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计算中角度问题

地理计算中角度问题
地理计算中角度问题

地球运动相关计算中常用的几个“角度”例举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文理交叉学科,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数学知识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渗透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占据最难、最重要地位的地球运动部分,时常要用到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与“角度”相关的计算。本文把与地球运动相关问题中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举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这些规律,在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

一、 经度和纬度及应用

经度和纬度是研究其它角度的基础。经度的本质为二面角(如图1所示的∠α)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其值为0°~180°;纬度的本质为线面角(如图2所示的∠α)即任意纬线上的一点B 与地心O 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其值为0°~90°。

应用1、判定方向:根据经度数值的大小可以判定东西方向,如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方,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东经度和西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反之若两者的和大于180°,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根据纬度的数值可以判断南北方向,在北半球纬度数增大的方向为北,南半球纬度数向南增大。

2、判断半球: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剩余的半球为西半球,进而又可以得出以下规律:经度小于20°的无论东经还是西经一定在东半球,东、西经度数大于160°的一定为西半球。当然根据纬度递变的规律也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纬度数向北增大的一定为北半球。

3、估算距离: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大致把地球当成一个正球体,设地球的半径为R ,根据赤道的周长为4万千米可知地球上的经线长度大约为2万千米,又因为一条经线跨过180°的纬度数,所以可以计算出在经线上,每隔一个纬度,实地距离相差2万千米/180°≈111千米;而在任一纬度为α的纬线上,该纬线的长度为2πR*cos α千米,一个纬线圈跨了360°的经度,所以可得在同一纬线上每隔一个经度,实地距离相差约2πR*cos α/360°=111* cos α千米。据此,我们可知北纬60°的长度等于赤道周长的一半。

二、 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的纬度

1、证明过程

如图3所示,N 为北极点,设A 为北半球任意一点(南半球看不到北

极星),N 为北极点,那么OC 为赤道平面,OB ⊥OC ∴α+β=90°

过A 做球面切线,并与ON 延长线相交于B ,AB 相当于A 地的地平面,

AB ⊥AO ,θ+β=90°。因为北极星距离地球无限远,所以从北极星分别

射向N 、A 的光线可以看成是近似平行的,那么γ角即是看北极星的仰

角。α为A 地的地理纬度。因为γ=θ(内错角),而θ+β=90°,通过

等量代换可知γ=α,即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2、应用实例:

图1 图2 图3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 地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如图4所示)。次日,当太阳位于M 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那么,M 地的地理坐标是( )

A .30°N ,90°E

B .60°N ,150°E

C .36°34′N , 90°E

D .53°26′N ,150°E

解析: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图中北极星的仰角为

30°,所以快速选出A 选项。

三、 在光照图判读中常用的几个角度:

如图5光照图的侧视图为例,要熟练掌握以下的几个关系:

1、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夹角为90°,因为太阳光线永远与晨

昏线垂直。

2、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图均为 θ 。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在一年里的变化幅度为0~23°26′。

3、 由于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晨昏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α

它与直

射点所在的纬度θ是互余的关系,即θ+α=90°。也可以表述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刚刚发生极昼或者极夜的纬度数互余。图中C 所在纬线上出现极昼,与C 纬度数相等位于南半球的D 地出现极夜,C 、D 的纬度数为α。

四、 黄赤交角及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即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6中的角α,其大小

为23°26′,它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

动,一方面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产生了四

季;另一方面导致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在此基础

上有了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为:看该区域是否

由太阳直射现象,是否有极昼或者极夜现象发生。于是把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区域划分为热带,把有极昼或者极夜现象的区域划分为南(北)寒带,而既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也没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区域划分为南北温带。要想透彻理解黄赤交角对五带划分的影响,关键理解(图6)中几个角的相应关系: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12

热带范围 2、μ=α=90°-极圈的纬度数=北(南)寒带的范围。

3、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

由此可见,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化,而温带的范围变小。

五、 利用昼弧和夜弧跨过的经度数

1、 计算昼长和夜长

根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个极点外均为15°/小时,地球上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所以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计算昼长和夜长。即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小时;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小时。

