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国共合作抗日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0fdd0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a.png)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2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2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d6b466e009581b6ad9eb1b.png)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基础闯关★★知识点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八年抗战,艰苦卓绝。
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
”材料重点强调了能取得抗战胜利的哪一因素?()A.国共合作抗日B.坚持持久抗战C.全民族团结抗战D.日本战略失误【答案】A【解析】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从材料中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是因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直对外。
所以得到的最大启示:加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一次事件:“千古奇冤,江南一案。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描述的“江南一案”指的是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A.皖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答案】A【解析】周恩来曾这样评价一次事件:“千古奇冤,江南一案。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描述的“江南一案”指的是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
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故选A。
3.在反“扫荡”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A.左权 B.佟麟阁 C.张自忠 D.赵登禹【答案】A【解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发生“七七事变”,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故选A。
知识点二:中共七大4.1940年5月至6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抗击武汉日军的进攻,是为枣宜会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课件1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课件1川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5fd433647d27284b7351f5.png)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在日军将要经过的河滩上埋地雷。
1938年4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武乡县以东的长乐村 地区与日军猛烈战斗,粉碎日寇的围攻。上图为战役中缴获的日 军武器等战利品。
苏南抗日根据地茅山新四军纪 念馆主体建筑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
百团大战
指挥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的彭德怀
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战斗旧址 (山西省武乡县)
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八路军破坏正太铁路
在百团大战中被八路军割断的日军电线
百团大战中在河北省怀来前线参战的 八路军炮兵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机枪阵地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占领娘子关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围攻井陉煤矿
中央领导同志为百团大战题词
百团大战后,河北平山县群众热烈欢迎战斗归来的八路军
百团大战纪念碑(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
C
C
5.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的相同方面是(
①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②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A
)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说明:(1)中国人民有打败任何外来侵略者的勇气和能力; (2)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社会各阶
国共两党 合作抗日 的实现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1.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种 种努力 2.主力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3.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重大意义 1.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 2.徐州会战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重心 3.百团大战的胜利 4.百团大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专题复习-国共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专题复习-国共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8afc1a38762caaedd33d448.png)
6、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 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 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 识,探究下列问题: (l)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总理的是 谁?(2分)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请问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 益?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2分)
时间 标 志 战线 1924 1924年,国 革命 民党“一大” 统一 1927 的召开 战线
成果(后果) 黄埔军校的 建立;北伐 战争胜利进 军
原因
共同任务: 反帝反封建
1927 国民党右派叛 1936 变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党右 使日本侵略有机 派叛变革 可趁。 命
第 二 次 合 作 第 二 次 分 裂
合 作 国民 革命
1924 国 民 党 一 大
国共关系的历程 合 分 作 裂 十年 对峙 抗日 战争
分 裂
三年 内战
1927 1937 1945 1946 1949 抗 内 解 七 四 战 战 放 七 一 胜 爆 二 南 事到分裂,再合作到再分裂
第 一 次 合 作 第 一 次 分 裂
1937- 西安事变和平解 抗日民 取得抗日 中日民族矛 1946 决(初步);国 族统一 战争的伟 盾上升为主 民党公布《国共 战线 大胜利 要矛盾; 合作宣言》(正 式) 1946国共三年内战;蒋介石 1946.6.26撕毁 1949 “双十”协定, 台湾与大陆分 发动内 战 进攻中原解放区 离
(3)国共之间“合则两利”,请问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2分)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
![八年级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和国共合作抗日](https://img.taocdn.com/s3/m/37d72686d1f34693daef3e60.png)
(01全国春季35)试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13分)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反 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分) ②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 停战协定》。(2分) 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 瓦窖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分) ④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明团结抗日的诚意,成 为扭转时局的关键。(3分) 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发表抗日通电,所领导的武 装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分)
一对矛盾: 两条路线:
中日民族矛盾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三个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国民党政府 伪满洲国 三个政权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 汪伪政权 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 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 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 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 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 征的是 A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思考: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敌后持久抗战和人民战争最 典型、最突出的地区在哪里?
