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二章 内动力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2 地质作用

2 地质作用

煤矿地质学
(1)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交替运动。——那不勒斯-古庙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 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层中大型的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2)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着地球表面方 向(地球的切线方向)的运动。——“大陆漂移说”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致使地 壳岩层产生弯曲或断裂,在地形上形成山脉或盆地。 (3)地壳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快慢也是互相交替的。 地壳运动的幅度也是有大有小、交替发生的。 (4)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层西侧地块往西北方向错动位移。平 均1cm/a ,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
以及近些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强烈地震
主要是由于该断层错动位移引起的。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San Andreas Fault
圣安得列斯断层航空照片 煤矿地质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一、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标志
1.垂直运动的多数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平运 动的影响,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纵弯褶皱组合、逆冲推覆、伸展与滑脱拆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1、震级:指地震能量的大小的等级(10级)。距震源100km处地 震波最大振幅(μ m)对数值——震级(lg10n=n)。 震源释放出来的波能越大,震级越大。
震 级 与 烈 度 对 应 关 系 (参 考) 震 级 震 中 烈 度 2 1~2 3 3 4 4~5 5 6~7 6 7~8 7 9~10 8 11 >8 12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煤矿地质学
2. 地震作用

第二篇 内动力地质作

第二篇   内动力地质作

第二篇内动力地质作用2、现代地壳上的活动带主要分布在带带带及带,它们主要表现为和活动均较强烈答: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洋脊,裂谷。

地震,火山活动。

3、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的产出状态,一般用、和来确定,称为岩层的。

答:空间,走向,倾向,倾角,产状要素。

4、褶皱的组成部分称,它主要由、、、和等组成。

答: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轴面,枢纽,轴线。

5、岩石受构造运动影响发生和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和两类。

答:变形,变位,褶皱,断裂。

6、不整合接触共同特征是,包括和两种答:地层不连续(或称间断)整和接触,不整和接触。

7、断层的基本类型有断层,断层和断层三种,正断层的组合类型有―――、――-、和三种。

答:正,逆,平移,地垒,地堑,阶梯状断层。

8、褶皱按其轴面和两翼产状关系,可分为、、和等答:直立褶皱,倾斜(或斜歪),倒转,平卧。

9、节理按其力学成因可分为和两类,其中节理常呈“X”型产出答:剪节理,张节理,剪。

10、褶皱的基本类型有和两种。

背斜核部是由地层组成,两翼岩层依次。

答:背斜,向斜,相对较老的,逐渐变新。

11、按震源深度,可把地震分为、和三种类型。

地震过程一般可分为、、和四个阶段答:深源地震,中源地震,浅源地震,孕震阶段,临震阶段,发震阶段,余震阶段。

12、地震指的是地球,特别是快速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地震强度常以地震和两种方法来表示。

发生地震的地方称,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

答:地壳,震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源,震中。

13、岩浆的分异作用方式有作用作用和作用三种答:液态分异,固态分异,气态分异。

14、火出喷发的液体产物称为。

火山喷出的固体物质称为。

、深成侵入岩结构多为其构造为。

答:熔浆,火山弹,全晶质结构,块状。

15、岩浆是形成于处的炽热而富含挥发分的具有粘性的熔融体。

岩浆活动可分为作用(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岩石)和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表)。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详述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因为热量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

这些作用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引起,其中包括地球的热量产生、传导、对流和辐射等过程。

以下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内容:
1.地球内部热量的产生: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形成时的初始热量、放射性元素
的衰变、摩擦热等。

这些热量导致地球内部处于高温状态。

2.岩石的热传导:地球内部的岩石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

热量从地球内部向外
传导,使得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

3.地球内部的对流:由于热量不断地向地表传递,地球内部形成了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
导致了地球内部岩石的运动,形成了岩浆上升和下沉的运动。

4.岩浆的上升和喷发:通过地球内部的对流和岩石的熔融,岩浆被推向地表。

当岩浆在
地表喷发时,形成了火山。

火山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

5.地震的发生: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板块的运动,岩石的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

