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教学设计
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
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通用27篇)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1读名著,发感想。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
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今天,我读了《西游记》第十九回。
在这一回中,“男二号”――猪八戒终于也皈依佛门,成了唐僧的弟子,悟空的师弟。
唐僧又多了一个“贴身保镖”。
但是,猪八戒的降服经历却不像悟空――帖子一揭,完事。
降服猪八戒主要还是靠悟空和多年前就料到此事的观世音菩萨。
我猜,结尾的“水怪前头遇”就应该是“男三号”沙僧了吧!唐僧的西行队伍眼看要集齐了,好期待啊!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2这一回继续写唐僧和孙悟空收服猪八戒,但是重点在浮屠山唐僧受《心经》。
李卓吾先生认为,学者着意《心经》。
方不枉读《西游》一记,孤负了作者婆心。
不然,宝山空手,亦付之无可奈何而已。
二是师徒三人要走时,唐僧又问乌巢禅师西去路途多远?禅师说:“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三藏不解其意,老孙却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
三藏见了,又批评悟空惹事,悟空说:“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
”你道他是怎么骂的?原来那野猪不是别人,正猪八戒;那多年老石猴也不是别人,正是孙悟空。
这正是《西游记》幽默滑稽富于童趣处。
名著《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3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和课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包利峰2009年12月一、教材依据《月亮上的足迹》选自七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
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宗旨。
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二、设计思想《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第19讲-巧算年龄(教)(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解析】从3年前到今年,爸爸和儿子都长了3岁,她们今年的年龄和是:44+3×2=50岁。于是,这个问题可转化为和倍问题来解决。所以,今年儿子的年龄是50÷(1+4)=10岁,爸爸今年是10×4=40岁。
例5、甜甜的爸爸今年28岁,妈妈今年26岁。再过多少年,她的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和为80岁?
【解析】两人的年龄和每年增加2岁,先求今年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和:28+26=54岁,再求80比54多80-54=26岁。26里面包含多少个2,就是经过的年数。所以,再过26÷2=13年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和为80岁。
例3、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年前,妈妈和女儿的年龄和是39岁。妈妈和女儿今年各多少岁?
【解析】从3年前到今年,妈妈和女儿都长了3岁,她们今年的年龄和是:39+3×2=45岁。于是,这个问题可转化为和倍问题来解决。所以,今年女儿的年龄是45÷(1+4)=9岁,妈妈今年是9×4=36岁。
例4、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3年前,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和是44岁。爸爸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
3、小明今年7岁,爷爷今年62岁。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12倍?
【解析】爷爷小明相差62-7=55,那么爷爷是小明12倍的时候,相差11倍。那么几年前小明55÷11=5岁。
现在小明7岁,那么是2年前。
4、3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2倍。3年后,哥弟俩的年龄和是30岁。哥哥今年多少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
1.明确论点。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的
学则须疑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画
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怀疑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须 步骤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知识讲解
作者简介
顾 颉 刚 ( 1893—1980 ) , 原 名 诵 坤 , 字 铭 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 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拓者、奠基人。他担任了《资治通鉴》、“二十 四史” 和《清史稿》总校及《史记》的标点工 作。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 《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当代史 学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 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整体感知
2.方法指导:提取中心论点
(1)看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弄清论点与论 题的区别,别把论题当论点;要根据论题,结合文本内容,顺藤摸瓜,找出论点。 二是标题往往不是一句完整的话,需要稍加整理。 (2)看开头语段。作者往往通过事例、名言提出论点,可注意文中相关的提示语, 如“可见”“由此观之”“当然”等。 (3)看结尾语段。就是所谓篇末点题的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因 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4)看中间过渡语句。 (5)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1.顾颉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 极为深远。当代中学生阅读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是大有裨 益的。试谈一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1.审清题干,确定答题范围。通读某段(或全文)内容,明确 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感受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对做学问的意义;2.找出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3.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2.找出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3.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难点:1.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感受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对做学问的意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组名言警句导入1.疑而能辨,斯为善学(方孝孺)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3.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4.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观察一下,大家能够发现这组名言警句反映的共同内容么?(做学问或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怀疑与学问的议论文。