2、 判断所在半球所处的季节

若昼弧所跨经度数小于180°,即昼短夜长,为所在半球的冬半年,反之若昼弧所跨经度数大于180°,即昼长夜短,为所在半球的夏半年。

图4 图6 图5

图6

应用举例:(双选)如图7所示,图中弧线均为纬线的一部分且为夜弧,a、b、C、d 四点是夜弧的端点。图示时期,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东北地区正值休耕期

B.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美国硅谷温和多雨

D.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

解析: 本题中所示的两条弧线为夜弧,其长度均小于半圆,

应该属于北半球昼长夜短的夏半年,在时间信息判读正确的基

图7

础上,东北地区的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美国硅谷属于地中海气侯,此时正值炎热干燥的夏季;长江中下游正值副高控制下的炎热干燥的季节。从以上分析,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D

六、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为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在一天里太阳高度时刻在发生变化,一天里的最大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值变化范围为0°~90°,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1、太阳高度的相关规律: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

的太阳高度一定为0°。

2、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的规律性结论:

(1)正午太阳高度(H)计算公式:

H=90°—|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公式中的“差”为纬度差,当所求纬度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半球用减法,异半球用加法。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关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上,其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其应用非常广泛,与日常生活也较为密切,诸如确定地方时、确定房屋的朝向、判断日影长短和方向、判断所在的地区的纬度、计算楼距、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等。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会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这些问题都会转变为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轻松解决。

以上列举了在地球运动计算部分常见的“角度”问题,在理解这些角度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结论可以大大的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高考】高三地理时间计算

【关键字】高考 高考有关时间计算的专题讨论 一、时区的划分 2、计算 时区序号=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取整)东经则为东时区,西经则为西时区 中央经线经度=时区序号×15°东时区则为东经,西时区则为西经 二、时间计算 (一)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2、区时和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内采用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 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统一的时间,即该时区的区时,也称标准时间。 (二)时间计算的方法 在时间计算中,很重要的概念理解是东早西晚。由于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故东侧 地点要先看到日出,在时间上要早,而西侧地点的时间要晚。一般可以这样比较,如 果日期不同,则比较日期大小,日期大的为早;如果日期相同,则比较时刻,时刻大 的为早。如2月5日比2月4日早,2月4日晚上8点(即20点)比2月4日8点早。 时间比较结论:日期优先,大的为早,日期相同,时刻为准,大的为早。 时间计算中的方向判定 在时间计算中,因涉及到时间早晚问题,需要对两地在东西方向作出判定。而在时 间计算中方向的判定,是建立在经纬网定向的根底上,但有差异。时间计算中东西方 向的判定无须考虑就近原则。 即:如果两地同为东经,则东经度数大的为东。 如果两地同为西经,则西经度数大的为西。 如果两地一地为东经,另一地为西,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地球上180度经线即是最东侧,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又是最西侧,是旧一天的结束 1、公式法 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差 说明:⑴±号,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则取加号,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西侧取减。即东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

高中地理中有关地方时和经度的计算

高中地理中有关地方时和经度的计算 任博 高中地理中有关地方时和经度的计算,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最让老师头疼,花时间最多,最不好把握的一部分。但是仔细研究,它还是有规律可循,并且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将它固定化,模式化,学生就容易掌握了。以下是本人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和同学共享。 一、有关地方时的计算 关于地方时的计算,最终都能转化成已知某经度的地方时,求另一经度的地方时这种模式。计算分三步走: 第一步:求经度差 如果两地同在东经,或者同在西经,以大减小便是所要求的经度差。例如90°E和30°E的经度差为90°-30°=60°,90°W和30°W的经度差为90°-30°=60°。 如果两地中的一地在东经,一地在西经,则东经的始终在东,西经的始终在西,因为东经的时间始终比西经的时间早。为了避免跨越180°经线,造成日期计算的混乱,始终让东经的在东边。这样两地的经度差就是这两点的经度之和。例如160°W和160°E的经度差为160°+160°=320°。 第二步:求时差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求出了经度差,则第二步就比较简单了。只要用所求的经度乘以4分钟/度,就能求出两地之间的时差了。然后把

