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言三思 思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言三思思什么

三思而后言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这里的“三”不是实数,又如“韦编三绝”。古人常以三、六、九、十二、百、千等数字表示“极多”。按文言之意,“三思而后行”是说要经过多次思考然后才去做某件事,即在采取行动前要深思熟虑。

其实,行要“三思”,言亦要“三思”。言和行都是人的动作,一是嘴巴,一是肢体。嘴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身则将想法变成现实。但想法是第一的、内在的,要经过思考来实现。这种内在的思维动作应该先于外在的言行动作。一个想法是怎样产生的,好不好,全在于思考的效果,思考的效果又取决于思考的过程,即质量与时间。

思考的质量可能与人的智商和情商有关,但思考的时间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延长。有些人脑子转得快,遇事能很快产生想法,想法往往脱口而出,所谓才思敏捷,伶牙俐齿;但其想法好不好,却不去过问,说出来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后果,又追悔莫及。

举个大家容易见到的例子。公共汽车上,甲踩到了乙的脚,乙的第一感觉是疼痛,接着是埋怨。这两个想法在几十分之一秒内就完成,他张口就来:“哎哟,龟儿子瞎了眼吗?!”

甲也许还处于踩到别人的感觉之中,产生了愧疚,但道歉的想法还没有完全产生,更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向乙道歉),就听到这话,强烈的侮辱感冲掉了愧疚感,自保与报复的想法也在几十分之一秒内就产生,并很快说出口:“活该,你才瞎了眼呢!”

说这两句话,我想不会超过半分钟,然而后面的吵嘴甚至斗殴以及上医院上法院的前前后后,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谁摊到这等遭遇都会长叹,责怪对方,很少有人会反省自己,或者痛定思痛,找出根源与最佳的处事方式。

平心而论,乙是受害者,的确应当得到别人的道歉或赔偿,绝不至于受到辱骂或殴打的回报。然而,事情往往就这样发生了。很易明白“祸从口出”。那他说话之错,仅仅是用语礼貌问题吗?

我想,在公共汽车上,别人能够踩到他的脚,要么是人很拥挤,要么就是他自己把脚伸在过道上。但乙却将客观不利的情况(“拥挤”)或者主观的错误(“伸脚”)全怪罪于甲,并恶语相向说对方“瞎了眼”。要知道,拥挤不是由甲一人造成的,他的到来只不过是将拥挤程度增加了几十分之一;而乙伸脚到过道上,这本来是有损别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行为习惯,甲的过错顶多是不留心,做事冒失,相比之下,恶之因是乙种下的,甲只是将这“因”催长出了

“果”。假定甲捧着一个价值几千万元的“宝贝花瓶”被乙绊倒而摔碎,那该谁来道歉和赔偿?这么一想,你就明白乙的错误。如果乙在疼痛之叹后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踩到我?他踩到我是他做事太不留心,不跟他计较;我也踩过别人呀;幸好他只踩了我左脚,要是踩了我双脚那会更糟,感谢上帝……”这样想着,也许疼痛已经消失,除非真的将脚踩骨折了。然后他就会这样说:“你留意一点儿,我的脚在下面呢!”完全可以面带微笑。

当然甲的错误,不只在于他“踩人之脚”的行为,更在于他恶语相攻,将事态扩大,将矛盾激化。如果是拥挤,或者乙将脚伸在过道上,他应该留心一下,如果确实不是主观留心可以避免的,那他听到对方辱骂时,要牢记自己的行为过错在前,不要感情用事,针锋相对。这种时候,“三思而后言”更为重要。如果他想一想:“首先,是我不对,该得到点辱骂;其次,他出语尖酸,是他没修养,不与他一般见识;第三,既然是我不对,那该说点什么话来表示歉意并平息冲突呢……”这样一来,对方的火气也在时间里消减,自己的怨气也会被时间冲淡。再以诚恳的话语表示歉疚和慰问,事情的解决也不会超过半分钟,我想。也许接下来不是争吵与斗殴,而是亲切的交谈,“不踩不想识”,或许还能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个例子,不过是想说明“三思”的意义。当然,明白这

个道理是容易的,但要做起来,绝非易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是长期的人生修养——胸怀他人,善于自省;遇事不躁,用语礼貌。其次是要明白“三思”绝不只是个时间问题,还在于思考的内容。这也是我想说的一个重点。

伊斯兰谚语说,“话出口前过三关:是真话吗?一定要说吗?会伤人吗?”

话语过三关,很有启发性。

我想,真话是肯定要多说的,但假话未必不能说。如前例,甲可以对乙说:“很对不起,的确是我的眼神不好,没看清你的脚在这儿。还疼吗,要不要去看看医生?”乙也可以这样说:“没关系的,不疼了。”也许他正疼得难受呢,但是,由于甲这样关心他,他只好说了“假话”。出于什么目的说话,才是首先要思考的;用“真话”还是“假话”来说,是其次的方法问题。我认为“真”不在于与事实完全相符的科学的“真”,而是与人理相谐振的情感之“真”。乙叫“哎哟”是痛之真,骂“你瞎了眼”是恨之真,但要是他心胸坦荡,与人友好,本来还疼但说“不疼了”也是真,是美好的心灵与美好的希望的真实流露,希望对方不要愧疚,也希望自己没有伤痛,这种比前面那种说法,更真。所谓善意的欺骗,是情感愿望之真。

是不是一定要说,这的确也需要思考。“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多听少说”,也是古训。其实,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没有必要的话就不说,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与时间。闲聊和废话,除了消遣、打发时光,别无好处。不必要说的话就不说,正如俗话所说“留点口水养牙齿”。

会不会伤人,这是对说话后果的一种预测。和做事一样,事前准备工作常包括:此举的目的意义、实施的途径方法、完成的效果预测。说话因为比做事显得随便,故这三大方面常常被脑子一晃带过,甚至忽略不管。有些人说话就是要伤人,唯恐不能将其祖宗三代历数尽骂,那是泼妇的做法,实不可效。如前例,乙和甲两人的话,恐怕不是有意要伤人的,但就是没有在说前想到这个问题,客观后果是伤及他人,激化了矛盾。针尖相向,刀锋相对,远不如“投以木瓜,报以琼琚”。

总结起来,话前“三思”,至少应该包括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说”:即想一想是为发泄自己的怨恨说的,还是抚慰他人的伤心说的;是解决问题,还是攻击人身……这一方面就可以做更细的“多思”。

二是“用什么方式说”:即想好说话的措辞、语气、语速等,是说得委婉轻柔,还是说得不寒而栗;是说得合情合理,还是歪曲事实;是用高雅的词句,还是用通俗的字眼……

三是“说话的效果估计”:这一点其实应该结合说话的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