发动群众
都是着眼于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 壮大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 规模会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敌人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丧师 失地,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 开。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共产党开 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 抗战。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形势下、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 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日战争很快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a8580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fb307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2.png)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在此之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又为后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1.七七事变:介绍了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第二次国共合作:讲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3.淞沪会战:详细描述了淞沪会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4.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行。
(三)教材特点1.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展现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
2.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掌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意义。
3.知道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新人教版)-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05f27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7.png)
(新人教版)-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共两课:“血染的丰碑”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产生浓厚兴趣,但也可能对战争中的一些残酷场面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掌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战役和事件的背后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重要战役等内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国共合作抗日》PPT课件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国共合作抗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f4ba2255270722182ef722.png)
观
4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依据: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是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下的两个最具 典型意义的、最著名的战役,充分体 现了“国共合作抗日”这一主题。
难点: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创建敌后 抗日根据地的原因。
依据:教材没有介绍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致使国 土大片沦陷,学生要想理解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 根据地的原因,明白中国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 的最伟大的力量是广大人民是比较困难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10
教学过程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操 作 点
2.思维碰撞,个性张扬,重难点得到 落实和突破。
1.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基础 知识,同伴互助互学凸显。
构建平台 学习新知
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平台一:精读细找,梳理基础知识。 带着问题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共享。
果(和4)历抗史战意开义始。后中国1础共.在产知党自识实主,行学怎同样习伴的中互抗,战助路有互线效学?地凸落显实。了基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Hale Waihona Puke 构建平台 学习新知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平台一:精读细找,梳理基础知识。
操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交流→全
作
班共享
点
2.平台二:深化认识,巩固拓展。
8
教学过程
战争的伟力之最 深厚的根源,存在于 民众之中。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分享。
12
教学过程
设
归纳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
计 能力,张扬个性,巩固重点。
意
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图 贴近社会。
CJB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5 课《国共合作抗日》导学案
![CJB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5 课《国共合作抗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540d7d15abe23482f4db1.png)
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1.简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1.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1)过程: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②1937年7月8日,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抗日。
③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湘赣等南方八省边界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④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
2.台儿庄战役(1)重要会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2)台儿庄战役:①时间:1938 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②指挥官:李宗仁。
③战绩:歼敌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
(3)意义: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3.百团大战(1)背景:抗战开始后,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目的: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3)概况:①时间、地点:1940 年8月至1941年1月,华北地区。
②指挥官:彭德怀。
③主要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
④规模:参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约20万人。
⑤战绩:共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俘1.8万多人,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
(4)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国父老兄弟诸姑姐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https://img.taocdn.com/s3/m/59334e6002020740be1e9b77.png)
1.七七事变(卢沟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①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北平保卫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是:赵登禹、佟麟阁。
②影响: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4.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抗战英雄:姚子青(宝山保卫战)、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
5.淞沪会战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6.南京大屠杀: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7年12月13日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小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时间
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
民族危机空前高涨,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ad89fe8d9b89680203d8257f.png)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通常也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课节概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共产党等各方面经过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在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阶段特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5.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争的抗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抗日战争初期,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b2b75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f.png)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理 本课线索
记 必背重点 七
七事
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
(1898—1937) 抵抗 北平保卫战: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
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11月 抵抗 (1)宝山守卫战:姚子青率全营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2)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部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意义 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南京大
屠
杀
背景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知识拓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确定方针:1935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加快步伐: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4)正式建立: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b3ebe68bd63186bcebbc9f.png)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5.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示: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628907bb65ce0508763213f9.png)
屈原 —— 指
日本屈服 于美国投下的 两颗原子弹。
蒋干——蒋
介石政府 正面战场组织 抗战的结果。
苏武——苏联
红军出兵东北, 一举击溃日本 关东军。
毛遂——毛泽
东领导的抗日 武装坚持敌后 抗战的结果。
共工——共
产党、国民党、 国际反法西斯 力量等共同努 力的结果。
你认为哪 一个原因最重 要?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卢沟桥 影响: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的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知识梳理
5、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 内屠杀军民30 多万人,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 凶残和野蛮。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 。
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说: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企图否认南京大 屠杀和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的做法绝对不能接受,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展示给 世界人民看,我要将画展进行到底。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里程碑: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 志是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2)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 模战役是 百团大战 ; (3)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是 抗日战争的胜利 ;
想一想 “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
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 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 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 的庆祝。” ( 1 )“这件大事”指得是什么历 史事件?
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背景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任务都是为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都在中共推动下在共产国际积极促进下实现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领导权问题作用都大大推进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背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对象与孙中山左派国民党与蒋介石亲英美国民党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抗日宣言斗争对象打倒军阀打倒日帝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阶级基础民资小资工农一切抗日阶层领导权国民党共产党结果失败成功九一八事变标志局部抗战阶段七七事变标志全面抗战阶段西安事变标志统一战线形成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的胜利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知识概括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知识概括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b32f427f915f804d2a16c141.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概括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一二·九运动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5.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6.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7.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古塔下的八路军骑兵
新四军战士准备开赴前线
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使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 着重大意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的“党内合作”方式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 合作”方式。两个政党、两种军队、两个战场、两种政权并存,采用遇事商量、相互支援、 相互配合的方式合作抗日。
第四学习主题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课堂小结
导入
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 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 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 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下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的胜利吗?
