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论文关键词:空白艺术作文教学题目材料情节语言论文摘要:空白艺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开启学生心智 ,完善其个性的作用。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作文的“空白”是指在写作中未明确或说明的部分和暗示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将“空白”手法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灵魂,它最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作文写作更离不开空白艺术,因为空白艺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能调动人们丰富的想象。

我们知道:美术讲究“计白当黑”、“画留三分白”;书法讲究“不看一字,尽得风流”、“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亦应讲究空白艺术,力求使其文“言尽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

这样方能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题目的空白艺术。

中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与教师命题不当有很大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命题观。

命题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特别应从学生富于想象的特点作为命题的依据。

命题只有具有空白艺术,学生才会更能展开“神思”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才会使没有生命的物体可以变得有生命,动物可以像人一样生存,人可以像鸟一样长有翅膀;才会把过去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才会给学生一个广阔神奇的思维空间任其翱翔,才会围绕题目和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他们的素材就会源源而来,他们的情感就会如火山爆发,不可遏制,他们的作文才会生动富有灵气。

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要学生写《站在月球上想到的》、《宇宙人会议》等作文题,学生的思维便会自由驰骋,甚至灵感也会滚滚而来。

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

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

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情感和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作品教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如何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提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

依据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笔者提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创构“有意味的形式”。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伊瑟尔创立接受美学流派,其理论核心是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

文学作品未经阅读之前,内隐着诸多“空白”和“未定点”,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在“具体化”的接受活动中,填补“空白”,定义定点,使作品的真正内涵得以尽览。

古代中国画重视残缺之美,宋代马远以其鬼斧神工之笔而被称为“马一角”,“残山剩水”是其山水画的代名词,其画面大部分是由空白或远山平野所充斥,只留一角作为美画。

画家竭精殚虑构造的画中“空白”,使观赏者驰骋神游其中,产生无穷的想象。

如果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比作作家创作一部作品、画家绘制一幅山水画,那么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教师借助于文学作品的“空白”,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创造性解读的“意义场”,它犹如“嫩绿枝头红一点”、“踏花归去马蹄香”中的“一点红”、“一缕香”。

学生由“一点红”、“一缕香”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卡西尔说:“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心智的解放则又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设计“有意味的形式”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为学生解放心智创造了条件。

“有意味的形式”的创构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一、“有意味的形式”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阔海空天在教学中,教师创构的“有意味的形式”,因其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广泛,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这一创造力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无限遐想和思想再造上。

微型小说优秀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

微型小说优秀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

微型小说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中学语文论文微型小说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华东“留白”是中园古代创作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一种艺术技法;“补白”是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种借助想象再创造的欣赏艺术。

微型小说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结尾出人意料而又蕴含哲理,往往简笔勾勒人物和白描环境,给语文教师利用留白和补白艺术,进行高效教学,留下了设计创新的空间。

下面以澳大利亚的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为例,谈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巧妙留白,精彩补白,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默读课文,课堂时空留白《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 -9年级)的学生的默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针对初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微型小说《窗》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笔者没有布置预习,而是上课后发下删节版的微型小说《窗》,让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创设了五分钟的课堂时空的留白。

新课程实施后,为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多语文教师放弃齐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不一,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默读,阅读时,往往是“鼎沸”的读书声此起彼伏,默读的学生深受其扰。

笔者认为,微型小说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默读的时间,留出静静的享受微型小说艺术魅力的心灵空间。

五分钟的默读,除了学生翻阅书本的唰唰声,连一些教师喜欢播放的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也都一律省去,学生在声音的留白中,自然进入阅读、欣赏、品味的境界中。

因为,微型小说自身的语言魅力、文本魅力胜过一切华美的音乐,再优雅的乐曲只会剥夺学生全身心进入微型小说艺术世界的机会,扰乱学生阅读小说所需要的安安静静的心灵空间。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

