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晚唐五代时期中枢体制变化的特点及其渊源

内容摘要: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中,皇权和相权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的主体,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是以二者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的。[1]中枢体制中君相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中央政治制度的变迁,并决定着朝政的运作方式,是我们理解古代官僚政治的一个关键点。相对于君权的稳定,宰相则是中枢体制中变动不居的部分,因而古代不同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宰相(宰辅)制度的变化。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而定型于隋唐之际的三省制,长期以来成为解释唐宋时期中枢体制变迁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框架。尽管有学者早就意识到仅至高、武之后,唐代政治体制就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阐释框架上仍无法摆脱三省制之窠臼,将唐代中枢体制看成是三省制从成长到破坏的过程。(注: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将唐代的三省制分为长成、挫折、完成、破坏和转型五个阶段加以论述。参见孙国栋:《唐宋史论丛》(增订本),83-18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王素以《唐初三省制的确立》和《唐五代三省制的破坏》两

《三省制略论》,章论述唐代中枢体制的变化,主线即是三省制的酝酿、建立和破坏。参见王素:

济南:齐鲁书社,1986。)更有甚者,有学者以三省制为中心,将魏晋南北朝看做“三省的出现”、隋唐为“三省制的全盛时代”、两宋为“三省制的衰落”[2],浑然不顾隋代以下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典型的三省制实际上仅存在数十年这一历史事实。

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为特征的三省制自唐玄宗中期以后便已名存实亡,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学者先后提出了“新三头体制”和“中书门下体制”,用以解释中唐以后中枢体制的演进。袁刚先生认为,安史之乱后,三省中枢体制全面崩溃,中书门下、翰林院、枢密院分别取代了原来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构成了一个三权分立、互相牵制的新中枢体制,即“新三头体制”。[3]刘后滨先生对“新三头体制”中的翰林学士院和枢密院的地位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两者并没有取得宰相的地位,只构成皇权运作中的环节,并不能与中书门下构成“三头”,因而提出了“中书门下体制”这一概念,用来涵盖中晚唐政治体制运作的整体特征。[4]对于枢密院的职能及其地位的认识成为两种新说歧异的焦点之一。枢密院至晚到了宋代前期便已经“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形成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军政的二府体制。二府制之异于中书门下体制者,在于枢密院之产生,枢密院制度在晚唐五代的变迁实际上便成为我们理解唐宋中枢体制转变的一个关键所在。

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其设置及其演变,两《唐书》、两《五代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重要史籍中虽都有零星记载,但皆未及详考,至马端临《文献通考》对其演变始末始有简单总结,距枢密使之创置已是数百年之遥。中日学界对于唐五代枢密使的研究数十年来也都有了相当的积累,对于枢密使出现的时间、人员、职能以及它在唐代中枢体制中的作用和对中晚唐政局的影响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注:参见矢野主税:《枢密使设置时期につぃて》,《长崎大学学芸学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卷3,27-32页,1953;《唐代枢密使制の发展》,《长崎大学学芸学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卷4,41-48页,1954。贾宪保:《唐代枢密使考略》,载《唐史论丛》第2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李鸿宾:《唐代枢密使考略》,载《文献》,1991(2);王永平:《论枢密使和中晚唐宦官政治》,载《史学月刊》,1991(9);袁刚:《唐代的枢密使》,载《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95(43);罗永生:《晚唐五代的枢密院和枢密使》,载《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雷家骥:《唐枢密使的创置与早期职掌》,《中正大学学报》,1993(4),1,戴显群:《唐代的枢

密使》,载《中国史研究》,1998(3)。)尽管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笔者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文书通进始终是唐代枢密使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

