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专题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把“冷板凳”坐热

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感佩。

②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

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可是,正

因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才能翻开生命的新篇、打开事业的新局。【甲】田德望历经18年翻译世界文

学名著《神曲》,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原文仅7万字的《地狱篇》,他标注了16万字的注释,《炼狱篇》的注释更是多达34万字。没有这一番沉寂和呕心沥血,怎有如此成就?

③然而,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遑论把冷板凳坐热?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渴望“一

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不愿、不屑坐,不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

冷板凳的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最终

难逃平庸的结局。

④不去追名逐利是一种本事。没有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如何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乙】“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源

自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执着于内心的信仰和信念,咬定大目标、大方向、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屏蔽和过滤掉时代的浮躁和困惑。

⑤把冷板凳坐热不是苦熬苦等,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成功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一以贯之、一干到底。语言学大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

依然坚持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坚守

与勤奋,才有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之作。【丙】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

⑥庄子曾说过:“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①。”是

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所达致的结果迥然不同。欲“适千里”者,必下得一番苦

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

【注】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出自《庄子·逍遥游》。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题中“冷”和“热”的含义。

“冷”指的是:________

“热”指的是:________

(2)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种种不愿坐冷板凳,追名逐利的现象及其结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要把“冷板凳”坐热,就要有“ 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阅读全文,想一想下面这则材料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并说明理由。

【材料】袁隆平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研究超级水稻,源自他对粮食安全的忧虑和对平民百姓的情怀。

(5)阅读第⑥段,说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

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

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而年轻人大都不认同老先生们,他们认为“小确幸”不过是闻到雨后草

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哪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④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同样是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

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

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小确幸”本身没有所谓对与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⑤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求名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按照这种区分,逐名求

利的“小确幸”只能让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

心灰意冷,“小确幸”则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的。“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

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

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⑥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了。

(选自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1)从“点滴小欢愉,生活小确幸”“个人小确幸,社会大不幸”“郑重看人生,何妨小确幸”三个语句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2)文章第⑤段作者首先介绍了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分别是逐求、厌离和郑重。然后将这三种态度分别与“小确幸”加以联系,否定了和的“小确幸”,肯定了郑重的“小确幸”。最后回应前文,表明自己的看法,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做人与处世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

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两端文字就同大自然闹起

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

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

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结果呢,从表面上看

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大至宇

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

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

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 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

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

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

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⑴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

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

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

无愧于天地。

(选自《季羡林随想录(十一)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⑴张公艺生于578年,卒于676年。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1)全文的论证结构式,详写的内容是。

(2)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3)作者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在第⑤段后补写一句话,阐明张公艺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

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

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

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

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

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

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

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

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

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

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

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

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

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

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

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

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

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

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

们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

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3)文章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

洪烛

①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挖路边的

荠菜。好动的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

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莱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

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因为亲手挖过荠莱,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对

荠莱最亲近,同时它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先。

⑦我一向把海带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之所以如此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膏,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

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莱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烈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昧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莱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

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

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

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

一个我的家。母亲曾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

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但还是在一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

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

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

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

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

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

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

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金奖作品集”,有删改)(1)理解文章内容,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2)选文第②段引入台湾美食家蔡澜的话有何作用?

(3)理解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品析文中的语句。

①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②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5)选文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试举一倒予以分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差生”决定中国未来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业国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

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就是今天的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毋庸讳言,任何一所学

校都有“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一一给“差生”戴“绿领巾”,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我们看到魏书生、李镇西、雷夫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

②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

眼又给他们的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儿,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

而“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义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

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

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失足少年,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

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③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

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

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选文第②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中的“源头之石”与“河流”分别指什么?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①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并成就一番大事,什么最重要?才华?勤奋?人际脉络?都不是。

是诚信。

②诚信,首先是重承诺,然后要讲诚实,守信用。——不仅对别人必须如此,对自己,亦应该如此。但太多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诚信忽略掉了,或者说,我们对自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理由很简单:

因为无人知道。——无人知道,便可以“不讲诚信”。

③比如早晨的时候,你计划晚上要去看望一位朋友。但是一天工作结束,你有些累,于是便决定不去。你决定不去,因为你没有跟你的朋友谈及此事。就是说,既然没有对朋友做出口头承诺,也就没有

