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翻译成就
中西合壁辉耀诗史--郭沫若早期译诗浅论
中西合壁辉耀诗史--郭沫若早期译诗浅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诗人、译者,他的译诗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传,其中许多译作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郭沫若的译诗作品,在当时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一大突破。
他将许多西方名家的诗歌翻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西方的诗歌文化。
同时,他还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郭沫若的译诗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译作不仅能够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精髓,还能够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他的译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早期的译诗作品包括:
1.《泰戈尔诗选》:郭沫若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著名诗
作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飞鸟集》、《圣雄甘地》、
《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等。
2.《古希腊神话》:郭沫若将古希腊神话故事翻译成中
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希腊文化。
3.《莎士比亚剧本选》:郭沫若将莎士比亚的著名剧本
翻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的
文学作品。
这些译作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翻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动机 译诗须像诗 翻译创作论
翻 译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 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 一文中 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条件 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 有研究; 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 不仅要能深刻理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这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也是他期望翻译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 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 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 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他 也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 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 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 前夕开始的。大约在1917年左 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 尔、海涅等人的诗歌,这是他 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 德、英等国文字。郭沫若不但 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 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 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经 验 , 正 是 靠 着 自 己 在 西 湖 时 所 感 受 到 的 情
那 篇 小 说 改 译 出 来 , 要 多 谢 游 过 西 湖 的 那 一
译 的 《 茵 梦 湖 》 时 , 他 深 有 体 会 地 说 他 能 够
活 情 趣 对 翻 译 文 学 的 重 要 性 。 在 改 译 钱 君 胥
郭 沫 若 还 特 别 强 调 译 者 自 身 的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机 和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 要 对 作 品 进 行 慎 重 选 择
等 , 他 认 为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要 有 正 确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郭 沫 若 非 常 强 调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责 任 心 、 素
者 主 观 感 情 投 入 , 呼 唤 译 界 良 好 风 气 。
沫 若 注 重 译 家 责 任 , 重 视 译 者 主 体 性 , 强 调
和 语 言 的 能 力 。
平 和 广 博 的 文 学 修 养 , 才 能 具 有 驾 御 作 品 内
流 等 进 行 彻 底 考 察 , 译 者 还 要 有 高 度 的 思 想
究 , 尤 其 是 要 对 作 家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 时 代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摘要:
一、郭沫若及其翻译成就
1.郭沫若简介
2.郭沫若在翻译领域的贡献
二、鲁拜集简介
1.鲁拜集的来源
2.鲁拜集的内容与特点
三、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
1.翻译过程与方法
2.鲁拜集的文学价值
3.社会评价与影响
四、总结
1.郭沫若翻译鲁拜集的意义
2.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正文: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他所翻译的鲁拜集堪称经典之作。
鲁拜集(Rubáiyát)是一部著名的波斯诗歌集,作者为14 世纪的波斯诗人奥马尔·海亚姆。
这部作品以富有哲理的诗歌形式,探讨了宗教、哲学、自
然、人生等诸多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文的格律和诗意,同时注重对原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这使得他的译文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译文既体现了他对波斯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彰显了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
鲁拜集的翻译,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中国读者领略到了波斯文化的魅力。
总之,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翻译作品。
郭沫若
郭沫若主要翻译作品:
• • • • • • • • • •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姆著,1921年郭沫若与钱君胥合译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于1922年翻译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于1924年翻译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于1926年翻译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于1928年翻译 《沫若译诗集》印度伽里达若著,与1928年翻译 《石探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于1928年翻译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德国马克思著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托尔斯泰著,于1925年翻译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马克思著,于1947年翻译
当今的研究者和读者对郭沫若的评价形成两极,跟对郭氏人格的不 同理解也大有关系。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郭沫若看作是政治人物, 反感他的立场多变。然而如果由《女神》等作品的创作反观郭沫若 的人格,也许我们对这位诗人的浪漫气质会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 我们就不一定再以政界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人。郭沫若可以说是一 位天才,但也有凡庸的一面,这两方面交织成他的一生。 ——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
郭沫若译本《西风颂》选段欣赏
“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 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 译’。”——郭沫若《附白》
(composed of 5 Sonnets)
Ode to the West Wind(excerpted)
(一)
I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simile 幽灵 魔法师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 O thou,
诗歌翻译 郭沫若鲜为人知的成就
诗歌翻译郭沫若鲜为人知的成就作者:熊辉来源:《博览群书》2016年第04期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学者以及政治家,郭沫若的各种成就早已见惯于世。
近年来,随着译介学在中国的发展,郭沫若的翻译成就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史上屡开风气之先,却未必众人皆知。
事实上,郭沫若在诗歌翻译领域中保持着数个“第一”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Ⅰ··郭沫若是第一个将泰戈尔诗歌翻译成集的中国人。
1917年,郭沫若辑成《泰戈尔诗选》汉英对照本,此选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泰戈尔诗歌汉译集。
我们今天普遍认为,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为泰戈尔翻译第一人,但他到1922年10月才出版《飞鸟集》,迟至1923年9月才又推出《新月集》。
相较而言,郭沫若的译诗集比之至少早了五年。
1915年前后,郭沫若开始接触泰戈尔诗歌。
郭沫若1936年在和蒲风谈诗时说:“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当民国四年左右即已看过他的东西,而且什么作品都看:如像Crescent moon(《新月》),Gardener(《园丁集·恋歌》),Gitanjali(《颂歌》),The Gifts of Lover(《爱人的赠品》),One Hundred poems of Kabir(《伽彼诗一百首》),The King of Black Chamber(《暗室王》——剧本)都已读过。
”郭沫若在1915年前后大量阅读了泰戈尔的诗歌,算是较早接触泰戈尔的中国人,但却难以断定他是所谓的“最先”或“第一个”。
因为早在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翻译的泰戈尔诗歌四首,陈自拟题目为《赞歌》,由此拉开了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1917年,郭沫若迫于生计开始翻译泰戈尔诗歌。
我们往往从时代需要和民族情结等角度出发,去考证诗人的翻译动因,但其实很多翻译源于非常私人化和世俗化的目的。
翻译大师郭沫若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 忠实准确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 内容,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 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 增删· 遗漏· 篡改 原文的内容。 通顺流畅指译文要充分发挥译入语 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 通 俗易懂· 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存在 死译· 硬译· 生搬硬套· 文理不通的现象。 风格得体指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 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译: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 用久等?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
Herrick 咏黄水仙花 --By Robert Herrick 郭沫若译 To Daffodils 美的黄水仙, Fair Daffodils, we weep to see 凋谢得太快, You haste away so soon; 我们感觉着悲哀; As yet the early-rising Sun 连早晨出 来的太阳 Has not attained his noon. 都还没有上升到天盖。 Stay, stay, 停下来,停下来, Until the hasting day 等匆忙的日脚 Has run 跑进 But to the even-song; 黄昏的暮霭; And, having prayed together, 在那时共同祈祷着, We will go with you along 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影响
郭沫若的“风韵译”及其在英语诗歌翻译中的影响郭沫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学者、翻译家和革命家。
郭沫若生于富商家庭,性格潇洒不羁,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式传统教育,但在1914年与中国妻子离婚远渡重洋赴日学医。
在日本,郭沫若开始接触并研究国外的语言文学,并学习了斯宾诺斯、歌德、泰戈尔、雪莱和惠特曼等人的并深受其影响。
郭沫若对近代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和翻译贡献杰出,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尼采的《莱茵梦》,雪莱的《雪莱诗选》,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其多采用自创的理论——“风韵译”来翻译。
本文旨在阐释郭沫若翻译理论的原则及其在他的翻译作品,尤其是英语诗歌的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2.中国翻译发展简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上千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朝至唐代的时期,支谦和尚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家,所译著为佛经,他主张翻译应“约而意显、文而不越”;这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是唐朝僧人玄奘,他认为翻译应遵循“精准”和“易懂”的原则,这样才能使译作简约而不失高雅。