据宋代王明清记载,枢密院“初不置司局,但以屋三楹贮文书,其职惟掌承受表奏于内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宰相枢密分和因革》)因此,唐代枢密使出现后,其内廷枢务运行程序为:承表—进呈—(人主)处分—宣传—(中书门下)施行。[5]此一程序中,第一、二、四项由枢密使负责,并没有议政权与施政权。由此可知,唐时的枢密使以宦者担任,其基本职能只是承受表奏并保存文书而已。尽管在晚唐其权力曾几度突破其职能的界限,参与外廷事务,表现出职权扩大的表象,但这种扩大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对宰相权力的侵夺。正如《新唐书》卷二百七《严遵美传》所说:“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也。”严遵美父子两代分别为宣、僖时期的枢密使,他对枢密使职能的描述自是非常可信。这种侵权是与整体上宦官权势的膨胀相表里的,并没有任何制度上的保障,因而才会有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丙午的诏书:“近年宰相延英奏事,枢密使侍侧,争论纷然;既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挠权乱政。自今并依大中旧制,俟宰相奏事毕,方得升殿承受公事。”(《资治通鉴》卷二六二)这将枢密使的职责重新限制在承受文书的本职之内。因此,某段时期内宦官枢密使权力的一度扩大并不是枢密使发展制度演进的结果,更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唐代的宦官枢密使尽管时有干涉中枢决策之举,但远没有取得宰相的地位,自然也构不成所谓的“新三头”体制。

朱梁代唐之后,朱温新设置了崇政院,以心腹敬翔为使。古今论者多以为崇政院乃是由唐之枢密院改名而来,(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四,《枢密使》)今之学者多袭此说,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对后梁的崇政院都不甚措意。(注:学界对后梁祟政使做过专文讨论的,只有李郁的《唐末士人枢密使和后梁崇政使的设置及其影响》一文,参见《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实际上,后梁的崇政院并非简单的由唐之枢密院改名而来。后梁的崇政院合并了原有的枢密院并新增了“参谋议”的职能,但它与枢密院之专掌军政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6]

晚唐五代中枢体制演变的重要环节是后唐枢密院的建立。据《五代会要》卷二四《枢密使》条载:“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崇政院依旧为枢密院。”《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记载与此同。此后学者亦多认为后唐枢密院是直接继承后梁之崇政院而来。然而从职能演化的角度来看,后唐枢密院的建立与后梁的崇政院并无直接渊源。从职能上看,后唐的枢密院自建立之初就与梁之崇政院有着明显的差别。最大差别在于它已经走向外朝,与中书门下分领政事,其主要的职掌是军政。

与崇政院主要参与谋议而少行事于外相反,后唐时期的枢密院广泛参与行政事务,尤其是军政事务,例如调发军队(《资治通鉴》卷二七七,《长兴元年八月内辰条》)、除授军职(《新五代史》卷二四,《安重诲传》)、主征伐(《资治通鉴》卷二七七,《长兴元年十二月壬子条》)、掌马政(《五代会要》卷一二,《马条》)等,实际上已经担当其最高军事行政机构的角色。武事归枢密院,文事归中书的职责划分在当时已经是为中书所认可,而不如晚唐那样是对中书权力的侵夺。例如,在后唐建立的第一年,即同光元年(923年)十一月戊申,中书门下请求省并官员,其中文官事务由中书门下负责,而武官事务则由枢密院负责(《资治通鉴》卷二七二)。从中书门下主动提出的这一动议中,我们看到中书、枢密院之间在当时的确已经有了职责分工。

后唐时期中书、枢密对掌文武的另一表现是枢密院有了自己处分公事的文书。据沈括《梦溪笔谈》载:“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

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梦溪笔谈》卷一,《故事》)枢密院之“宣”与中书之“敕”并行,在文书运行上体现了两者的对等地位。

沈括区分了三个时期的“宣”的不同含义,恰好也表现出晚唐枢密使、后梁崇政院、后唐枢密使三者之间职能上的巨大区别。从掌文书通进到分领政事,后唐枢密院实现了其职能上的一次巨大跨越,从而也促使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后唐枢密院在职权的划分、文书制度的运行等方面已经初步制度化,中书、枢密对掌文武有制度上的保证并为时人所认可,后世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格局在后唐时期初步形成。