教师要避免“人声鼎沸”、“丝竹乱耳”的喧哗,善于设计课堂的时空留内,让学生运用默读方法,直接感受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复述情节,故事内容补白复述情节,是直接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场景和细节感知的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读者的审视: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空白”艺术

读者的审视: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空白”艺术

读者的审视: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空白”艺术发布时间:2023-02-27T07:44:44.570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江雪莲[导读] 《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凯丽斯塔违背伦理道德,与旧情人阿尔西发生婚外情的故事。

江雪莲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凯丽斯塔违背伦理道德,与旧情人阿尔西发生婚外情的故事。

以读者反应理论为理论框架解读小说《暴风雨》主题的多样性。

读者的阅读空白为新意义的产生提供可能,读者通过情感体验的手段判断自己的道德立场,并最终在感受否定阶段裁决自己的道德倾向。

关键词:《暴风雨》;凯特·肖邦;读者反应理论一、引言《暴风雨》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创作于 1898 年,主人公凯丽斯塔是一位已婚妇女,儿子四岁,丈夫对她疼爱有加。

在一个暴风雨来袭的下午,凯丽斯塔与她的旧情人阿尔西享受了完美的性爱。

暴风雨之后,丈夫博比诺带着儿子回到家,还买回了妻子爱吃的虾米罐头,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开心大笑,幸福无比。

读者反应理论关注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反应。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读者反应理论的代表人物,不确定性理论是他的著名理论。

伊瑟尔理论的核心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些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也是他所说的“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

文本让读者们根据已描述的部分和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自行填补许多空缺,把各种事件串联起来补充作者叙述中缺少的信息。

”读者一方面遵循着文本的提示或指示(召唤结构) 解读一些原本不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可以以某种方式依个人的诠释填补“意义空白”。

二、阅读空白正如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所指出的,文本在创作之初留下的无数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等待读者在阅读中的具体充实。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时常会运用的一种技法,如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门类中,尤其在书法、绘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人以艺术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斟酌选择多大的字体、多粗的笔画,如何达到运笔的流畅,还要斟酌谋篇布局中的空白之处。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运用了这种创作技法。

实际上我们的读者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艺术。

它指的是在不影响主题鲜明、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容,意象之中总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采用“简化”的原则来进行创作,读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读者填充的成分往往带有自己再创造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家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即重建。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达到了用文学作品召唤读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激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启发读者去思索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也达到了“文吸读者”的目标。

一、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大多数诗人用诗句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时,通过有效的艺术处理,在结构和意象之中,在诗歌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之中,都是有意地露出一些,藏起一些,或者有意地露出表层,藏起深层,那些藏起的“部分”,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让读者在反复欣李冬艳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者简介]李冬艳,抚顺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摘要:“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摘要:“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空白”艺术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可调动鉴赏者的思维积极性与主动性。

鉴赏者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去填补“空白”,进而发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文学创作中,常见以虚显实、情节突转、侧面烘托等“空白”艺术手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艺术笔法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学作品的鉴赏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空白”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在考查之列。

何为“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手法,最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绘画者往往在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企图借无形表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

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

作家在作品中经常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无声等部分,也是作者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作品中的文字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而作家们常灵活运用各种技法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空白”,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空白”艺术笔法作一简述:一、以虚显实法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为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追求社会效益,往往采用‘文约事半’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

