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成果——微化工技术

合集下载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项目简介
L-丝氨酸(L-Serine,L-Ser)作为一种组成蛋白的基本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此外,以L-Ser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具有抗癌、抗艾滋、调节人体神经系统等不同效用的药物20余种。

目前L-Ser的全球市场需求量为10000吨/年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但与不断增大的L-Ser市场需求相比,L-Ser的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目前,L-Ser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蛋白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等,其中蛋白水解法存在工艺复杂、分离精制困难等缺点;化学合成法存在污染重、成本高、D-Ser与L-Ser分离困难等缺点;酶转化法存在转化率过低、前体物昂贵等难题。

因此尽快开发污染小、成本低、效率高的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Ser,显得极为重要。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生物炼制实验室经过近些年的研究积累,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Ser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成果有:(1)通过分子改造大肠杆菌合成L-Ser的代谢途径,构建了L-Ser 的基因工程菌;(2)对该基因工程菌进行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在发酵约40h后,L-Ser的产量达到30g/L以上,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技术介绍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粉及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受到以美国为首及其盟国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限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致力于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解决了航空航天快速凝固高强铝合金材料的气动雾化制粉问题。

1990年在国家重点战略武器研制“31”工程中,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固体火箭燃料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技术问题1993年制定的国家军用标准《特细铝粉规范》GJB1738-93,其产品列入其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轿车用高档金属颜料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极背铝浆需求,使得此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TM)和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在我国先进的MIM制备技术产品和市场已经开始成熟,金属粉末的3D打印技术正在起步和发展,对d50≤20μm特别是d50≤10μm的球形非晶微晶金属粉末需求迅速增长。

多年来超细球形铝粉已多年被列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中,序号:06010056。

2007年我国制定了《氮气雾化铝粉》YS/T620-2007的行业标准,2014年上升为国家标准《铝粉第4部分氮气雾化铝粉》GB/T2085.4-2014产品标准,此标准在产品品种、技术规格等方面,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中科院力学所已有三十多年该项技术成果转化的实际经验。

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套不同生产规模(单套装置生产能力150-4000吨/年)的球形铝粉生产线在国内外安全运行。

年产能达到十几万吨的规模。

年产值达十几亿元人民币。

力学所现有的气动雾化法制备微细球形金属粉末生产专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此项技术在生产安全、生产能力、规模、产量、细粉收率(d50≤10μm)、工作环境、生产成本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科院力学所此项目获奖等情况:1986年航空部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微化工技术是一种将传统化工过程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技术。

通过将反应器、分离器、传质器等微型化,可以显著提高反应速率、传质效率和热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工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微化工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应用为例进行介绍。

1. 化学合成中的微化工技术应用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反应的快速与高效。

例如,在有机合成中,传统的合成反应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而采用微化工技术后,反应时间可以缩短到数分钟甚至数秒钟。

此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实现多相反应的高效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浪费和副产物的生成。

通过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化学合成过程的效率和选择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2. 药物制造中的微化工技术应用微化工技术在药物制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药物制造过程往往需要多个步骤的反应和分离操作,耗时且效率低下。

而采用微化工技术后,可以将多个步骤的反应和分离操作集成在一个微反应器中,实现一步法合成药物,大大提高了制药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实现对药物合成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了制药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3. 能源化工中的微化工技术应用能源化工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微化工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石油炼制过程中,传统的精馏塔操作存在能耗高、设备大等问题,而采用微化工技术后,可以将精馏过程微型化,减少能耗和设备体积。

另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煤制气和生物质能源的转化过程中,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产品选择性。

4. 环境保护中的微化工技术应用微化工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废水处理中,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周期长、处理效果差等问题,而采用微化工技术后,可以将废水处理过程微型化,提高处理速度和处理效果。

此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等环境保护领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合成、药物制造、能源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传质效率和热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

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

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科学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取得了多个突破,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前沿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科学领域的几个重要突破:一、新型材料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在新型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通过创新的物理化学方法,研发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材料,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能源存储、催化剂、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 纳米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技术,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光学、电学、磁学性质的纳米材料。

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还具有优异的电子、离子和传质性能。

这使得它们在催化、传感、能源转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1.2 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开展了一系列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控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成功制备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例如,利用多孔材料和表面修饰技术,成功制备了用于有机污染物吸附和去除的功能材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利用纳米技术,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纳米载体,用于有效传递药物到特定部位。

