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直通车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破琴绝弦的“绝”和下面()中的“绝”意思相近(填序号)A.绝句B.绝妙C.绝技D.断绝2.伯牙“终身不复鼓”,是因为()(填序号)A.他觉得世界上没有配得上听他弹琴的人了。
B.他太伤心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C.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了。
D.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3.这篇文言文,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
课内阅读:阅读古文,完成习题。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4.原文“ ”处应该填()A.未闻孔雀是君子家禽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请在文中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6.请解释下列字句意思。
(1)乃:__________________(2)示:__________________(3)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A.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直接指出孔君平的错误。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8.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精选10篇)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精选10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1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1)遽契其舟()(2)求剑若此()(3)不亦惑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
我会对他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不应该墨守成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立刻、匆忙(2)像这样(3)迷惑、糊涂。
2.(1)这是我剑掉下水的地方;(2)船停了,从刚才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3.前一横线可填: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后一横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符合要求,意对即可)《刻舟求剑》阅读答案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小题1】划分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字。
(3分)涉()契()惑()【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
(2分)是吾剑之所从坠【小题4】为何“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对你有何启示?(4分)参考答案【小题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小题1】渡过;雕刻;迷惑,糊涂。
【小题1】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湘教版2022年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湘教版2022年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③遽____________ ④求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节选)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②。
宅边有五柳树,因③以为号焉。
闲静④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⑤,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⑦知其如此⑧,或⑨置酒⑩而招之。
(注释)①何许:什么地方。
②姓字:古人有姓、名和表字。
③因:因此,因而。
④闲静:安静,没有什么欲望。
⑤甚解:刻意求深的意思。
⑥嗜酒:非常爱好喝酒。
⑦亲旧:亲戚朋友。
⑧如此:指喜欢喝酒而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⑨或:有时。
⑩置酒:准备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________(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2]请你说出五柳先生的名号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请你简述他的几个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辅导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涉:者:其:自:坠:于:遽:契:是:[2]写出句子的意思:遽(jù)契(qì)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 ②忘操之______________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 ④宁信度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犬子》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
凡诸百事,均不使为。
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需人料理。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字音读音履:lǚ边音, 第三声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注释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度duó: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 置:放置,搁在;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之:到……去,往操: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曰: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试题二 1.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答案: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遽--急忙,立即,匆忙; 契--用刀雕刻;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止:动词,停止; 者--……的地方行:前进; .求--寻找; 若--像; 亦:也;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之意: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一、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涉②遽③是④求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试题二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试题一、、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3.⑴ A、C ⑵ 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二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①坠zhuì②遽jù③契qì3、①渡江②这儿③急忙④寻求4、①涉江者②代“舟”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三、1 ①自:从; 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3 记述;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三、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 \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然:这样; 思:想; 也:的;试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诲二人奕鸿鹄将至7.用“∕”划分朗读节奏;使奕秋诲二人奕8.解释加点的字;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 6.huì;hú; 7.使奕秋∕诲二人奕; 8.擅长;只、单;弓箭;共同;9.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0.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四、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试题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3、翻译句子①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②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答案——1: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五、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 坐:因为;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编辑本段解释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二、1 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
《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刻舟求剑》文言文解析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
坠:落下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辨析“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刻舟求剑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与“刻舟求剑”的寓意最为接近?A. 画蛇添足B. 对牛弹琴C. 买椟还珠D. 掩耳盗铃2. 下列哪位古代人物与“刻舟求剑”的故事有关?A. 孔子B. 孟子C. 庄子D. 列子3. 下列哪个成语与“刻舟求剑”的情境最为相似?A. 班门弄斧B. 杯弓蛇影C. 井底之蛙D. 画龙点睛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刻舟求剑”故事中的角色?A. 楚人B. 舟夫C. 剑客D. 水手5.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刻舟求剑”故事中的地点?A. 江边B. 山顶C. 河畔D. 湖心二、填空题1.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______》。
2. 故事中的楚人将剑掉入______。
3. 楚人刻舟求剑的行为,体现了他______。
4. 舟夫劝阻楚人时说:“______。
”5. 故事告诉我们,要______。
三、判断题1. “刻舟求剑”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2. 楚人刻舟求剑的行为是正确的。
()3. 舟夫最终帮助楚人找到了剑。
()4. “刻舟求剑”的寓意是做事要灵活变通。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墨守成规。
()四、简答题1. 简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梗概。
2. 分析“刻舟求剑”故事中楚人的行为。
3. “刻舟求剑”的寓意是什么?4. 如何将“刻舟求剑”的寓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五、论述题1. 结合“刻舟求剑”的故事,谈谈你对“墨守成规”这一现象的看法。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刻舟求剑”的错误?六、应用题1. 请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类似于“刻舟求剑”?2.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楚人,你会如何处理剑掉入江中的情况?七、翻译题1. 将“刻舟求剑”的故事翻译成英文。
2. 将“刻舟求剑”的寓意翻译成法文。
八、扩展题1. 如果将“刻舟求剑”的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会如何构思剧情?2. 如果将“刻舟求剑”的故事改编成一部话剧,你会如何设计舞台布景?九、案例分析题1. 分析“刻舟求剑”故事中,楚人、舟夫和剑客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卷一、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