浅谈文学空白艺术的建构

浅谈文学空白艺术的建构
作 品 中,也什往 采用 空 白艺 术 。文
学空 白艺 术足指 存文学 作 品的意 象
结卡 勾 巾 留下 大量 “ 宅 白” , 以达 到
技 艺 的卓 绝 ,并 点染 了 当时 的环 境
气 氛 。再 如鲁迅 的 《 药》 结 尾处 的
描写 。上完坟 , “ 他 们走 不 上二 三
精致 暗示 的艺术方 法 。兹从 四个方
衫湿” ,也许 会 落下 一 掬 同情 之 泪
吧 。又 如 伏 契 克 的 《 二 六七 号 牢 房》 0其 开 头 为 : “ 从 门到 窗 子是
家 、艺术家 借助各 种特 殊 的传 达手
段 ,以 “ 空 白”语 言表 现出 比有声
有色 的实 际 “ 语言 ”更加 丰 富感人
的艺 术 内涵 。如绘 画 中的 “ 空 笔” : 鱼不 画水 ,画树 不画 根 ,画鸟不 画 天 ;音 乐 中的 “ 歇拍” ,即 乐 曲
从 侧 面 写 听 众 的反 应 :乐 曲结 束
泄 满腹不 平 。其 中一 个人 反驳 另一 个 人 的话 : “ 你 翻 什 么 隔 年 旧 历
《 琵琶行》 。其 结句为 “ 座 中泣下谁 最 多 ,江 州 司马 青衫 湿 ” 。这 里 留 有一 处朦 朦胧胧 的空 白 ,即 自居 易
何以对 琵琶 女如此 动情 ?诗 人没 有
的 泪眼 ,刺 痛 了江州 司马 的心 !此 乃 二。如此 空 白艺 术 的建构 ,加 象 力和审 美创造 力。又如 白居易 的
和拓 宽 了语 言所 涵蕴 的 内容 ,增 强 了作品 的艺术感 染 力。相信 读 者读 完 “ 座 中泣 下谁 最多 ,江 州司 马青
的朦胧 与模 糊来进 行空 闩艺 术的建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核心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信息,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由读者凭借想象力在已有文本基础上去填补,进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背景空白,描写空白以及意义空白三个方面分析海明威经典短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展现海明威小说“空白”而不“苍白”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冰山理论省略空白空白艺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一向以简练著称。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

”[1]随后,海明威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解释:“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坐着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2]在此,海明威将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本犹如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只是故事的八分之一,而故事其余八分之七更加宏伟的部分,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被作者省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才使得文学作品虽然简短却不失宏伟。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核心就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东西,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需要读者在已有八分之一的基础上,凭借想象去感受和体会。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故事中,随处可见由于省略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与作家“八分之一”的文本叙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深刻的故事。

一、背景空白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像是一个更完整故事的片段截取,作者将大量的生活内容省略,隐藏于作品背后,作为小说文本的补充和映衬。

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有三位主人公:一位老者,一位中年侍者和一位年轻侍者,作者本可以对他们每个人都各自设计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生活内容,比如他们的姓名,家庭状况,各自的经历等等,但是这些都被作者省略掉了。

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在其创作中空白技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及其如何运用的阐释,力图找到空白艺术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标签:微型小说;空白艺术空白手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

诗作中的“空白”表现为“含蓄”,中国书法中它变身为“飞白”、“布白”,在绘画艺术中,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叫它为“煞声”,在电影中它是“空镜头”。

空白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妙处在于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以白当黑”,“以虚映实,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

空白,已成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说创作上空白手法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为使读者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在创作中,作者有意省略某些内容,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作品的空白处融人自己的想象,以达到艺术再创作的审美境界。

在这一点上,微型小说可以称得上是运用空白技巧的典范。

微型小说客观上受字数限制,篇幅微小,结构严密。

微型小说不可能像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那样“完整”、”饱满”、“充实”、“丰富”。

这就要求作者在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简洁,凝炼,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事件、环境、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使作品结构精巧、简练。

例如,马克·吐温的微型小说《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全文如下: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支出金额)给岳母买大衣……(支出金额)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马克吐温先生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攥紧了读者的神经。

利用帐单进行写意式的留白,忽略掉其所有的具体详细的情节,但在简省的文字的背后,每一笔帐目又都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故事,虚实相间,明断暗续,任由读者去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度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接受美学中,它指的是艺术作品未明确写出,但写出部分已向读者提供或暗示的东西,这些东西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想象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受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高明的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故意留下大片的空间,让欣赏者的想象和主观体验参与其中,使作品意韵深远含蓄,从而收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