二、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时),名诵坤,号颉刚,字铭坚(名),江苏苏州人(地),中国(地)现代(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评)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作品)。
2.写作背景1922年,顾颉刚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后来还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辑成册。
《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字音词义(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塾师(shú)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教案第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教案一、导入什么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通俗易懂、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在他的笔下,一个与你们有着同样年龄的小姑娘又编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
二、自学1.提要求自学,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两次让水的感人故事。
2.生字词学习3.让我们再次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神奇魅力。
三、深入课文(一)第一段自由读,看看帮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画出来。
1、学生读文2、圈画并重点理解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而死3、师小结:这些词说明什么?在此情况下什么最重要?水意味着什么?(二)第二、三段在灾情如此严重时,一个小姑娘意外的得以了一罐水,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与同桌一起读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1、学生合作读文,画出水罐变化的语句。
2、屏幕出示5个表示水罐变化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3、体会5次变化本质水罐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它越变越好,越变越有价值,越变越珍贵)那么是什么样的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使这个普通的木水罐,一次次发生看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来找一找吧!4、再读课文,分析原因第一次自由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部分,想想是什么原因使空水罐有了水。
读文——自由发言——师板书:对母亲的爱从哪几点看出小姑娘很爱妈妈?(夜里、累、倒)第二次我们接着往下读,想想小姑娘明明摔倒了,水罐为什么没洒?(默读)(指读——自由发言——对母亲的爱——指导朗读)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很爱妈妈?(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第三次(指读)小罐为什么变成银的?谁来读水罐第3次变化的部分?对小狗的描写,文中先后有2句,能找出读一读吗?师小结:多么善良的小姑娘,自己很口渴,妈妈也急需这些水,可她还是把水分给小狗一点,小狗得救了,谁知道这次是什么使水罐发生变化吗?(对小动物的爱心)第四次谁来读读,水罐怎么又变成金的了?每亲正病着,渴着,为企么没喝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这是位多伟大的母亲啊!(生概括:是母爱的力量使水罐变成金的)师小结:母爱的伟大,并板书(对孩子的爱)第五次水罐最神奇的一次变化在最后,想想这一次变化的原因。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9课钱学森的,欢迎大家阅读。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篇1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读书笔记800字。
他给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人的骄傲!钱学森从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钱氏家族里。
他的爸爸钱均夫小时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过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
他的妈妈章兰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她聪明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强,擅长数学,在家里一心辅导钱学森背诵、画画、写毛笔字。
钱学森出生在这样幸福的家庭里,为他将来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好学,学习成绩超常,是班里的优等生,他还有很充分的观察力:他自己做的飞镖飞得又远又稳,谁的飞镖都赶不上它,原来钱学森在做飞镖时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
这可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后来上了师大附中学习。
紧接着,他又考上了上海交大,而后去美国留学,拜冯·卡门为师。
经过了冯·卡门的深度栽培下,钱学森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正教授。
而他却一心想着回国,将来让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因为美国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于是把钱学森扣留在美国。
最后钱学森接到了美国准予他离开的通知,于是他便回到了他梦寐已久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全力搞好导弹和航天事业。
因为钱学森的帮助,中国的第一颗仿制近程导弹、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钱学森在20xx年获得“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在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在这一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宝藏,他给中国留下了璀璨的辉煌!我觉得钱学森能成才的关键除了家庭,除了充分的观察力,还有学习兴趣的缘故。
钱学森可不是那种凭打骂驯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本来就很好学。
他好学也有师大附中的功劳,因为师大附中没有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打好理解的基础。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都是议论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论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性,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简洁准确。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先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然后分别从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和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在内容上,本文紧密围绕“怀疑与学问”这一话题,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如“腐草为萤”的传说、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等事例,以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者先要会疑”等名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说服力更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方法。