翻译的第二阶段由清末至民初(1911—1949),这一时期可谓中国翻译事业之巅峰。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他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被后人沿用至今;鲁迅和瞿秋白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对后人的影响紧随严复三原则之后;郭沫若、林语堂等以自己独特的翻译标准扬名。
翻译的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至今,其中刘崇德、黄龙、王佐良等翻译家们对中国当代的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郭沫若和他的“风韵译”郭沫若主张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第三点,严复曾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形容“雅”字,而“文”则指艺术和人文(尤其是音乐和诗歌)。
“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的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
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
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重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试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特色
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试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特色孔令翠;王慧【摘要】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莫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6页(P127-131,141)【关键词】郭沫若;论诗;作诗;译诗:知行合一【作者】孔令翠;王慧【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观。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首次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
在他看来,“知”与“行”的关系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行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立足传统文化同时又海纳百川的郭沫若一方面努力吸收国内外的文化遗产,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发展,体现在诗歌翻译上,就是知行合一,以诗译诗。
诗在古今中外历来被视为文学皇冠上的珍珠,享有“文学中的文学”之崇高地位。
郭沫若不但是现代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创作的《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彪炳史册,而且在译介外国诗歌翻译方面身体力行,建树颇丰。
郭沫若生平及译品赏析
郭沫若
9/6/2014
内容
生平简介
译介分期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译品赏析
总结
9/6/2014
个人名片
中文名:郭沫若 别名:郭开贞、字鼎堂、号 尚武 乳名:文豹 主要成就: 古代社会、甲骨文 研究 新诗奠基 代表作品: 《郭沫若全集》 《甲骨文字研究》等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 语、英语
9/6/2014
六.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翻译在 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文学中都 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 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掩瑜, 这些并 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总体来 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特色。毋庸置疑, 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 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9/6/2014
4、共鸣说
• 雪莱是郭沫若最敬爱的诗人之一。《雪 莱诗选》是他翻译的最得意的一部译作。 他对雪莱和雪莱的诗歌有着高深精湛的 研究。他认为,雪莱的诗便是他的生命, 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因此, 翻译雪莱的诗—— 要抓住雪莱的“诗心”和雪莱的“诗 风”,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 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 合二为一”
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9/6/2014
• 2、强调“雅”重“意译”
• 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 雅”),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 “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 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 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
9/6/2014
3、“风韵译”
郭沫若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 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 的“风韵译”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 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 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注重原语的意 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 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 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它启示并影 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 学的发展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林桦1927年生于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
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
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
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
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
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1084班
刃有余,这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期望翻译工作 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 (二)译者的动机