台儿庄会战
中国军队工兵在台儿庄以南运河上架桥渡河
李宗仁:1890.8.13~1969.1.30,字德邻,中国国民 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与白崇禧一起,为国民党内 “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台儿庄是山东南部峄县的一个小镇,地处山东和江 苏交界处,是屏障徐州的战略要地,又是运河的咽喉 要道。3月24日,日军4万多人向台儿庄猛攻。日军冲 入庄内,中国守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
江北抗日根据地创建者张云逸
1892.8.10~1974.11.19 原名张运镒 又名张胜之 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
日军对北岳区进行“扫荡”并放火烧毁村庄
百团大战
指挥百团大战的彭德怀
1898.10.24~1974.11.29 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
彭德怀在关家垴指挥战斗旧址(山西武乡县)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 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在华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 敌后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八路军有105团约20万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称之为“百团 大战”。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张学良和杨虎城合影
《亲历西安事变》书影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 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我们对卢沟桥事件的主张》
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 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国民党中央,并派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
张云逸将军铜像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位于安徽巢湖市庐江县汤 池镇严家松园,是西进大别山的通道。1939年5月, 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相继从皖 南来庐江,于江北第四支队驻地严家松园,组建国 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支队、 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 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 部主任。于1940年3月撤离。
晋绥抗日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即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 部旧址。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从此,这里成为当时晋绥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苏南抗日根据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时的陈毅
1901.8.26~1972.1.6 字仲弘 四川省乐至县人
蒋 介 石 发 表 庐 山 讲 话
1937年八一三事变(第二次上海事变)的发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因而谈判中表现 出较多的合作愿望,被迫接受中共提出的条件。8月,国民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 谈话,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
1892.12.4~1986.10.7 曾用名刘伯坚 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
新四军军长叶挺
1896.9.10~1946.4.8 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人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1898~1941.3.14 湖北武昌人
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南方八省边界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 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答:①中国人民有打败任何外来侵略者的勇气和能力;②在这场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 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史海拾贝
爱国将领王铭章
我 忝 五 区 师 率 健 儿 驱 巨 虏 誓 将 凯 奏 慰 忠 魂 。 君 真 三 峡 豪 拼 血 肉 作 墙 垣 顿 使 瓮 城 成 铁 壁 。 李 宗 仁 挽 王 铭 章 将 军 联
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的胜利
4.百团大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观看影片《血战台儿庄》
电影《血战台儿庄》
学习测评
1.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的相同方面是(
①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 A ②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
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百团大战纪念碑 (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
课堂小结
国共两党 合作抗日的实现
1.中共为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不懈努力 2.主力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3.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重大意义
1.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 2.徐州会战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台儿庄战役
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重心
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中央领导同志为百团大战题词
凯 旋群 归众 来欢 的迎 八百 路团 军大 战战 士
百团大战胜利意义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 日进行到12月5日,共进行大 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
军2.5万多人,摧毁了大量的
敌碉堡和据点,从而沉重地 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
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激战中的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缴获日军坦克 坚守台儿庄城寨的中国士兵
1938年4月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出击,内 外夹攻,使日军全线崩溃。7日凌晨,将被围 之敌全部歼灭。
徐州各界人士慰劳作战官兵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这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 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但是, 这一战役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
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抗击了侵
华日军的62%和伪军的95%以上。敌后 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名称及创建者一览表
敌后抗日根据地名称
晋察冀 晋冀鲁豫 晋绥 苏南 江北 刘伯承
主 要
创 建 者
聂荣臻 邓小平 徐向前
贺龙
关向应 陈毅
张云逸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使日本迅速将主要兵力转移去对付共产 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他们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 政策。他们还在根据地的周围修筑碉堡和封锁沟、封锁墙,并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 为锁、分割封锁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
①淞沪会战
B.②③
②太原会战
C.③④
③徐州会战
D.①④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的会战有(
A
)。
④武汉会战
A.①②③④
A.卢沟桥血战
B.①②③
B.平型关大捷
C.②③④
C.台儿庄战役
D.①③④
3.以下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战役是( 4.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D
)。 D.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
北洛川举行了扩大会议。提出一条广
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 日作战的全面抗战战线。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和广州 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由于日军战线扩大而兵力、资源 不足,对华政策作了重大改变。对国 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 辅,集中兵力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 日根据地。 到1940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
晋聂 察荣 冀臻 抗和 日日 根本 据女 地孩 创合 建影 者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攻克涞源东团堡
晋八 冀路 鲁军 豫苦 抗练 日杀 根敌 据本 地领
邓小平
时任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1938年3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伏击敌人后缴获的日寇汽车
晋绥抗日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
新 四 军 战 士 抗 击 敌 人
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人的合影
新四军东江纵队在战斗中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长期并存
由中日双方矛盾特点和国共合作方式决定的
1.中日国情,决定了日本在侵略中国时,只 能占领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及其周围地区。 敌占区会有很多统治薄弱的地区,可以开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2.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方式,都有自 己所领导的军队。国民党主要负责正面战场, 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日军迅速 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条 件;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 的游击战争,不仅使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 壮大起来,而且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正面战 场得以坚持下来。
八 路 军 臂 章
新 四 军 臂 章 八路军、新四军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