这种纳米载体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该研究对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纳米粒载体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粒载体。

这些载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缓释性能。

通过改变载体的表面性质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和控释,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这对于治疗癌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2 纳米骨架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还通过纳米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骨架材料。

这种纳米骨架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地吸附和释放药物分子。

微化工技术

微化工技术
生产过程1463源与环境2028486667化学研究工具6873药物开发和生物技术7475分析应用等45催化剂制备技术虽然微反应器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但与颗粒催化剂相比小3个数量级而且其主体体积小在构型与尺度方面与传统的反应器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在微反应器内制备出高效催化剂是微反应技术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技术之由于微反应器内绝对的表面积很小与蜂窝整体催化剂类似首先在基体上制备过渡涂层wascoating作为催化活性组分的实际载体以提高比表面积再于此载体上制备出催化剂常用方法有本体材料法和壁载化技术457677本体材料法是反应器材质本身具有催化作用直接在贵金属薄片或板上刻蚀微通道作为反应器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78ag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79pt甲烷氨氧化制hcn80方法的缺点是通道比表面积小贵金属利用效率低且价格较高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多需要对通道表面进行修饰即在通道内壁先制备一层多孔材料如采用壁载化技术不仅可以增加通道内壁的比表面积提高2个数量级而且提高催化活性组分的利用效率主要有阳极氧化法81溶胶凝82包括乳胶气溶胶化学气相沉积法若采用扩散焊接技术通常在焊接完成后再制备催化剂难度较大
(Microreaction TechnoIogy)为主题的国际会议;2003
年 4 月将召开第一届“微通道和微小型通道”国际
会 议 ( InternationaI Conference on MicrochanneIs and
MinichanneIs),并 限 定 通 道 的 特 征 尺 度 在 10 !!m ~ 3.0! mm 范围内 . 此外,微全分析系统(micro
428
20 世纪 50 年代末,著名的物理学家 Richard Feynman 曾预言微型化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 半个 多世纪以来,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已将微型化所带来 的方便引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并对人 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化工类科技成果.

化工类科技成果.

化工类科技成果(1)木糖醇的分离与纯化新工艺(吉林大学)本技术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纯化木糖醇。

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采用水洗脱,树脂可反复再生使用,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克服了原生产工艺生产拖尾、回收率低等缺点。

用离子交换树脂法纯化木糖醇产品收率大于70%,纯度大于98.5%。

实现了用国产树脂分离纯化木糖醇,填补了我国高纯度木糖醇生产的空白。

高纯木糖醇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

(2)环状糊精生产技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环状糊精具有独特的环状分子结构,分子中央有圆柱形空隙,可以将各种物质的分子包接于其分子空隙中,生成包接复合物。

使被包接的物质与外界环境隔离,有防挥发,抗氧化、抗光分解作用;可以使不稳定的物质稳定化,并具有掩盖异味,苦味,改变物质溶解度等作用。

在食品、医药、农药日用化工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技术以淀粉为原料酶法转化生产α-环状糊精和β-环状糊精,产品收率高,生产成本低,无环境污染。

淀粉转化率80%以上,环状糊精总收率40%以上;α-环状糊精纯度90%以上、β-环状糊精纯度97%以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α-环状糊精目前国内尚无产品。

该技术位国内首创。

(3)生物技术生产木糖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木糖醇是天然五碳多元醇,具有甜度高、抗龋齿、代谢不依赖胰岛素;目前国内外均用化学法生产,存在设备与操作费用高、产品纯化困难等问题。

生物技术生产木糖醇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外尚未有生物技术生产木糖醇的报道,现有产品均用化学法生产。

(4)高吸水保水树脂生产技术(西北工业大学)高吸水树脂是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遇水后体积溶胀500~1000倍,最高可达1400倍,成为一种半固态水凝胶,其中水分挥发很慢。

因此,又称保水剂。

这种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可作为农林、园艺中土壤改良剂,节水保墒,抗旱保苗;可用于石油开采中钻井堵漏剂,采油调剖堵漏剂和泥浆增稠剂;还可用于膨胀橡胶,作为建筑密封材料;也可作为油水分离剂、医用卫生用品中超强吸液剂;还可制成导电透明胶膜、水泥防渗防水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1赵玉潮,张好翠,沈佳妮,陈光文,袁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E-mail:gwchen@摘 要:微化工技术是当前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