枢密使早在唐代中期就已产生,一直由宦官担任,至后梁时期改由士人担任。在此期间,其职掌与军政并不相关,也没有能够走向外朝。那么,何以枢密院在后唐时期会一跃而为最高军政部门,从而促成中书、枢密对掌文武的新中枢体制的出现?如果后唐的枢密院职能非继承前朝而来,又是源于何处呢?笔者认为,后唐的枢密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经被赋予了军政方面的领导权而与中书分秉朝政,其直接的渊源即是后唐原藩镇体制下所设置的中门使。

论晚唐五代到北宋末期词风的发展演变

论晚唐五代到北宋末期词风的发展演变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因此,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为长短句。词产生于唐代这与唐代的音乐繁荣分不开。由于大唐帝国的强盛,四夷臣服,八方来朝,优美典雅的唐乐里自然融入了许多外来的音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乐府民歌的形式。为了适应那节奏参差,舒缓明快的新乐调,当时填入的歌词就变得长短不齐了。而这种见诸文字的歌词,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词”的另一种诗歌了。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起初内容确实比较狭窄,后来有所突破。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首先,婉约派的词更具有可歌性。词自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为了迎合小市民阶级的娱乐,它也就注定了与音乐的不解之缘。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充分说明了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婉约词因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被流传的更广。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两宋时期,婉约词到了极盛时期,倚歌而和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其次,婉约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言情。婉约派以其婉转柔美,以凄婉的感情来打动世人,道尽人间悲欢离合,是是非非,喜怒哀乐。晏殊的《珠玉词》便是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

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全集)

历届中央政府领导集体 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濳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 总参谋长:徐向前 副总参谋长:聂荣臻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 全国政协副主席: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 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 薄一波(1956年6月增补)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刘少奇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 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谭震林陆定一罗瑞卿习仲勋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国家主席:刘少奇(1968年10月在十二中全会上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副总理:林彪(1971年9月13日叛国,死亡),陈云邓小平贺龙(1969年6月9日病逝)陈毅(1972年1月6日病逝),柯庆施(1965年4月9日病逝)乌兰夫李富春(1975年1月9日病逝),李先念谭震林聂荣臻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陶铸(1969年11月病逝),谢富治(1972年3月26日病死)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毛泽东(名誉主席) 未设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1976年7月6日病逝)

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适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适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分唐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面对唐诗,宋人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影响,构建起新的诗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被动甚至主动接受唐诗影响,在唐诗中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甚至寻找诗歌革新的依据或动力。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晚唐体”是宋诗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宋人这种心态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是“江西诗派”之外,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此,“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前后不同。“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化群体。学术界一般认为,“晚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晚唐体”诗人“九僧”与寇准、钱惟演等当时诗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诗歌酬唱活动。南宋“晚唐体”是在“江西派”与理学诗统治诗坛,而“江西派”陷于“杂博者堆对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困境之时,在叶适支持下,由“永嘉四灵”的倡导和实践而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尤其在“江湖诗人”中产生较大影响。其历史使命是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因此,南宋人对“晚唐体”的态度因其诗学立场而有所不同。可见,“晚唐体”既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宋诗”形成、发展的基础与变革推手,研究“晚唐体”实际就是研究整个宋代诗歌发展史。 从诗歌风格类型看,“晚唐体”属于清瘦型诗歌,与之相对的是富贵型诗歌,深入研究“晚唐体”,能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开辟新思路。从现有材料看,富贵型诗歌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其意象、辞藻皆带富贵气。而清瘦型诗歌大致是从六朝以来隐逸之士全面介入诗歌创作开始逐步生成,如陶渊明《有会而作》《咏贫士》诸作,无论意境还是语辞,皆有清淡寒蹙之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初步形成清瘦与富贵两类诗歌对立互补的格局。清瘦之诗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开始,一路经大历十才子,到姚贾及李洞、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11.13)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 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渐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成功以后又必然转变为新的社会渐变过程。 3、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哪些?(或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因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总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并且总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自然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等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对社会变迁的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自然环境的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特点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当将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二是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社会认知和感受方面主要包含生活压力感、生活安全感、社会稳定感、风险认知、幸福感等,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包含个体或群众对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行为、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和人际沟通模式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感受的生活压力感明显增大,尤其近两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影响到了许多老百姓日常基本生活物品的购买,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次生活安全感方面,由于受到几乎存在于中国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担忧,导致了居民评价的各项安全感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水平。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到了信任的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两年来国家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数据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 本文所说的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心态既是社会变迁的表达和展示,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正因如此,“民意”、“民心”的重要性总是作为执政者的行政基础不断被提及。可以说,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的社会心态是不可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设法引导。 一、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把社会心态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时刻是融合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社会心态问题。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4月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54.8%的居民表示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可以承受,30.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14.2%的人表示难以承受。2010年10月中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再次进行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就业难、房价高、看病难等方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社会已趋终结,而填补单位社会社会支持功能的公民社会却未见雏形。社会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可以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社会网络。在恶性压力下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个体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极端消极行为。如2010年富士康员工发生连续自杀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工作单位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水平。仅仅依靠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

