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必背知识点汇总《教育综合知识》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doc](https://img.taocdn.com/s3/m/867f27dc5727a5e9846a6113.png)
2019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同名40353)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同名40353)](https://img.taocdn.com/s3/m/9e9a35bcb9f3f90f77c61b06.png)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e78cab49168884868762d6c3.png)
(涵盖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模块)NO.1 教育学模块: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考点一、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广义的较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3.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报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捉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木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5.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
6.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7.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8.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9.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等。
10.教育手段:指教育话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达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实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标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点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奴隶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3)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3)](https://img.taocdn.com/s3/m/4f42b8b6bceb19e8b8f6bac0.png)
第四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所量规格和标准,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
(1)个人本位论: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主张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考点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活动。
3.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4.美育: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考点三、素质教育的实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考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7974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9.png)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XXX" Detailed Knowledge Points (XXX)I。
XXX1.Pedagogy XXX.2."Xue Ji," writte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d of China。
isthe world's first XXX issues。
which is about three XXX ideas include "not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XXX"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teaching)。
"teachingwithout constraining。
forcing without suppressing。
opening without reaching the limit" (reflecting the XXX)。
and "XXX and learning" (reflecting the teaching law of the unity of teacher-ledand student-centered roles).3."The Great Didactic" by John Amos Comenius in 1632 was the first XXX.4.XXX's "Democracy and n" emphasizes "child-centeredness" and proposes the method of "learning by doing," laying the XXX "XXX."5.XXX's "Thought and Language" tak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teaching.6.XXX's "The Process of XXX.7.XXX's "Advice to XXX" and "XXX" are known as the "living pedagogy" and "XXX."8.XXX: in a broad sense。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d83a3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6.png)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教育综合知识是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子领域。
准备这门科目的复习,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更需要掌握复习的重点和方法。
本文将为广大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教育综合知识》笔记及复习重点,并附上答案,以供参考。
一、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规律及其本质的学问,是一门社会科学。
- 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的性原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意识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过程。
- 教育因材施教原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化发展。
- 教育综合原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
3. 教育学的经典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学:通过刺激与反应的机制来达到教育目的。
-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适应与认知冲突来促进认知发展。
- 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
二、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主要分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2. 发展心理学- 格罗斯发展阶段理论:按照年龄和发展任务将人的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如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 自我认同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我认同。
3. 认知心理学- 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等阶段。
- 元认知能力: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控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4.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
-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理论,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简答题汇总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简答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ad3e7f82cc58bd63186bdfd.png)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必背简答题汇总教育学部分(19年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古代教育的特征(记忆技巧:街道专刻象)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二、近代教育的表现和变化(记忆技巧:公义世法)1.公历教育兴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三、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记忆技巧:全民多现身)1.全民化2.民主化3.多样化4.现代化5.终身化四、教育一次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许慎(宋)在《说文解字》上对教育做了逐字解释。
五、教育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六、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学习在动物和人身上都有)。
七、朱熹爱神话;本能生利西;心房源美梦;凯米爱劳动。
八、中国奴隶爱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中世纪有教会七艺和骑士七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记忆技巧:容发组够龟速;内人解手龟速)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二、教育的经济动能(记忆技巧:牢记科;唠嗑技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记忆技巧:两圈一亩地一内容)四、【2016年小学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口诀:人鱼公主)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记忆技巧:慕容芳)六、【2018年中学简答】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记忆技巧:宣传融创)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记忆技巧:数质结流)八、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记忆技巧:数质结流)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记忆技巧:影响教育三要素;观内数制剂)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十、【2017年中学简答】教育的科技功能(记忆技巧:载体科研;开工再制)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单选题集锦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单选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87dada70376baf1ffc4fad5b.png)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单选题集锦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单选题集锦1. 在创造性思维中( )起着核心作用。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集中思维D. 发散思维2.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
A. 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按优中差教学C.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D. 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3.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 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 要看情况而定4.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B. 自我归因感C. 自我预期感D. 自我效能感5.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 发展智力B. 培养思想道德C. 传授知识D. 发展个性6. 道德教育最终应落实于:( )。
A. 道德认知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 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
A. 感觉B. 注意C. 记忆D. 思维8. 教育法规的要素有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 )三个要素。
A. 法律要件B. 法律法律C. 法律后果D. 法律行为9. 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觉和独立作业的教学是:( )。
A. 复式教育B. 分组教学C. 道尔顿教育D. 个别教学10.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 )。
A. 描述B. 鉴测C. 解释D. 预测11.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 教师、学生、教学策略B. 教师、学生、课堂情境C. 教师、教学设备、学生D. 教师、学生、纪律12.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是:( )。
A. 愉快教学法B. 尝试教学法C. 情境教学法D. 成功教学法13. 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主,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是:( )。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高频考点精心汇总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高频考点精心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8199e54ec3a87c24028c4e3.png)
”2019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历年高频考点精心汇总(师出教育,我们用心培育教师)1.简述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程序教学的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自定步调原则;(4)及时反馈原则;(5)低错误 率原则。
2.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有:(1)问题要小而精;(2)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3)要有适 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
3.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1)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 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 “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这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1)发展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一般指普通中小学教育,它是一个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 础。
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2)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参考答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范本模板】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7ab82375022aaea988f0f03.png)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常识性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92、1999。
6。