理解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论证思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怀疑精神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方法。
生命生命读后感19课
生命生命读后感19课你们是不是在在19课生命生命的呢?那么下面为你们献上生命生命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读了杏林子《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以后,我有很深的感触。
在这个世界上,植物、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身残志坚,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生命永不放弃,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钦佩。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四川汶川发生的8。
0级 ___。
那时有许多的生命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之中,等待救援。
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姐姐也压在了废墟之中。
在这个狭小黑暗的空隙中,他们身负重伤,面临死亡的威胁。
当时姐姐为了鼓励自己和弟弟能坚强地活下去,就用石头隔几分钟就敲打一下地面,让弟弟听到声音,也让外面的救援队听到他们的声响。
最终,他们得救了。
这个姐姐和这篇课文的 ___杏林子一样,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
她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这样的人还有《鲁宾逊漂流记》里的主人公鲁宾逊,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面对无数困难,一个人最终顽强地生活了那么多年。
以上所说的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属世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 ___到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珍惜生命,要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
我对这篇课文印象非常的深。
这篇文章的 ___是杏林子——原名刘峡。
因为她得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她的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不能迈……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强地活了下来。
我从心里升起了对她的无限敬意。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主要以《飞蛾求生》、《砖缝中的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故事来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第一个故事时,我被这一句打动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一只小小的飞蛾面对危险,不管是否能够逃生,它都努力地去克服和战胜。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跟着顾颉刚先生探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2.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这促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史林杂识初编》《尚书通检》《中国当代史学》《顾颉刚读书笔记》《国史讲话》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的标题有三种类型:论点型,就是题目就是议论文的观点,主张;论题型,就是题目是议论文要议论的话题,但没有观点;问题型,就是题目只提出一个问题,它既不是议论文的论点,也不是要议论的话题。《怀疑与学问》是论题型标题的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1.本文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1、2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顾“在可疑面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预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道理论证,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充当论据,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文章结构。
1—2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3—5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19课的读后感5篇
19课的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19课的读后感5篇只有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融入到读后感中,才能让文章更具个人特色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工作或学习中,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9课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秦兵马俑》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
如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因此本课的教学可充分地运用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学习网站来学习课文,感悟语言。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时,避免枯燥的讲解。
因此,我可让学生先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特点。
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这样安排:“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一点就是这节课我还比较注重读的训练。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优质教案(含单元知识总结)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
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作者介绍】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课后作业一、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茧子庙会春蚕 B比业主席不屑C启迪嫁妆上邀 D上榜兼职朝笑二、读拼音,写字词。
1.他xiān kāi()炕xí(),从下面拿出了一个小布包。
2.这里的sī chóu()非常漂亮,很多人下了订单。
3.他还没bì yè()就在这里做jiān zhí(),非常辛苦。
三、仿写词语。
千变万化(带数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结结实实(AABB)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为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几个场面,字里行间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五、重点段落品析。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年级第十九课感悟青铜之美教案
五年级第十九课感悟青铜之美教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第19课感悟青铜之美南昌市松柏小学任钦本课是赣美版五年级第九册教材,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一、教材分析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
早在石器时代的末期,就已经出现青铜器了。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已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课古代青铜艺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是生活中很少见到的,除非到博物馆参观。
