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城规划浅谈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②大学城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为领导,在规 划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角 色。
真正建成一个上水平、上规模,市政配套设 施先进、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健全的大学城,必 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和协调,统一规划、统一设 计、统一组织建设,而且政府必须要有较大的资 金投入,保证各项配套设施落实到位,并且承担 市政和公用部分的管理责任。
2.1 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 有些城市对于大学城的建设没有与城市的 发展协调起来,缺少必要性和条件,缺乏应有的 规划和论证,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不符合城市的 空间拓展的要求,出现“一窝蜂”的情况,各大 城市竞相上马,有的甚至一个城市在城市的四 个方向规划建设四个大学城。 2.2 大学城规划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设计上,部分“大学城”仅仅被 规划和设计成传统大学的复制品或原有大学的 放大,没有意识到要把“大学城”作为大学的特 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试验基地和示 范区来加以规划和设计,规划的理念僵化,缺乏 创新意识。其次在规划管理上,虽然有的“大学 城”有详细的规划,但是在后期的规划管理实施 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用地没有
目前各地兴建的大学城出现了建设规模超 大化的现象:不仅用地面积比较庞大,投资也较 大。如广州大学城占地多达 4330 公顷,投资多 达300亿元;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7000公顷, 相当于目前的 26 个北京大学的面积,投资 50 亿 元。
二、我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为了适应 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 建设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免不了会犯 错误,大学城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之下,也难以幸 免。总的来看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主要出现一下 六个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论文—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商业规划探讨
大学城规划设计中的商业规划探讨一、探讨背景:目前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国各大城市都正经历着或将要经历郊区化,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为代表的城市功能要素纷纷从城市中心迁往郊区,广阔的郊区成为了城市化的新战场。
大学城基本都是在城市边缘或者以卫星城的形式在城市周边出现,它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1]。
大学城不同于普通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其它区域,大学城具有自身的主导功能、空间组织、开发模式以及特定人群,在这些综合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城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是大学城居住板块能够存在并发展的根源。
1.大学城发展模式大学城作为政府支持高等教育超前发展的成功模式从南到北,从沿海发达城市到西部欠发达城市都在划拨大量土地飞速建设大学新校区[2]。
大学城多位于城市郊区,目的是方便大学城的扩展,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
但给大学城内师生的生活和消费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大学城的商业区便成为了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商业场所。
再加上高校的后勤管理逐渐社会化,大量第三产业走进了大学校园,如今的大学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区,以及自身特定的消费群体。
2.大学城商业区的商业特征大学城的显著特征首先表现为人口素质高。
大学城具有人口密集,智力密集,流动稳定,需求多样,思想活跃,人文荟萃的特点。
其次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比重大。
大学城不是孤立的,离不开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大学城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学城内的人群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持续稳定的需求。
大学城内的消费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其中学生占的消费比重比较大。
我们对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再将消费的主要内容停留在伙食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学习用品消费的支出上,已经成一种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情况早期形成的大学城主要是大学自组织发展起来的,比如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坎布里奇大学城。
大学城策划方案
大学城策划方案1. 引言大学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大学城策划方案,以便满足大学城的发展需求,同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背景大学城是以大学为核心的特定区域,聚集了大量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有关产业和服务业等。
在大学城中,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生态系统。
然而,目前的大学城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以及外部环境不友好等。
3. 目标与原则本大学城策划方案的目标在于提升大学城的发展水平和整体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和创新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关注社区居民和大学师生的需求,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生态友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绿色低碳的大学城。
•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和创业,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大学城内孵化和发展科技企业。
•多元融合:促进学科交叉、文化交流和产学研结合,打造多元化、开放式的学术和社会环境。
4. 战略规划4.1 建设与改造针对现有的大学城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制定具体的建设和改造计划。
包括但不限于:•提升道路和交通系统,改善交通流动性和效率。
•增设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医疗中心等,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美化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园,改善生态环境。
4.2 教育与科研着力发展和优化大学城的教育与科研资源,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引进优秀学者和科研团队,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水平。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创新和跨学科研究。
•加强师生交流和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4.3 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和创业,提供创业孵化和创新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创新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和资源支持。
•举办创新创业培训和比赛,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
•链接产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最新
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最新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城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职责。
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最新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将会详细介绍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以及这些规划对大学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内容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最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体系的完善大学城是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区域,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的首要任务。