分钟化成小时即可。或者直接用经度差除以15°/小时,商为小时,余数乘以4为分钟数。 第三步:东加西减 若两地同在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若两地同在西经,则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东;若一地在东经,一地在西经,在地方时的计算中,我们一直把东经的放在东,把西经的放在西。如果在计算中已知东边地点的地方时,求西边地点的地方时,则用已知地方时减去时差。如果已知西边地点的地方时,求东边地点的地方时,则用已知地方时加上时差。在东加的过程中,如果时间数大于24点,则时间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在西减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负数,则时间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这样所得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日期和时间了。 例1、已知100°E的地方时为9月1日20点,求55°E和175°E的地方时。 解:55°E的地方时为: 第一步:求经度差:100°-55°=45° 第二步:求时差:45°÷15°/小时=3小时 第三步:因为55°E在100°E的西边,所以要减。 55°E的地方时=20:00-3:00=17:00 则55°E的地方时为9月1日的17点。 175°E的地方时为: 第一步:求经度差:175°-100°=75°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地理计算专题 知识纲要 地理计算能力是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十点能力要求的规定,也是高考地理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计量地理、遥感地理、数字地球等的发展,使地理学显示出蓬勃生机。地理计算问题,由于能较好地检验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运用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运用学过的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运算的过程也是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的过程。近几年的高考中,每年都有分值不等的地理计算类题目出现。而成为全国及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恒星日 太阳日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 中心对称点的计算 时区、区时、地方时计算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自转 黄赤交角 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 坐标的计算 回归周期 的计算 太阳高度和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 长短 地图 比例尺 纬度和经度 地面高度 图上距离的计算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气温 气压梯度 海拔 人口 密度 人口自然 增长率 城市化水平 的计算 地面高度 逆温的计算 地球 恒星年 回归年 二、各种地理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与地球地图有关的计算 计算类别相关原理 地理坐标(经纬度) 的计算①1o经线长为111km, 1o纬线长为111co sφkm〔其中?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 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岭(山脊线),由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二)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计算类别相关原理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o,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7.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高考二轮】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3地理计算(含答案解析)

专题突破练13 地理计算 下图中,甲、乙两点间的虚线是不跨越大洋前提下,在陆地上可以走过的最长球面距离。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在陆地上可以走过的最长球面距离”大约有( ) A.8 000 km B.13 000 km C.18 000 km D.23 000 km 2.某日乙地日落地方时19:05,则苏伊士运河昼长约( ) A.14小时 B.13小时 C.12小时 D.11小时 (2018·山西长治二中、晋城一中,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等第三次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示地区最大相对高差可能是( ) A.610 m B.772 m C.899 m D.1 008 m 4.图中陡崖( ) A.崖底海拔H:200 m≤H<300 m B.崖顶海拔H:600 m≤H<700 m C.崖顶易产生泥石流灾害 D.相对高度可能超过500米 5.该图中( ) A.两山顶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4千米 B.站在居民点D处找不到居民点B C.居民点A地势最低,易受泥石流威胁 D.居民点B可开发陡崖处的瀑布为旅游景点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示地质构造是( )

A.向斜形成的山脊 B.背斜形成的山谷 C.向斜形成的山谷 D.背斜形成的山脊 7.图中甲处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能是( ) A.480米 B.360米 C.420米 D.280米 (2018·四川名校高考冲刺卷)下图是某区域岩层分布及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Y3岩层与Y4岩层分布位置的最大高差约为( ) A.45米 B.95米 C.145米 D.195米 9.Y3岩层所在地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谷 D.向斜山 (2018·天津十二校联考二模)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地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 A.18天 B.36天 C.25天 D.50天 11.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 A.冬季长,夏季短 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 D.冬季短,夏季短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居民区(40°N,117°E)楼顶光伏发电设备影像,拍摄日期为某年的9月23日。据此完成第12~13题。

