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稿-人教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本课在教材中地位与教学背景。
《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四题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第二部分,学情。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教与学方法上,本人把讲读、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教参、核心素养和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本课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历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的评价,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及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人才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好好学习;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的内容。
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四、说教法学法1.直观演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究讨论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3.讲授法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如果度把握不好,也容易喧宾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适时的总结讲解也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我来一一阐述下教学安排:1.官渡之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6课《三国鼎立》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 形成过程1.曹操建立魏国2.刘备建立蜀国3.孙权建立吴国4.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6.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教材分析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副板板书)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首先来看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把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的内容。
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在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基于上面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三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首先,来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来说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再次,来说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感兴趣,但同时也会觉得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排序和相互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5.课堂互动:设置历史知识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和三国时期的兴起、发展与分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三国各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概括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并了解其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的1.了解东汉末年民变与统治阶级腐败所引起的深刻社会危机。
2. 掌握三国鼎立时期各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点,概括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认识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东汉末年深刻的社会危机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 掌握三国各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3. 学习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方法,并能自主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东汉末年的深刻社会危机。
2.在学生的认知层次之内,让学生了解三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3.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其提高自己的分析、认识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课使用多元化、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讲、讨论、辩论等。
1.讲授:向学生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三国鼎立的整体概念。
2.演讲: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某位人物,展现其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印象。
3. 讨论:在小组内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掘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辩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展开辩论,锻炼学生的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1. 课堂导入(5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逐渐步入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 探究东汉末年的深刻社会危机(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包括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等事件,以及董卓的入主京城,探讨这些事件在三国时期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一、课题方面:我讲的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6课《三国鼎立》,授课班级是七年级班,人数是63人。
二、教材方面:本课主要由四个内容构成:(1)、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的形成。
(4)三国的经济。
通过学习,主要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和对历史事实与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而且通过学习在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思想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者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
(4)、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讲述历史的兴趣。
3、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曹操,诸葛亮等。
(4)、将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四、学生方面:绝大部分学生从小说与影视剧当中对三国的历史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三国的历史学习会很有兴趣,会很喜欢。
因此我在讲解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加以深化。
但注意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给学生分清楚。
五、学法方面:(1)、重点及处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2017年秋人教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学习目标:1、预习验收,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观看战争形势图,讨论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以及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一分为二的评价曹操。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合作探究,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评价任务:1、分组交流自学问题的答案,反馈自学情况。
2、小组合作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表,说出两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3、通过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形势图,以及相关材料,讨论归纳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结果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画三国鼎立关系图,反馈三国鼎立局面。
5、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6、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知道三国鼎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学习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听越调,品三国戏中皇叔指谁(刘备),三请我诸葛亮是指那一以历史典故,诸葛亮秉忠心为兴汉邦,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之势。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请同学们齐读本课学习目标】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习目标见上文。
【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们一定能够完成目标,首先,让我们来验收课前预习情况,可见展示答案给学生时间识记】学生活动:找出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注出来。
重点识记写错内容(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3、意义:。
(二)赤壁之战: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3、意义:。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 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
从夏商周的交替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再到秦汉的统一。
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到统一,在本单元都有体现: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分裂,再到西晋的统一;从北方的战乱到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最后北魏分裂,为下学期的隋唐统一埋下伏笔。
因此本单元的总结意义体现无疑。
而本课《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灯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是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之所以把重难点定成这样是因为:本课用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而这两次战争又归结与三国鼎立。
二、说设计理念
历史是“死”的,但是教学是活的,如果能把“死”的历史通过教学手段变成活的,这样学生就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我用一根主线将本课内容串在一起:即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理解掌握记忆。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还课堂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遵循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理念,本课以学生讨论、活动为主,辅之以教师总结,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稚气未脱,还无法融入初中年级,在历史的学习上还不够重视。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
我校学
生为农村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相对较差。
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信道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但要注意控制度,否则自制力差的学生容易混乱。
四、说教法
本课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通过历史剧的表演,分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吸引学生进入我所设定的历史情景中。
运用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上课中,让学生自己讨论回答问题,并自主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贯穿于本课,我把所有问题的答案融入于学生的活动之中。
比如:在历史情景剧的表演中,把战胜或战败的原因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五、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及时地学进脑子里。
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老师: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
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
(二)、新课导学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
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学习探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讲述,引出统一北方的曹操。
从而引出曹操有雄心大志。
曹操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必先击败袁绍。
由此引出官渡之战。
让学生通过课件上官渡之战的介绍其时间,双方及兵力、特点、结果及作用。
官渡之战后曹操南下要统一北方,这样引出南方的两个军阀:刘备、孙权。
由刘备再引出诸葛亮。
这里让学生讲三顾茅庐故事,通过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引出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大战。
组织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的不同结果,找出曹操失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找出三个国家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三国建立后,三方为了在战争中能够取胜都加强自己的实力。
这里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找出三个国家恢复发展的措施。
最后通过一个图片进行小结。
七、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