地球内
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表的震动,形成地震现象。

6.构造地貌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下沉和形成断层,从而形
成各种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地堑等。

7.地热资源的形成:地球内部的热量也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地热能源可以通
过地热井、地热发电站等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总体而言,内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热量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包括岩浆的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对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结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作用 喷出作用 地震作用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垂直升降运动 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1 地球大致以地表为界,分为()和()。外圈层包括() 、()和();内圈层包括()、()和()。 2 莫霍面其深度各地不一,在()区较深,()区较浅。 3 依据大气成分和物理性质的不同,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 ()、()、()、()和()。 4 ()层是一切天气变化的发源地,其温度随着高度增加 而();()层是现代飞行的理想场所;中间层大气温度 随高度增加而();热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5 地壳由()和()组成,根据物质组成不同,地壳分为 ()和()。()层是地壳上部不连续分布的一层,() 层大陆和海洋均有存在。





特点:
1.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地壳形成以来, 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运动强度在时间、空间上 均不平衡,地壳运动的各种形迹可以保存在地层 中 2.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分为垂直运动、水平运 动

(1)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上 的上升和下降交替运动。——那不勒斯—古庙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的垂直位 移以及层状岩层中大型的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2)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着地球表面方向(地球的 切线方向)的运动。——“大陆飘移说”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致使地壳岩层产 生弯曲或断裂,在地形上形成山脉或盆地。 (3)地壳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快慢也是互相交替的。 地壳运动的幅度也是有大有小、交替发生的。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3
4
5
6
7
8 8.5~8.9
12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一般说,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叫无感 地震;大于2.5级的地震,人就有感觉,叫有感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破坏性 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的地震,是我国近 代造成损失最大的地震。 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少则 三、五次;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一次。
■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 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从空间上看,地壳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在发生着运动。这种 运动表现为上升,或是下降;或是挤压,或是拉张等,不会处 在静止不动状态,只是这种运动十分缓慢,不易被人感觉。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距今不太久,许多地 第 二 貌和地物方面的证据保存得较好、故可通过: 章 1. 对地貌标志: 例如远离现今海岸线的海蚀凹槽和海蚀崖、河 地 质 成阶地、深切河曲、干溶洞等的出现为新构造运动 作 上升的标志; 用
埋藏阶地及水下森林等的存在则是新构造运动 下降的标志。
一直露在水面上未被淹没过, 但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在地壳下降时淹没在海水 中,被海生动物(瓣腮类)蛀 蚀了许多小孔 1538年努渥火山喷发时被 火山灰掩埋,柱面光滑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3、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对于研究现代的新构造运动是一种有 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定量地确定运动速度和幅度,也可以准 确地定出运动方向。
■第一节 概述
1.内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矿产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矿 产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水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地下水 ,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土地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土 地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
土地。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建筑安全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引起建筑物破坏、道路塌陷 等现象,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04
地下水动力作用结果
形成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表形态 促进土壤形成 影响人类活动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水文地质单元,如河流、湖泊 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等。
地下水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 的土壤。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同时地下水动力作用 也影响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
03
CATALOGUE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类型
01
02
03
水平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水平方 向移动,导致地形起伏和 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 。
垂直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垂直方 向升降,形成山脉、高原 、盆地等地形地貌。
旋转运动
地壳部分相对于地球自转 发生旋转,形成地球表面 的极移和日夜变化。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波的能量衰减
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衰减。 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 岩石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逐渐散失。
当地震波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 反射。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 曲,形成不同的地震记录。
05