恪守承诺的理由。但是,请注意,心里的承诺,也是承诺。你没有失信于朋友,但是你已经失信于自己。

④比如周一的时候,你计划周末去郊区爬山。但到了周末,或因为事情太忙,或因为你的懒惰,你

突然不想去了,并将爬山的计划再一次延迟。爬山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将自己欺骗一次。你对自

己失去诚信,可是你非常大度地原谅了自己。原谅自己的原因,只因为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

⑤比如月初的时候,你计划在这个月读完一本书。但是你天天在忙,将读书的时间完全挤掉。或者,即使你不忙,你还有别的安排,比如喝酒、健身、打牌、会友,等等。到月底,那本书,仍然被翻在第

一页。读书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对自己失去诚信,可是你并未发觉。

⑥比如年初的时候,你计划做成一件大事。这件事无人知道,这是你的秘密。可是,或因为工作和

家庭的琐事,或因为事情的难度,你终没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仅因为难度,更

因为你内心的懒惰。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却并不以为然。只因为无人知道。

⑦我们常常会批评不讲诚信的人,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回忆,你大约会发现,其实你就是一个不讲

诚信的人。诚信是一种习惯,当你屡屡对自己失去诚信,那么,距离你对他人不讲诚信的那一天,也许

就为时不远了。

⑧对自己讲诚信,不仅是对你的事业负责,更是对你的人品负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③~⑥段论证了文中的哪句话?③~⑥段对论证文章中心论点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杨震行为的看法。

【链接材料】

汉代官员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王密听说杨震经过此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情,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白银十斤赠

送给杨震。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

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完后,惭

愧地离开。

9.阅读《最小的星星也闪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

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

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

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

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

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

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

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

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

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

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

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

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

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

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

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

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星夜家访——()——()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B.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C.第②段到第⑧段,设置了两个悬念性的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目的都是为了表

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D.本文语言平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

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中,“红到脖子”表现了潘小峰当时怎样的心理?

②文章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为题有哪些妙处?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故乡》)

本文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中的文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作者这样设计各自有何作用。

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乐果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

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

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种实践,一种内在

生命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

③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

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

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④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

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⑤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它们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们不思考,却无时无刻不再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们以自

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们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比黄金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

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

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

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⑦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⑧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

⑨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

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芳香盈口,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⑩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

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

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把阅读作为生

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

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

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维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

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选自《博览》2015年第5期,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4)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

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

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②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有不受一丁

点委屈的人生吗?设若每受委屈就躲避,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很难有“诗和远方”。

③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一部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

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④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

的高手,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

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不予解释。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

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

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⑤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

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以不屈和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

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那一关。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文章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求能准确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

(2)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

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

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

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

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

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

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

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

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 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

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

了个绘画班。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有各种

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

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职业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我也该走了。”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

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

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文章设置了两个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有一定的悬念,目

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组织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D.本文语言平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

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2)阅读全文,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第?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答。

(4)小说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作标题有何妙处?作用是什么?请简答。

13.现代文阅读

公路是现代社会的镜子

①公路是一个最需要讲求先后秩序的场所,否则必然导致交通效率低下,交通事故频发。因此,我们

在公路上设定并分配了路权,如转弯让直行的规则等。谁拥有路权,谁就有优先通过的权利。

②一般情形下,有路权的人没有让路的义务;相应地,无路权的人,有不干扰拥有路权的人的义务,

这是世界公认的基本交通规则。更重要的是,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要遵守这种规则,给其他人以稳定的预期,使拥有路权的优先安心、快速通过,这是形成良好而有效的交通秩序的前提。

③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繁忙的交通,对他人遵守规则的预期,在保证交通顺畅方面显得极其重要,

但这种预期的形成却非常不易。因此,谁破坏交通参与者的安全预期,就应该重罚谁。影响路权拥有者

正常通行的随意变道行为,不仅破坏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安全预期,还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法律对随意变道等违法行为的责任设定相对较轻,责任落实也存在证据障碍。现在,随着行车记录仪和

摄像头等固定证据的设备日益增多,法律因缺乏真相而不能实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更需要在责

任的设定上做出综合权衡。

④从制度层面看,人的公共意识虽然体现了道德水准,但其形成和固化有赖于法律的约束和引导。成

都发生的男司机殴打女司机事件中,女司机随意变道,双方极端“路怒”,完全不顾及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显示了公共意识的极度缺乏。交通规则要求,公路上的变道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虽然随意变道、强行