古今中外的佳作无不讲究“空白”艺术。

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原则、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科学而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怎样运用这种“空白”艺术,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和魅力呢?关键是要科学而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空白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

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

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例如:学习《秦兵马俑》第七自然段,课文用了四个“有的……”介绍兵马俑的神态,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我问学生:“这个省略号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说明了兵马俑不止这四种神态。

”于是我又出示了许多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格式,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然后选择其中一副写下来。

这样的召唤结构,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不能称道的教学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让读者一览无余。

文本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思想。

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关键词:空白艺术;阅读教学;意境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十分不明智的。

近年来,教育界逐渐关注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空白艺术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1、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语言”的空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不能称道的教学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让读者一览无余。

文本在阅读活动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去通过阅读发展自己的思想。

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因此在阅读课文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甚至是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

有效地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时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分析得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

2、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答案”的空白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信奉答案的惟一性,唯标准答案是举,这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

其实,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地方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

雪化了是水,也是春天。

在这个“标准答案”以外,更多地留些“空白”,让学生去仔细领悟、探究,学生收获会更多。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留有空白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自己的讲授上,捆在作业练习上,而要尊重其个性的自由发展。

如果课堂上留有空白,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朗读、演讲、讨论、阅读、解疑……这样,学生在空白时间里无形地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于教学中在一次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文学欣赏中,一位学生谈席慕蓉的诗,误把《乡愁》算了进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微型小说的留白艺术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微型小说的留白艺术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微型小说的留白艺术探究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吕立娟【摘要】微型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它是一种微雕艺术,往往通过留白的手段来创造意境,在短小的篇幅下蕴涵丰富深厚的哲理,发人深省。

高中阅读教学中微型小说“留白”作为微型小说艺术创作的手段,它的途径主要有:1.单一情节中的张力“留白”;2.巧妙构思的“留白”;3.人物刻画中的“空白”想象。

【关键词】微型小说留白特色留白途径微型小说是古已有之的文学形式。

在微型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借鉴许多别的文体,实现了一些新的尝试。

但总的来说,微型小说无论怎样变,它还是在其短小的篇幅下蕴涵丰富深厚的哲理,这应该是它不变的文本追求。

本文将对对微型小说丰富的“留白”艺术做些探索。

一、单一情节中的张力“留白”以小见大是单一情节留白的重要功能。

在微型小说中,单一情节往往有复杂情节的表现力。

它通过对事件典型情节的抽取,以小形象暗示大形象,以有限表无限,从而达到意义上的升华。

海明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感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露出水面只有八分之一。

”《一个复杂的故事》(凌鼎年编《微型小说排行榜》)就有这样的表现力:张工为报答妹妹的帮助,每月寄给妹妹十五元钱,妹夫把它寄给牺牲了的战友的父亲,战友的父亲又把它寄给部队驻地战友生前所照顾的孤寡老人。

每一次寄钱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显示着重大的社会主题。

作者将这一复杂情节转化为张工与另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对话,即用单一情节的形式,展示最为复杂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巧妙构思中的“留白”蒋子龙说:“微型小说的创作,更像一种智力竞赛”。

微型小说篇幅的精短,使它严格地挑选精粹的题材,而讲究精巧的艺术构思,则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来提高信息质。

构思越是精巧,那么微型小说越能体现它独特的情节趣味和艺术魅力。

浅谈鲁迅《祝福》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鲁迅《祝福》中的空白艺术

浅谈鲁迅《祝福》中的空白艺术“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一、描写空白一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在无字句的空白之下,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空白的意愿。