第二章 地质作用

第二章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变 质 作 用 的 类 型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广大区域内的岩石受长期 和剧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影响而发生的变 质作用。它是高温、高压及化学性质活泼的气 态和液态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时,由于岩浆的高温 及析出的挥发分物质和热水溶液的影响,使围岩发 生质变。又分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指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局部定向 压力影响下,使岩石发生的变质作用。主要出 现在强烈的褶皱断裂地带。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
第一节
内力地质作用
二、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岩浆活动至冷凝成岩石 的全部过程。 岩浆的概念:是地下深部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分, 具有高温高压粘稠的复杂硅酸盐熔融体。根据二氧化 硅含量分基性、酸性、中性岩浆。 岩 浆 作 用 的 类 型
侵入作用:侵入岩、侵入体、围岩、侵入体产 状。深成侵入作用:3 千米以下的岩浆侵入作用, 深成岩,产状为岩基和岩株。浅成侵入作用:3 千米以上的岩浆侵入作用,浅成岩,产状为岩 床、岩盘、岩墙和岩脉。 喷出作用:指岩浆沿地壳中的破裂带上升,喷 出地表并形成岩石的过程。喷发类型分裂隙式
按 成 因 分 陷落地震:地下岩石塌陷引起。 构造地震:由地壳运动的作用 力使岩石突然折断产生的地震。
第一节
三、地震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 震 的 地 理 分 布
世界地震 的分布
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吉林延边地震带 辽东半岛-渤海-山东半岛地震带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太行山地震带 吕梁山地震带 南北向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南至滇东 西藏-滇西地震带
(1)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地球半径 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交替运动。——那不勒斯—古庙

地质作用之内动力地质作

地质作用之内动力地质作
.
e. 地中海阶段:
这一阶段大洋已不再增生,在俯冲作用下,大洋的规模缩 小,不久将要完全闭合。地中海是大洋演化终了期的典型。 今天的地中海只有很少的古特提斯大洋壳的残余。
外动力地质作用
.
4.1 内动力地质作用
能量来自地内
地内热→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 地表 岩浆作用
地内热、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软流圈及活动 的岩石圈→地壳内岩体变形 地壳运动
地热、地壳运动、岩浆→作用于已形成岩体, 使其成分,结构及构造(结晶大小,晶体的排 布)发生改变 变质作用
.
(1)岩浆作用 熔融状态的岩浆向地壳中(沿其中的薄弱带, 如断裂带)压力比较小的部位运移,甚至会 冲破地壳而喷出地表。
地幔对流引起岩石圈裂解,地幔热物质在洋中 脊处上升。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 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向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 离的运动。岩石圈板块被一直传送到地幔对流 环下沉的海沟岛弧处,进而沿海沟带俯冲下沉, 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
板块驱动的机制. ---地幔对流
6)威尔逊旋回 板块活动的动力来自地幔,表露于洋底。加拿大人威尔逊 按照大洋盆的生命周期顺序,把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演化 过程分成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 a. 东非裂谷阶段
4、地质作用
.
在地球内圈,由于上地幔顶部附近软 流圈(约70-250km深度 )的存在,岩 石圈是活动的。
岩浆从地球深部上涌侵入地壳、喷出 地表; 地壳活动对地壳内岩体的挤压。
.
地球外圈 水、大气,循环运动作用于 地表, 地表不停地经历着改造。
地表岩石、土在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 下发生破坏、被冲蚀。破坏形成的碎屑 粘土和溶解物质从山区搬运到河流下游 和大海。
.

五地质作用

五地质作用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 质作用称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节
一、地壳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 一种机械作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 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三、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埋藏于地下的水,即地表以下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
水称为地下水。主要源于地表水。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地下含水层中。
(二)地下水的运动
1、岩石空隙的影响 其运动取决于: 孔隙度:孔隙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VP/V). 与颗粒大小、分选性、磨圆度、胶结和压实程度有关 渗透率:水流过岩石的难易程度,受孔隙大小与连通情况控制。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是地表的自然地理景观,河流的地质 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一)河流的形成与河谷组成要素 河流——大陆表面常年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谷底。
河谷要素:谷底——河床、河漫滩; 谷坡——阶地、山坡。
(二)河流的地质作用强度、 方式与动能的关系
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对 谷底、谷坡的不断机械改造。 河流的机械作用强度(动能) 与河水流速、流量有关。 河流的动能可对地表剥蚀,搬 运颗粒。
2、地下水的分带和地下水的运动 (1)未饱和带(包气带):含毛细管水,其余被空气充填。 (2)暂时饱和带:潜水面随季节而变化的带。 (3)饱和带——充满地下水 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含水层里的地下水。 其顶面为潜水面。 层间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靠出露地表的透水层补给。 承压水,自流水
地震主要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 带、大陆裂谷地震带、洋脊地震带。