这一课就是要带同学们感悟青铜、观察青铜、熟悉青铜。
面对青铜器的各种造型和纹样,学生无疑会感到神秘、好奇。
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青铜器图片及史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是了解青铜器主要有哪几种器皿及其功能;二是探索青铜器上独特的纹饰及塑像有何作用和意义;三是探究青铜器在造型方面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奇巧绝妙的融合。
这一课从欣赏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青铜器的兴趣。
既感悟青铜器虽神秘,但可用我们的画笔来描绘、表现,加深对青铜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美的造型和纹饰,并用画笔表现出来。
3、感受我国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对青铜探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青铜的造型和纹饰2、探索青铜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四、教学准备教具:课件、青铜器的资料袋、绘画纸、彩色卡纸、刮蜡纸一次性筷子、黑色勾线笔等学具:收集青铜资料、绘画纸、彩色卡纸、刮蜡纸、一次性筷子、黑色勾线笔五、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新奇的宝贝,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鉴宝,谁愿意上来看一看。
(提示学生用手摸一摸,敲一敲)你知道这是件什么宝贝吗?2、你们对我的宝贝好奇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课件播放:伏鸟双尾铜虎介绍)3、同学们,这可是我们江西出土的一件宝贝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讲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教学设计Lecture 19 reading notes and impressions (1) teaching design第十九讲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写读书笔记比较简单,难在不好坚持,我们对此只做简单的介绍,至于能不能坚持,那就在于你自己了;我们重点要研究和练习的是读后感。
一、关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
摘录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好句子、好材料摘录下来的笔记。
这种笔记有的同学小学时就做过,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作文时可以参考、模仿,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提纲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
它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很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心得笔记简单的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的心得,可以不过多考虑格式,把心得记下来即可。
上一讲我们说找文章的“眼睛”,实际就是一种心得,你把它记录下来,不用过多地展开议论,这就是心得笔记。
广义地讲,读后感也是心得笔记之一,但人们一般都把读后感独立地提出来讲解和练习。
我们也这样做。
二、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163页的例文《说胆》以及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
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处处留心皆学问——读《金冠的秘密》有感张家口七中程璐前几天,我读了一则故事。
其内容是,古希腊的一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徳,他在一次洗澡时发现了水的浮力原理。
据此,他解开了金冠的秘密。
原理是:拿两只大小都相等的罐子,把金冠和一个与它同样重的金块,分别放入装满水的罐子里。
水从罐子溢出时,用两个盘子接着,再把两盘水称一下。
若放金冠的罐子溢出的水多,说明金冠不是纯金的。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和运行的规律。
这些规律有许多我们并不知道。
要认识世界,掌握规律,学到知识,就要去留心观察。
如果不留心,知识永远不会自动跑到我们的头脑中来。
有一次,我家的窗户上结了冰。
爸爸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随口说道:“不就是热胀冷缩嘛!”爸爸告诉我要注意观察。
经过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我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暧空气遇到冷玻璃形成了水珠,晚上气温下降就结了冰。
我们许多人都洗过澡,为什么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解开金冠的迷呢?阿基米德并不比我们多长一个脑袋,也不多长一只胳膊。
他发现水的浮力,是因为他留心观察,才得出结论。
如果不留心,他洗一万次澡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没有留心观察,不也掌握了,你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不全对。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也是前人留心观察的结果。
就说我们学的地球引力吧,它就是牛顿留心观察发现的。
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一只苹果掉在了他的头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不往上掉呢?他留心了这个问题,才知道了地球的引力。
没有一项发明是睡觉睡出来的。
我想:一个人只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试验,不怕失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写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的读后感,不少人比写考试作文的读后感要生动、实在,原因就在于“自由”二字,如果你在考试作文时,也保持这种轻松自由的心态,恐怕写出来的作文要多得不少分。
仅从这一点分析,经常写一些“自由”的读后感,是不是可以减少你在考试时的紧张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使作文写得更好呢?三、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
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
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关于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我们来学习《中考作文辅导》下册的相关章节。
六、怎样写读后感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yp ypypypypy● 练习●1、分析一下本讲例文有什么优点和毛病?2、完成上一讲的练习2,字数可减少到800字左右。
注意这篇作文不一定非写成读后感不可,构思的重点是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写成读后感、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要写得深刻、生动、有文采、有创意才好。
3、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
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学习的榜样——影片《焦裕禄》观后感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
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
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
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
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
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
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