本文就微化工技术在均相、气-液和液-液两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结合具体研究范例阐释微反应器内进行化学反应的可行性。

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技术及其设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化学工程;微化工技术;综述;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微通道中图分类号:TQ 032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产品种类与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现代过程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安全、经济、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21世纪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安全、清洁、高效、节能和可持续性,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全部转化为符合要求的最终产品,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

要达到这一目标,既可以从化学反应本身着手,通过采用新的催化剂或合成路线来实现,即化学的方法;又可以从化学工程角度出发,采用新的设备或技术,通过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来实现,即工程的方法(过程强化)[1~3]。

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微化工技术的发展[4~9],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数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由于系统尺度的微细化使得各种化工流体的传热、传质性能与常规系统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0~12],即系统微型化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这一目标。

自微反应器面世以来,微反应技术的概念就迅速引起相关领域专家的浓厚兴趣和关注,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等都非常重视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机构包括Dupont公司、MIT、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IMM、FZK、BASF、Bayer、Axiva、Merck、Shell、UOP、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九州大学、Pohang、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

微化工技术在新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在新材料工业中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在新材料工业中的应用许春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一、微化工技术颠覆传统工艺和装备微化工技术是20 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技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的研究。

我国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研究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2000年以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也相应成立了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产学研结合的丰硕成果,建成多套万吨级产业化装置。

微通道反应器是微化工技术的核心,微反应器一般指带有微结构的反应设备,其内部流体通道和分散尺度在微米量级如10-3000微米,由于反应器特征尺度的微型化,通道内的流体以微米级薄层进行撞击流化学反应,可实现快速混合、传质、传热,反应非常完全,效率可比常规尺度设备提高2~3个数量级。

让化学反应时间从几小时~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十秒~几分钟,数千倍地提升反应速度,成功解决了传统装备反应不彻底、污染、易爆炸等技术难题,促进过程强化和化工装备小型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是实现清洁安全生产的重大新技术。

可将生产过程中低效、间歇的合成工艺,改变为可控连续工艺,其“数量放大”与常规工艺不同,在实验室完成达标后只需要平行复制,不需要小试、中试、工业放大的逐级过程,大大缩短了工业放大的时间。

万吨级的反应器及配套装置占地面积只需要几十平方米左右,场地缩小无数倍,为传统化工搭建了一座“桌面工厂”。

微化工技术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实现化工过程的绿色化、微型化;显著缩短反应时间、缩小反应体积和反应安全可控,即更好、更快、更安全、更环保、更具成本竞争力。

因此,微化工技术对传统化工工艺和装备而言是革命性的颠覆,开启了化工高效精细化新时代。

当然,微化工技术不是万能的,物料的形态、粘度、催化剂设计、过程控制等难题仍需不断解决,随着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的不断提升,开发了微槽道反应器、毛细管微反应器、泡沫金属微反应器、环状微反应器、降膜式微反应器、多股并流式微反应器、膜分散式微反应器以及外场强化式微反应器等,反应通道、微流场逐步突破微米级至毫米级或更大,实现了流场边界尺度的有效拓展,扩大了应用范围。

中科院科技成果——对二甲苯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技术

中科院科技成果——对二甲苯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技术

中科院科技成果——对二甲苯氧化制备对苯二
甲酸技术
项目简介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化学纤维的主要中间体,用于PET等聚酯的生产。

目前PTA氧化装置均采用钴-锰-溴三元催化剂;为了保证足够的反应深度,需要采用苛刻的反应温度和压力,设备材质要求很高,装置投资高。

随着国内聚酯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二甲苯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

寻找经济、环境友好的方法,以降低PTA的生产成本、提高装置稳定运行率已成为行业内急需考虑的问题。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对二甲苯氧化制对苯二甲酸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催化剂中溴含量。

与有关企业合作,完成了10万吨/年规模的工业应用检验。

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研制的催化剂可使氧化反应体系中溴用量降低40%左右,催化剂中钴、锰金属离子用量降低10%以上,醋酸溶剂消耗减少。

通过对下游产品的跟踪,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到目前为止,该催化剂已经在10万吨规模的工业装置上连续运行和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微化工技术:颠覆传统生产形式