内动力地质作用总结分析

内动力地质作用总结分析
均向性、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塑性变形
– 动压力:
定向性、压溶、重结晶、脆性破裂变形
③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 变质作用的方式:
– 重结晶作用 矿物颗粒从小变大
– 变质结晶作用 化学组分重新组合成新矿物
– 交代作用
新旧矿物发生更替
– 变质分异作用 矿物组分从均匀变为不均匀
– 变形和碎裂 岩石呈现脆塑性变形
断层。
正Tectonism
– 褶皱要素: 核、翼、转折端、枢纽和轴面。
– 类型(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
直立、 斜歪、 倒转、 平卧、 翻卷褶皱
武汉南望山二叠纪孤峰组
① 构造运动Tectonism
– 褶皱要素: 核、翼、转折端、枢纽和轴面。
– 类型(根据转折端的形态):
– 固态(火山碎屑):火山弹、火山角砾、火山
灰等。
– 火山碎屑按大小分类:
– 火山集块(>64 mm)、火山角砾(64~2 mm)和火 山灰(<2 mm)三种类型。
②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和围岩
–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关系:
协调(整合)接触和不协调(不整合)接触
– 根据侵入的深度:
内动力地质作用小结
内动力过程的主要动力是地内热能

增 高 减
板块作用过程


岩浆作用过程




变质作用过程

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tectonism –岩浆作用magmatism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① 构造运动Tectonism
– 由地球内生能量(内部动力)引起的 组成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它不断经历着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演化。

其中,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和能量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传递与交互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质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释。

一、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块不规则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内部的地幔流体作用下不断移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运动包括交汇、碰撞、推移和褶皱等过程。

这种运动引起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形成了山脉、褶皱和断裂带等地质现象。

二、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火山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热量和物质交换的结果。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中裂缝和断层的引导下,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活动不仅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还在周围地区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火山岩,对周边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震感和震动。

地震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海啸、地表下陷和火山喷发等。

四、地热能利用内动力地质作用不仅仅对地球形态和结构造成了影响,还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储量丰富,地热能利用就是利用地下的地热能源进行发电、供热和温泉疗养等活动。

地热能不仅具有可再生性和低碳排放的特点,而且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岩浆侵入和侵蚀岩浆侵入和侵蚀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逐渐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岩浆会通过裂缝和断层的通道向地壳上升,形成岩浆侵入体。

岩浆的侵入会改变地壳结构,并在侵入体周围形成一系列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

同时,岩浆也会通过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作用,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化学特征。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第1页共41页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

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

4 地震作用
2、地震断层 由地震作用在地表产生 的断层。其性质可为正断层 、逆断层或平移断层, 地震断层规模较大,产 状较稳定。 由于许多地震沿老断裂 带重新活动发生,地震发生 时沿这些重新活动的老断裂 带往往形成一系列断续延伸 的地震断层。
1931年新疆富蕴地震形成的地震断层
5 地质构造
问题2:最基本的地 质构造有哪些?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力发生的永久性 变形,称为构造变形。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 造有褶皱和断裂。
5 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
3.1.3 内动力地质作用与石油
断裂构造分为裂缝(节理)和断层
裂缝 节理
断层
a、现今构造
0
L65 Nm Ng Ed
L36
5 地质构造
• 盆地形成以后,经过了风化、
水流、生物等自然力的改造, 使得盆地四周突出的部分被 剥蚀、破坏得较快,其产物 被风、水流携带到盆地内部 又沉积了下来,使得盆地内 部会慢慢地被充填,“盆底” 变高了。如果盆地形成以后 当地的地壳运动依然很强烈, 就可以迅速地把盆地填满, 但这个“快速过程”也往往 需要几十万年!
Ar
4
c、沙一段沉积前构造
0 1
深 度/k m
2 3 4 5
Ar
C +O C + P
Es 4+E k J- K
Ar
Es2 Es
3
Es2 Es 3
4
C+
O
C+
P
J-K
Es 4+
Ek
Es +Ek J-K C+P C+O
Ar

