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把“冷板凳”坐热
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

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

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

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感佩。

②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

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
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

可是,正
因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才能翻开生命的新篇、打开事业的新局。

【甲】田德望历经18年翻译世界文
学名著《神曲》,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

没有这一番沉寂和呕心沥血,怎有如此成就?
③然而,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遑论把冷板凳坐热?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渴望“一
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

不愿、不屑坐,不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
冷板凳的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最终
难逃平庸的结局。

④不去追名逐利是一种本事。

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乙】“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源
自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

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咬定大目标、大方向、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

⑤把冷板凳坐热不是苦熬苦等,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一以贯之、一干到底。

语言学大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
依然坚持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

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坚守
与勤奋,才有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之作。

【丙】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

⑥庄子曾说过:“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①。

”是
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所达致的结果迥然不同。

欲“适千里”者,必下得一番苦
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

【注】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出自《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题中“冷”和“热”的含义。

“冷”指的是:________
“热”指的是:________
(2)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种种不愿坐冷板凳,追名逐利的现象及其结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要把“冷板凳”坐热,就要有“ 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阅读全文,想一想下面这则材料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并说明理由。

【材料】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研究超级水稻,源自他对粮食安全的忧虑和对平民百姓的情怀。

(5)阅读第⑥段,说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

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

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
高骛远,没什么不好。

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

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

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

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
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

而年轻人大都不认同老先生们,他们认为“小确幸”不过是闻到雨后草
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哪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④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

同样是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
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

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

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

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

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

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
确幸”。

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

“小确幸”本身没有所谓对与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⑤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

一是“逐求”,追求名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

按照这种区分,逐名求
利的“小确幸”只能让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

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
心灰意冷,“小确幸”则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

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的。

“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
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

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
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⑥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了。

(选自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1)从“点滴小欢愉,生活小确幸”“个人小确幸,社会大不幸”“郑重看人生,何妨小确幸”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文章第⑤段作者首先介绍了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分别是逐求、厌离和郑重。

然后将这三种态度分别与“小确幸”加以联系,否定了和的“小确幸”,肯定了郑重的“小确幸”。

最后回应前文,表明自己的看法,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做人与处世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
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两端文字就同大自然闹起
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
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
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
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大至宇
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
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
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 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
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
相互容忍也。

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如果双方都不
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唐朝张公艺⑴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

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
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

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
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
无愧于天地。

(选自《季羡林随想录(十一)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⑴张公艺生于578年,卒于676年。

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

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

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1)全文的论证结构式,详写的内容是。

(2)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3)作者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在第⑤段后补写一句话,阐明张公艺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
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
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
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开放的
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
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
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
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

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
但也就是高兴”。

“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

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
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
让自己轻装上阵。

”“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
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

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
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
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
乐不思蜀。

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
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

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
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

结果,在他人
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
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
们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
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3)文章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
洪烛
①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挖路边的
荠菜。

好动的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莱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
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因为亲手挖过荠莱,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对
荠莱最亲近,同时它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先。

⑦我一向把海带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之所以如此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膏,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
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莱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烈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昧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莱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
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
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
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
一个我的家。

母亲曾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

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吃点催眠药才睡着。

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
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但还是在一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
远离开了我。

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

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
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

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
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

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
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

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

母亲需要的仅
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

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

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

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
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

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
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金奖作品集”,有删改)(1)理解文章内容,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2)选文第②段引入台湾美食家蔡澜的话有何作用?
(3)理解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品析文中的语句。

①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②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5)选文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试举一倒予以分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差生”决定中国未来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业国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

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
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就是今天的这些“差生”。

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毋庸讳言,任何一所学
校都有“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

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一一给“差生”戴“绿领巾”,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

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我们看到魏书生、李镇西、雷夫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

②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

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
眼又给他们的伤口撒盐。

我们常常纳闷儿,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
而“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义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
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

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
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

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

”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当年那些失足少年,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
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③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

”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
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
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选文第②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中的“源头之石”与“河流”分别指什么?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①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并成就一番大事,什么最重要?才华?勤奋?人际脉络?都不是。

是诚信。

②诚信,首先是重承诺,然后要讲诚实,守信用。

——不仅对别人必须如此,对自己,亦应该如此。

但太多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诚信忽略掉了,或者说,我们对自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

理由很简单:
因为无人知道。

——无人知道,便可以“不讲诚信”。

③比如早晨的时候,你计划晚上要去看望一位朋友。

但是一天工作结束,你有些累,于是便决定不去。

你决定不去,因为你没有跟你的朋友谈及此事。

就是说,既然没有对朋友做出口头承诺,也就没有
恪守承诺的理由。

但是,请注意,心里的承诺,也是承诺。

你没有失信于朋友,但是你已经失信于自己。

④比如周一的时候,你计划周末去郊区爬山。

但到了周末,或因为事情太忙,或因为你的懒惰,你
突然不想去了,并将爬山的计划再一次延迟。

爬山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将自己欺骗一次。

你对自
己失去诚信,可是你非常大度地原谅了自己。

原谅自己的原因,只因为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

⑤比如月初的时候,你计划在这个月读完一本书。

但是你天天在忙,将读书的时间完全挤掉。

或者,即使你不忙,你还有别的安排,比如喝酒、健身、打牌、会友,等等。

到月底,那本书,仍然被翻在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