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不是唯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不是唯一的

本文转自李金安老师(网名金岸怡风)的网易博客

在内质网生物教学平台上,有一位老师发了一个帖子:生物有没有必要改错,怎样指导学生改错呢?我跟了一个帖子,内容如下:

我比较欣赏的一句话是:“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不知道是哪一位先生说的。

尽管目前的高考主要还是认同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也一部分鼓励不同答案的开放性题目。

我尝试着总结了几条。

1.角度改变观念。

“红杏出墙”是什么特性?

有的人从现实的角度说是应激性,有的人从更现实的角度说是向光性。有的人从进化的角度说是适应性。还有的人从遗传的角度说是遗传性。你说这些观念谁对谁错呢?

2.尺度把握宽严。

植物固定二氧化碳要不要能量?

有的人认为植物由C5结合二氧化碳是不需要能量的。但有的人认为C5的形成是需要能量的。谁是谁非,恐怕不好判断,因为那只是一个尺度把握的问题。

3.一词可以多义。

为什么同一个词语有多种意义呢,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变换成了不同的概念。例如“物质”这一词语在哲学语境中表示一切客观存在,在化学和生物学语境中表示具有一定化学式的化合物。再例如“吃”这一词语,在生理学语境中表示摄取食物,在生态学语境中表示捕食。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物质不是结构?

我认为在生物学语境中,物质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化学式的化合物,结构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物体。那么,我认为染色质和染色体就应该是结构而不是物质。可是,我国的中学生物教材说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物质都说了几十年了,因为在哲学语境中,物质的概念是指任何客观实在,那么,染色质和染色体肯定就属于哲学语境中的物质了。那你说染色质和染色体究竟是物质还是结构呢?你从生物学语境上说是结构,可人家生物学教材却要把它在哲学的语境上说是物质,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4.习惯约定俗成。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的……”这句话错了吗?

有人说“你要用心想啊”,这句话中的“心”其实是“脑”的意思,你总不能说那句话错了吧。在我们生物学中,“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的……”,这句话中的“DNA”实际上是指“基因”,习惯了就约定俗成,你总不能说那句话错了吧。

5.一般寓于特殊。

(1)统计包涵例外。

生物细胞内什么物质最多?

从概率上讲,生物细胞内水是最多的,但有的人拿出脂肪细胞这个例外反对你,你该如何应对呢?实际上,生命现象非常复杂,所以赵占良先生说生物学上的许多结论都只有概率上的意义。必需注意的是,概率是对众多相关因素的统计,概率既不是例外,但又包涵例外。

(2)归纳但不完全。

一个染色体组携带有本物种的全部的遗传信息错了吗?

以上这句话是一个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结论,但由于这种归纳不能代表所有对象,所以这个结论具有不周全性。因此这个结论是只适用于大多数生物的一般的结论。

但有人说这句话不准确,因为对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来说,由于X和Y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所以一个染色体组里的遗传信息并不是本物种的“全部”。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懂得不完全归纳法具有不周全性而造成的。

(3)抽象但不绝对。

我们要知道,一般是对特殊的抽象,所以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对“一

般”的理解要灵活,要留有余地,也就是要照顾到“特殊”,千万不要

以为“一般”是甩掉了“特殊”的特立独行。对“特殊”的理解要放在

“一般”的大背景中思考,不要想独立于“一般”之外,更不要想以

“特殊”否定“一般”。

概率是对众多相关因素的统计,具有“一般”的性质。所以在认识

概率时,不能把“例外”排除在概率之外。在认识例外时,不要忘了“概

率”的背景。

不完全归纳也是对诸多相关因素的归纳,也具有“一般”的性质。

所以在认识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时,要知道它是不周全的。虽然它不周全,

但它是正确的。

6.重点当数第一。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任何过程(或事物)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事物或过程,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主要矛盾就是事物的重点,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都要抓重点。

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都降低了吗?

衰老是衰老细胞的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都必需服从于“衰老”这个主要矛盾,所以说衰老细胞中酶的活性整体都处于降低的趋势。如果将衰老细胞中个别酶的活性有增高的现象来否定酶的活性整体上降低的话,就是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会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细胞内的结构蛋白重要还是细胞外的结构蛋白重要?

美国细胞物种学家威尔逊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在23页讲结构蛋白时,举了“羽毛、肌肉、头发和蛛丝”5个例子,其中只有排在第二位的“肌肉”是细胞内的结构蛋白,至于“蛛丝”根本就不是结构蛋白。这就是认识事物不抓重点的表现。

7.多元莫求统一。

种群密度越大,天敌捕食的成功就越大吗?

有一年的高考题说,“林鸽的种群密度越大,天敌苍鹰捕食林鸽的成功率就越小。”于是,有人就把“种群密度越大,天敌捕食的成功越小”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推广到所有生物种群。

常言道“仓充鼠誉喜,草尽狐兔愁”,一般情况下,种群的密度越大,天敌捕食的目标越广泛,所以种群密度大,是有利于天敌捕食的。但有的生物如林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对付天敌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们的种群密度越大,反而使得天敌捕食成功的几率越小。有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元的,对这样的问题如果硬要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是不符合实际的。

8.侧重有所不同。

例如在基因突变的利害问题上,人教版教材必修②上肯定“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上海教材《生命科学》第三册则说“一般来说基因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可见在基因突变的利害问题上,不同出版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必需指出的是,对于权威出版物上不同侧重的观点,我们要加以领会,但我们自己则不能随便搞“侧重”。

9.慎用线性思维。

在人们的常规思维中,所有的事物,其运动变化都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即从简单到复杂,即1+1=2,不等于3,这就是线性思维。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但实际上,宇宙万物并不一定都遵循这个逻辑而存在。也许,一个简单的细节变化,最后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彻底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现象。非线性是指系统的变化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生命系统是一个多层次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属于复杂的系统。作为系统的整体特性并不是其各组成部分性质的线性叠加,而是在各组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显示出的一些全新的特质,所以,对于复杂的生命系统的认识,运用传统线性思维和经典的因果决定论去分析,往往会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为,生命系统的变化往往是非线性的,即在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也就是说,系统的新的特质是无法从各低层的组成部分的特性的分析中能够预测到的。

例如,在一个有众多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磷虾。假如小鱼灭绝,磷虾的种群数量会增多还是会减少呢?表面看起来,磷虾与小鱼的关系最密切,小鱼灭绝后,磷虾的数量会增多。但实际上磷虾的种群数量还与其他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小鱼灭绝了,原有的平衡打破了,系统又会建立新的平衡,在新的平衡的建立过程中,磷虾种群的数量究竟如何?用线性思维来预测,往往是与系统变化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