如《祝福》中这样的描写:“可恶!然而……”四叔说。

谁“可恶”,“然而”什么,文中没有明说。

但读者不难明白,鲁四老爷这是骂祥林嫂婆家的人可恶,因为婆婆抢走祥林嫂,给他带来了麻烦,有损他家的威严。

“然而”的言下之意是,祥林嫂私自出逃,礼教不容,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是合法的,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这充分表现出他的假斯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为什么婆婆要她回去她就得回去?原来,鲁四老爷的心里还深深地植根着浓厚的封建夫权意识,他把祥林嫂理所当然地视为婆婆的私有财产,丈夫在时是丈夫的人,丈夫死后是婆婆的人,正是基于此,他纵容婆婆绑人,还骂祥林嫂“可恶”,助纣为虐,从而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剧。

二、形象空白鲁迅先生在他的创作中,有时并不点明形象的身份,只给具体的意象特征描绘,读者从其所给意象及描绘过程中自可体会其形象。

如文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在这里鲁迅把“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放在后面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空”的破碗表明她什么也没乞讨到,生活之凄凉可想而知;“开了裂”的竹竿,则不仅表明她沦为乞丐的时间很长,而且还表明她已经虚弱到几乎把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竹竿上,以致使它开了裂。

由此让读者与她刚到鲁镇时的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形成对比,体会封建礼教制度如何让“安分耐劳的人”一步步变成乞丐,一步步由被摧残以至死亡,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祥林嫂的致命地摧残与迫害。

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

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

第3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7月 Vol.3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3──────────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2YB031) 收稿日期:2013-02-28 作者简介:王瑞(1981-),女,新疆伊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17-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王 瑞(伊犁师范学院 外语系,新疆 伊宁 835000)摘 要: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

小说艺术的创作也要借助“空白”的设置,刻画典型人物,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以及文本结构,借助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小说艺术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以及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上。

关键词:伊瑟尔;空白理论;小说艺术;语言;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4-0017-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4.005The Application of Iser’s “Blank Theory” in the Art of NovelW ANG Rui(Department of English,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835000, China)Abstract: Iser points that literary texts provide graphic frames for readers, which have many “blanks” in every side and need readers to fill and rich in their reading process. The creation of novel also need to set blanks, describe main characters, arrange plots and structure, build art images and reflect the real life. The “blanks” in the art of novel are mainly re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linguistic notation, art image and intrinsic meaning.Key Words: Iser; blank; novel; linguistic notation; image一、伊瑟尔“空白理论”与小说在西方,最先在文学的接受理论中提出“空白”一词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他发挥了茵伽登的现象学理论,在其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一文中明确使用了“空白”一词,并深入研究了空白与作品意义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学研究应当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本文只提供了‘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促使作品的审美对象得以形成”[1]。

略述微型小说的思想情感留白

略述微型小说的思想情感留白

略述微型小说的思想情感留白人文学院陈水清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对于微型小说而言,其参与律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谋篇中的空白设置息息相关,称得上是空白的艺术。

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微型小说中更需要“空白”,它是提升文章意境层次的关键,是美化文章吸引读者的万灵妙药。

然而微型小说是如何通过制造空白来表现其思想情感呢?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作家们多数是在人物、情节与思想入手,形形色色却不会脱离轨迹。

在各种思想泛滥的时代,微型小说常常通过省略背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思想情感,如此更能使文本轻易拥有丰富的解读。

法国作家哈霍利写过一篇《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只有二百字,全文抄录如下:战争结束了。

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

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

”他回看了女人一下。

他们两个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

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

他喊道:“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易名译)只就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场面,女人,男人,作者却不着一星笔墨来写战争以前的事情,没用过多的形容词来描述主人公的表情与反应,却使得一连串的剪辑片段胡乱无规则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战争前、后的对比:繁华的过去,温存的约会;清冷的街,放荡的女人,丰富的意蕴呼之欲出:战争给城市带来的痛楚,人性的扭曲……作者的思想与作品主人公的情感都是未知数,都在读者们的重新审计中。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摘要】微型小说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结尾是微型小说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文章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结尾艺术,包括意想不到的结局、回归主题的结尾、情感共鸣的结尾、留白式结尾和反转结尾。

