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经济因素:工业化和商业化
-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婚姻家庭观念
- 政治因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促进
-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紧张
5.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和阶段
知识点梳理
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文化活动、明确的功能分区、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等特征。
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
-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
2. 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进行城市问题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城市化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简短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城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城市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城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性和重要性。
2.1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
课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2课时教案编号010 备课人徐进芬使用时间2012-03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2.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概括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的表现和特点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利用文字材料、数据、图表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和表现及主要标志。
2.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城市化的新特点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过程【承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地理学中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城市化。
下面我们就以腾冲为例一起来学习一下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P33页找出城市化的概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板书)1、城市化概念(板书):一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二是农村地转化为城市地区,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讲解】我们学校及周边地区在2003年以前还一片耕地,随着腾冲县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加快,原来的耕地慢慢就被学校、住宅区所取代了,这个地区就由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这里的的人们也就不在从事从农业生产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或去工厂工作或经商、从事旅游服务等。
这就是所谓的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承转】那么衡量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呢?2、城市化的三个表现(板书)(学生回答)略【讲述】在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表现。
在这些表现中,我们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不用城市总人口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呢?例如:十年前一个地区它的城市人口有10万,总人口100万;十年后,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这一时期的总人口为300万,我们能说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吗?显然不行,所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不用城市总人口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更加科学一些。
现代市政学(第五版)第2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新的政治环境: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 新的发展形态:新技术和“新经济”相互促进 新的发展动力:资源更新与创新驱动 新的管理思潮:新管理与新治理崛起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的内涵与功 能 2.1.1多元视角下 的城市 2.1.2城市的含义 与特征 2.1.3城市的类型 和功能 2.1.4我国的城市 设置 2.2城市历史演进与 城市化 2.2.1城市的形成 与发展 2.2.2城市化的动 力 2.2.3城市化的进 展 2.3我国的城市化发 展战略 2.3.1我国城市化 的历史进程 2.3.2我国城市化 的特点与推进原则 2.3.3推进可持续 的新型城镇化
2、城市的功能
城市功能也叫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 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一般功能
主导功能
特殊功能
综合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第2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3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3.1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发展
1949~1957 年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61~1965 年 城市化调整阶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
城市化
水平
目前速度
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 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课前预习: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01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当 数量的产业工人,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堡 的中心地位。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1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16Biblioteka 五、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七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18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大、 广州
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 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赌
特殊性质的城市 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2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第一章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 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 – 城市问题的综合性。 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 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 局部或某一个层面 – 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 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 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 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 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时期
(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 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 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 三 1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 的理论和实践 •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3.
古代城市发展的方式
a.有机生长方式 b.规划建设方式
(二)
近代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城市的诞生
二
1
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十分丰富,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生活方 式\城市文化等.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 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 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劳动.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 ———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七)中国城市化过程特点
1.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 模有了很大发展; 2.城市化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目前的 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3.城市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 家少见的; 4.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 胀的现象; 5.城镇化不是伴随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 对立展开的,而是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 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本质特 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01
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0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利用文字材料、数据、图表的分析问题能力。
03
教学目标:
城市起源的因素有哪些?(P31-32第一段)
01.
世界城市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原因、特点?(P32)
01
资料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海口市的发展?
02
[资料一]: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进程一 般要经历 和时期: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而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超过发达国家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
2.5%
13.3%
28%
41%
50%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吗?
01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城市化问题严重
02
有的不适应。有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03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教学设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荣成市第一中学邹晓玲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为“运用有关资料”,认知标准为“概括”与“解释”,内容标准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表达,可断定学生应达到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而城市化的定义、表现与意义等基础知识则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前提知识。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如何逐渐向城市移动。
由于是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较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该标准要求教学活动应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对象。
体现于学生能运用资料进行概括,教师的教学也是最好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
同时,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部分,适时运用生活实例、新闻热点等,理论联系实际,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最终归结至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与理解。
(二)教材分析目前使用的四个版本高中教材,对于课标的阐释均较为细致到位,但内容要点有所不同(见下表)。
表不同版本教材“城市化”内容要点人教版教材对“城市化”一节的处理,追求主线知识的延续,脉络清晰,而与其他版本教材存在差异;鲁教版对于城市起源知识的叙述,以及湘教版对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详陈并阐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关系等,给一线地理教师以很好的素材补充与启示。
但四版教材均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地陈述,满足了新课标于此的诉求。
鲁教版教材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城市起源入手,简要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利用较为丰富的图文资料重点探讨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及其特点”,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案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8期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基本前提)2)社会分工的出现时间特点原因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大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3.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分布: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中美洲等地区。
原因: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使农耕业得到极大发展,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二、城市化1、定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因: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产业缓慢发展阶段低于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第一产业比重大加速阶段高于30%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高中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1、图表、图片展示法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量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