微化工技术:颠覆传统生产形式

电缆 ,其质 心位于 37 6 58 千米 高的地
米 管被单 。虽然被 单面 积仅 16 .平方
球静止轨道 ( E 。电磁飞行器将 G O) 沿着电缆行进,在地球和太空之间运 送乘客和有效载荷。一旦梦想成真 , 其运输成本将大大低于火箭,并将满 足人类在洁净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需
求。 他预 言: 太空 电梯将 在人们停止 “ 对 其嘲笑 5 年 以后被 制造出来 。 0 ”
光 文对 此 解 释 说 ,由于 化 学反 应 过
庞大 的传 统反应容器瘦 身至 以升 、 毫升为单位 的微反应器 ,这样 的科 技探索 已经有 了初步成功实践 。问 世仅 2 余年的微化工技术以它独有 0 的魅力让我们对未来的化工生产充
满遐 想 :利 用 可直 接 放 大 、安 全 性
统 的体积或提 高单位体积的生产 能
力, 实现化工生产过程安全 、 过程强
化 、微 型 化和 绿 色化 。
减缓 了微化 工技术 的实用化进程 。 他建议学术界应与产业界积极合作 , 开展各种类型反应的工业应用示范,
共 同推进 微化 工 技术 的工 业进程 。
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将会改变
碳科技 :造就未来新材料明星
口记者 庞利萍
从最硬到最软 ,从绝缘体到导 体, 从全吸光到全透光 , 各种类型碳 材料所具有的性质几乎囊括 了地球 上所有物质的性质 ,极大推动 了航 空航天、航海、能源、交通、电子、 化工、 环保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甚至
有人提 出 ,2 世纪 有 可能是 碳 的 时 1
应 器 的加 工及 材 质 选择 ,以及 多 个
易燃易爆的反应过程,能显著提高过 程的安全性 ,并可实现连续化操作。
此 外 , 由于 微化 工设 备 结 构 的

微化工

微化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化工产品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化工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必然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然而,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化工产业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面对既经济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迫切要求,本世纪的化学工业要遵循安全、清洁、高效、节能的为发展趋势,将原料最大程度上转化成产品,同时实现工业污染物的最低排放。

为解决“扩大生产,降低能耗”的问题,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科研工作者在化学化工领域的不断探索,综合利用多种学科在技术上推陈出新,走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微化工技术便应运而生。

微化工技术是通过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将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一体的高新技术。

作为一种多种学科交叉的科研领域,微化工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

望文生义,该技术的突出特点体现在一个“微”字上,因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时空特征尺度在数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

要实现化工生产的安全、高效、清洁、节能等多重性,解决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化学反应本身着手,重新设计合成路线或使用新型催化剂;另外就是从化学工程角度考虑,通过引入新设备或新技术来强化生产过程中动量、热量、质量的传递来实现。

微化工技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强化传质与传热很大程度上改进化工生产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微化工反应器在特征尺寸上,虽然远小于传统反应器,但从分子尺度上讲,在尺度仍然很大,所以不会影响到反应机理和本证动力学特征,而只是通过改变物料的传质、传热以及流动特征来强化反应过程。

与传统反应器相比,微反应设备具有更多优势:1、反应温度可得到良好的控制。

由于微反应器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反应器的换热效率大大增强。

对于放热效应非常强的反应,即时瞬间会放出大量的热,也可以及时将热量导出以维持反应温度不超过临界值,可以使反应在较温和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复反应产物增多、收率及选择性下降的弊端。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微化工技术是一种将传统化工过程进行微型化、精细化和集成化的技术,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新材料开发三个方面来探讨微化工技术的应用。

一、在化工生产领域,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化工过程的微型化和高效化。

传统的化工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耗能,而微化工技术通过微型反应器、微流控技术等手段,可以将化工反应过程集成到微小的空间中,大大减少了设备体积和能源消耗。

同时,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实现反应过程的快速混合和高效传质,提高了反应速率和产物纯度。

例如,在制药工业中,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合成和分离纯化,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在环境保护方面,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的微型化和高效化。

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通常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和庞大的设备,而微化工技术可以利用微型反应器和微流控技术,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高效分解和去除。

同时,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将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快速转化和去除,有效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此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实现固体废物的微型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占用。

三、在新材料开发方面,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材料的微型化和功能化。

传统的材料制备通常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高温高压条件,而微化工技术可以通过微型反应器和微流控技术,实现材料的快速合成和特定结构的控制。