结尾的巧妙设计能够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同类型的微型小说也适合不同类型的结尾艺术。

结尾是微型小说的精髓所在,它承载着整个故事的情感和主题,是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

通过对结尾艺术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会微型小说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关键词:微型小说、结尾艺术、意想不到、回归主题、情感共鸣、留白、反转、精髓、深刻印象、巧妙、读者、不同类型。

1. 引言1.1 微型小说的定义微型小说是一种短篇小说形式,通常在1000字以内,极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字。

它具有简短、紧凑的特点,能在极少的篇幅内展现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场景。

微型小说要求作者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表达精确、独特的意境,引发读者共鸣。

微型小说又称微型散文、微型故事,它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冗长复杂,更注重精炼简练,善于在短小的篇幅内展现故事的精髓。

微型小说的写作可以灵活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让读者在短短几分钟内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微型小说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它能在短时间内传递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人们对生活、情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微型小说的写作是一种艺术,需要作者独特的创意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在有限的文字篇幅内展现出精彩的故事。

1.2 结尾的重要性结尾在微型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故事的收尾之处,能够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出色的结尾可以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回味无穷。

在微型小说中,结尾往往是作者展示自己才华和想象力的地方,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

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让读者在故事结束后仍然被感动、被震撼,让他们深深地记住这个故事,并产生共鸣。

结尾不仅是故事的结束,更是作者对读者的一次思想交流。

通过结尾,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让读者得到启发和思考。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作用及成因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作用及成因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作用及成因作者:王玮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文学创作中之“空白”的涵义就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欲表达但出于某种需要而未加以言说的内容。

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授受关系,此为文学作品中之空白的艺术成因。

关键词:文学空白能指所指意义空白作者简介:王玮,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组(松树镇)【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14-02文学作品中之“空白”的涵义及作用空白,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画中之无画处。

它是作画者有意在画幅中省去若干应有的内容,留出空白,从而使画面“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人方熏曾说:“王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

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

’”(《山静居论画》)从这段文字的表述来看,画面上既没有风之形,,也没有雨之线,何以说“雨在画处”呢?盖因“迎风堤柳”显出了风之“形”,而“孤舟蓑笠”则隐隐透出雨意;然而画面上又确实没有雨丝风片的痕迹,是以谓之雨“又在无画处”。

这“无画处”即是艺术“空白”。

这样一来,就使得画面蕴藉空灵、气韵生动。

以上是指绘画中“空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而引入文学创作中之“空白”的涵义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艺术作品要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某些本质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对客观生活现象作照相式的展览和罗列(实际上也不可能把实际的东西毫无遗漏地和盘托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所筛选和适当的省略,在“所指”和“能指”间求得某种隐晦的联系,这样,才能不被生活真实所累,才能摆脱肤浅与平庸,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实现了向艺术高峰的飞跃,表现出艺术的真实。

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常常是作者的有意识的省略,并且这省略的内容也往往并非是那些无关宏旨的东西,恰恰相反,这是作家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对那些原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场景、情节、意旨的一种有目的的省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与思索。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

品读《背影》的“空白”艺术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

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

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

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

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也许在工作上他们“独立支持,做过许多大事”,但他们在表达感情上是木讷的,不善言辞。

因此,年轻的朱自清曾暗笑父亲的“迂”和他讲话的“不大漂亮”。

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可谓“惜字如金”,可是,这木讷的语言传出的却是拳拳的父爱。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轻描淡写,把眼前困难虚化得仿佛如一缕青烟一吹即散,让人听了会充满希望,感觉精神忽然有了依靠。

可是这仅仅是安慰儿子而已,“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由此可见,亲人辞世,失亲之痛;举债发丧,生活之困;赋闲在家,事业之窘,这一切的巨大压力,父亲选择了独自承受,给儿子的是安慰和鼓励。

这样的爱,是大爱。

又如,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只是两字“不好”,却是生活重压之下一个普通父亲的婉转爱子之情。