规划方案将会关注招生、人才培养和教育环境改善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大学城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在吸引优秀学者来大学城任教方面,规划方案也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 科研创新的推动科研创新是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新的规划方案将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来大学城设立研发中心。
同时,也将加强与其他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3. 产业结构的优化规划方案也将关注大学城的产业结构优化。
大学城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集聚区,更应该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区域。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本土企业,大学城将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为大学城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4.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将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规划将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城的绿化和生态建设。
规划目标大学城远期规划方案最新的制定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学城作为重要的教育集聚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规划方案将注重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育设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确保大学城的教育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 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创新是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规划方案将会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共3篇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1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城概念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热门话题。
大学城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产业,以校园文化为特色,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又是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建设思路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等,导致一些大学城形成“大学传媒城”、“大学房地产城”、“大学商业城”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城”的规划建设,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战略调整。
首先,要加强规划与产业的衔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仅仅关注大学城的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发展产业链和开展产学研合作,难以打造产业升级、智力密集型的大学城。
因此,大学城规划应以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
同时,大学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完善科技创新链条。
其次,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规划建设中。
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大多在郊区、山区或水边等地,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的建设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令城市绿化、水源保护、空气质量等问题日益加剧。
因此,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机制。
例如,扶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强城市绿化和城市水资源管理,建立全过程的垃圾处理设施等。
最后,要加强大学城内部管理,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大学城的领域非常宽广,其中涉及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大学城管理难度较高。
新时代大学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城的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功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多样化社区服务设施,以大学为核心,形成兼容并蓄的社区。
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国际视野与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国际知名 高校,其校园规划设计具有国际 视野和现代化特点。校园内建筑 风格多元,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同时校园内设施完善、现代化 程度高。
研究与教学并重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充分 体现了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校园 内设有多个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同时,校园内的教学设施也十分 完善,如图书馆、体育馆等。
校园规划设计问题
1 2
缺乏个性与特色
一些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现代化和规模化,导 致校园缺乏个性和特色,无法体现自身的文化底 蕴和历史背景。
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校园规划设计未考虑到校园的长远发展,导 致后期扩建或改建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3
缺乏学生参与
一些校园规划设计未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导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体验不佳。
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考虑到未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校园规划设 计需具备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需要。
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 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 和技术,提高我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水平,推动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发展。
清华大学校园内设有许多人文 和艺术设施,如艺术博物馆、 音乐厅等,丰富了师生的精神 文化生活。同时,校园内的建 筑和景观也体现了浓厚的人文 气息。
可持续性与绿色发 展
清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注重可 持续性和绿色发展,校园内建 设有多个绿色能源设施,如太 阳能发电站、水循环利用系统 等,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建议论文
银川市大学城发展规划问题的研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Study on Yinchuan City University City DevelopmentPlanning Problem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指导老师:张居平摘要:《教育大词典》将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为高等教育提供生存发展的适时的充足的物资与精神资源。
大学城总体特点是:第一,建设模式多样化(有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多元发展型等);第二,大学城空间布局集化,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带;第三,大学城建设规模大化,占地庞大,耗资惊人。
