保户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2100元。
5、光荣院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建设床位150张,已完成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双拥、优抚安置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我县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加大抚抚政策的落实力度,全县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将现役军人优待标准提高到2600元/年。
2009年,共发放优待金191.5万元。
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减免、报销、救助、补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工作机制,基本解决了全县4700名优抚对象治病难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安置改革,严把退役士兵档案审查、人员报到、安置资格审查“三关”,2009年,共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81人,其中符合安置条件76人,发放一次性有偿转移安置资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金393万元。
关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
2009 年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和 2010 年初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并机遇了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在合肥召开新闻发布会,最终决议是:和县(不包括沈巷镇)与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至此,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成为了新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鞍山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建议一、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 年,马鞍山GDP首次突破950亿元大关,达960.6亿元亿元(新马鞍山),比2009年增加近300亿元,稳居全省第四位(前三位为合肥,芜湖,安庆)。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2010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克服经济危机复苏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一年来,马鞍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大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社会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马鞍山市发展现状马鞍山总体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只是在合肥、芜湖高速发展的衬托下显得有点慢。
马鞍山发展的局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区位条件。
合肥是省会,集全省之力发展无可厚非。
芜湖虽与马鞍山比肩多年,但是其区位条件不比马鞍山好,因为马鞍山是安徽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毗邻南京,水路、陆路交通便捷。
对新常态下马鞍山发展路径的认识
改 革开 放 以来 , 马 鞍 山 始终 保 持 良好 的发 展 长 等诸 多矛 盾 和 问题 , 在 新 常 态 下 对我 市 经 济 社 态势 , 城 市综 合 实力 得 到 了全 面提 升 。
一
会 发展 的制约作 用 日益 显性 化 。
( 二 ) 分 析 当前 , 压 力不 小
1 . 马鞍 山发展 显现 出新 常态 下 的 阶段 性 特征
全国的 2 2 . 7 % 还有差距 ; 投资效益系数低于全省 剑 ”, 与 周 边 的南 京 、 合肥 、 芜湖 等城市相 比, 马 平均水平 , 马鞍 山市 为 4 . 1 %, 全省为 1 0 %, 芜 湖 鞍 山市 资 源优 势 将会 弱化 , 竞 争 弱 势将 会 进一 步
为 l 1 . 0 %, 也 远 低 于江浙 地 区 3 0 %以上 的东 部 发 凸显 , 而周边 强势城 市的 “ 极化效应 ” 将较 长时
一
2 4 —
入 增 幅 与 上 年 比分 别 为 : 2 2 . O %、 1 3 . O %、 7 . 3 %、
一
三 是城 市经 济新 增 长点 的 突破期 。马鞍 山市
1 0 . 3 %; 进 出 口总 额 2 0 1 1 年至 2 0 1 4年分 别 为 : 产 业 升 级压 力 长 期存 在 , 钢铁 制 造 和资 源加 工 在
一
l 8 . 1 %。
3 . 在 区域 发展 中面对 着 巨大挑 战
一
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不高。 突 出体现在财
是马 鞍 山市 城市 发展 面 临着 “ 同城 挤压 ”。
合肥 两 大 省会 之 间 , 与 五个 城 市 接壤 。 政 收入 占 G D P比重低 、投资效率低等方 面。以 处在南京 、 “ 同 2 0 1 3 年 为例 ,马 鞍 山市财 政 收入 占 G D P的 比重 与 长 三 角 城市 间 的立 体 化 交 通格 局 的形 成 , 为 1 7 . 4 7 %, 与芜湖的 1 8 . 1 8 %、 全省 的 1 7 . 6 7 % 和 城 效 应 ” 将 日渐 明显 。 同城 化 又 是一 把 “ 双 刃
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推进“1255”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 徐守云
作者机构: 安徽省马鞍山市住建委园林处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76-7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6期
主题词: 基层党组织建设 城市发展战略 学习型党组织 跨越式发展 城市建设 学习教育 党员干部 领导班子
摘要: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这为马鞍山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构画了蓝图。
要实现此战略,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得十分重要。
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马鞍山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
“大”,不仅是指经济数量的扩张、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即:“1255”城市发展战略。
“1255”城市发展战略,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力争在五年内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具有马鞍山特色、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
“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全市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是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的重大举措。
本文拟对全市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剖析,并就未来时期如何实施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一、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一)主城区核心地位凸显马鞍山主城区的范围为:东至马芜高速公路—东部环路—娘娘山山脚,西至长江,南至当涂县县界,北至江苏省省界,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
1、城市集聚度高伴随着主城区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放大,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人口的集聚度不断提高。
到2009年,全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63.61万人,人口密度为1871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15195万元/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经济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经济核心地位显著马鞍山主城区现已形成了钢铁、汽车、电力、食品、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等多门类工业经济体系。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加速集聚,产业结构特点更加明显。
2009年,主城区二、三产业比例达到99.4%,呈现为“二、三产业共同主导,以二产为主,三产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
马鞍山主城区的这种产业结构体现了“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与加快马鞍山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
3、城市功能完善马鞍山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主城区,使主城区具有显著的人才、科技、研发、教育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了主城区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
在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中,主城区起着主导地位。
2009年,主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的比重达76.7%,目前已形成了占主城区为主体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物流的集聚度和辐射力全面提升。
(二)副城区区域功能突出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大力改造提升当涂县城区域功能,扩大规模体量、提高建设档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姑孰副城区;打造一个由丹阳、博望、新市3个镇围合起来的新的丹博副城区。
1、姑孰副城区:人口集聚能力初步显现。
姑孰副城区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是全市总面积的6.5%;区域总人口13.88万人,占全市比重达10.8%;人口密度达1262人/平方公里,城市副中心的人口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姑孰副中心交通便捷,与主城区距离仅十多公里,在建的宁安高铁、沪铜铁路、马芜高速、205国道和314省道纵横境内,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近年来,姑孰副中心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4.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73亿元。
姑孰副城区现拥有企业数达1552户,其中工业企业490户,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已逐步体现。