例如,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微化工技术可以实现纳米颗粒的精确控制和均匀分散,提高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此外,微化工技术还可以实现材料的功能化,例如通过微型反应器中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分子的引入,实现材料的特定功能,如抗菌、光催化等。

微化工技术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实现化工过程的微型化和高效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微型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型化合成和功能化控制,实现了材料的特定性能和应用。

科技成果——萘烷基化制2,6-萘二甲酸

科技成果——萘烷基化制2,6-萘二甲酸

科技成果——萘烷基化制2,6-萘二甲酸技术开发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学科领域精细化工
项目阶段实验室开发
成果简介
2,6-二烷基萘(2,6-DAN)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氧化产物2,6-萘二甲酸(2,6-NDCA)是制备多种高级聚酯、高级塑料以及液晶聚合物的重要单体,尤其是与乙二醇缩聚制得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聚酯材料。

目前BPAmoco公司以邻二甲苯和丁二烯为原料,通过侧链烷基化、环化、脱氢和异构等步骤获得2,6-DMN。

由于其工艺流程长,2,6-DMN的生产成本很高,面临停产。

萘可由煤焦油或石油炼制的馏分中得到,价格低廉。

目前萘的深加工能力较低,以廉价、丰富的萘通过烷基化反应合成2,6-DAN,可实现由萘出发一步制备2,6-DAN,而且符合我国煤焦油产品深加工及清洁利用的需求,是一条极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工艺路线。

本项目由萘出发,经烷基化、分离、氧化制备2,6-萘二甲酸。

本项目通过优化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实现其形貌及酸分布的优化,结合分子筛改性制备了具有较高活性及2,6-二异丙基萘选择性催化剂,体现出较好应用前景。

目前正在进行氧化工艺的优化。

该催化剂体系以及合成方法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投资规模100-500万。

微化工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及其工业应用

微化工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及其工业应用

微化工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及其工业应用引言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微化工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微化工工程化是指将微尺度的化工反应器和流程集成到宏观的装置中,实现化学反应和过程的连续运行。

本文将介绍微化工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并探讨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潜力。

微化工工程化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微反应器设计与模拟微反应器是微化工工程化的关键装备之一。

微反应器具有体积小、传质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反应。

微反应器的设计涉及到多种参数,如流体动力学、传热传质和反应动力学等,需要借助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优化设计。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微化工工程化的另一个核心技术。

微流控技术利用微通道和微流体控制技术,实现了微尺度下的液体、气体和固体的精确操控。

微流控系统可以实现流体的分离、混合、传输等操作,为微反应器提供了可行的流体控制方案。

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微化工工程化中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实现微化工过程中各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可以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自动化程度。

微化工工程化装置微化工工程化装置是微化工技术的实际应用载体。

它包括微反应器、微流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微化工工程化装置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微反应器和微流控系统的协调性、工艺参数的控制要求等,保证装置的运行效果和稳定性。

微化工工程化在工业应用中的潜力新材料合成与纯化微化工工程化技术在新材料的合成和纯化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由于微化工装置具有高传质效率和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实现对新材料合成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产品的纯度和产量。

化工过程优化与环保微化工工程化技术能够对化工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和优化,减少废气、废液和废固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微化工工程化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药物研发与制造微化工工程化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制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微化工技术-骆广生

微化工技术-骆广生

微分散体系基本规律
错流剪切 垂直流剪切
并流剪切
新型微分散设备 毛 细 管 嵌 入 式 微 流 控 设 备
1mm
尺寸范围:100-500 微米
为普遍采用的制备单分散微液滴和微气泡的重要方法
Langmuir, 2012, 28: 9250; AIChE J, 2011, 57: 299; Lab Chip, 2012, 12: 2029
化学工业:高效、快速、易控、安全、柔性
微化工系统简介
起源 1990年
21th century equipment
快速发展 2000年后
研究热点 至今
MIT、Harvard、Hull、 SCI > 2000 篇/年 Twente、IMM、TU/e等 国际会议 > 10场
欧盟F3计划,日本“微空间和 纳空间反应”计划等
微分散结构调控
Bremond N et al., Phys Rev Lett, 2008, 100, 024501
多相微流动模拟
Chu LY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8970
Wang WT et al., Chem Eng J, 2011, 173, 828
微分散体系基本规律
微分散体系基本规律
传热和传质诱导相变的微分散新方法
传热诱导相变
传质诱导相变
在百微米级通道内实现了10微米级的单分散液滴的可控制备
Lab Chip 2013,13: 73; Lab Chip 2013, 13: 3355
微分散体系基本规律
液/液/固、液/液/液、气/液/液等多相复杂微分散设备
微化工系统简介
微化工过程:以微结构元件为核心,在微米或亚毫米受限 空间内进行的化工过程,它通过减小体系的分散尺度强化 混合与传递,提高过程可控性和效率,以“数量放大”为 基本准则,进行微设备的放大,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运用于 工业过程,实现大规模生产。