超车等现象平常较为多见,大家似乎见惯不怪,但无论作为一种交通规则还是公共场所的规则,不对他

人产生消极影响是最基本出发点。而“路怒”的双方把公共领域作为争斗的场所,当他们开始在马路上竞逐时,已经不是民事纠纷的双方,而是严重的违法者。这种行为的危害公共安全属性非常明显,法律应该

予以严惩。

⑤公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公路上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其他领域也会存在。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规则,规则需要被遵循,在与他人交往或交易时,如果不能产生安全预期,社会的运行成本必然高昂。而缺乏

公共意识的行为目前并不少见,如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广场上集体扰民,马路上随意变道、“路怒”行为等。一些人仅关注一己私利,把公共场所视为私域,无视他人存在,不尊重他人权利,这是公共场所纠纷频

发的重要原因。为维护公共场所最基本的秩序,我们随时需要回答:在公共场所,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

人产生了消极影响?是否给予了他人规则会被遵循的安全预期?

在塑造国民的公共场所行为规范方面,制度应该更有作为。需要强调,公共场所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他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8日05版)(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章标题“公路是现代社会的镜子”有什么好处?

(4)日常生活中,在你身边除了“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广场上集体扰民,马路上随意变道、‘路怒’行为”之外,还有没有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存在呢?请举出一列,对此行为作出评判,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作为一代儒

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

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

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

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

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

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

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

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

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

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

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

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

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

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

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60个字内)

(2)孟子作为我们的文化宝藏是一个丰富的多面体,你最喜欢文中所介绍的哪一个孟子?为什么?(含

标点限120个字内)

(3)文中说:“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请你引用在课本中学习过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的相关语句作为这句话的论据并作简要的分析论证,(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15.现代文阅读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杨丽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

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

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

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

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

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

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

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

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

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

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

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

‘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选自《中国青年网》)(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小节把流行语比作一面镜子,生动了表现了当下好多人以流行语作为自己行为准则正确与

否的参照。

B.第②小节中“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当

下一些年轻人的遭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

C.第③小节作者其实是倡导年轻人如果在大城市感觉压力比较大其实可以选择一些压力相对较有利于发展的小地方。

D.第④小节中“灿烂的果实”比喻“工作”“住房”“爱情婚姻”“获得诺贝尔奖”。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段的作用是:用社会上流行的网络新词和青年人的各种调侃开头,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强调青年人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现实压力;引出“青年人该如何面对现实压力”这一议论的话题。

B.第④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奋斗的收获比作果实,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成功的获得不是轻松的。

C.第④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把鲍勃·迪伦和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进行比较,说明工作上需要投入精力,才能有所收获。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压力面前,青年人要不畏惧困难,打拼奋斗,才能取得进步和突破。

(3)请写出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1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开卷有学问

曾纪鑫

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

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

那些诲淫诲盗、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对此,俄

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书。

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过去一直流行“少不

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

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如果错位,青少年看了适合老年人读的书,

要么不得要领,要么染上暮气,这种开卷,即便无害,也谈不上多么有益。

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

后天培养而成。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

的角度。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

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

看见了一些什么。答案自然不一,若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同人物看见的那些物事作一比较,便可衡量一

个人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以及心理健康程度。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徒增大脑负担。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增加大脑负荷,影响工作生活,使自己变得平庸落伍。

开卷有益,在于理解消化,将外在的知识、学问转化为内在的血肉。如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或

买椟还珠、盲目吸收,或拘泥其中、运用不当,这种开卷不仅无益,反而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乃至恶

果。

开卷不能本末倒置。如果登岸舍筏,为知识而知识,将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开卷不要贪多求全。如果东翻一本西翻一册,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永远是“开卷”,是快餐,是速食,会导致营养不良。

开卷不能盲目跟风。如果流行什么就读什么,不仅变得平面、平庸、没有个性,肯定也成不了多大“气候”……

一个人的思想内涵、素质修养、行事风格等,与阅读密切相关。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开卷,不仅有

学问,且学问甚大,不可不慎!

(选自《人民日报》2014.2.25)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三个分论点?文中画线句子证明了哪个观点?