地质学教学ppt 新第2章1

地质学教学ppt 新第2章1

矽卡岩型矿床:黑钨矿、白钨矿、自然铋、辉铋矿、锡石、黄铜矿、 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床。
3、区域变质作用 它是指广大地区或地壳的不同深度内,由于温度、压力、
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起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程度可分:
浅带——定向压力大,温度和静压力较小,水分较多, 多为含(OH)— 的矿物。
第二章 地质作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地质作用 的一般概念
地质作用是指 由自然力引起 的地球或地壳 内部物质组成、 结构以及地表 形态变化发展 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内能:旋转能、重力能、热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
外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


金 星
三、地质作用的类型 内动力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动压力为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岩石矿物的挤压、 褶皱、破裂
水平挤压形成褶皱,白云母、 绿泥石等片状矿物定向排列
压溶现 象
• 温度和压力共同影响着 变质作用
• 结果之一:
•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条 件下同一组分可以形成 不同的矿物。
结果之二: 在相同 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具 有稳定矿物组合的变 质岩——变质相。
(三)岩浆的侵入作用
它是指地下深处岩浆往上侵入到上覆围岩中冷凝固结 成岩的作用。
岩浆以极高的温度融化围岩,同时也以一定的机械 力挤入围岩。深成侵入作用——深成侵入岩,基岩,岩 株等。
岩浆主要以巨大的压力沿围岩的层面或断裂带挤入, 浅成侵入作用,浅成岩,岩床,岩墙,岩脉,岩盘,岩 盆。
岩墙
岩床
高岭石
红柱石 石英
2、压力 静压力为上覆物质重量所产生的负荷压力。
静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2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学

动 力 地 质 作 用
四、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 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海蚀崖
海蚀槽
(一)概念:
1、地壳运动——由内力所引起的地壳的缓慢 的机械运动。
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 隆;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冰岛火山
菲律宾火山
(2)温度:
通过遥测装置测定现代熔岩流的温度,或在实验室测定熔化岩浆岩的温度来近似地确定岩浆的温度。
火山熔岩流的温度范围为700℃-1200℃。 其中: 基性火山熔岩流为1000℃-1200℃, 中性者约为900℃-1000℃, 酸性者约为700℃-800℃。
2、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
前震与余震:主震之前的地震为前震,之后的地震为余震。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及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烈度大小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以及震区的地质构造有关
(五)世界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 洋脊地震带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大陆裂谷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海沟-岛弧地带,从
(三)地震的类型
按照引起地震的原因, 地震分为:
1、构造地震:地应
力的累积超过岩石 临界强度而产生的 地壳断裂。占全球 的90%,数量多、 破坏大。
发生于海底的地震叫海震。
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西海 岸的8.9级地震,因海底断裂造 成巨大海啸。 23日,夏威夷,浪高十多米, 死伤200余人; 24日,日本海岸,浪高3米多, 伤亡数百人,沉船109艘。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对地壳及其构造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构造抬升等,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和地貌形成等。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变化。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震、火山活动和构造抬升等内部力量的释放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改变。

地震的频繁发生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和高原;火山喷发的岩浆会不断堆积,形成新的火山岛或火山群;构造抬升会改变地表地貌,形成断崖、峡谷等地形。

这些内部力量的释放和变化,使得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推动了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

反过来,外动力地质作用也会对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风化、侵蚀、沉积等外部力量的作用,会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地壳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过程。

例如,风化和侵蚀会削弱地壳的抵抗力,使得地壳内部的应力得以释放,进而引发地震和构造抬升;沉积物的堆积会增加地壳的负荷,导致地壳下沉和岩石的压实,进而影响火山活动的发生。

因此,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发生和演化。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共同推动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变化过程中。

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使得地球内部和地表地貌同时发生着变化。

例如,地震的发生和构造抬升的变化会改变地表的地貌形态,进而影响风化和侵蚀的过程;而风化和侵蚀则会削弱地壳的稳定性,进一步影响地震和构造抬升的发生。

这种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使得地球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地球的演化和变化。

