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二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部以下降为主, 其中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及东 北三江平原下降 较快,一般25mm/a。
秦皇岛
例六: 不整合的存在
€1m馒头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下马岭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秦皇岛
(四) 地壳运动的方向性
按组成地壳物质运动方向分为:
上升运动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
第一章 内容回顾
一、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章 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地质作用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 构和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用,统称为 地质作用。
构造地震发生过程
岩石受力后发 生弹性变形
岩石受力再大 后破裂和位移
地表建筑物受 到破坏
(二)地震现象
历史上重大海啸
2011年3月13日,日本宫城8.9级地震引发震海啸,浪高23米。 2004年12月26,印度洋9.0级地震引发海啸,浪高10余米。 1994年6月3日,印尼东爪哇海域发生海啸,浪高60米。 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海啸,浪高70米。 1960年5月22日,智利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5米。 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海域发生海啸,浪高35米。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9米。 1917年6月26日,萨摩亚群岛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6米。
近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时间 2013年9月24日 2013年4月20 2011年3月11日 2011年2月22日 2010年10月25日 2010年4月14日 2010年2月27日 2010年1月12日 2009年9月30日 2008年5月12日 2006年5月27日 2005年3月28日 2004年12月26日
水平和升降相互联系:
二、地 震
地震是内能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造成岩 石圈的快速颤动。如2013年9月24日的巴基斯坦大地 震。
•地震波的种类:
•纵波:质点作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变化。破坏力较弱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破坏力较强 •表面波:类似于质点作圆周式振动的水波。破坏力最大
地点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中国四川雅安 日本宫城县东北部 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市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底 中国青海玉树县 智利中南部 海地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中国四川省汶川县 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区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底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震级(里氏) 伤亡状况
7.7
至少355人遇难,另有近700人受伤
7
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由内力所引起的地壳的缓慢 的机械运动。
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 隆;岩层的断裂与褶皱、海底扩张、板块漂移 等。
运动速度:几厘米--十几厘米/年,如喜马拉雅山脉, 2500万年以前从海底升起,平均速度0.05厘米/年。
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运动 拉张运动
平移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
1、升降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 的运动。分为上升 运动和下降运动。
如:沧海桑田的变迁
2、水平运动—
—沿地球切线方向 运动。分为造山运 动和造谷运动。
如:大西洋洋中脊, 每年以2-4厘米的速度 向两侧移动。
海退
造陆运动 山脉
造山运动
海进
下降运动Leabharlann Baidu裂谷 造谷运动
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结果:
海陆分布的变迁; 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促使各种岩石、矿物的形成与破坏; 不断地对地壳进行着建造和改造。
二、能量来源
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的来源和特点,分为:
1、内能——源于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主要有:
(1)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2)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3)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物体的能量。 (4)结晶能和化学能:物质结晶相变产生的能和地壳与
2、构造运动:由内力引起的整个岩石圈的缓慢的机
械运动。按发生的时间,可划分为: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
南部以上升为主, 其中青藏高原上 升最快,一般510mm/a;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 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 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构造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
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质作用。
按作用方式 分: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
内 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
地幔、上地幔与下地幔等不同圈层之间的化学成分转变产 生的能。
2、外能——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包括:
(1)太阳辐射能: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是形成地
面流水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2)日月引力能:日月引力可形成潮汐,还可在地球固体 表面形成固体潮,仅潮汐每年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地质作用类型
1、内动力地质作用

力 地震作用 构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陷落地震作用
动 力
地 质
岩浆作用
火山作用、侵入作用
地 作 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质用
混合岩化作用、冲击变质作用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外 动
剥蚀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力 地
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地下水的搬运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
质 沉积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的沉积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沉积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
用 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 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9
2414人死亡,3118人失踪
6.3
166人遇难,另有逾200人失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