大学城这一新生物的迅猛发展有于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发展现实中大学城建设扩大了区域的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然而现如今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思考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必要条件以及对国内外优秀大学城建设案例的思考和借鉴,对银川大学城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希望实现银川大学城对银川乃至宁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Abstract: "education" will be interpreted as a dictionary of University City: around the University established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5-10 million, can provide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onvenient accommodation for students. The traffic conditio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ly provide enoug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ity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re: first,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pattern (a government dominated society. Lead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Etc); second, university city space layout set,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such a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rd, University City construction scale big, sprawling, too cos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ity this new creature there is in favor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higher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University City Community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has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The lif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cialization.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expands the area of consumer market,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development. But now the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Univers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cas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utstanding university city and the model, propose a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hope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Yinchuan University City of Yinchuan and Ningxia. Keywords: Universit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sharing目录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1.2大学城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1.3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1.4大学城的特性第二章:银川大学城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银川大学城的规划定位1.2银川大学城的规划政策及定位1.3银川大学城现状1.4银川大学城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国内外大学城发展建设优秀案例综合分析1.1日本筑波大学城1.2斯坦福大学城1.3广州大学城1.4国内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建议1.1大学城的发展趋势1.2宁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其政策支持1.3实现银川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措施第一章、大学城的概述1.1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03
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实现大学城内部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提
高整体运行效率。
功能区划分与配套设施建设
01
功能区划分
根据大学城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需 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如教学区 、科研区、生活区、商业区等。
02
配套设施规划
03
道路交通系统
针对各功能区的需求,规划相应 的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 、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
大学城作为文化高地,能够提升区域的文化 品位和形象,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 力。
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布局 优化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总量与分布
分析大学城所在区域的土地资源总量 、分布特点,包括土地类型、面积、 权属等。
土地资源潜力评估
评估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包括可开 发用地、后备土地资源等,为规划提 供依据。
的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多样性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 术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大学城
文化内涵。
建设体育场馆、游泳池、健 身房等体育设施,满足师生
运动健身需求。
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师生课余生活,促进交流合作
。
商业配套服务完善度提升
01
规划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商业设施,提供便捷购物服务。
0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大学城规划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影 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出行方式与结构研究
分析大学城内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结构,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为制 定针对性的交通政策提供依据。
道路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完善道路等级结构
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层次 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网络。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前言大学城是有着高等教育机构聚集的特殊区域,是承载城市兴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城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会探讨大学城十年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希望为大学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大学城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开始蓬勃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学城也迅速崛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年前,我国的大学城规划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南山区和滨海新区在工程上进行了开发和拓展,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学城的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大学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城发展面临的挑战人才流失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聚集的地方,本应成为人才的聚集地。
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部分留学生和优秀人才在毕业后往往选择远离大学城到更大的城市发展。
这给大学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大学城地区产业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也逐渐由以教育为主向以多元化产业为主转变。
