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部编)《三国鼎立》ppt公开课课件

(部编)《三国鼎立》ppt公开课课件

221年,刘备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
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 业。
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220年
洛阳
蜀汉
221年
成都

229年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曹魏重视

兴修水利


蜀 锦 销 往
理 与 开 发
参战方兵力

袁绍——约10万人
曹操——2万人


曹操赤脚迎许攸

公元200年
袁绍
官渡 之战
曹操
夜袭乌巢,烧毁 袁军粮草
乌巢
二、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
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曹军不习水战,采取了错误的战术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分析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取胜原因:
曹操方面: 1、官兵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2、因实力强大而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孙刘联军方面: 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策略得当)。
客观方面:南北统一的条件不成熟。
战争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原因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争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吴国造船业发达,

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ppt (29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ppt (29张PPT)

——
汉跨土“
室有,益
《 可荆高州
三 兴、祖险
国 矣益因塞
志 。,之,
……··” 以沃蜀成野志 则帝千
霸业里
诸 业。,
……
葛 可天
亮 成府
传 ,若之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 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定都建业。
➢229年,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形成。
翻 车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虽没有 改变政权割据的状况,但它形成局 部性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 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东 曹操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汉 末 年 军 阀
孙权
魏 赤壁之战(208年) 蜀
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 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 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曹操《述志令》
经过
袁绍
十万人
延津
● 曹操
三四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
2070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兵马沿江西 进。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 败,退至乌林,会合陆 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 峙。
赤壁之战概况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曹操败(孙刘出奇制胜,火烧赤壁)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7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7张PPT)

赤壁之战过程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战争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 何会战败?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
战的局面,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
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课堂小结
为曹操统 一北方奠
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 战术得当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曹操实力强大而骄傲 自满轻敌
三、三分天下谋发展——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背景
刘备占领荆州南 部以后,又向西 南发展,占取益 州。(巩固和发 展西南)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割据势力,完成 了北方的统一。(占 领北方,无力南下)
16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 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 . 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 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97、98页回答)
魏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 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 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ppt课件(25张PPT)

《三国鼎立》ppt课件(25张PPT)


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

三、小说和戏剧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课堂小结
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

曹操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国 鼎

孙权刘备联军
三国鼎立




一、科技名著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A.消灭袁绍的势力 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帝
B.统一北方 D.废掉汉献
二、赤壁之战 阅读课文,指出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 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和影响: 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 据势力,统一全国。 (2)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3)孙权、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教学准备:
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资料;三国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段;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曹操生平资料;PPT 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四个时期,大体回顾一下,第一个时期:原始社会;第二个时期:夏商周时期;第三个时期:春秋战国;第四个时期:秦汉时期;今天要学习的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说到三国,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很多同学都看过有关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包括影视剧《三国演义》、戏剧、京剧等。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放一段歌曲,从中
再次感受那战火纷飞的历史。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词,苍凉而荡气回肠,正如歌词所说,历史已过去,但那些鲜活的事件和人物经过史书记载成为我们熟知的“历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真实的三国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3课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在后期爆发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

然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官吏和豪强地主组织私人武装力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历史也再一次进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军阀混战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74页正文第一段、第二段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其实除了这两股主要势力外,还有河内的张杨、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等,在这许多势力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势力逐渐强大,威势大增。

先来说袁绍,他本出身东汉名门,袁氏家族中有四代人的都位居三公,袁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公孙瓒,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之地,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

这时,曹操势力也在迅速发展。

曹操,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汉运将终之际,袁曹都想称帝天下,他们在官渡交火了,这是一场关乎中原大地归属权的决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3、4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正文第一段,小组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何
能胜利?
答案:大家找的答案非常准确,在东汉天子已无任何权力可言的时候,他首先发现了天子的价值。

曹操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正如他在《龟虽寿》中写到的雄心壮志,那么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然而,刘备、孙权的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在南下途中,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大家来看地图,北有袁绍、曹操,长江中下游一带同样有两个军阀势力。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

关于刘备,他是汉景帝的后代,三百余年传到刘备的时候,已经是个普通老百姓,曾依附于公孙瓒、刘表及曹操,他利用汉室宗亲的身份以“仁”号召天下,与诸葛亮之间成就千秋佳话,有谁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吗?
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那年刘备47岁,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孙曹拥有百万之众,不可与之抗衡,唯有与江东孙权联合,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

由此。

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同样,江东军师鲁肃同样英雄所见略同,建议孙权: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暂时不可能铲除,为将军计,唯有与刘联合,鼎足江东,伺机而动。

双方的都把目光聚集在处于南北两势力的中间位置荆州,既可以对中原发动攻势,又可以对江东发起攻势,决战落在赤壁。

此时孙刘联军有五万人,曹操有二十万大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请大家阅读75页“赤壁之战”这一子目,最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草船借箭,一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能给大家讲一
下这两个故事?
(2)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火攻的战术打败曹操,《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又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其实这就太玄妙了,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可能是偶然因素,而且在这场战役过程中,黄盖确实诈降,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被打的经历,火烧赤壁也不是孔明所借,而是周瑜的计谋。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比如温酒斩华雄的也不是关羽,而是被孙坚部队所杀。

所以,真实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并不是一回事,希望大家能认真鉴别。

(3)曹操为什么战败?他低估了江东这种自然条件对他的限制及孙刘政权抗敌的决心,这场战役除了勇气更需要智谋。

曹操乘胜而来,又因胜而骄,最终失败。

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

这场战役,曹操打的太心急了,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军心不稳;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

而这次赤壁之战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大家看图,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这样的话,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

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请大家动手设计一下三国鼎立图,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这时的局面表示出来。

注意标出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过渡: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现在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我来担任记者:“请问您三位是怎样发展经济的呢?”那么谁愿意扮演充当曹魏、孙吴、蜀汉三国的三位发言人呢?请问你是曹操还是曹丕?所以说曹操不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

大家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画起来。

本课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智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

对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是句号,从此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对孙刘而言是逗号,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对社会进程而言是问号,三国时期比起东汉末年来是混乱中的暂时稳定,三国打成的最后平衡如鼎的三足一样,鼎有三足,三足而立,但三足毕竟不是整个鼎身,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是最后走向统一的一个步骤,那历史还要经过怎样的道路,我们下节课再看,下课,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