2、丹博副城区: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规划中的丹博副城区总面积33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7%;区域总人口18.35万人,占全市比重达14.3%;人口密度达552人/平方公里。
2009年,丹博副城区实现财政收入3.8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
丹博副城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刃模具、机床等为支柱的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并由此延伸带动冶金压延、精密铸造、优质锻造、耐磨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此外,丹博副城区还拥有蒙牛万头现代牧场、山河禽业特色农业基地。
丹博副城区现拥有企业数达969户,其中工业企业751户。
工业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就业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三)中心镇辐射能力较强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建设太白、向山、石桥、黄池、年陡等五个中心镇。
从现状来看,五个中心镇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位辐射优势较强。
经济是中心镇发展壮大的基础。
2009年,全市五个中心镇共完成财政总收入5.41亿元,占全市乡镇财政收入27%,人均财政收入达2289元。
五个中心镇在布局选择上均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力。
如向山镇作为处在城市扩张发展的前沿,是推进城区城乡一体化步伐和东部新城建设的重要区域。
石桥镇地处大公圩的几何中心,对大公圩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
黄池镇西、南与芜湖相邻,区位条件较好。
太白镇南接芜湖,北与当涂县城相连,有利于加快滨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年陡乡南与芜湖接壤,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加快年陡开发和对接发展,将大大加快市域南部的开发开放,形成马芜联动推进发展的态势。
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能力初步体现。
太白、向山、石桥、黄池、年陡,是建制镇的集中建设地区,是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和农业服务产业。
近年来,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及外来务工人员等人口的增加,中心镇人口快速集聚。
5个中心镇总人口达23.65万人,镇区人口达到6.0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5%。
3、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各镇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5个中心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镇区不仅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建有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站、医院等福利设施,汽车站、电信、自来水供应、公园等公共设施。
集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城镇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4、发展后劲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五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势头迅猛,积极招商,取得显著成效,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9年,五个中心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8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6350元。
(四)产业功能区支撑作用明显全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中,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产业功能区呈星状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与辐射作用。
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和姑孰副城区之间,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成套设备制造及机械加工、食品生产、服装服饰、电子及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四个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基地和二个国家级研究中心。
2009年,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21亿元,已成为马鞍山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区,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131平方公里。
示范区按照“错位发展、对接发展、互促发展、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打造“231”产业集群,即2个制造业集群,即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战略性2个产业集群;3个服务业集群,即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商贸服务集群和1个科技研发服务业集群。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全力营造最适合人居创业的高品质环境。
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北部慈湖经济开发区,现有长江港口、长运物流、龙腾物流、快捷物流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物流企业,正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港口物流加工业集群,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物流集散基地。
江心洲生态旅游区:位于城市西部江心洲。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包括湿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使其成为城市新的产业增长极及华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濮塘休闲度假区:位于城市东部,以濮塘风景区为核心,总面积58平方公里。
将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运动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高档生态居住区,并最终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目前龙湾水文化度假主题公园已全面动工,盆山体育休闲公园和玉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年内即将开工建设。
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马鞍山“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树立了“全域马鞍山”的理念,统筹了四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主城区、副城区和中心镇以及产业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完善了空间结构和发展策略,优化了要素资源配置,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市域空间格局。
按照这一思路,贯彻实施好“1255”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强化以下环节:(一)继续提升主城区核心地位主城区是承担市域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地区,我们要按照“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的要求,做大做优主城区。
主城区作为马鞍山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既是全市城市化人口的集聚地,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
1、抓体量拓空间。
继续做大主城区体量,由中心城区向东部的秀山地区和西部的滨江地区拓展,形成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的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城区。
加快区街特色经济发展,增强城区综合经济实力。
中心城区范围调整后,以科教、研发、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职能的东部片区纳入中心城区,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
2、抓支柱强工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根本,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科学规划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突出做大做强钢铁制造等六大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3、抓三产促繁荣。
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大城市经济总量。
顺应马鞍山城市建设新形势,立足主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同时,按照“服务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工作定位,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在巩固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增强房地产业带动作用,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工业、商务旅游,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逐步把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二)继续完善副城区功能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设好姑孰和丹博两个副城区。
1、优先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
姑孰和丹博两个副城区的建设要结合各自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明确发展定位,切实做好规划工作。
姑孰副城区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
丹博副城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导向的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以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发展商贸商务物流业、创意产业,依托生态资源的近郊旅游休闲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