晚唐风韵----晚唐诗词的抒情方式

晚唐风韵----晚唐诗词的抒情方式 发表时间:2018-04-08T16:57:07.9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期作者:潘子晴 [导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相当辉煌和发达的一个朝代,不仅是经济上的发达,在文学上也是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潘子晴 166300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相当辉煌和发达的一个朝代,不仅是经济上的发达,在文学上也是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的诗词大家,包括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他们为我国悠久灿烂的诗词文化上抹上了绚丽的一笔。 而在晚唐时期,诗词文化的发展也别具一格,和唐朝初期和中期的风格相对比,晚唐时期的诗词风格有其自己独特的韵味。首先在晚唐时期的诗词抒情方面就具有浓厚的语言美和忧郁美。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强调了作者自然宣泄情感的方式以及突出了自己的审美观点。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当中,通常都遵从着以物言志的情感基调。作者通过,对某一件事物的描写,来映射出自己的志向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和自己情感的融合,表现出自己的意志。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李商隐在著作这首诗词的时候,首先是以五十弦的锦瑟作为描写对象,通过思考琴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来深入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 这首诗读起来给人的感觉难免会有一种忧伤的感觉,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会觉得作者所描述的景象在字里行间里面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正是李商隐通过“情的物化”这一写作手法来凸显出自己的抒情方式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李商隐所创作的这首诗,一般是立足于当下的情况,对过去的事物和时间进行回忆,以此来获得较为平静的创作心境,从而对创作的对象保持客观的态度,通过锦瑟这一意象实现比喻、象征、暗示等抒情手法。除此之外,李商隐的《碧城》《圣女祠》、《无题》等诗词也隐隐地透露出了作者浓厚的情感。 除了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外,在温庭钧的词当中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情绪的变化和审美观点。对于温庭筠的词,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进行概括。在他的《南歌子·懒拂鸳鸯枕》这一诗词中: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这首诗,同样是尊崇以为言志、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这种情绪的表达,需要传统诗词当中通过物体才能够更加细腻地表现出来。温庭钧的诗词和李商隐诗词中的“情的物化”相比,温庭钧的抒情更注重于情感的本身,即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和美化自身的情绪,使得情感的方式变得更加模糊又立体。 晚唐时期的诗词作为唐朝,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个时期的诗词文化稍有凋零,但是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变出了较为独特的抒情方式,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晚唐诗词的重要标记吧。

中国近十年的政治

中国近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情况 政治: 政治较之前逐渐公开透明,人民的意见、压力对政府开始显现效果。坚持党的领导,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的领导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改进而不能僵化。如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削弱甚至是转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瓦解。这个危害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在中国,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点,是确保民主集中制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没有领导就没有集中,没有集中也就没有民主。民主本身是一种社会秩序,在国家和社会管理方面,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是手段与目标的统一。 经济: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世界领先,结构优化正在加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成就:改革开放得来的对外贸易,使中国经济发生扭转,在加上加入了WTO,更让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实行着赶日超美的计划. 科技: 航天神九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立太空空间站的国家,五代机歼20战机缩小与美国差距。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 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文化: 文化思潮与国际接轨,吸收外国先进学术,追求开放的学术氛围。 医疗:

晚唐诗歌

遣怀 杜牧 本诗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作品注释: 1、落魄:潦倒。 2、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 3、载酒行:装运着酒漫游。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 4、楚腰纤细:《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胜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5、掌中轻:《飞燕外转》:“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这句是写扬州歌女体态苗条。 6、青楼:歌馆妓院。 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品注释: 1、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2、袅袅:纤长柔美貌。 3、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4、梢头:形容娇嫩。 5、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叹花 杜牧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作品注释: 1、自是:都怪自己 2、校:即“较”,比较 3、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4、深红色:借指鲜花 5、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早雁 杜牧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作品注释: 1、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2、云外:一作“云际”。 3、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4、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5、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6、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7、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历届领导人思想

毛泽东思想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 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 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 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 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 论。 第三,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 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 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 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第四,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 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第六,党的建设理论。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 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 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邓小平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

孤意深情——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汇总

孤意深情 ——乐游原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 古代长安的乐游原又名乐游苑,以汉宣帝在其地修建过乐游庙而得名,是长安城东南一片高地,地势平坦开阔,站在原上可以眺望远处,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整个长安城。唐长安年间,太平公主在乐游原上建造亭阁,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重阳节,长安人多到此处游玩,此后便成风气,成为长安有名的游览之地。今天的乐游原还有几公里长,几百米宽,比两侧平地高出10到20米,唐代的时候可能要更高一些,也更开阔一些。本文所要谈及的三首晚唐诗词杰作或者都能算是完成于乐游原上的,它们都属于唐代诗词中颇为人熟知的作品: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还有李商隐的《乐游原》。 先看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写作此诗时的杜牧已深谙其时现实政治的黑暗,才回到京城两年的杜牧,自己又请求离开京城长安赴外地任职。离开之前,诗人登上了乐游原。诗的前两句虽然也还流露出些心中的孤愤之情,但语气是平静而轻淡的,诗人已看惯了京城的政治黑暗,不再有青年时的理想和锐气。孤云也好、僧也好,对于许多诗人而言,它们常常都是富于诗意的形象。它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一份孤独和一份闲淡静默飘行于尘世之中,却也游离于尘世之外。而诗人自己亦将淡然远引,向着江海漫漫独自踏上宦游漂泊的长路。但就在这诗人要开始从长安离去的时候,站在乐游原上的诗人却停了下来,向很远处的唐太宗的昭陵(在长安西面的礼泉县,距离乐游原可能大约有一两百里的地方)的方向望去,差不多有很长一段时间就这么静静地远望着,什么也没有说。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他都想到了哪些,我们也不清楚,但他还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但或者他也只能告诉我们,当时的他就是这样的,总之,这是他觉得他最好的选择。 曾经昌盛繁华的那个唐朝会不会是已经永远的逝去了,自己现在的离去真的对吗?那个从贞观年间开始的那个时代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好啊,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此时仿佛格外的清晰;却又仿佛越来越是遥远,而且终将在时代的风云里变得风轻云淡,只留下模糊的片影。诗人就这么站在乐游原上远远地向昭陵的方向看着,心里却总免不了一种怀疑:那个时代一定是属于那种已经过去了的必然越来越远的事物吗?而自己即将是要向离它更远的地方去了。 ——所有这些自然只是我们的推想,但诗人离去前的犹疑、不忍、不甘和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们也不会猜得太错,因为这毕竟是诗人希望我们和他共同完成的事情;不过他对我们的希望也一样不会太错,就像他相信我们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他。 再看那首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