(3)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4)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1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幸福是0.25

①“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②上面的话引自弗恩海姆与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这是许多学者向许多国家的许多人,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的结果。也就是说,金钱和幸福之间有一点儿关系,但关系并不大,用学者们的话说是“轻微的正相关”。这轻微的关系又有讲究。假设人们对幸福的满意度为一条纵轴,而金钱收入为一条横轴,两轴相交的起点为零。当人的身上一个大子儿也没有的时候,幸福满意度确实很低,几近于零。一旦人

们手中有了钱,也不需要很多,简单说来就是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困境,只见坐标上的那条曲

线“嗖”地蹿了上去,很快又成为一条水平线,任凭横轴上的金钱收入增至百万、千万、亿万···而纵轴上的

幸福满意度不再上升,这就是所谓金钱边际效应递减。

③初次看到这个结论着实令我吃惊。人文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成果有着很大差别,即

前者从来都难以就同一科研课题得出相同的结论,就连相近的结论也难得一见。人文科学的实验条件存

在许多变量,调查手法也不易规范,得出的结论往往七嘴八舌。但是,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研究,却英

雄所见略同,并表达为清晰的数据。数据说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非以前我所想象得那么严重。

④细细品味,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倒十分贴近。幸福不幸福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再

加上人的个体也有差异。某有钱人不一定有一个好胃,山珍海味未必吃得香;某没钱人不一定身子骨羸弱,五谷杂粮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您能比较硬板床和席梦思的幸福指数吗?那得看谁睡在上边。即使住

进帝王式庄园,享受超豪华装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如果患有失眠症,睁着眼睛等天亮,那滋味也不

好受。

⑤人文科学并不是提倡“安贫乐道”,这句成语有个相对应的说法,就是“满意的矛盾状态”,那是人们无法掌握自身命运后的一种无奈。同时,科学和现状都证明幸福还有其他来源。人生在世,只要无衣食

之忧,幸福的空间就广阔了,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以工作为乐,有的人以天伦为乐,有的人以跳舞扭

身歌、看足球下象棋、养宠物为乐。如果您信奉知足者常乐,那金钱的边际效应拿您一点儿没辙。吃饱

饭拍拍肚皮,神游神侃神琢磨,古今中外寰宇任逍遥,那乐子就更多了。

⑥金钱在幸福中所占比例之低,是命运给人一次接近平等的机会,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能不能享受上苍的这番美意,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与修养。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述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式,是从哪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的?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为第⑥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你认为“拥有金钱就有幸福”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18.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皇帝的新装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

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

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A】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裾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C】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分明,请在下面括号里各补写两字,概括后面的情节。

赶织新衣→更换新衣→()新衣→()新衣

(2)文中ABCD是直接写皇帝的,你能各用一成语来概括皇帝当时的心理状态吗?

(3)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小孩子和百姓揭露事情的真相?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19.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专项训练7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专项训练7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霍金用行动与精神鼓舞了世界 魏英杰 ①整个朋友圈都被著名科学家霍金逝世的消息刷屏了。许多公众号、媒体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位“宇宙级网红”的生平与贡献。这件事情火爆到连某明星传出离婚的八卦消息都荡不起一丝涟漪。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②霍金去世引发的舆论热议,我认为有一半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一个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的科学家,能够保持如此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学真谛,表示由衷的敬意。 ③从21岁起,霍金就因渐冻症而只能一直与轮椅为伴,医生当时判断他只能再活两三年,可他不仅没有被病魔打垮,反倒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学术热情。从一开始还能自己打字、说话,到后来只剩下一小部分面颊肌肉可以活动,且完全失去语言能力,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失去在学术天空里继续翱翔的勇气。在坐上轮椅两年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年仅32岁时,他就进入了英国皇家学会。 ④看着他的照片,你不能不为他被病魔摧毁的身躯感到震撼,又不能不为他这颗大脑还能发散出那么多了不起的理论、思想所折服。所以,当霍金在与病魔斗争了半个多世纪后停止了呼吸时,谁又不为人类失去这样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而叹息呢? ⑤另一半原因或许在于,人们对霍金和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实在太熟悉了。我敢保证,包括我在内,多数人并不一定知道霍金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什么,也不一定真的读过他这部已经出版了30年的著作,但在茶余饭后,少不了听过、聊过这个名字或这本书。以至于,这位平时深居简出、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科学家,让人感觉就像是和蔼可亲的邻居老头。 ⑥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人们不一定要懂得什么奇点、黑洞,但对于“人类从哪里来”“宇宙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终极问题都抱有本能的好奇。《时间简史》行销30年,已经卖出超过2500万册,创下了出版界的一大奇迹。这至少说明,人们对科学、对宇宙、对人类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由得想起很早以前的一句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就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⑦他出版的科普著作、作过的演讲以及他堪称励志大片的人生经历一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与人生。霍金用自己的行动与精神的力量,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人,这难道不比得诺贝尔奖更重要吗? (有删改)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如何找中心论点