❖ 郭沫若非常重视翻译的动机,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 为它是艺术和文学的堕落。他不赞成矛盾和郑振铎的翻 译动机观点。他们认为翻译应该审度事势,分个缓急。而 郭沫若认为这样限制了译者的自由。翻译家在他的译品 里面,如果寄寓创作精神;他于翻译之前,如果对于所译 的作品过于精深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解,并且在他译述之 时,感受过迫不得已的冲动,那他所产生出来的译品,当 然能生出效果,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 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从内心喜欢作品,才翻译它。“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 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 照片生出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欲望。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 的思想,而不是歪曲原意。”他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 翻译错误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总而言之,郭沫若强调不 能借翻译出名或牟利,应当尊重原著。
一些由他哥哥从国外寄回来的报纸、书籍,如启蒙画 报、新小说等。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日语, 两个月后,就可以很流利地说日语了。因为学习外语 的缘故,他又接近了泰戈尔、惠特曼、海涅、歌德、 席勒。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西方和外国文化 影响非常大。
❖ (三)中西哲学的影响
❖ 郭沫若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翻译。青少年时代 的郭沫若,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从东方哲学思想 中所吸取的思想资源,如老庄哲学、孔子哲学,为他后来成 功地走上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道路提供了内在的思想支撑。 在日本留学时,他读了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吸收了他的主 观理想主义观点。他觉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于是潜心学习 中国古代哲学。接着,他读了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 (Spinoza)和印度Kabir的哲学著作,并且接受了他们的泛 神论(Pantheism)。1925年,郭沫若翻译了日本进步经济学
郭沫若 翻译成就ppt课件
• 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 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 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 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 优秀的翻译家。
Teenager Youth
Middle age
3
1914年(22岁)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 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2.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 强调“以诗译诗”, 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 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 再创造的过程。
3. 翻译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他认为翻译是一 种创造性工作,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 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既要精通本国的文字, 又要有很好外文基础, 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郭沫若在翻译时, 始终遵循原文思想, 用自己的语言实现再创作。
真实》。 • 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
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
7
Opinions on Translation
1. 翻译者的素质:
⑴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⑵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⑶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⑷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1926年参加北伐(the Northern Expedition) ,其间, 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 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 骨文研究》。
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团结进步文化 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郭沫若诗歌翻译成就
郭沫若诗歌翻译成就 导语:郭沫若 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无法抹煞的人物。
以下是小编 为大家分享的郭沫若诗歌 翻译成就,欢迎借鉴! 郭沫若是第一个将泰戈尔诗歌翻译成集的中国人。
1917 年,郭沫若辑成《泰戈尔诗选》汉英对照本,此选本应该是中国最早 的泰戈尔诗歌汉译集。
我们今天普遍认为,文学 研究会的郑振铎为泰戈尔翻译第一人, 但他到 1922 年 10 月才出版 《飞鸟集》 , 迟至 1923 年 9 月才又推出《新月集》。
相较而言,郭沫若的译诗集比之至少早 了五年。
1915 年前后,郭沫若开始接触泰戈尔诗歌。
郭沫若 1936 年在和蒲风谈诗时 说:“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中国恐怕我是第一个,当民国四年左右即已看过 他的东西, 而且什么作品都看: 如像 Crescent moon ( 《新月》 ) , Gardener ( 《园 丁集·恋歌》),Gitanjali(《颂歌》),The Gifts of Lover(《爱人的赠 品》),One Hundred poems of Kabir(《伽彼诗一百首》),The King of Black Chamber(《暗室王》——剧本 )都已读过。
”郭沫若在 1915 年前后大量阅读了泰戈尔的诗歌,算是较早 接触泰戈尔的中国人, 但却难以断定他是所谓的“最先”或“第一个”。
因为早 在 1915 年 10 月 15 日,《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 翻译的泰戈尔诗歌四首,陈自拟题目为《赞歌》,由此拉开了中国翻译泰戈尔诗 歌的序幕。
1917 年,郭沫若迫于生计开始翻译泰戈尔诗歌。
我们往往从时代需要和民 族情结等角度出发, 去考证诗人的翻译动因, 但其实很多翻译源于非常私人化和 世俗化的目的。
郭沫若对泰戈尔诗歌的翻译便是因为经济的短缺: “在民六的下 半年因为我的第一个儿子要出生,没有钱,我便辑了一部《泰戈尔诗选》,用汉 英对照,更可以解释。
翻译家郭沫若的历史考察
世 界文 化 观 。他 的世 界 文 化 观 使 自 己在 “ 四 ” 期 “ 倒 五 时 打 孔 家 店 ” 口号 声 、 图 割 裂 传 统 与 现 代 文 化 脐 带 的 潮 流 的 企 中 保 持 清 醒 , 时 又 使 自 己 不 固守 传 统 文 化 , 是 借 石 他 同 而 山 , 翻 译 作 为 连 接 中 外 文 化 的 桥 梁 , 力 继 承 全 世 界 的 以 努
一
、
海 纳百 川 的世界 文化 观
文 化的历史使命 。这样吾 历史 背景为处于内陆省份边远 山 g
