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交椅山古窑址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交椅山古窑址介绍

【金交椅山古窑址】位于晋江磁灶镇,是泉州“海丝”申报世遗考察点之一。晋江磁灶,以历代烧制陶瓷而得名。县志记载:“瓷器出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罐、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据文物部门考察,磁灶现存古窑址有19处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南朝溪口山窑址1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还有唐代窑址5处,唐宋混叠窑址1处,而以宋元时期窑址最多,有12处。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胜数”。印度、阿拉伯等地蕃客云集,素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誉。当时出口货物中,以陶瓷、丝绸为主,宋人写的《萍洲可读》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宋代《诸蕃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瓷器远销二十四个地方,元代《岛夷志略》记载,瓷器外销多达四十四个地方,分属而今的亚洲、非洲各地。磁灶正临近泉州湾,小船可由金交椅山边这条梅溪,载运瓷器到泉州港销售,有这样各种良好条件,磁灶古老的窑业空前兴盛起来,而位于沟边村的金交椅山就是宋元时期兴起的一处瓷窑。

2002年5月—9月,福建省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联合对金交椅山宋代窑址进行勘察发掘,在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西坡就发现4条残长不一的龙窑的遗址、作坊遗址及多处堆积层,较完整的这一条龙窑长达70米,宽2.5米左右,从残存的窑址可辨认出窑口、火膛、窑壁、窑门、窑床。在窑址周围发现大批支垫,而且在出土器物的口沿、内部、底部发现明显的烧结痕,可以判断,金交椅山窑炉是采用器物叠烧工艺的。估算起来,这样的龙窑一炉可烧制数千上万件磁器,可见当时烧制陶瓷器的规模之大和技术之精。

从金交椅山出土了数百件可修复的陶瓷器,有执壶、军持、罐、瓶、盏、注子、碟等多种,以执壶为主要产品,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居多。器物胎质薄、釉色光亮,虽埋藏地下数百年,洗涤后犹觉光彩照人。从海外各国发现的磁灶窑器物,从造型、胎质、胎色、施釉等工艺进行比

较,可以发现,有一些与金交椅山出土的瓷器完全相同或相近,由此,可以证明金交椅山窑址正是当年大批量生产外销瓷的地方。

2002年10月,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评估专家亨利博士来泉州考察,仔细观察了金交椅山的窑址,认为这迄今保存完整的宋代窑址足以证实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活动的兴盛,是一处值得人们用心保护的古文化遗存。

【磁灶陶瓷走天涯】

序厅前言

磁灶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窑火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产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大量销往东南亚等地,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磁灶窑的历史价值和影响,金交椅山窑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点,同时也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江市人民政府为弘扬陶瓷文化,建设古陶瓷博物馆,开辟磁灶窑专题展览。

一、生产

导言

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及近现代,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古代中国重要窑口分布图(1-1-1图版)

这是磁灶古窑址分布状况(1-1-2图版),半个世纪以来,已在磁灶发现南朝至清代的窑址26处,大多分布在梅溪两岸山坡。

实物南朝瓷器

这是1998年11月在池店镇霞福村发现的南朝陈隆昌元年(494年)墓出土的青釉瓷器,为研究南朝时期磁灶窑的陶瓷生产提供宝贵资料。

照片唐五代窑址

这座是位于磁灶下灶村虎子山、下官路村狗子山唐、五代窑址。产品有青釉罐、壶、钵、瓮等。(1-2-3照片)

这些实物是池店出土的青瓷器及窑址出土的窑具和标本。

导言

宋元时期磁灶窑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做坊多产品多,外销也多。

实物窑址出土窑具、瓷器。

在2002-2003年金交椅山窑业经过考古发掘,揭露龙窑遗迹4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了许多瓷器。

照片——土尾庵窑址出土器物

实物:窑址出土器物

土尾庵窑址,位于磁灶镇岭畔村梅溪南岸的土尾庵山坡上,遗物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1995年10月考古发掘,揭露龙窑遗迹一段,出土大量青釉、酱釉和黄绿釉等陶瓷遗物,以日用生活器皿为大宗,还有陈设器和建筑材料等。其中动植物造型别具一格,器物装饰纹样丰富,有花草、龙凤、文字等,以龙纹最具特色。(1-3-2文版)

这副照片是位于草庵摩尼教遗址出土的宋“明教会”碗。宋“明教会”碗,一级文物,口径18.3、高6.5厘米。1979年草庵古井遗址出土,碗内外施酱釉,圈足露胎,内壁刻划阴文“明教会”三字,是宋代磁灶大树威窑烧制,是宋代摩尼教徒统一烧制的食具,反映了当时泉州摩尼教的盛况。(1-2-4)草庵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摩尼光佛石照像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地的。“明教会”碗的发现又增添了历史的见证。

实物标本

釉色装饰纹样

釉色:磁灶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大体上分为青、绿、黄、黑、酱五大类。其呈色与胎釉成分和窑炉火候气氛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1-3-6)装饰:磁灶窑瓷器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刻划、剔花、贴塑、模印、镂雕、彩釉和彩绘,因器而异,工艺娴熟,反映了窑工的智慧;

纹样:磁灶窑瓷器装饰纹样五花八门,纷繁迭出。其主题图案为各种植物花卉和龙、凤、麒麟、孔雀等祥瑞动物,辅助文饰一般采用回纹、钱纹、弦纹、云雷纹、卷草纹、直道纹等;还有用矿物颜料书写铭刻诗词歌赋等文字;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

窑址照片

明清时期的窑址有铜罗山、路山尾、瓮灶崎等处窑址,产品以釉陶为大宗,缸、瓮盛储器居多,用于出口货运;同时烧制建筑构件及民间生活用品,供应闽南与台湾需要。

实物风狮爷

晋江一带沿海地区,因经常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自古以来民居建筑屋脊流行安置陶瓷风狮爷、烘炉、钵子等器物,以镇风和辟邪,其制品皆出自磁灶窑,此类习俗遍及闽南沿海和台湾,形成独具风采的地域文化。实物米果模

这是陶瓷米果模,每逢婚丧喜庆和重大岁时节日,晋江民间传统常有使用来制作龟米果的习俗。其陶瓷米果模多出自磁灶窑。(1-4-3)

近现代

照片(1-4-2)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磁灶建筑陶瓷窑业逐渐兴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更趋旺盛。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兴建集美学村时,曾亲临磁灶选购建材。二十世纪末,磁灶发展为福建省最大规模的陶瓷妙建材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

工艺制作流程场景

这是古代陶瓷生产工艺半景画场景。经过以下几个主要过程;

1、瓷土加工。首先把开采的瓷土放在水碓作坊里粉碎,经过陶洗、冲刷、沉淀,一层层过滤,再经过风吹日晒,陈腐日久,炼泥使瓷土质地细腻,增强了粘性,具有可塑性。

2、器物造型方法。基本方法有两种:①采用陶车手拉坯轮制成型。陶车的构件,有一个竖直的轴,轴的顶端有一个碗,嵌住上面的转盘,转盘上有一个拨手,操作时由两个工作用脚踩和手转配合,然后把瓷泥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转动,手拉坯制作为器物形状。形状做好后,采用刀具刮去多余的泥土,整修成型。②模制成型。把器物做成范模,然后用瓷泥在范模里面压制成型。模制成型的器物往往是凸起的浮雕或浅浮雕花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