地理计算专题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一):地理计算专题1.经纬度计算: ①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 ②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 ③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④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 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 ⑴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⑵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 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⑴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⑵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注意东加西减; ⑶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⑷日期界线有两条: ①时间界线: 即地方时0时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 ②空间界线: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 ③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⑸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 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地面对应点大。 延伸: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纬度;气候;地形;交通;安全性等当面分析) ①纬度低(可以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 ②天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 ③交通便利(铁路或海运); ④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⑤从安全性来讲,以设在远离工业中心、居民稀少的地区为宜。 例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哪些?我国即将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其优势条件又是哪些?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的相关计算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高线的相关计算 一、知识讲解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H 相=H 高 -H 低 。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 大 为重合等高 线数值中最大的,H 小 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 大=400米,H 小 =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1)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2)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 大≤H 顶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0.6℃·H相)/100 m。 5.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的计算(图中a>b) (1)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图,若c=b,则da,即“大于大的”。 二、经典高考试题 1.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1)~(2)题。 (1)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A.鞍部B.山谷C.山脊D.山顶 (2)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A.156米B.178米C.220米D.255米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的过渡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林木密集区只可能分布在海拔较低、水分条件较好的山谷地带。第(2)题,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相邻间等高线条数为7条,等高距为30米,所以相对高度范围在180~240米之间。 答案(1)B(2)C 2.读下图,完成(1)~(3)题。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 (1)距离计算 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2) 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 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 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小题增分练03 地理计算类 Word版含解析

小题增分练03 地理计算类 (建议用时:30分钟) (共17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2017·湖北宜昌模拟)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读图,回答1~3题: 1.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 A.P1>P2 B.P1=P2 C.P1

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如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据此回答4~6题: 4.科考团拍摄日出照片时,当地地方时和拍摄方向约是( ) A.0时正北 B.6时正东 C.12时正南 D.18时正西 5.推测该年北极黄河站极昼开始的时间是( ) A.3月31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7月3日前后 D.9月12日前后 6.夏至日,北极黄河站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最小太阳高度约为( ) A.0° B.12.5° C.22° D.34.5° (2017·江西南昌二模)读“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刻及逐时气温(℃)变化图”,回答7~9题: 7.图示山地气温变化特点表现为( ) A.日温差大,年温差大 B.日温差小,年温差小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地理计算专题

地理计算专题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地理计算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二、各种地理计算的基本原理

(①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o的纬线;②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中心对称点的 计算地球上某点A(X,Y)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1.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 度的经线长约为111 千米,经度差1 度的纬线长约等于 111 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 2. 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 H为: d(n-1)≤ H < d (n+1)(其中d为等高距, n 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某地区的最大海拔、最小海拔、相对高度、陡崖相对高度。 ①最大海拔:H 高≤H 大

(高考地理)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一.地理计算题分类解析 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及分布特点。运用相应的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分析各种数据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地理计算题几乎每年都出现,在有关地理计算题的分数统计中,考生平均得分率均低于50%,最低只有20%。 在地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如下: ⒈概念不清。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处延,搞不清如何计算。 ⒉审题失误是在地理解题中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题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⒊计算过程错误,缺少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正确使用。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较多并且难度较大的地理计算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㈠计算高度 ⒈相对高度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比例 尺为二千万分之一),读图回答: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在米以上。 解析:此题题干中说明图为“某地年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而且比例尺较小,说明区域范围较大。又因为 甲、乙两个封闭线圈中,甲中心温度高,说明高度低,为盆地地形;乙中心温度低,说明高度高,为山地。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两地温差即可得知两地高差。 答案1330 ⑵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例题:(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读等高线图回答: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 B.49<H<50 C.59<H<60 D.60<H<61 解析:在等值线图中,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数值 差是比较常见的。图中Q点的高度可以确定在860~870米之间,P点的海拔高度在810~820米之间,由此不难得出两地间的最大高差应为Q点最大值870米减去P点最小值810米,结果是不大于60米。 从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导以下结果:图中等高距为10米,两点之间夹着5条不同数值的等值线,两地最大高差60=(5+1)×1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 max,则H 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 min>(n-1)×d。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公式适用于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如果问的是某地的海拔高度,则在图上直接读数。 另外,上述公式同样适于在其他等值线图推算两地之间的某地里数值的情况。 答案:C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理论上,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地理计算专题