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
姚光源;陶蕾;何爱珍;张迪彦;吕勇;马春晓;陈建新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24(44)6
【摘要】综述了微化工技术,特别是微反应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对采用该技术合成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等聚羧酸类阻垢分散剂,苯并三氮唑、有机磷类缓蚀剂,有机硫、过氧化物类杀菌剂,以及清水剂、消泡剂等产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指出微化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绿色合成技术,目前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方面仍以探索为主,成本上还不具有优势,距离实际工业应用还有距离,但其具有的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符合减碳,环保安全和生产集成化、自动化趋势,随着微反应器的技术进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方面将具有极大应用潜力并可能快速推动其技术进步。

【总页数】11页(P1-11)
【作者】姚光源;陶蕾;何爱珍;张迪彦;吕勇;马春晓;陈建新
【作者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16;X703
【相关文献】
1.超滤及其集成技术在微污染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未来石化工业的技术发展热点:Ⅱ.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以及轻质烷烃活化技术
3.污水处理高级氧化工艺中非均相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4.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5.微通道反应器中精细化学品合成危险工艺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化工技术.doc

微化工技术.doc

微化工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工学科前沿,目前的微化工设备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换热器和微反应器等,由于设备特征尺度的微细化,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设备具有高传递速率、易于直接放大、设备安全性高、易于控制、适应面广等优点,可实现过程连续和高度集成、分散与柔性生产。由于微反应技术具有强的传热和传质能力,可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小过程系统的体积或提高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实现化工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
有待产业界介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相继开展了微型仪器以及芯片实验室的研究,并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微化工技术的研究,筹资500多万元组建了微加工技术平台。目前一些高校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如华南理工大学。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微化工相关各学科都已取得可喜成绩。大连化物所研制成功了20W~5000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的微型氢源系统,集成了甲醇氧化重整、CO选择氧化、氢气催化燃烧、原料汽化、微换热等过程,目前正集中力量开展微反应器内的精细化学品合成过程,如芳烃硝化、直接氟化、氯化、硝化、重氮化、加氢、氧化等以及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过程,纳米粒子合成等课题的研究。同时开展了微通道反应器的设计、制造与封装,微通道内催化剂工程设计以及微尺度系统内的流动、传递现象、反应规律以及系统放大与集成规律等应用基础的研究。
【日期】20060112
【时间】9:24
将在多领域应用
预计未来5~15年,微化工技术将会在高效传热传质设备、精细高值化学品、基于微反应技术的新过程、危险品就地生产和分散资源就地转化以及国家安全所涉及的化学化工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1世纪的化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微化工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会改变现有化工设备的性能、体积、能耗和物耗,并会极大地拓宽它的应用面,将是现有化工技术和设备制造的一项重大突破,也将会对整个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图为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利用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装置。

中科院科技成果——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

中科院科技成果——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

中科院科技成果——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
项目简介
乙二醇是重要的大宗能源化学品和基础化工有机原料,主要用于PET聚酯合成(涤纶纤维、饮料瓶)、化学中间体、汽车防冻液等。

2011年全世界乙二醇的消费量达到2160万吨,而且预计未来五年中将继续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

目前乙二醇的工业生产主要采用乙烯工艺路线。

我国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近一半,而进口依存度达到75%。

2012年,中国化纤纺织工业协会通过了《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科技与产业发展30年路线图》,明确提出以生物质原料替代化石原料生产乙二醇。

因而,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战略,发展前景广阔。

2008年大连化物所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碳化钨催化剂上纤维素直接催化转化高选择性制乙二醇技术,在镍促进的碳化钨催化剂上实现纤维素100%转化和乙二醇61%的收率,开辟了生物质转化利用的新途径,引起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团队以工业化应用为目标导向,不断取得研究进展,先后发展出双金属催化剂、介孔炭载催化剂、氧化物-金属复合催化剂体系,不仅使乙二醇收率进一步提高到75%,而且催化剂稳定性大幅提高,制备成本显著降低。