社会变迁对家庭及青少年的影响

论社会变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陈晓波 (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10141143 号) 摘要: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 过程。社会化是使个人了解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社会化过程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在个人的一生中始终在起作用。这些影响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因素,即那些使人实现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一般认为,除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之外,影响人的社会化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关键字:社会,家庭,学校,变迁,影响,儿童心理 1 现代家庭的变迁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任何社会中,家庭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是孩 子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背景。”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并由它负责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是一生最强烈的时期,儿童正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语言学习,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诚如马克思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现代 家庭尽管早已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毕竟仍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逐步的变迁,其中家庭的功能、家庭的 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大的家庭制度由于工业化而逐步趋于瓦解并被新的核心家庭制度所取代。这种新的变化促使家庭的功能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特点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文化热”以及90年代社会史研究随之复苏以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持续研究和探讨就始终是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作者提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具有外源性、差异性、艰巨性和不彻底性等四大特点。这一结论建立在对国内学界近30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自成一说,或可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外源性: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动力上看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外源性。尽管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内部已经孕育了某些新的社会和思想因素,这些新的社会和思想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但是,这些新的社会和思想因素只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而没有成为现实性。这是因为,它们并没有突破传统的坚厚外壳,开始其近代的转变。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国家,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小农经济,文化上是一元的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是一种外源性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所谓外源性是相对于内源性而言的,意思是说这种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不是(或不全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而是在西方的外来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发生的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正因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是外源性的,“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启动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在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内源性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所碰到和必须解决的“古今”问题外,还有“东西”问题。“东西”与“古今”问题的并存,使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任务,比之属于“内源性”的一些国家(如西欧)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来说要复杂得多和困难得多。 二、差异性:从不同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节奏看 差异性是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考察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就会发现,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启动和发展最早、最快,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启动和发展其次,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启动和发展最晚、最慢,整个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呈现出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其原因就在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是在西方的外来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启动的,“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影响很大,而首先受“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影响的便是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具体来讲是长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这些地区的上海、广州和其他口岸城市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输入文化的桥头堡。以文化而言,舶来的西方文化经口岸城市在向内地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辐射的过程中,因内地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口岸城市尤其是作为全国文化和西学传播中心的上海之间联系的紧密与否,而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成浪圈形向四周扩散的时代特点”,离上海越近,与上海联系越紧密,其辐射力越大;反之,则越小。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一“互相问答”栏目,专门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前后16年中,读者共提出问题320个,提问者注明籍贯的有260人次,除美国的2人外,其余的258人次来自于全国的18个省区。其中《格致汇编》所在地上海的提问人数最多,达到52人次,占总人次的五分之一;其次是临近上海、与上海的联系非常紧密的浙江和江苏,分别

古代文学史晚唐诗歌与唐五代词后诗人特征

晚唐诗歌与唐五代词 晚唐诗歌 大中诗坛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居樊川)。 诗体以七律与七绝为工:《早雁》、《泊秦淮》、《山行》 诗风俊爽 借古讽今的咏史杰作:《赤壁》、《过华清池》三绝句 杜牧的咏史七绝最能体现诗人“高绝”的审美趣向。 李商隐,字义山。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卷入牛、李党争(师令狐楚为牛党,岳父王茂元为李党) 诗歌分类 (1)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2)咏怀诗:《安定城楼》 (3)咏史诗:《贾生》、《隋宫》、《马嵬》 (4)写景咏物诗:《乐游原》、《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蝉》、《赠柳》、《忆梅》、《石榴》 (5)爱情诗:《无题》、《锦瑟》、《常娥》、《夜雨寄北》 诗歌特点及影响 (1)“义山多奇趣”(南宋张戒):取材神话传说,想象新奇,妙用比兴与象征等艺术手法。 (2)“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清刘熙载) (3)情思、意象、意境的朦胧之美,用典的流于生僻晦涩。 (4)李商隐对宋初诗歌(西昆体)与婉约词(义山诗的词化特征)产生了深刻影响。 温庭筠,字飞卿。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尤为传诵。 咸通诗坛 晚唐政治讽谕诗人(现实主义、写实派) 皮日休,字袭美。《橡媪叹》 陆龟蒙,字鲁望。 《新沙》“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聂夷中,字坦之。 《咏田家》、《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杜荀鹤,字彦之。 《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杜荀鹤体” 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就是杜荀鹤 罗隐,字昭谏。 《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就是谁”司空图 著《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语(《含蓄》)影响最为深远。 韦庄 因长诗《秦妇吟》而得名,世称“秦妇吟秀才”。 第一个大力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家。 韩偓 其诗多写艳情,辞藻华丽,称“香奁体”。