区 的 青 年 郭 沫 若 有 机 会 接 触 外 来 文 化 、 受 新 思 想 、 有 接 并 机 会走 出 国 门 负 笈 日本 提 供 了 机 遇 。郭 沫 若牢 牢 抓 住 了 时 代 赋 予 的 历 史 机 遇 ,充 分 利 用 了在 日本 留 学 的 有 利 条 件 ,
并 在 此 间 逐 渐 形 成 了立 足 于 传 统 文 化 但 又 不 固 步 自封 的
中华 文 化 有 海 纳 百 川 的 气 魄 、 怀 和 传 统 。 这 海 纳 百 胸
川 ,主 要 指 以 翻译 为 主 要 手 段 输 入 新 鲜 的 优 秀 异 质 文 化 , 汲 取 东 西 方 异 质 文 化 的精 髓 , 保 中 华 文 化 不 断 有 新 思 想 确
注 入 , 而 保 持 自己 永 恒 的生 命 活 力 , 古 老 的 中 华 文 化 从 使 世代繁衍 , 断革新与发展 。 不
从 1 世纪 中叶到 2 9 0世 纪 初 , 西 方 列 强 的 坚 船 利 炮 在 和 裹 挟 着 糖 衣 的 文化 人 侵 面 前 ,一 步 步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中 国仍 然 有 一 批 有 识 之 士 有 强 烈 的 亡 国 灭 种 的 危 机 意 识 和 强 烈 的救 亡 图 存 理 想 。他 们 睁 开 双 眼 看 世
探源郭沫若的翻译成就
探源郭沫若的翻译成就
胡龙青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郭沫若不仅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也是驰名中外的翻译名家.在现代中国翻译史和文化史上,家喻户晓的郭沫若,一生成就斐然,学贯中两、博古通今,跻身于中国最著名翻译家的行列.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胡龙青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郭沫若翻译成就探析 [J], 刘卓媛
2.郭沫若多彩的翻译人生及其辉煌成就 [J], 赵群
3.弃医从文的郭沫若在翻译领域的成就 [J], 杨玉明
4.郭沫若翻译探源 [J], 王维民;俞森林;傅勇林
5.简说郭沫若的翻译成就 [J], 袁荻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翻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动机 译诗须像诗 翻译创作论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 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 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 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这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也是他期望翻译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翻译 者 的 素 质
译者的动机
郭沫若非常重视翻译的动机,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 认为 它是艺术和文学的堕落。郭沫若认为这样限制了译者的自由。 翻译家在他的译品里面, 如果寄寓创作精神; 他于翻译之前, 如果对于所译的作品下过精深研究, 有了正确的理解; 并且 在他译述之时,感受过迫不得已的冲动; 那他所产生出来的译 品, 当然能生出效果, 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郭沫若特别强调 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从内心喜欢作品, 才翻译它。 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的思 想, 而不是歪曲原意。他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翻译错误向 读者和评论者道歉 。总而言之, 郭沫若强调不能借翻译出名 或牟利, 应当尊重原著。
在翻译理论方面,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 雅),但他 更强调“雅”。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 言,他倾向“意译”。郭沫若“意 译”倾向和对“雅”的强 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另外,他在译诗理 论方 面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 的诗歌翻译方 法。对于非诗人的诗歌译者,他建议使用“两 道手”的翻译方法,即先由对译语 熟悉的人将原诗翻译过来, 然后再请译入语的诗人对其进行润泽。
郭沫若翻译思想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 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 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 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 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 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 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诗在古今中外历来被视为文学皇冠上的 珍珠,享有"文学中的文学"之崇高地位.郭 沫若不但是现代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创 作的<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彪炳 史册.而且在译介外国诗歌翻译方面身体 力行,建树颇丰。他的诗歌翻译无论是 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对中国翻译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但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 己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提出了 “风韵译”、“创作论”、“共鸣 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 论,而且在实践上别具一格,他的 诗歌翻译往往是共鸣的结果,他在 翻译过程中采取“两道手”的方法, 有时还作译并举。
其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 露”说
(一)韵律 (二)“自然流露”说
(三)内在韵律、节奏与情绪
韵 律
在诗歌的韵律问题上,郭沫若论述了诗的内 在律、外在律以及二的关系。郭沫若认为, 诗的内在律又叫无形律,是情绪的自然消长, 它是诗的精神,规定了诗的本质,是诗的本 体。外在律又叫有形律。他认为,这种外在 的韵律是语言文字的音乐性,是依附于诗上 的一种东西,而不是诗本身。尽管如此,他 特别强调诗歌应突出音乐性,体现“诗”与 “歌”的完美统一,认为诗歌还应适合诵读 和记忆,这样的诗歌才有利于传播和接受, 从而最大限度地产生社会效益。
翻译家郭沫若
Translation work
• 歌德的《浮士德》 Faust 歌德的《浮士德》 •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 图格涅夫的《处女地》 Virgin Soil 图格涅夫的《处女地》 • 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 Fainter, dimmer, stiller each moment, Now night. • 译诗为: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 境。 • “fainter, dimmer, stiller”这三个比较形容词从亮度、色 度和声音三个方面描写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临的过程。 全诗没有一个动词,却充满动感;比较级加上“each moment”的渲染,将夜不知不觉悄然降临的过程表现得 淋漓尽致。郭沫若的译文完全可以与原诗媲美。他用 “愈”表达比较级,用“暗”与“静”重迭出现营造黄 昏到黑夜降临的渐变过程。“每刻每分,已入夜 境 ”“更说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暗、越来越静的夜 不知不觉就来临了,使模糊意溶入全诗。原诗采用横向 排列,郭沫若匠心别具地将其竖立起来,与原诗形式迥 异,但原诗的意境、神韵和立体美跃然现于眼前。
