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6课时总第69课时主备人:曾先进

课题:25黄鹤楼送别

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深入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2.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4.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2.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出示句子: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4)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3.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并齐读。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交流: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3.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

作业: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