晚唐诗歌资料

晚唐诗歌时代背景 宦官专权 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则发展到了可以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后,欲除去宦官,由于用人不当,以失败告终,宦官率兵大杀朝 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 藩镇割据 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中晚唐时期,特别是宪宗、武宗时期,曾经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但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到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这也唐王朝灭亡。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同样给唐王朝带来灾祸。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牛李党争”从中唐开始,一直延续至唐亡。 和中唐相比,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创作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21、主要的分层方法有哪些? 思路:你要回答出分层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然后你再分别说出这些分层方法各自的使用情况。 22、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分层结构如何调整? 思路:先要回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 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 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 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2、结合实际阐述在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 思路:首先要阐述社区是什么,然后,再说明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人对社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分别从人口因素、社区群体、个人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人口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人口密度分布、人口的流动与迁移等方面,你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论述就可以。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新2020年中国历史古代名人录大全范文示例

先秦时期黄帝——华夏始祖 大禹——开启新天的治水英雄 周武王——建立八百天下 周公旦——礼仪之邦的建制人 管仲——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 孔子 孙武——百世兵家之祖 公输般——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 墨子——主张兼爱的哲学家 扁鹊——春秋神医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庄子——万世逍遥 庄子 商鞅——锐意变法的政治家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韩非子——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李冰——卓越的水利专家 秦汉时期 秦始皇赢政——千古第一帝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高祖刘邦——大汉王朝的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韩信——中国历杰出的军事家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盛世主 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的*学家 司马相如——琴台绝调 韩非子 张骞——沟通西域的探险家 李广——不叫胡马度阴山 霍去病——马踏匈奴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王昭君——汉匈和平使者 王莽——复古改制的篡权者

刘秀——中兴大汉的伟大政治家 王充——伟大的唯物思想家 班固——信史照尘寰 班超——投笔从戎,深入虎穴 张衡——东汉文化巨人 蔡伦——造纸术的改进者 张仲景——中华医圣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乱世枭雄 秦始皇 诸葛亮——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曹植——才高八斗 华佗——外科鼻祖 马钧——曹魏时期的大发明家 王羲之——中国书圣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顾恺之——*三绝 祖冲之——通才科学家 北魏孝文帝——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家郦道元——卓越的地理学家 贾思勰——杰出的农学家 隋唐五代时期 杨坚——隋唐盛世的奠基人 李春——的桥梁工匠 隋炀帝——骄奢昏君 唐太宗李世民——四海独尊的天可汗汉武帝 孙思邈——中华药王 魏征——百世贤相的表率 玄奘——三藏法师取真经 武则天——中国的女皇帝 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子午线 惠能——中国佛教禅宗六祖 唐玄宗——兴衰两世主,悲欢两世人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郭子仪——再造大唐 王昌龄——七绝圣手 李白——绣口吐出盛唐

晚唐寒士诗歌俚俗

晚唐寒士诗歌俚俗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 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和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和衰 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 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 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 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唐大中至咸通、乾符以来,诗人们在宗法前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着 自己的创作道路。大中前期,以许浑、刘沧为代表的格律诗人致力于 山水、怀古诗的创作,逐渐使七律艺术达致熟练之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兼容诸家,取精用宏,在发展完善律诗、绝句的表现手法,丰 富咏史、咏物诗之境界等方面创获颇丰,其中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 材的开拓,尤具诗史意义。大中后期,随着两大诗人群体在“夕阳无 限好”的凄丽余晖中退出诗坛,晚唐诗歌也随着大唐帝国一起走向了 暮霭沉沉的黄昏。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 中花。”(韦庄《咸通》)随着世风的急剧腐化,咸、乾士风更加隳坏,士人们生活态度上放荡无忌,尽决藩篱,创作趣尚上“下笔不在洞房 蛾眉、神仙诡怪之间,则掷之不顾”(吴融《禅月集序》)。元人辛文 房感慨系之道摘要:“观唐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 日丧,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 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在蝉噪蛙吟声中,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返棹下流,更唱喑俗,置声禄于度外, 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醴,而乍爽玄酒”。他们以复古求新,有意和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和衰微时 代紧密相联系,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诗歌中汲取营养,将 浅俗表现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创作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 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使现实主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