微化工技术

微化工技术

微化工技术微化工技术:颠覆传统生产形式让反应时间从几小时~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十秒~甚至几秒~让体积庞大的传统反应容器瘦身至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微反应器~这样的科技探索已经有了初步成功实践。

问世仅20余年的微化工技术以它独有的魅力让我们对未来的化工生产充满遐想:利用可直接放大、安全性高、反应过程易控的技术改变化学工业污染重、能耗高和安全性差的传统形象~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大幅提高化工生产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微化工技术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能显著缩短反应时间和缩小反应系统的体积。

德国默克公司曾通过微化工技术将格利雅试剂酮还原反应时间从数小时降至几秒钟。

在我国~中石化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工业运行2年的磷酸二氢铵生产微化工系统产能可达8万吨~但系统中各设备的体积均不足6升。

这些案例完美展示了微化工技术激动人心的一面。

化学工业中的许多反应属强放热过程~存在爆炸危险。

“而采用微反应技术能够提高过程反应的效率~改善过程反应的安全性。

”据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光文研究员介绍~微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改变现有化工设备的性能、体积、能耗和物耗~对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目前工业应用的烃类硝化反应时间一般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但在微反应器内可采用绝热硝化并同时改变工艺条件~将反应时间缩短至数秒。

1由于微化工设备的内部通道特征尺度通常在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可实现反应物料间的超快速微观混合,流体与器壁间有很大的接触面积~能显著提高流体间的换热效率~可实现反应过程的原位高效换热~其传热、传质能力较常规尺度提高1,3个数量级。

另外~由于通道特征尺度小于火焰传播的临界尺度且微反应器内反应物持有量小~因而具有内在安全性~将其应用于快速混合、强放热及易燃易爆的反应过程~能显著提高过程的安全性~并可实现连续化操作。

此外~由于微化工设备结构的模块化~易于实现直接放大,设备单元并联,~可快速推进实验室成果的实用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化工技术
项目简介
针对目前化工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设备庞大、能耗高、污染重、资源浪费、效率低等。

大连化物所于2000年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建成了集微化工、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于一体的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平台。

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设备具有特征尺度微型化(<1毫米)、结构模块化、高传递速率(高1-3个数量级)、易于直接放大(并行放大)、安全性高(系统持液量低)、过程易控等优点,可实现过程连续和高度集成、分散与柔性成产。

微化工技术具有强传热和传质能力,可提高反应过程中资源与能量的利用效率,实现化工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

强放热反应过程,普遍存在爆炸危险,采用微化工技术将会提高过程效率和改善过程安全性。

如苯、甲苯、氯苯等芳烃的硝化反应,反应时间小于10秒,可以实现其过程强化、过程安全和绿色化生产,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应用领域
医药、农药、火炸药等精细化工,石化、能源、纳米材料等。

尤其适用于常规反应设备难以保障安全的反应——易燃易爆强放热快速反应,如直接氟化、硝化、磺化、重氮化、氯化、氧化、酰胺化、氨氧化、过氧化、加氢等,以及危险化学品的就地生产。

纳米粒子合成等,如药物微纳米化。

成型产品
1、1.0Nm3/h的甲醇重整制氢系统
涉及一种微型化的甲醇自热重整制氢集成装置和制氢方法。

该氢源技术的特征为集成有甲醇自热重整和CO选择氧化(PROX)等主要反应单元,无需传统的CO水气变换单元,且仅用两级CO选择氧化;该氢源集成系统包括一组甲醇自热重整/换热模块、一组催化燃烧/汽化模块,两组CO选择氧化/换热模块,四组模块均为整体式催化反应器与微通道换热器焊接集成方式。

利用本发明可获得CO浓度小于30ppm、H2浓度大于53%的1kW级重整气(干气)。

适用:尤其适合于100W-100KW范围内的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或100L/h-100m3/h的用氢量的化工过程。

2、处理能力为10万吨/年的微反应系统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二氢铵生产微化工系统,年生产能力可达8-10万吨,并且具有系统体积小(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和微换热器体积均小于6L)、移热速度快、响应快、过程连续且易于控制、运行平稳、无振动、无噪音、无废气排放、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能实现过程强化、安全、高效、清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通过了由辽宁省及中科院组织的鉴定。

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微化工技术应用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