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师生的语言而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师生的语言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3-06-08T14:37:31.5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尚芹[导读]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重在感悟,缺少了自读感悟的阅读教学是苍白的。
李尚芹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 261300 摘要文中阐述了课堂因师生的语言而精彩。关键词课堂师生语言那天,我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感到学生的兴致是那么高,他们的感受是那么真切,课堂是那么精彩。我回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 这部分的教学实录,分享课堂的快乐:师: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却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的,注重了学生的读文感受,而不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生:通过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我”看出阿长是个热心帮助孩子,能理解孩子的人。
师:何以见之?
生1:因为远房的祖叔曾经给“我”讲过《山海经》,这是一部绘图的书,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这书给“我”带来童年的乐趣,可惜这书现在找不着了。“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又不好意思逼祖叔去找,问别人谁也不真实地回答“我”。“我”又买不来。是阿长帮“我”买来了,可见她对“我”很热心。
生2:“我”一坐下来就对《山海经》念念不忘,阿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只有她能理解“我”。
(课文赏析中,学生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教师问:“何以见之?”学生在低头看书片刻后,引用课文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老师这一句简洁有力而又指向明了的语言,意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句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就这两点感受吗?(“这两点”重音)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生:(沉思片刻)“我”对阿长的看法改变了。由原来对她轻视,看不起,变为新的敬意,感激之情。
师:能具体谈一谈吗?
生: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她更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因此一点也看不起她。
(课文赏析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可学生对人物赏析不透彻,不全面,于是教师插话道:“就这几点吗?谁还想谈?于是学生的思维迅速再发散开去寻找理由,直到谈得透彻、全面。)师:感情后来有什么变化呢?
生: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就急着打开纸包看。当时作者心里可能会这样想:“我”太小看阿长了,连“我”都买不来的书,她居然给弄来了。她太伟大了,太有神力了,她给了“我”一个惊喜。
师:作者光是惊喜吗?
生1:“我”向别人问《山海经》,别人都不真实地回答我,阿长又那么无知,还弄来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她真是太理解我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生2:作者觉得阿长在自己眼里是一个平常,但对作者又无比关爱,教给作者很多道理的人,她太让作者敬重和怀念了。
师:这种尊敬和怀念之情在最后两个小节被渲染至高潮。那么大家有感情地读这两段好吗?(学生读文)师:读得很好。刚才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谈了自己的感悟,谈得很深很透。谁能就别的方面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的本意是要表达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但前面都写到阿长的短处:没文化、粗俗、好事、迷信、令人讨厌。只有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使“我”惊喜、激动,感觉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师:你问的很好。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1:这样写让人感觉更真实。
生2:让人感觉更全面。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我认为这样写人物缺点太多,减弱了对人物的怀念、感激之情。
生4:我认为更能烘托出阿长对“我”的发自真心的爱。
师: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即写文章时对某事物的褒奖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先介绍缺点或某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重在感悟,缺少了自读感悟的阅读教学是苍白的。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学生的当时体会和原有认知作为施教的基础,重视学生读文的感受和疑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感受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阅读的自主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倘若课堂上我们还是一讲到底,或师问生答,不给学生读书的机会,思考的权利,那么我们美好的愿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实施教学的流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发现学生感兴趣而有价值的东西时,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做到“以学定教”,进一步引导探究。“何以见之?”“就这几点吗?”……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的可说,让课堂自然生成,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发现问题的兴奋、交流收获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使课堂洋溢着智慧,洋溢着创新。可见课堂上缺乏生机和活力,是我们老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是我们教师的语言拖沓繁冗,是我们老师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要我们精心组织语言,置学生于主体地位,课堂就会精彩。“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同行们,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晴空,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