这对于大学城当地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发展出现不平衡的局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大学城往往位于城市的远郊和边缘地带,他们往往面临的不仅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还有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比如,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都有待提升,高校发展中的社会和配套服务的压力也较大,这会限制大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城发展的建议加强人才储备和发展环境为了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大学城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当地发展。
同时,也需要建立持久的储备人才系统,这对于未来的大学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大学城大学城应该具有以高科技产业为基础发展的优势,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规划建议。
主要从时代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和科学建设、教学资源分配以及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在大学城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引起注意,也对院校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学城;新校区;规划引言:对于大学来说,落户于大学城新校区不仅受到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向往进入本大学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
对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笔者分析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简要提出应当如何处理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希望对于新校区的校园建设能够有所帮助,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国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为大学城建设提供契机1.1国际上大学城建设的历史国际上大部分大学城的形成都是由于基础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科研成果具有市场化前景所决定的。
基础学科的相互融合诞生了许多新兴综合多基础的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科的发展,要借助其他院校的力量,故兴起了大学城的建设。
此外,高效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市场,使得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学习机构,而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社区化大学城。
随着我国向教育强国推进,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引入了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内部共享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具有深层次含义的。
1.2国内的发展趋势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大幅度发展的契机。
招生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人均教育资源比例急剧下降,生均的学习生活用地进一步缩小。
为了调节资源分配,各大高校不得不向外扩张,校外宿舍区的建立,生活区与临近的居民区融合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简单的旧校区面积外扩已经无法满足合理的资源分配要求,故此,大学城的概念逐渐进入高校发展建设任务承担者的视野,人们意识到大学城的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兼论组团式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当代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分析——兼论组团式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起首,中国当代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重视创新和个性化。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进步,高校学校园地不再只是教学和进修的地方,还成为了同砚们全面进步的场所。
因此,在学校园地规划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意和个性,以吸引和激励同砚们的参与。
例如,许多高校在学校园地规划中加入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建筑风格,营建出奇特的文化氛围,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其次,中国当代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强调功能性和便利性。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息扩大,学校园地内的各个功能区域需要更有效地布局,以满足同砚们进修、居住和娱乐的需求。
例如,学校园地同砚公寓的规划要合理分布,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教学楼和试验室的布局要满足教学和探究的要求;图书馆和自习室的位置要便于同砚的使用。
借助现代技术和智能化设施,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同砚们的平时生活和进修需求。
然而,中国当代高校学校园地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起首,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进步,高校规模的扩大导致学校园地用地有限。
这就要求规划者们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地配置各个功能区域,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其次,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需要思量到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
不同砚院和系所可能有不同的空间需求,照试验室、艺术工作室等。
因此,规划者们需要从不同砚科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思量和合理调配。
针对以上问题,组团式高校学校园地规划设计成为一种解决方案。
组团式学校园地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砚科、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种综合和多元的学校园地布局。
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用地,并且有利于形成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氛围。
同时,组团式学校园地规划设计还能够提高学校园地内的交通和行走的便利性,缩减同砚和教职员工的挪动时间。
然而,组团式高校学校园地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起首,组团式学校园地规划需要思量到不同建筑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虽然不同组团之间可以形成独立的空间,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联系和沟通的能力。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立 的社 区 。人 口一般 在 5一l 。 为 大 学 生 提 供 良好 的学 习 O万
5 0万左 右 ; 中, 其 目前 已开 发 的及 尚处 建 设 中 的卓 越熙 街
( 一二期 ) 富力城 商业 、 、 龙湖地产项 目商业 , 规模约 2 0万平 8
城、 生态城 、 文明城” 大学城通常指包含几所或 一所规模较 。“
大的大学 、 以从事高等教育及 相关活动 为主的城市社 区。 大 ”
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 , 的大学城经济 圈吸引了人 形成
口集聚和非农产业集 聚 , 形成一 个新城 区 , 并与 主城 区功 能 有机衔接 , 不仅促进 教育 事业 的发展 , 还大 大拓展 了 区域 消
我 国 大 学 城 建 设 的 规 划 思 考
陈 芳
( 四川 大 学建筑 与环 境学 院 , 四川成 都 60 6 ) 10 5
【 要 】 反思我 国大学城建设 问题 , 照 目 新时期 经济社会发 展 需求 , 建设规 划需要研 究的 内 提 按 前 从 容 、 划主导思想等方面进行 了初 步思考。 规
村等于一体 , 使地产 巨头大 大看好 大学城 , 学城 的土地市 大 场价值均迅速飙升。
深圳 、 珠海 以及上海杨浦大学城规划 建设 将高新技 术产
业 的展考 虑在 内 , 的将 大学城 与科技 园 区合 为一 体 , 有 依
托大学城中高校集 中的优势来发展 当地的高新技 术产业 , 带
省、 。 市
划拨方式提供 , 地价 远远低 于市场价格 。20 00年后国内正是
房地产开发热的时期 , 大学城 的建设拉 动了房地产经济 和土
关于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我国各地大学城的兴起和建设是很有特色的。 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
时, 也 带动 了区域 经 济 的调 整 和升 级 ; 许 多 省 市甚 至用 “ 大 学城 经 济 圈 ” 来 描 述 其 作用 。 但是, 从 中也 有很 多不 可 忽视 的 问题 。 本 文通 过与 世界 上成 功 的大 学城参 考 , 分析 了我 国 大学城 在 规划 现状 并 提 出建议 和建 设 规划 的措 施 。