如何归纳中心论点 一、中心论点的概念: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注意:要与论题区分开来。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一个短语结构,它是构成论点的基本要素。而论点是对论题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正确、鲜明的完整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 练习:判断下列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 《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俭以养德》《交友之道》 《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出现位置: 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少部分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 三、中心论点的形式要求: 1. 完整的句子; 2. 有明确的判断; 3. 不能用疑问句(反问句要改成陈述句); 4. 不能用比喻、拟人; 5. 不能用否定句; 6. 往往有明确的主语。 注意:正确运用标题确立中心论点! 1. 中心论点是在论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如是疑问句,问题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 3. 如是比喻句,本体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4. 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论题,揭示两者关系的语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练习:判断下列标题,哪些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哪些不能?说明理由。 《论读书》《幸福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拒绝句号》 《学贵质疑》《独立与合作》 《学会谅解》 ◆课堂演练◆ 1. 依据下列材料,提炼观点。 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德国医学教授费尔,为了驳斥科赫为代表的“单单是病原微生物就足以引起疾病”的错误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当众把含有大量霍乱菌的水喝下去,果然没有得病。 本段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胜于雄辩。 2. 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注: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做事要有恒心。 3.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一名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来到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中当保姆。她除了干家务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向两位老人学习日语。两年后,她考取了留日公费生,东渡日本深造。

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指导:明确观点突出主题

1.明确观点突出主题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观点应该把重心集中在一点上,做到指向明确;叙述事例或阐述道理时,应该顺着既定指向,逐层展开。但在作文阅卷中,我们却看到了很多观点不明确或主题不突出的文章。 导致议论文观点不明确或主题不突出的原因大致有这些:一是论点表述不够准确、精炼,含糊其辞;二是作者对观点评判的态度不鲜明,给人模棱两可之感;三是观点表达摇摆不定,或横生枝节,或逐渐偏离中心;四是采用分论点支撑、证明中心论点时,分论点表述未紧扣论点的关键词;五是未紧扣观点叙例、论证;六是观点未在全文中得到应有的突显和强化。 病例分析 【作文题目】(2012年四月调考作文) 请以“在路上,总有那么一盏灯”或“生命需要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写作要求】 “一盏灯”的理解可以比较宽泛,将“一盏灯”的喻意理解为人、物、理都可以。 议论文:要谈出“一盏灯”对于生命的意义之所在,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论证清晰。 【病文呈现】 生命需要一盏灯 ⑴当我们行驶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中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而此时,生命需要一盏灯。人是在困难与挫折中成长的,而理想正是这盏灯。只有每一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生命的光彩才能以饱满的姿态绽放。(此句扣住了“人的成长需要理想这盏灯”。) ⑵倘若成功是孤岛上的一箱宝藏,那么理想便是乘风破浪的舟楫。(此句与第⑶、⑷段的首句构成排比句,句式虽美,但观点不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正是有了理想之灯的指引,我们才能在追梦的道路上认清方向。因为理想,史铁生在文学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为理想,李时珍迈开了尝遍百草的步伐;因为理想,哥伦布扬起了横渡大西洋的风帆;因为理想,贝多芬在失聪的恶劣条件下,勇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以上三个叙例都围绕“因为理想”而展开,显得叙例指向集中);因为理想,顾城用黑色的眼睛,继续寻找着光明。我们需要理想,它是成功的航向。(李时珍、史铁生、哥伦布这三个例子都未具体点明“理想之灯”赋予他们生命意义上的价值。) (此段举例论证理想这盏灯是走向成功的航向) ⑶倘若成功是冬日里的凛冽寒风,那么拼搏便是驱散寒冷的暖阳。生命需要一盏灯,因而为了点燃理想之灯,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2020年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拓展训练(无答案)