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
1.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
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
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3.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古诗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忠、万、云、安①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苏轼《东坡全集》)【注释】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②浣衣:洗衣服。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意:估计,推断。
⑤被:施加。
4.对“虎熟视久之”的“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成熟B.熟悉C.仔细D.深:酣5.对文中画线句子“二小儿戏沙上自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孩老二嬉戏在沙滩上,且神情不紧张。
B.两个小孩玩沙很开心,胆子很大。
C.两个小孩还是神情如常的在沙滩上嬉戏玩耍D.排行第二的小孩游戏在沙滩上,胆子很大。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之”指的是老虎()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B.虎熟视久之C.虎之食人D.而不惧之人7.苏轼借这篇文言文,要赞赏的勇气是()A.勇往直前B.无知者无畏C.敢作敢为D.初生牛犊不怕虎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部编版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2)入水求之(_________)[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并答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__ 信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刻舟求剑文言文]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文言文]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篇(一):《刻舟求剑》原文赏析刻舟求剑/ 楚人涉江先秦:佚名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及注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者:。
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
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剑篇(二):《刻舟求剑》扩写《刻舟求剑》扩写一只小船载着人们驶向远方,船中有一位楚国人,名叫“针如箭”.他长得又瘦又高,真像一根豆芽。
幼时记趣文言文
幼时记趣文言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幼时记趣古文总结篇二: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选读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19分)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3)从其所契者()(4)席上啖菱()..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人自护其短C、置之其坐D、其人自护其短14.翻译句子:(6分)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北土亦有此物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4分)(1)(立刻,匆忙)(2)(迷惑,糊涂)(3)(雕刻)(4)(吃)13(B)(3分)14.(6分)(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2019年刻舟求剑文言文答案-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刻舟求剑文言文答案篇一:《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和课堂作业《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2、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翻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课堂作业一、翻译下列文言句。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2、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翻译: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二、解释加点的文言字词。
1、遽契其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篇二:初一上文言文两篇练习及答案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20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2分)(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足()..(5)吾忘持度()(6)及反()..(7)至之市()()(8)市罢()...(9)遂不得履()(10)试之以足()(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021年六年级秋季学期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题型
2021年六年级秋季学期语文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全能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涉江(___________)不亦惑乎(____________)[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③下帷绝编④,迨⑤国能倍诵⑥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⑦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赠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患:担忧。
③独:独自。
④下帷绝编:这是两个勤学的故事。
“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绝编”即孔子的“韦编三绝”。
⑤迫(dài):到;等到。
⑥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⑦咏:吟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或中夜不寝时或:____________(2)众兄弟既成诵既:___________(3)迨能信诵乃止乃:__________(4)温公尝言尝:___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众兄弟既已成诵书不可不成诵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C.迨能倍诵乃止乃终身不忘也D.咏其文、思其义思而不学则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四 刻舟求剑有答案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入水中,他赶紧在般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般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嘛!
阅读导航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要善于变通。
文言文(四)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②舟中坠③于水,遽④契⑤(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⑥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⑦惑⑧乎⑨!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涉:跋涉,这里指渡过江河的意思。②自:从。③坠:掉,落。④遽:立刻,急忙,马上。⑤契:动词,用刀刻。⑥所:……的地方,表处所。⑦亦:也。⑧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不理解的意思。⑨乎:呢、嘛、吗,语气词。
文言知识
古时候,人们常用“吾”“余”“予”“孤”等词来表示“我”。如本文中“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吾”中的“吾”。特殊的自谦词还有:鄙人、敝、在下、仆、下愚……表女性特殊词有:妾、臣妾、奴、奴家……
尝试小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⑵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
⑶舟已行矣行:走
⑷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此:像这样
2.分别指出下面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代掉了剑的那个人。)
⑵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掉了剑的那个人。)(代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⑵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们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嘛!
4.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事例来。
沪教版2022年四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2022年四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2)入水求之(_________)[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析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尝:_______ (2)竞走:_______(3)唯:_______ (4)信然: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共10篇)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共10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一): 刻舟求剑的答案剑仍然在水中,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的去思考刻舟求剑阅读答案(二):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加点其字)()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加点其字)() 3.翻译下面一句话.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2.①涉江者②舟(个人存疑,3.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4.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刻舟求剑阅读答案(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八): 读了《刻舟求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刻舟求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刻舟求剑阅读答案(九): 刻舟求剑的故事和含义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成语应用1.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2.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一定要改变思想,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要淘汰..编辑本段成语典故原文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 察今》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十): 刻舟求剑的主要内容1、故事内容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给大家整理了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词,船]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结构助词,的]所从坠。
舟止,从其[代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