建 筑理 论与 设计
关于我 国大学城建设 的规划思考
摘要 : 随着 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的浪潮席卷发达城市 , 并发展到 了较落后地 区, 我国总体上 已进入
城 乡经济 社会 发展 一体 化 新格 局 的重 要 时期 , 作 者根 据 多年 的理 论 与实 践对 大 学城 的发展 进 一 步规 划 思考。
素 质作 出新 贡 献 。 3 . 3与发 展 高新技 术 产 业 紧密结 合 , 实施科 教 兴 国
、
中国大 学城 发展 的阶段
我 国从 1 9 9 9 年 开始 实 行 高等 教 育扩 招 政 策 , 经过 连 续几 年 的扩 招 , 处 于
著 名 的英 国牛津 大学 城和 剑桥 大学 城 , 已经 历 了上百 年 的发展 历史 。 围绕 剑 桥大 学所形 成 的高科 技 产业群 , 让世 界为 之瞩 目。 大 学城 与大 学科 技 园区应
一
3 . 2大 学城在 当前 区域发 展 中应 起 的作 用
当前 , 为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的首要任务 , 大学城建设要紧紧围
绕 深入 实 施科 教 兴 国 战略 , 为推 进 建设 创 新 型 国家 进 程 作 出新 贡 献 ; 紧 紧 围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变得异常拥挤。
城市里的大学原先处在边沿的位置,现已经成为市中心。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地就开始了大学外迁,建设大学城的步伐。
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城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
文章从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出发,分别分析了大学城建设的优点及存在的弊端。
以供相关部门和领导在做大学城建设和大学搬迁决策时参考借鉴用,而不是为了一味考虑城市化和城市利益。
关键词:大学城城镇化土地价值利弊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末,我国吹响了城镇化的号角。
大量的农村人口拥进城市,尤其是我国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城市,到了21世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急剧增加。
到现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了1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0%,虽然离西方国家城镇化率80%,乃至90%还差得很远,但是我国的很多特大城市,如北、上、广、深,早已拥挤不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大多接近四五百万,也出现了拥挤和堵车的现象。
城镇化的10年,也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10年,我国大城市及各地省会级城市高楼林立,地价、房价连续飙升。
城镇化的10年,也同时是我国高校扩招和高速发展的10年,在90年代以前,我国万人大学,只有北大、清华、复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
然而,现在,万人大学早已是多如牛毛,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二本院校都达到了万人,乃至几万人。
我国的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因此,我国各地的大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学生人数和大学的建设都得到大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各种资源也变得很紧张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选择了兼并其他高校,或者低一层次的学校。
为适应大学的发展和需要,有的学校干脆选择了在郊区建设分校。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参与了进来。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
大学城规划设计论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学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模式,其规划设计对于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城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交通、建筑风格、环境保护、文化活动等。
首先,大学城应该考虑到整体规划。
大学城是一个集教育、文化、科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大学城规划设计应该根据大学城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整体规划。
因此,在规划大学城时应该根据人口、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因素,确定大学城的整体规划。
同时,还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对大学城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大学城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其次,大学城的交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城的交通规划应该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内部的交通组织,打造绿色、低碳的出行环境,提高居民的交通便利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大学城的交通运输功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节约时间和成本,以便为大学城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后勤保障。
再次,大学城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城是一个高等学府和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因此建筑风格应该和这一特点相符。
同时还应该注重打造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最大化地体现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建筑设计方面,大学城应该注重创新和个性,建筑应该具备高品质、高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可持续性和可规划性的特点,以满足大学城的发展需求。
最后,大学城的环境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城是一个文化创意、人文精神和生态环保的重要节点。
因此在其规划设计时也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个宜居、宜商、宜人的环境,使之保持自然的、和谐的、美丽的状态,并加强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大学城。
综上所述,大学城规划设计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整体规划、交通、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大学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并为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学城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和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众多大学城,但在实际运营中,也面临诸多难题。
例如,学校规模过大造成的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城建设,既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城市和社区内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大学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优化我国大学城建设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分析我国当前大学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2.调研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究其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借鉴价值。
3.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论述其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和高校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大学城建设,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水平。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大学城建设现状的概述和分析,主要调研对象为我国大学城的规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调研对象为国外大学城建设的模式、经验和管理措施。
3.优化大学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
对于文献资料法,主要是从政策文件、论文和书籍等方面进行搜集和分析;对于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专家咨询法,主要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和评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2周)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并进行初步的文献研究和资料搜集。