2020年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拓展训练 一根牙签能“走”多远 读到一位同胞写的一个域外故事。他在波恩邀请一位德国朋友吃饭,餐毕使用牙签,用完后信手弃于碟中,待服务员来收拾。而德国朋友用完牙签后,则将其折断为三截,放入手帕,置于公文包内。何以如此?原来他要把牙签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粉碎。我们的那位同胞大惑不解,处理一根小小的牙签为啥要如此郑重其事?德国朋友竟正儿八经地说出一套“理论”来:牙签的一端像针尖一样锐利,我们剔完牙齿后放入盘碟中,服务员就会扔到垃圾袋里,于是就很可能把垃圾袋戳出个小窟窿,里面的脏东西就会溢露出来,这样就会弄脏环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牙签被裹在残菜中,一旦被饿极了的狗呀猫呀的动物吃了,便很可能卡住喉咙,那就不道德了;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清洁人员的手忽然碰上了它,很有可能被刺破皮肤,会流血,不及时进行处理,那就很有可能感染上细菌…… 天哪!这个德国佬的联想力如此丰富,亏他会想出那么多“可能”,对一根小小的牙签竟如此“小题大做”!可这无疑把德意志民族的那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感佩!更何况,这并非仅仅他一个人的“多愁善感”“自做多情”。据说,许多德国家庭都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的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粉碎木质、竹质之类的废弃物。要丢弃的小物件,都会被投入这种小机器里粉碎,然后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用以蓬松土壤。他们认为,这些来源于自然的东西,当然要回归自然。呵呵,真是利己利人利自然! “细节决定成败”,已逐渐成为一个共识,其实,何尝不能说“细节决定和谐”呢?这些细节,源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说“以人为本”,许多人就以为应该“以我为本”——“我”就是人嘛,就是人民嘛,却很少为别人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后的逻辑顺序被颠倒过来,或者不要前半句而只要后半句。但是,倘人人只想着“人人为我”,而不愿意首先“我为人人”,何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并非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作为每个公民,也都要奉行“以人为本”——多想着他人,以他人的利益为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一点,不正是“人人为我”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吗? 从牙签之尖利,想到种种“如果”,种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由自己推及他人,以人类推及动物,以社会环境推及自然环境……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与“和谐”相链接,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全部涵盖殆尽。一根牙签能“走”得如此之远,足见人的素质和修养。不贪图一时的方便,不只考虑个人的眼下利益,而自找麻烦,“没事找事”,不是一种自觉自律,对社会.对环保事业的高度负责吗?太夸张.太过分了吧!似乎有一点,可正是这种宝贵的自觉自律,才能让人与人更和谐.人与自然更和谐.社会与环境更和谐。 一隅三反,由此及彼,既然一根牙签能“走”得这样远,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和谐,不就孕育于众多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以及众人的举手之劳间吗?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把垃圾袋戳出个窟窿()(2)可能卡住喉咙() (3)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 2.作者由“一个域外故事”引出了怎样的观点? 3.细读第4段,写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中的“走”字加上引号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九 议论文阅读

专项训练九议论文阅读 (时间:25分钟满分:30分) 一、(2018邵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 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

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 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 ..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要珍惜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专题复习一

议论文专题复习教案 鹤龄中学赵宗桂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议论文的考点。 2、熟悉议论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 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复习重点: 1、议论文的考点与答题技巧。 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 1、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复习课型:先做后讲,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步骤: (先将复习讲练稿下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熟悉文本,自主阅读、解答题目。)一、回顾感知,明确目标: 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习的议论文篇目,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课题及文章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明确课堂的复习目标及内容。 二、回顾文体知识,加深学生感知:

议论文知识点回顾结合讲学稿,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范文作体会,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应用文体知识理解文本。 三、考点归纳: 指明学生朗读讲学稿中的考点归纳,引导学生根据讲学稿中的考点回顾、再现相关考点的各种具体题型及不同的表述。让学生对议论文的考点及相关题型的认识清晰化。为接下面的答题指导作准备。 四:答题指导: 1、论点: 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生根据文本阅读与中心论点的对比,自主讨论“答题技巧”中的四个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归纳予以评价、纠错、指导,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的论点的认识与把握。 2、论据 1)让学生找出选文中运用的论据,并会简洁语言概括。 2 能为论点补充合理的论据。 3)教师予以评价,并结合“答题技巧”引导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把握、理解“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含义与区别。 3、论证方法: 1)让学生先阅读选文把握文章观点性的语句,思考、归纳论证方法及其方法的作用。 2)让两到三个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答题,学生对答案进行自主的评价与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答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此类分析表述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答题的清晰的思维。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选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物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⑧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⑨也就是说,“新工匠”能够脱颖而出,其决定性的能力来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对本专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敏感以及对当代审美趣味的掌握和扬弃。 (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匠人”与“新工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第⑧段画线句则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3)细读第⑥段,说说“一切的价值”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新工匠”的思考力包括哪三个因素? 【答案】(1)“匠人”受传统束缚,亦步亦趋,不思创新。而“新工匠”求新求变,勇于创新,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九年级语文题库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选择题 如:能够概括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2、填空题 如: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3、判断分析题 如: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课本链接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结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中间 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 位置:1、从标题中找中心论点2、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论点 3、从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 4、从篇末找中心论点 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陈述句 作用:是全文(段)的中心、灵魂,统摄全篇 (3)疑惑点 ?论点:议论文论点的表述是一个较完整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不会是否定句,不会是疑问句,也不会是抒情句或描写句。抓住表明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表判断的肯定句,就很容易和论题区分开?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它的范围比论点大?结论部分:起总结全文的作用,或再次重复论点,或提出号召(要怎么样\应该干什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方法总结 1、根据议论文论点的特点概括 2、找中心句(中心段)、议论性的句子(段落) 3、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4、驳论文的论点是它们的相反的观点 二、论据 (1)常见的考题样式: ?1、概括文中的论据 ?2、文章中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4、根据论点来选择或补充论据 (2)什么是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要使人信服,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些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根据材料的性质,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以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1)对论点的要求: 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两者要区分一下: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就是事实论据。 3、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比喻说理):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①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驳论:批驳错误和反动的观点,从反面确立自己的正确论点。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三)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密、准确、鲜明、概括。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①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②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③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④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议论文阅读复习

中考议论文专项复习教学设计 太和五中游春 复习目标 一、回顾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语言等相关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二、通过对中考动态把握,明确议论文阅读中的考点设置及答题技巧,直击中考。 三、学以致用,提高议论文阅读与欣赏水平,增强信心。 复习重点 明确议论文阅读中的考点设置及答题技巧,直击中考。 复习难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答题技巧。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温习的内容是议论文阅读,那什么是议论文呢?议论文是以议论表达方式为主,用来阐述作者对某种现象和事物的观点或主张的一种文体。 授课过程 一、完成文体知识填空 1.议论文三要素: 2.论据的类型: 3.常见论证方法: 4.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5.论证的方式: 二、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中考议论文阅读提出的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三、了解考题设置 1、你遇到过哪些议论文考题呢? 2、2016中考题展示 a要和谐必有诚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1.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2分) 22.第三段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23.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3分) b敢做先锋不当看客 14.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2分) 15.请指出第二段的分论点,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2分) 16.第三段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17.把第四段划线句中的两个“也许”删去行不行?为什么?(2分) 18.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曾辜负自的青春”。(2分)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中心论点专题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中心论点专题 1.从中心论点的“体貌特征”入手。为了给人以集中而鲜明的印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但不能是疑问句,通常用一个表判断的陈述句提出。这个表判断的陈述句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必须能表达出全部议论的主要意思。另外,论点要用简明、概括的语言来表达,一般不用描述性的语言。如《谈骨气》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用一个肯定的判断句来表述的。 2.一些标志性词语对于寻找中心论点具有辅助作用。假若中心论点隐藏于某个语段,那么,必然成为该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的表现形式有首括句和总结句两种。而总结句的前面多用标志性词,如“总之”、“总而言之”、“由此可见”、“因此”、“综上所述”、“所以”等。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该段的中心句。我们仔细推敲并准确判断各个段落的中心句,即能较容易地找出(或归纳概括出)中心论点。 3. 弄清中心论点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中心论点与中心思想。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文章的灵魂,是中心思想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则是作者所要说明的主要道理,它比中心论点的范围大,它不仅说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可以说明作者不赞成什么观点,以及作者的希望、号召、建议等。它是与文章的内容、题材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23.该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