为什么说不好?“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怕是担心“我”无暇照看行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怕是担心“我”路途行坐不够舒适?“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临行前还要去给我买几个橘子,怕是担心“我”路上会挨饿受冻?一个独立谋生,干过很多大事的父亲,却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如此这般细心,对孩子诸多不放心,那只是一个父亲对业已长大的儿子不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眷恋与不舍啊!原来,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也能传达出人间大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在其创作中空白技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及其如何运用的阐释,力图找到空白艺术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标签:微型小说;空白艺术空白手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

诗作中的“空白”表现为“含蓄”,中国书法中它变身为“飞白”、“布白”,在绘画艺术中,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叫它为“煞声”,在电影中它是“空镜头”。

空白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妙处在于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以白当黑”,“以虚映实,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

空白,已成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说创作上空白手法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为使读者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在创作中,作者有意省略某些内容,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作品的空白处融人自己的想象,以达到艺术再创作的审美境界。

在这一点上,微型小说可以称得上是运用空白技巧的典范。

微型小说客观上受字数限制,篇幅微小,结构严密。

微型小说不可能像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那样“完整”、”饱满”、“充实”、“丰富”。

这就要求作者在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简洁,凝炼,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事件、环境、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使作品结构精巧、简练。

例如,马克·吐温的微型小说《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全文如下: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支出金额)给岳母买大衣……(支出金额)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马克吐温先生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攥紧了读者的神经。

利用帐单进行写意式的留白,忽略掉其所有的具体详细的情节,但在简省的文字的背后,每一笔帐目又都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故事,虚实相间,明断暗续,任由读者去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度创造。

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求作者能够控制住自己创作的“激情”,巧妙地运用各种空白技巧,给读者留下驰骋的想象空间。

空白的运用之于读者,则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说:“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品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威严壮观的。

是因为它出水面只有八分之一”。

这里所说的“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小说空白艺术的具体运用。

而微型小说更强调“无言”、“不写”、的空白艺术,讲究有无相生、虚实对立统一,以求达到“从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写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味外之致”等,以达到言简意丰、言尽意无穷的艺术境地。

综上所述,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也大有讲究。

一、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型小说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空白技巧来表现的。

微型小说能否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要看其能否激起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能否使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微型小说中的空白,应当是作者“创作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也就是“在作者方面使用最少量的信息,在读者方面产生最大量的想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存在某种,当健康的人面对它们时,就会在知觉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倾向,就是想要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的结构。

并进而引起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进取的、积极的、充满紧张情绪而有跃跃欲试的。

微型小说中作者有意设置的“空白”正是这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它刺激了读者想要填充的欲望。

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作品变成了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而阅读的快感也由此产生。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留出的部分,目的是更充分地表现主题、人物、事件,在接受美学中,“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对于微型小说而言,读者的参与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没有任何哪种文体比微型小说中更适合“空白”,它是升华文章主题意蕴的关键,更是吸引读者的灵丹妙药。

二、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具体运用留下空白对于微型小说审美价值的表现非常重要,因此,作家总是根据内容、情节、表现人物的需要设置空白,由此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白技法。

1.省略情节微型小说篇幅有限,情节除单一外,其发展也很迅速。

再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依靠简洁的文字概述主要事件,省去次要事实或细节,以跳跃的方式大踏步的推动情节发展,迅速将读者引向故事的高潮。

而作者有意创设的每一次空白,又形成了艺术的间歇,使得文章的情节顺逆结合、张弛有度。

例如,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奖金征文,要求用最短的文字写出情节曲折的故事,最后《猎狮》夺得大奖,其全文如下:猎狮伊莉薇娜派弟弟佛莱特陪伴她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一佛莱特”。

伊莉很伤心,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具狮子的尸体。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收到。

弟误。

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这篇作品能够获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空白技巧。

