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说课稿

合集下载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褶皱山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知名山脉,它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山脉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褶皱山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山脉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1)褶皱山的地理特征介绍褶皱山的位置、海拔高度、山势起伏等地理特征,让学生对山脉的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褶皱山的形成原因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挤压和构造变形等地质过程,让学生了解山脉形成的基本原理。

(3)褶皱山的生态环境介绍褶皱山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等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山脉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前往附近的山脉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

4. 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在实地观察中所获得的数据和发现,通过图片、报告等形式呈现。

5. 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对褶皱山的学习和实地观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感知能力。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 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和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反应。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对地球地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 褶皱山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实物模型、教学视频;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地理工具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褶皱山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样的山吗?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探究褶皱山的形成过程(15分钟)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视频中包括地壳运动、板块碰撞、岩石变形等内容。

教师可以适时暂停视频,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褶皱山的特点(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褶皱山的特点,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褶皱山的形状、高度、长度等特点。

4. 教师讲解褶皱山对地球地貌的影响(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学PPT,向学生讲解褶皱山对地球地貌的影响,包括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山脉和河流等。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示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学生自主探究(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工具书和课本,自主探究褶皱山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并总结出褶皱山的分布规律。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合作,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学生展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提供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褶皱山的实际情况;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究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3.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模拟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3. 学生的探究报告和总结。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

2. 掌握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地壳运动对褶皱山形成的作用。

2. 分析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地理教材。

3. 图片和视频资源。

4. 实物模型或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褶皱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褶皱山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褶皱山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材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内容:1. 褶皱山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而形成的,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折叠导致地壳形成褶皱。

2. 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起伏、地势陡峭、地形复杂等。

Step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褶皱山的实物模型或示意图,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褶皱山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如:1. 褶皱山的地形陡峭,给交通和人类活动带来了困难。

2. 褶皱山的山脉起伏,使得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和人类生活。

Step 4 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褶皱山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该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Step 5 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褶皱山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身边的褶皱山。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探讨褶皱山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地球演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并掌握褶皱山的特征及其对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意义。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类,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和分析褶皱山的特征,运用地质学的方法进行地质解释。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质演化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类。

2. 教学难点: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等。

2. 教学素材:地球地质演化的相关图片、视频、地质标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地球地质演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褶皱山的好奇心。

2. 学习褶皱山的形成原因(15分钟)通过PPT展示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压缩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褶皱山的存在?为什么褶皱山多集中在板块边界地区?3. 学习褶皱山的特征和分类(20分钟)通过展示褶皱山的特征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褶皱山。

引导学生发现褶皱山的共同特征,如山脉褶皱、断层等,并介绍不同类型的褶皱山,如褶皱山脉、褶皱岭等。

4. 学习褶皱山的形成过程(30分钟)通过PPT展示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应力的作用、岩石变形和褶皱的形成等。

引导学生分析褶皱山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类型褶皱山的形成机制。

5. 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选择一个附近有褶皱山的地区,带领学生观察褶皱山的特征,并进行实验,模拟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褶皱山形成原理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类,并强调褶皱山对地球地质演化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地质演化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标题:褶皱山说课稿一、引言褶皱山是一坐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山脉,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次说课将介绍褶皱山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褶皱山的魅力。

二、褶皱山的地理位置褶皱山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3°30′至24°30′,东经101°30′至103°30′之间。

它东邻昆明市,西接缅甸,南界越南,北靠滇池。

褶皱山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

三、褶皱山的地质构造褶皱山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属于古老的构造山区。

它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片麻岩、片岩、砂岩、页岩等。

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许多断裂和褶皱,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四、褶皱山的地貌特征褶皱山地貌多样,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峡谷、溶洞等。

山地地貌是褶皱山的主要地貌类型,山峰峻岭起伏,峰峦叠嶂,给人一种壮丽的景观感受。

丘陵地貌则主要分布在山地之间,起伏较小,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褶皱山还拥有许多深刻的峡谷和神奇的溶洞,给人们带来了探险和遨游的乐趣。

五、褶皱山的气候条件褶皱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5℃摆布,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

由于地形复杂,褶皱山的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山脉高度不同的地区气温和降水量也有所差异。

六、褶皱山的生态环境褶皱山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山区植被丰富多样,有森林、草甸、湿地等多种类型。

褶皱山还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头叶猴等。

此外,褶皱山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等。

七、总结褶皱山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山脉,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分析褶皱山对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地质图册等。