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变化。

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外动力地质作用也会对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一、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由内力所引起的地壳的缓慢 的机械运动。
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 隆;岩层的断裂与褶皱、海底扩张、板块漂移 等。
运动速度:几厘米--十几厘米/年,如喜马拉雅山脉, 2500万年以前从海底升起,平均速度0.05厘米/年。
水平和升降相互联系:
二、地 震
地震是内能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造成岩 石圈的快速颤动。如2013年9月24日的巴基斯坦大地 震。
•地震波的种类:
•纵波:质点作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变化。破坏力较弱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破坏力较强 •表面波:类似于质点作圆周式振动的水波。破坏力最大
地点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中国四川雅安 日本宫城县东北部 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市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底 中国青海玉树县 智利中南部 海地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 中国四川省汶川县 印尼日惹和中爪哇地区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底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震级(里氏) 伤亡状况
7.7
至少355人遇难,另有近700人受伤
7
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构造地震发生过程
岩石受力后发 生弹性变形
岩石受力再大 后破裂和位移
地表建筑物受 到破坏
(二)地震现象
历史上重大海啸
2011年3月13日,日本宫城8.9级地震引发震海啸,浪高23米。 2004年12月26,印度洋9.0级地震引发海啸,浪高10余米。 1994年6月3日,印尼东爪哇海域发生海啸,浪高60米。 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海啸,浪高70米。 1960年5月22日,智利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5米。 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海域发生海啸,浪高35米。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9米。 1917年6月26日,萨摩亚群岛海域发生海啸,浪高26米。
近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时间 2013年9月24日 2013年4月20 2011年3月11日 2011年2月22日 2010年10月25日 2010年4月14日 2010年2月27日 2010年1月12日 2009年9月30日 2008年5月12日 2006年5月27日 2005年3月28日 2004年12月26日
北部以下降为主, 其中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及东 北三江平原下降 较快,一般25mm/a。
秦皇岛
例六: 不整合的存在
€1m馒头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下马岭组
太古界片麻岩
角度不整合 缺失18亿年
秦皇岛
(四) 地壳运动的方向性
按组成地壳物质运动方向分为:
上升运动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
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运动 拉张运动
平移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
1、升降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 的运动。分为上升 运动和下降运动。
如:沧海桑田的变迁
2、水平运动—
—沿地球切线方向 运动。分为造山运 动和造谷运动。
如:大西洋洋中脊, 每年以2-4厘米的速度 向两侧移动。
海退
造陆运动 山脉
造山运动
海进
下降运动 裂谷 造谷运动
9
2414人死亡,3118人失踪
6.3
166人遇难,另有逾200人失踪
力 地
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地下水的搬运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
质 沉积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的沉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沉积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
用 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 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结果:
海陆分布的变迁; 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促使各种岩石、矿物的形成与破坏; 不断地对地壳进行着建造和改造。
二、能量来源
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的来源和特点,分为:
1、内能——源于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主要有:
(1)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2)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3)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物体的能量。 (4)结晶能和化学能:物质结晶相变产生的能和地壳与

力 地震作用 构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陷落地震作用
动 力
地 质
岩浆作用
火山作用、侵入作用
地 作 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质用
混合岩化作用、冲击变质作用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外 动
剥蚀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 作用、海洋和湖泊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一章 内容回顾
一、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章 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地质作用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 构和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用,统称为 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 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 作用。
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
构造运动 地震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
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质作用。
按作用方式 分: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
内 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
2、构造运动:由内力引起的整个岩石圈的缓慢的机
械运动。按发生的时间,可划分为: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
南部以上升为主, 其中青藏高原上 升最快,一般510mm/a;
地幔、上地幔与下地幔等不同圈层之间的化学成分转变产 生的能。
2、外能——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包括:
(1)太阳辐射能: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是形成地
面流水和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2)日月引力能:日月引力可形成潮汐,还可在地球固体 表面形成固体潮,仅潮汐每年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地质作用类型
1、内动力地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