•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 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 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 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 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瑏瑧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 的时候尤为适用。 “风韵译”更多强调的是在翻 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语的 传神,是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针对翻译文学 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它启示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 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1.Life experiences 2.Major translation works 3.Some examples
• 1892.11.16——1978.6.12 • 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 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 • 精通汉语、俄语、德语、日 语、英语 。 • 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 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 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 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 优秀的翻译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团结进步文化 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 Southern Anhwei Incident )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 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 祭》。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首任校长。 1966年 文革爆发。郭沫若被指责:只顾自保 ,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 对郭沫若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 1921年,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 判》; • 1922年,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 恼》; • 1924年,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 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 • 1928年,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 美国小说《石炭王》; • 1935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 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 真实》。 • 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 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Ode to the West Wind
郭沫若译: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严冬如来时,哦, 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佐良译: 对那沉睡的大地, 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 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杨熙龄译: 象号角般吹出一声声语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江枫译: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Opinions on Translation
1. 翻译者的素质: ⑴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⑵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⑶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⑷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2.译诗须像诗 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 强调“以诗译诗”, 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 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 再创造的过程。 3. 翻译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他认为翻译是一 种创造性工作,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 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既要精通本国的文字, 又要有很好外文基础, 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郭沫若在翻译时, 始终遵循原文思想, 用自己的语言实现再创作。
The Career of Fra bibliotekranslation
1. 萌芽期:“五四”时期,从翻译歌德 的作品,开始了翻译生涯。 2. 发展期:1924年流亡日本到40年代 末,主要翻译日本的马列主义和经济学。 3. 成熟期:建国后,翻译作品多并且涉 及的广,特别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 争与和平》。
Major translation works
Teenager
Youth
Middle age
1914年(22岁)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 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the May 4th Movement)爆发,他在 日本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 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 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报纸,提倡 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the Northern Expedition) ,其间, 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 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 骨文研究》。
Night 郭沫若译: 愈近黄昏, Max Webber Fainter, dimmer, 暗愈暗, 静愈静, stiller, 每刻每分, each moment, 已入夜境。 Now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