地理计算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二、各种地理计算的基本原理

是真正周期;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o的纬线;②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中心对称点的计算地球上某点A(X,Y)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1.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 度的经线长约为 111 千米,经度差1 度的纬线长约等于 111 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 2. 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 H为: d (n-1)≤ H < d(n+1)(其中d为等高距, n 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某地区的最大海拔、最小海拔、相对高度、陡崖相对高度。 ①最大海拔:H 高≤H 大

(完整版)高中地理-专题四——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测试题

专题四——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一、有关地方时的计算 1.已知A 、B 两地经度和A 地的地方时,求B 地的地方时: B 地地方时=A 地地方时±分钟经度差410 ? 如果B 地在A 地的东面用“+”;如果B 地在A 地的西面用“-”。 例1:当东经115°的地方时为9时30分时,东经125°的地方时为多少? 例2:A 地为东经120°当时的时间为10:20,B 地为东经90°,求B 地的地方时。 2.已知两地的地方时和其中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014?分钟 地方时差 例3.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00的城市是…………………………………( ) A 、悉尼(150°E ) B 、上海(120°E ) C 、洛杉矶(120°W ) D 、阿克拉(0°经线附近) 二、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1.已知A 、B 两地的时区和A 地的区时,求B 地的区时: B 地区时=A 地区时±时区差 如果B 地在A 地的东面用“+”;如果B 地在A 地的西面用“-”。 计算结果小于24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取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增加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减24; 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1日,时间取计算结果加24; 2行程时间的计算: 由出发时间求到达时间,须加上行程时间; 由到达时间求出发时间,须减去行程时间。 注意:太阳直射点在零度经线是,全球为同一天。 例4.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当地时间19:00时,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港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自香港至伦敦,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开赛的时候,我国北京时间应为 。 (2)在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选择 较为合适。 A .23日15:00时 B .23日18:00时 C .24日7:00时 D .24日10:00时 例5.当纽约(西五区)处于4月30 日 12时时,北京应为………………………( ) A .4月30日1时 B .5月1日1时 C .4月29日1时 D .5月1日9时 例6.国家足球队于2001年4月22日18点55分在我国西安和马尔代夫队进行“2002年世界杯亚洲区小组预选赛”揭幕战,正在美国的中国球迷准时收看比赛的时间应该是纽约时间…………………………………………( ) A .4月23日7点45分 B .4月22日6点15分 C .4月22日5点55分 D .4月22日20点45分 例7.圣诞节(12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9: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亲。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行时间约17小时。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合适 A 、25日15:00 B 、25日13:00 C 、26日19:00 D 、26日15:00 例8.若AB 弧表示2009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 为 A .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 B .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 C .3 月 2 日 14 时 00 分 D .2 月 28 日 14 时 00 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

地理计算问题大全

1、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 ①将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③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④原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2)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比例尺的放缩指长度的放缩,图幅的放缩指面积的放缩。 (3)经纬网图上的比例尺计算: 利用同一经线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与纬度差×111千米的同单位之比。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统一) 2、经纬网距离的计算 (1)赤道上经度1°对应的弧长为111千米。 (2)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弧长为111千米。 (3)纬度相差为φ的纬线上,经度1°所对应的弧长为111×cosφ千米。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1)海拔高度是某一地点垂至于海平面的距离。 (2)相对高度是一地相对于另一地的垂直距离。 ①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n+1)d ②陡崖高度计算:(n-1)d≤△H< (n+1)d 崖顶处海拔高度的计算:A≤H< A+ d 崖底处海拔高度的计算: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