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E=mc2
狭义相对论(1905年提出)
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不是绝对的(即固定不变的)。 爱因斯坦指出,随着物体(观察者所见到的)线性运动速 度的加快,时间会变慢。使用同步原子钟已证实了这个结 论的正确性,将一个钟表留在地面上,而携带另一个以很 快速度移动(如在喷气式飞机上),随后进行比较,静止 的钟表总比另一个稍微快一点。
质量和能量 爱因斯坦从他的狭义相对论中推导出等式E=MC2(这 里E是能量,M是质量,C是恒定的光速),他用这个等 式解释了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现在认为,质量和能量是 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式,称为质能。例如,如果一个物体 的能量减少了一定量E,则它的质量也减少等于MC2的量, 然而,质能不会消失,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被释放,它叫 辐射能量。
Leabharlann Baidu
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 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分别于1905年和1915年, 提出了狭义相 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重新诠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修正 了牛顿力学,取代了传统的万有引力理论,使物理理论的预测更为精确。 爱因斯坦和牛顿是物理史上并列的巨人。 1905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也是物理史上的神奇年。爱因斯坦的超人智 慧迸出了耀眼的光芒。以26岁的年龄,在没有其它学术联系的情况下, 一年内发表了三篇震撼物理学界的论文:光的量子说(解释光电效应)、 布朗运动(证明分子的存在)和狭义相对论(修正了牛顿力学)。其后 的几年内,爱因斯坦从一名没没无名的青年学子,一跃而为国际上知名 的学者。欧洲各著名大学争相礼聘。1912年,爱因斯坦很高兴回到苏黎 世的母校任教,但不久后,他在德国科学界的力邀下,前往柏林威廉皇 帝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 万古愁!
广义相对论(1915年提出)
1915年,出生于德国的美籍科学家阿尔伯特· 爱因 斯坦(1879──1955)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解释了 引力作用和加速度作用没有差别的原因。他还解释了引 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 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 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 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
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 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 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 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 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 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萧邦《幻想即兴曲》
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 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巴赫《爱的协奏曲》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 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 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 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 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 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 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 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 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 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 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 意图。
音乐: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 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 学创 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 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 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 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 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 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 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 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 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 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
课文是怎样来展示爱因斯坦与他的艺术世界的?
思考,讨论: (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 (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 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 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 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 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
• 1915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一篇惊世的名作--广义相 对论,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对于物理学的理 论发展和对宇宙现象的认识,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1921年,爱因斯坦以解释光电效应的光子说,获得诺 贝尔物理奖,成为世界性家喻户晓的名人。这时德国 的纳粹党兴起,反犹太活动四处蔓延,爱因斯坦极感 不安,憎恶当时盛行的军国主义气氛。 1933年,希特勒掌握政权,迫害犹太人,这时爱因 斯坦正在美国访问,为逃避希特勒的悬赏暗杀,他定 居在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高等学术研究所的教授。因 为担心德国纳粹政府抢先造出原子弹,为祸世界, 1939年,爱因斯坦应美国一些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的 请求,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集合科学界的力 量,发展原子弹。这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