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珍藏复习版)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珍藏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c89c1590c69ec3d5bb7580.png)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详细知识点(珍藏复习版)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知识点逐章逐节梳理(精华)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知识点逐章逐节梳理(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3c6d1ab6f524ccbff1218480.png)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知识点逐章逐节梳理(精华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到__再到__的过程。
(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近代的__。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5、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也就是指__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以及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
”提出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9、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升学,就业)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化、职业中学__化的趋势。
(职业,普通)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 500题经典知识点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 500题经典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19580beefdc8d376ee327f.png)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精编100多道预测试题1.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2.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ea257a45581b6bd97e19ea19.png)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难点笔记-学校教育制度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难点笔记-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01b1f84a7302768f9939ee.png)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难点笔记(精华收藏版)第二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
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补充:终身教育的特点: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4欧美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Y兴学制)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壬戌学制6.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的二十字方针7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8影响学制的因素和当代学者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发展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主义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9老解放区学制的特点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类型的组织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10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体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58870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4.png)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笔记以及重点(精华版)一、概述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书的重点内容,并提供一份精华版的笔记。
二、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其基本特点包括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3. 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教育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教育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发展。
4.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等。
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具、信息技术等。
三、心理学1. 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等。
了解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 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测量与评估可通过测验、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
应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方法,并遵循专业伦理。
四、教育法律法规1. 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概述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包括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法》等。
教师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和义务。
2. 学校管理法律法规学校管理法律法规包括《学校安全工作规定》、《学校违纪处分规定》等。
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意识,维护学校秩序与安全。
3.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教师应关注学生权益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精华版笔记:1. 教育学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梳理-记忆与认知规律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梳理-记忆与认知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ed9877df5335a8103d22014.png)
教育综合知识梳理-记忆与认知规律记忆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持久性(记忆的保持)准确性(记忆的正确和精确)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记忆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用暂时神经联系来解释记忆。
三、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1、分类:(1)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记忆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及其规律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环节。
规律:(1)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1)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
2)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2)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1)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较好的保持,使记忆内容简洁、概括和合理。
2)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
2、遗忘及其规律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
![安徽教师考编教宗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3dc5ba66294dd88d0d26b58.png)
【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着:(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着;(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着;(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①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2)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①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部分总结资料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部分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866452a580216fc700afdfd.png)
(三)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2.教师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法律地位:(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经济地位)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职业声望)教师的职业声望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教师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直接相关。
权力: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理自由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
(1)遵纪守法的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5)保护学生的义务;(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2012(2)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3.学生权利保护(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权力:平等的受教育权;享有教育资源权;获取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与诉讼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义务:接受教育,遵纪守法;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四)新课程理论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背景:时代的变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价值观念得到改变;信息爆炸目标:是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主义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2)
![安徽教师招考教育综合知识考点大集锦 (2)](https://img.taocdn.com/s3/m/e47a71f75fbfc77da269b1c0.png)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一、教育与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考点二、教育与政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对教育领导权和享受权的制约;(2)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3)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的政治功能:(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2)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3)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4)促进政治民主。
考点三、教育与社会文化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3)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文化;(2)教能传播文化;(3)教育选择文化;(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考点四、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人口的质量制约教育的质量;(2)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考点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2.表现形式:(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一、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1.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遗传决定论等,一般强调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必背知识点汇总《教育综合知识》【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2、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3、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4、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5、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6、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7、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8、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0、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1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1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必背知识点汇总《教育综合知识》(2)1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16、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7、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9、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2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3、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24、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一)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4、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7、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8、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9、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0、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答: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
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
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
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2、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5、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16、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