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
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
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是孔子死后, 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 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 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 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 又名叔梁纥, 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 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 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 父亲就死了, 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 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见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 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听从。
他所说的“礼”, 是一种政治秩序, 他所说的“仁”, 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当然, 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乱担心的春秋时代, 诸侯为了争霸, 是讲究实力, 着眼于利的, 所以未能接受孔子“仁”的政治主见, 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 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 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 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 孔子去世, 享年73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 编成《论语》一书, 共20篇, 计492节, 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 其中保存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 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说, 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启程, 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所以他主见“为政以德”, 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因此, 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 其核心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 周礼最重要的原那么是尊尊与亲亲。
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阅读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F面为大家整理了,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500字》:《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二才”。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
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
”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
”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精品8篇)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精品8篇)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篇1《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之一,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等观点,强调了人要有爱心、要有道德、要遵守礼仪。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观点。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和热爱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要思考、探索,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论语》中有些观点比较抽象,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
此外,《论语》中也有一些观点存在争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思考、探索,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论语》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认识到了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论语》中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学习、探索,以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思考、探索,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读书笔记摘抄《论语》篇2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
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
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
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
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初读此文,颇有疑。
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重读这段话,甘似饴。
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篇《论语》在其成书后即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
以下是我想与大家共享的是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盼望能对大家有协助!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一: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
在略读了论语后我好像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见仁,在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日的《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作文网小学我们从小承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情愿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那么,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亲密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丢失原那么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全部人的过失。
《论语》告知我们,要本着同等和理性的看法去敬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行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许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果不志向,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
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书笔记6篇
《论语》读书笔记6篇《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论语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论语》读书笔记1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
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
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
《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
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
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就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外国人。
“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才。
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悠久历史呢?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9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思考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能够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十分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思考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思考两次就能够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思考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就应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但是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剩余了。
这种状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但是还就应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8篇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人们提炼出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朽木不可雕也。
这句话常常是用来批那些没有潜力、不懂道理或不可教化的人。
这么说来,宰予就成了一段不可雕的朽木。
可是,宰予是孔子门徒中很有天赋的人,学习悟性很高,也很刻苦。
自然,“朽木不可雕也”这句文中带刺的骂人话就不该加在他身上。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句话的原意是:“腐烂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
”看到这里,似乎孔子对宰予的怒气已经促使他抛开作为君子刻守的礼仪,开始拄杖大骂了。
于是,很多人就由此得出一句出自圣贤之口的辱人之言,断章取义,遗落了后面半句话:“于予与何诛?”这句的意思是“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由此可见,孔子其实是在拄杖叹息。
原来,宰予虽然是一块学习的好料子,而且勤奋上进,颇入孔子法眼,但是天不作美,他的身体却十分的虚弱,时常生病。
我想,身体孱弱的宰予在白天学得太累了睡上一觉,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事。
孔子不是在叹息宰于做为读书人白天睡大觉的表面现象,而是在感叹宰予身体状态之差,承受不起他奋起学习的决心。
他是为学生的身体担心啊!孔子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看一个人,我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下他的行为。
这种情况,我是经过宰予的事情以后改变的。
”孔子之所以能够门徒三千人,培养出七十二位圣贤,就是基于他对于人的天赋与人的身体是很清楚,而对每一个学生又是有教无类的缘故。
但是,现在的人们在文绉绉地骂着:“朽木不可雕也”时,又有几人想到这一层?由此可见,孔子是个很体谅学生的老师。
我们应该学习。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2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范文关于《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
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论语读书笔记(精选4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读过《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益无穷,不但知道人生道理,还亲近,也让我孟子知道的更加深入大量。
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20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20篇)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四书五经《论语》阅读笔记以下是对每个人的总结。
四书五经是《论语》阅读笔记。
让我们看看。
我希望我能帮助你。
四书五经《论语》阅读笔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论语》阅读笔记2500字”: 《论语》中国人对变化很挑剔。
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最终达到“神在天上,神在地上”的状态。
“上帝在天堂,神圣在人间”这六个字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它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飞翔,而不会损害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规则和障碍。
他也有能力脚踏实地,扩展自己在地球上的行为。
只有理想却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家,而不是理想主义者。
只有土地却没有天空的人是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我们的天地。
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相同。
天、地、人也被称为“三才”。
只有当一天的空气和地球凝结在一个人的心中,它才能如此强大。
《论语》的精髓在于将天地精华融入人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使人的力量变得无比强大。
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天地赋予我们的力量。
孔子的态度很平和,但他的心很严肃。
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特别关注自己信仰的人。
四书五经《论语》阅读笔记他的学生自贡问,如果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和政治稳定,它需要哪一个?孔子回答说,只有3336名士兵有足够的食物,人们相信这一点。
首先,为了使国家机器强大,它必须有足够的军队来保证它。
第二,必须有足够的食物,这样人们才能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
第三,人们应该对国家有信心。
学生说三个太多了。
如果必须移除一个,你会说先移除吗?孔子说:“参军”我们不想要这种武力保护。
自贡又问,如果你想删除另一个,你想删除哪一个?孔子非常严肃地告诉他:“吃”。
我们宁愿不吃东西。
然后他说: '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人们没有信仰,也不站起来。
"没有食物,只有死亡。
自古以来谁没有死过?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最可怕的是人民在对国家失去信心后的崩溃和松懈。
内心真正的和平感和对政权的认可来自信仰。
论语的读书笔记笔记(精品7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笔记(精品7篇)论语的读书笔记笔记篇1《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
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
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
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
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
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
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
”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
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均出自此书。
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这句话。
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
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
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
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
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
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论语》读书笔记(原创5篇)
《论语》读书笔记(原创5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这次我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论语》的篇章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即爱人、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的社会。
这一思想贯穿于整部《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政治理想。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且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断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价值。
除了“仁”的思想,《论语》中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如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
这些问题的探讨,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深刻思考。
读完《论语》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论语》中的思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我们在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一部言行录。
这本书以孔子的言行为中心,围绕孔子教诲学生的言论和治学精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篇3《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2500字》:
《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
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
”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
”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
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
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
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
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
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
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
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
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上文就是,四书五经《论语》读书笔记,你了解了吗?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狼图腾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