2 .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知识窗)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8页/共21页
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所处阶 段
发展 城市人口 水平 比重
结果
发达国家 成熟阶
段
发展中国 家 加速阶段
高
大
低
小
第9页/共21页
出现郊区化 和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快, 城市问题突 出
例证1 (p25)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
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第中19页/共D2.1页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练习3 (p28)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第18页/共21页
例证3 (p28)
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 回答(1)~(2)题。
(1)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பைடு நூலகம்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
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
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临沭一中李宝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城市的发展历程
(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图表信息的分析,初步学习运用地理
图表来获取和表达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农业活动→ 非农业活动人口城市化
地域城市化
生产活动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90
80
70
6050
40
3020
10城市人口比重%
时间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阶段
成熟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三阶段
我国:43.9%
全球夜晚灯光
1.说出图中灯光最亮的三个区域。
结合课本中图2-1-5说明其原因。
2.说出灯光明亮的主要区域与灯光暗淡的大洲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
化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
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发展
中国
家的
城乡
移民
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
对
地
理
环境
的
影
响
概念表现标志特点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讲义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讲义一、城市发展的历程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最初的简单聚居地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而存在。
例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和底比斯,它们是法老统治的核心区域,拥有宏伟的宫殿和神庙。
古希腊的雅典则以其民主政治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成为了当时欧洲文明的重要中心。
随着贸易的兴起,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活动,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工厂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英国的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城市成为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据点,工厂烟囱林立,铁路交通繁忙。
进入 20 世纪,城市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些城市成为了金融中心,如纽约和伦敦;一些城市则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如旧金山的硅谷。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二、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的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转变,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社会文化的变迁,城市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三、城市化的驱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的核心力量。
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前往城市工作。
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城市的人口聚集和市场需求。
社会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吸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迁移到城市。
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影响。
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都会引导人口和资源的流动。
技术进步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1)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2)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解析:(1)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简要介绍了城市的发展,教材从三个历史阶段的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等方面作了对比说明。
(2)“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教材首先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讲述了城市化的标志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解析(1)城市起源是为讲述城市化知识作铺垫,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个概括的认识即可。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中可以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三、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对城市兴起必须具备的条件会有一定的理解困难,教师可通过一些实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首先认识聚落的形成和类型→再讲述城市的特点→进一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问题1、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问题2、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课件(2)
印度到处充斥著都市贫民窟,无地的贫民飘移到孟买、加尔各答和 马德拉斯,过著最穷困的日子。
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城市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迅猛增长
2、“城市病”
市中心人口过度密集
住房紧张、绿地减少
交通拥堵 地价昂贵
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内城衰退、犯罪率高等
10.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e B.a-c-d-b C.d-b-e-a D.e-d-b-a
11.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1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中期:市中心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城 市化推进迅速。
早期: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Hale Waihona Puke 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域差异 中国城市化运动 城市对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化趋势
运用材料,概 括城市化过程 和特点
解释城市 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 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 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 方面:人口城市化和 地域城市化
7 .芝加哥(美国) 8 .莫斯科(前苏联) 9 .加尔各答(印度) 10.洛杉矶(美国)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选择及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该教材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城市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对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4)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情境来引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城市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并要求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5. 总结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撰写一篇短文。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丁兆慧莘县第一中学2014年4月20日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分析】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
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城市的发展历程
(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教材图表信息的分析,初步学习运用地理图表来获取和表达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如:实事求是、辨证法、理论联系实际等)
(3)坚持人地关系理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自从自然孕育了我们人类以来,人类就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人们总喜欢群居在一起,直到现在,这一特性仍未改变。
人
类聚居的地方,无外乎两种,要不就在农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村庄),要
不就在城市。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的同学是农村的多,还是城市同学的多
呢?那么,那么到底是居住在农村好呢,还是在城市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过渡】除了以上优点以外,与村庄相比,城市还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请看世界著名大城市的图片:两幅纽约照片,得出结论:与农村相比,城市规模较大,高楼大厦
很多;两幅上海图片,直接结论:人口集中,商业发达。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向往的——城市
【板书】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阅读:“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部分的内容
思考:1.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形成的条件)?
2.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那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回答:1.城市的起源
(1)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的出现
b.社会分工:________和农业分离,______出现
c.社会组织机构出现
(2)起源地:(图2-1-2)
2.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回答: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评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农民买户口的现象?
梳理知识体系:
1.城市化:a.概念:
b.标志:(图2-1-1)
c.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的必然结果,二者必须相适应
学生交流:阅读图(2-1-4、2-1-5、2-1-6)同桌分享:你从图中获取了那些有关城市化特点的信息
点拨:
2.城市化的特点:a.进程:
b.数量和规模:
c.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活动”要求
探究|: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让大家共同参谋参谋.(多鼓励)
点拨: (1)对乡村:耕地、水资源等
(2)对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等
拓展:看着学校前面这轰轰烈烈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
【总结与思想启迪】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实施节约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定要积极投身到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潮中去!
【课堂巩固】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D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人口数量的增加
C.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
D.劳动分工促进城市的出现
2.如果你是一个大城市的市长,那么你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转移部分人口,吸纳高素质人才
B.建立立体交通道路系统,增加私人汽车数量
C.将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一律清除出本市区以外,加强园林绿地建设
D.控制人口增长,规划建设大量高档次住宅,建设高大稠密的住宅楼
3.某城镇最小风频风向为西南,计划在这里建一座化工厂,从减少烟尘废气污染角度考虑,比较合理的布局是()
A.建在城镇的西北郊
B.建在城镇的东北郊
C.建在城镇的西南郊
D.建在城内
4.读“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解答:
(1)在经济特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___________,直辖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__________.
(2)北方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__________,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南方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__________,其首要污染物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
(3)与其他直辖市相比,表中数据表明上海空气质量良好,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不定项)
A.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B.优化道路设计,保持车辆通畅
C.整治苏州河,减少污水排放
D.实行垃圾分类,化废为宝综合利用
E.市区禁止汽车鸣号,控制噪音
F.使用无铅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动车
G..市郊农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H.加强环境管理,公布空气质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