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我们的中学教育设施应该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过渡,本文浅析对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时代发展;策略探究

1.把数字化校园当做学校特色来建设

1.1评价学校的标准中纳入数字化校园

学校领导层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这种数字化校园是对中学教育实现信息化建设来说一个相对来说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令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到满意。数字化校园如果能够成功的完成建造,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以,学校管理层需要考虑将教育信息化向比较高级的方面发展,去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当其冲的是评价问题。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教学质量,现在,我们需要将数字化校园纳入学校的评价之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情况需要不定时的向相应部门进行汇报。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让所有的学校在建设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守,这些规则应该包括教学的设备、教学的现状和应用状况等其他方面。次之,当地的教育局应该让大多数的学校能够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条件的学校需要首先进行建设。总的来说,学校需要在评价中加入数字化校园。

1.2制定合适的政策让教育信息化能够正常发展

当地的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提出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他们需要提出规定让学校们来遵守。让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制定合适的方案,建设校园信息技术,让学校遵守使用。中学需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这种规划是有系统的。学校需要将这个活动分配好,由专门的部门和人来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把计算机合理作用,也需要将网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到发展。

1.3数字化校园需要体现特色

每个学校都需要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是,这种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进行特色话校园的建设的时候,因为每一个学校的教学都是不尽相同。在建设过程中,不应该盲目的向其他学校学习,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我们在进行教学发展的时候,需要有技术作为基础的方面。同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校园。

2.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在大多数学校里进行网络管理的是老师,他们不仅仅是对学校的网络进行管理,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他们平时也是很忙的,因此,学校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只有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之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老师都需要客观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需要明白信息技术在人未来的发展中的地位,也需要明白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教学的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能够起到的重大作用。

2.2采用新型教学法

老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不断的鼓励学生学习。老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关于计算机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提高老师的信息化素养

3.1老师自己研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研究的方法,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应用。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边的资料来学习。老师还可以通过跟其他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3.2合理运用培训手段

学校可以发起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老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这是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状况的,培训时间可以长也可以短,培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培训,不同老师之间组成小组学习,向教学质量高的老师进行学习不同的培训方法,提高老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中学这个教育阶段尤为重要,是学生奠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时期。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让学生在学业准备阶段的同时更快的接受信息时代的变化,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且能应对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毅.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43-45.

[2]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电化教育研究,2012,(07):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