我国的“大学城”规划发展研究
我国的“大学城”规划发展研究
陈长青;郝之颖;闵希莹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2005(000)07S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城市在扩张、校园在扩建,两者的结合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大批“大学园区”、“大学城”、“高教园区”在各个地方兴起。
在各种形式的大学建设浪潮之后,反思十余年的实践历程,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现象,指导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本文通过讨论我国“大学城”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形式,建设的特点,总结了这一类型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思了在“大学城”建设中存在的土地浪费问题,希望为未来此类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陈长青;郝之颖;闵希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情系城市规划志做科教先锋——记西北大学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段汉明 [J], 高慧娟
2.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 [J], 陈芳
3.通过空间规划提高我国大学城建设质量 [J], 吴昭华;孟凡辉;卢健
4.英国卡迪夫大学城乡规划类专业教育对我国规划人才培养的启示 [J], 陈春
5.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研究 [J], 侯景新;马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城规划浅谈
作者:刘健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15期
摘要:随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时代更新的快速化,城市特征的复杂化,新时代的大学城的融城特色会更加鲜明,未来的大学城将不会再是特立独行的功能区,而将是回归城市的一份子。
关键词:中国;大学城;规划
1 前言
大学城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升起是我国高教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对人才求贤若渴,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得到满足,寻求新的教育合作培养方式是必然的选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大学城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起初的北京八大校聚合,到第一座大学城—东方大学城拔地而起,再至后来近几十年全国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中国大学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状态。
在校区建设上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展了教育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在管理机制、投资模式、经营理念上的变革,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大学城发展进入瓶颈期好像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教育质量提升,学生静心学习,师生交流便捷,学科融合交叉。
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大学城也产生了好多共性的问题,大学城怎样发展,怎样融合城市,给师生提供怎样的教学、生活、交流体验,是急需从规划角度上探讨的问题。
2 我国大学城的共性问题
2.1 远离市区
我国大学城在选址之时基于易于建设,易于集中,腹地广阔,带动地区发展的原则,均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远郊地区。
比如上海松江大学城距市区35公里;重庆大学城距市区25公里;北京沙河高教园距市区30公里。
与城市距离较远,交通基础设施跟进缓慢,造成交通不便。
教师居住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往返时间较长。
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还是要依托城市,出行困难造成与城市及社会交往脱节。
2.2 功能单一
我国大学城是以学习为主导进行功能设置的,强调院校的聚合度,形成学习的集中营。
而以教学为核心的功能布局,失去城市空间复合度和城市弹性。
由于大学城占地规模较大,且
功能单一,切断了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城内人群虽以年轻人为主,但年龄恒定,流动性高。
呆板的城市空间,很难给年轻人归属感,单一的城市功能也很难让年轻人落地生根。
2.3 缺乏共享
我国大学城规划比较好的是强调共享与开放的,但是这种共享与开放度只是基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交流之间的单一维度。
比如广州大学城的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
城市级集中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
组团级设置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
校区级设置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
在规划之初单纯以教学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好学校与城市共享关系,使大学城失去活力。
2.4 没有生活
大学最令人向往的不仅是求知的快感还有与志同道合朋友们的交往生活。
我国大学城建设基本为迁出新建的模式。
新建大学城裸搬聚合,即减弱老城文化及生活色彩,又使新城学生丧失了课后闲余时间和伙伴们去认知社会,去城市探寻体会的可能。
3 大学城发展探索
新时代下的大学城应摒弃以教学为核心出发点的传统思考方式,将目光转向对人的关注。
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学校发展的核心就是学生。
怎样让大学城服务大学生其实是我们最为应该讨论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的延展,学与城,学与产的关系。
3.1 学的延展
“学”不单指的是教学,是对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多维度、长时间的培养集合。
对于学生来说包括知识、实践、就业、社交、生活等各方面能力摄取,对于城市来说应将院校之学转化到城市创新上,打破学校行政界线,学校功能和城市功能充分重组融合,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带动城市发展建设。
大学城营建伊始就应该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做好最充分的研究论证,将重点关注到城上,而不是大学上,使其成为“创新驱动”的新城而不是“教学聚集”的学城。
3.2 学城融合
关注学城关系,强调城市和学校两个层面的共享与开放。
学校面向城市开放,院校与城市空间融合布局,避免功能单一的“大学城”模式。
强调职工、学生的归属感;打造特色学镇,促进创新创业、金融支撑、公共文化等各类设施的开放共享;充分考虑与周边生产、生活组团间的协调与联系,聚集人气、促进职住平衡。
学校与学校之间实现校园公共功能互用,学生学分互修,学术资源共享的全开放新型教育模式。
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生活学习、就业创业、休闲交
流的需求和行为特点,营造宜学、宜研、宜游、宜业富有活力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
通过引导日常生活行为,营造交流创新氛围。
依托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生态基底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运动、科研、文化带,为不同院校师生和城市人群提供文化联系纽带。
充分考虑未来教职工及各就业人群的年龄与家庭结构特点,针对子女教育、父母医养需求,高标准设置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形成配套完备的全年龄结构社区体系。
解除后顾之忧,吸引人才落户,构建二十四小时充满活力的城市。
3.3 学产融合
关注学产关系,学校学科研究方向与产业方向无缝对接,同步升级。
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对接区域产业布局,构筑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平台。
设置科研创新中心和应用实训基地,结合院校专业特色,面向企业需求,同时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考虑大学城创业人群高于其他地区比例需求的客观现实,设置创客空间,满足新生代人才就业创业特征,为城市提供永续动力。
总之,大学城在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新鲜事物”,每个城市都会营建不止一个的大学城,但都是从大学城自身为出发点进行规划思考的,随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时代更新的快速化,城市特征的复杂化,新时代的大学城的融城特色会更加鲜明,未来的大学城将不会再是特立独行的功能区,而将是回归城市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陈芳.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J].四川建筑,2010(3).
[2] 张婉嫕,周波.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J].四川建筑,2008(5).
[3] 高芳,宋铁成.“城里”的大学与“城外”的大学城[J].林业科技情报,2007(1).
[4] 李峻峰.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