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当前国际经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秩序概述
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基本架构是即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等两大支柱。长期以来以G7为代表的发达大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一般来说,国际金融秩序是一种便利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的规则,多元的汇率制度及资产准备同样是它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国经济实力不同,适合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不同,所以,应允许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汇率制度,而不是实力强的国家要求别的国家该怎么做。否则,不同国家的货币就不能在货币体系中起到对应的作用。在当前的条件下,国际资产准备是无法重返金本位制度。尽管在布氏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不是官方认定的价值标准与储藏货币,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强,美元稳定对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不可低估,美元仍是未来国际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货币。因此,要保证国际金融稳定,美国政府有义务保证美元汇率稳定,而且不是让美元汇率放任波动。
当然,任何经济繁荣都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而不仅是金融市场。汇率不稳或金融市场不稳,往往都是实体经济运行不良的结果。因此,如果各国应很好控制物价水平、利率及财政预算赤字,把自己国内实体经济搞好,国际金融秩序才能稳定。
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三大发展趋势决定了产生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必要性
(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
由于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资金调拨和融通在几秒钟之内能完成。另外,随着跨国银行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向全世界扩展。这样,金融市场就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全球化还表现在金融资产交易的参加者不受国籍的限制,金融资产面值的货币不受任何限制。
(二)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
二战后,国际银行贷款是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在1980年达到峰值,占国际信贷总额85%。但从1981年起,国际银行贷款地位下降,1985年,国际证券取代了国际银行贷款地位占59%。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银行贷款逐渐转向证券交易,而且公司应收款项等账面资产也可交易。
(三)金融创新的趋势
金融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指涉及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创新。
这些金融市场的新趋势需要有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来维护。
三、2015年四大事件标志着国际金融秩序交替,中国任三事主角
旧秩序已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正在构建之中。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正在变革,全球经济进入大挑战变革调整的阶段,国际金融秩序需要重塑。2015年是关键节点,主要源于全球金融体系发生的四大事件。
一:美元体系
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经济政策转向、欧日经济在震荡,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性问题持续积累,全球经济进入收缩的低增长时期,全球经济与金融周期从同步走向分化、美元从宽松走向收缩。美联储退出,全球正在进入“后QE时代”,而这标志着全球将迎来一个新的金融周期性转折点,不可避免地迎接新的冲击。基于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的作用,我们把美元划分为“美元”、“石油美元”和“商品美元”,这构成了一个全球美元体系。
从“美元”供给看,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是美联储。减少每月证券购买量后,全球货币基数由滞转降,导致全球“美元资金池”量降,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大量的资本回流。特别是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由2011年130美元/桶,下跌至35美元/桶,跌幅高达70%。石油美元缩水以及石油美元循环减弱,不仅使受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GDP增长都受到负面影响,也是对新兴经济体撤资,对其资产市场和汇率造成了的压力。
以“石油美元”表现的流动性缩水,是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的第二股力量。过去十多年来,石油输出生产国的大量“石油美元”都流入到全球市场当中去了。石油美元的流入既提供了流动性,又使资产价格上涨。由于美元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基准计价货币,美元的升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与之相伴的是其它国家对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使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重灾,石油美元的大幅缩水影响了国际资本格局。
对全球流动性产生影响的第三股力量是“商品美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外需萎缩,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外汇储备对GDP比例为2%左右,低于危机前均值的5%左右。尽管美国在复苏,但由于其能源产品进口减少,危机后消费倾向下降,制造业回流,新兴亚洲对美国的出口很难,全球“商品美元”缩水是事实。
因此,三种力量都面临拐点,是全球从未有过的格局之变。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所伴随严重的外溢效应,进一步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动荡、融资成本结构变化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成为首要任务。
地标二:人民币助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2015年对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而言,人民币全球影响力上升的不容忽视:
一是跨境人民币全球网络加快形成。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对外贸易额的90%以上靠美元结算,金融危机之后,美元仍是中国最主要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越来越多用于交易,人民币的清算机制需要建立。2015年8月份,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79%,美元、欧元、英镑份额分别为44.8%、27.2%、8.5%。2009年以来,中国与33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31015万多元人民币,覆盖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近2万亿元,且离岸人民币债券、其他人民币资产市场发展迅速。2013年以来,中国与德国、英国等11个国家签署货币清算机制备忘录,人民币海外清算网络初步形成。
二是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凸显。人民币“入篮”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产生深远影响。SDR构成中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权重将从原来的41.9%、37.4%、11.3%和9.4%分别下降至41.73%、30.93%、8.09%和8.33%,而人民币加入SDR所占权重为10.92%,位列美元、欧元之后,成为SDR货币篮子的全球第三大货币。
三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定,拓展跨境金融交易渠道,在全球14个清算行安排中,7个在“一带一路”沿线,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另是改善人民币离岸市场布局。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庞大基建投资规模推动人民币走进沿途国家,推动出现人民币离岸市场,沿线国家逐渐成为人民币业务的区域。
此外,按照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来计算,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份额将达到3.4%。在充足的外汇储备、庞大的外贸规模、相对完善的金融机制的支持下,人民币有能力主导建立区域性贸易结算支付体系。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贸易结算中有50%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份额达到7.05%。
地标三:IMF份额改革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已不再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占据全球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时代。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则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IMF份额与投票权已经与全球经济的相对格局严重错配。按照通常情况,IMF成员份额是基于GDP、经常收支、外汇储备等指标来计算分配的。成员国根据成员份额向IMF缴纳资金,同时也会获得相应比例的投票权、资金使用权以及IMF发行的国际货币特别提款权。
近些年来,中国是IMF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在危机爆发后,中国向IMF提供的份额扩大了三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份额排列第六位。改革后,中国的份额增加一倍,占比将从3.996%大幅升至6.394%,即从2385亿SDR增至4770亿SDR,中国排名从第六位升至第三位。但根本而言,美国依然保持着IMF和世行的制度红利,美国具有的一票否决权。因此,新兴经济体国家话语权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的提升。
地标四:亚投行将开启国际金融新秩序
2015年,国际金融领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事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筹建与正式启动。长期以来,全球治理是以G7为核心,是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从旧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来看,始于二战结束或冷战时期,比如,在贸易领域主要是以WTO中心,以各种区域性安排为辅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在金融领域主要是以IMF为中心,以金融稳定论坛(FSF)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监管等形成的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在发展领域主要是以WB为中心机制,以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地区性发展银行为载体的全球FAZHAN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