省略掉细枝末节的情节,直接将主要情节摆在读者面前,节奏鲜明且结构紧凑。

虽然有所省略,但并不影响营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用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掀起了三次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和佛莱特去非洲猎狮,但不幸身亡——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佛莱特将其丈夫的尸体运回,收到的却是一具狮子的尸体——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次索要巴布的尸体,佛莱特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个更大的波澜。

作者错落相间地安排情节。

使文章收到了一波兰折,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

还大大加快了情节发展的节奏,使微型小说的篇幅更加凝练,结构更加严谨,真正成为短小精悍之作。

2.无声的语言运用言为心声,在刻画人物时,微型小说也需要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但在某些时候。

作者也会让人物“闭上嘴巴”,在该说的时候不让他说,而只写无声的动作和场景。

此时的无声,便是一种艺术空白,它当中反而包含许多有声语言无法言表的东西,从而到达“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读者角度看,这时的无声明显胜过有声的表达。

在微型小说《蹒跚》中,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请学生王力回答鲁迅小说《祝福》中“蹒跚”一词的含义。

被大家认为优等生的他竟站起来沉默不语,无论老师如何启发,他依旧默不吭声,老师不好僵持下去,便让别的同学回答了,问他懂不懂,他像石雕似的没有反应。

下课后老师让他去一趟办公室,他甩着一条残疾的腿,蹒跚地跨过门去。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

他在课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究竟是因为他的身世有许多难言的苦衷,还是因为问题伤害了他的自尊?这元声的表达蕴含着多少丰富的内涵和纠结的心情。

当老师原谅他时。

他仍是木然的站着不发一声。

只有一滴眼泪落到腮边,这又意味着什么?委屈还是感激?由这无声处。

读者不难窥见一名残疾学生倔强而又纯真的童心。

因此。

无声常常能胜过千言万语的诉说。

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声,则更发人深省。

微型小说《昙花一现》便是这种类型。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养花老人——张老头,他精心培育了名贵花卉昙花,县花就要开放了,这引来了全厂人的注意,大家都知道观看县花的机会难得。

行政科长叫张老头将花搬到党委办公室去。

说起这盆县花可冀是来之不易,当初张老头向厂里提建议买县花,行政科长不许买。

于是张老头自己育苗,冬天暖气炉坏了,他就整夜整夜守着昙花为它取暖。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让昙花绽放了笑脸,就连厂长也在观赏之余啧啧称赞。

张老头想借此机会跟领导说明昙花虽美但养花不易,可看到领导高谈阔论,兴致正高,根本没有他说话的机会。

他等待着,欲说还休,这时,他看见,有的领导不光看花,还用手摸,用鼻子在花上嗅嗅。

老张头想说几句请领导们爱护花的话:结果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一是碍于领导的面子,二是领导压根也没有搭理他的意思。

老张头就这样不知所措地站了一会儿,想起花房还有事,就默默地走开了。

他本来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跟领导汇报一下养花的艰难过程。

诉说一番苦衷。

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欲说还休,直到最后,连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就像这盆昙花一样。

只一现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欲说还休的空白背后,昭示着养花者与赏花者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

3.戛然而止的结尾微型小说的空白还经常出现在结尾处。

当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后,作者不写结局或不写出明显的结局,而是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去遐想。

例如下文: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喷喷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到:“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这篇微型小说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

当有人提出“请再写几个”的要求时,高局长会说什么呢?恰恰是这个省略号烘托出高局长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同时也说明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在这里,虽然出现宛若没有结论的空白,其实读者还是可以从前面的情节中找到完整的、合理的答案。

同时,也可以在寻找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微型小说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形式,作者通过各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为读者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其感受阅读的快感,并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1]赵忠山,灰箱:诗的空白结构与功能,[J],学术交流,2008,(01)[2]赵忠山,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结构及其意蕴[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3)[3]赵忠山,诗歌的意象“蒙太奇”手法及其审美空白意蕴[J],作家,2009,(01)(4]凌焕新,微型小说美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