2. 教学素材: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相关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案例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座位布置以及投影仪和幻灯片的设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样的山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山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介绍褶皱山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地质特征。

重点讲解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所导致的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地质图册展示不同地区的褶皱山案例。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几个褶皱山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该褶皱山对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深化学习(20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褶皱山对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对地质资源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人类社会对褶皱山的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地质学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等。

2. 学生小组间的案例研究成果展示,评价其对褶皱山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褶皱山的文章或制作一份褶皱山的海报,评价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地壳演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壳构造与地貌形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 褶皱山对地壳演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2) 学生分析褶皱山对地壳演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1) 电脑、投影仪;(2) 地理教学PPT。

2. 教学材料:(1) 《地理教材》第三章第二节;(2) 褶皱山的照片和地形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PPT展示一张褶皱山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貌形态吗?它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PPT,简要介绍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 详细讲解褶皱山的特点,包括山脉的形态、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3. 实例分析(20分钟)(1) 通过展示褶皱山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褶皱山的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对地壳演化的影响,例如地壳的抬升、地震的发生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褶皱山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2) 褶皱山对地壳演化有哪些影响?5.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材料,让学生了解其他类型的地貌形态,如火山、断层等,拓宽他们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思维逻辑。

3. 总结归纳能力:评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褶皱山对地壳演化的影响。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质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地质地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掌握褶皱山的分类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褶皱山的形成机制;2.分析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2.教学资源:地质地貌图、褶皱山实景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质地貌的好奇心。

2.知识讲解(15分钟)a.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褶皱山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变形形成的山脉。

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岩石层产生变形,形成褶皱山。

b.褶皱山的特征:褶皱山通常呈弧形或蛇形,山脉起伏较大,山脉之间有明显的褶皱构造。

c.褶皱山的分类:褶皱山可分为对称褶皱山和不对称褶皱山。

对称褶皱山两侧对称,山脉形态相似;不对称褶皱山两侧不对称,山脉形态不一致。

d.褶皱山的重要性:褶皱山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资源和景观资源,对于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褶皱山的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褶皱山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描述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b.褶皱山的分类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c.褶皱山对于地质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5.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加深对褶皱山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作业请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一些褶皱山的实例,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和重要性。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内容准确,语言流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褶皱山地形进行讲解的说课稿。

褶皱山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山地类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分布情况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b) 掌握褶皱山的分布情况;c) 了解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a) 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b) 褶皱山的形成过程;c) 褶皱山的地理特征。

2. 褶皱山的分布情况:a) 世界褶皱山分布情况;b) 中国褶皱山分布情况。

3. 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a) 褶皱山对水资源的影响;b) 褶皱山对土地利用的影响;c) 褶皱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褶皱山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a) 介绍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壳的运动是褶皱山形成的基础;b) 讲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包括挤压、折叠和隆升等过程;c) 详细描述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如山脉的形态、地势起伏等。

3. 分组讨论: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褶皱山的分布情况;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了解该地区的褶皱山分布情况,并进行简要汇报。

4. 实地考察:a) 安排学生进行褶皱山地形的实地考察活动;b)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和记录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并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5. 案例分析:a) 引导学生分析褶皱山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褶皱山的降水分布和水源涵养等;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褶皱山对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理解,以及对其地貌特征的准确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褶皱山的风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对褶皱山的好奇心。

2. 学习褶皱山的形成原因(15分钟)2.1 展示褶皱山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褶皱山的分布情况。

2.2 介绍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以及压力和挤压作用的影响。

2.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褶皱山多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褶皱山的形成与哪些地质作用有关?3. 学习褶皱山的地貌特征(20分钟)3.1 展示褶皱山的典型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褶皱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脉起伏、褶皱纹理等。

3.2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褶皱山的地貌特征,并进行展示。

4. 探究褶皱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褶皱山对人类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4.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褶皱山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如提供水源、提供矿产资源等。

4.3 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5分钟)5.1 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形式,加深对褶皱山的理解。

5.2 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一步了解褶皱山的相关知识,并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问题的回答准确性等。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标题:褶皱山说课稿引言概述:褶皱山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山脉。

褶皱山在地球表面分布广泛,形成的原因复杂,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从褶皱山的定义、形成原因、地质特征、分布情况和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褶皱山的定义1.1 褶皱山是指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重要地质构造。

1.2 褶皱山通常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形成,具有明显的褶皱和断裂特征。

1.3 褶皱山的形成与地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

二、褶皱山的形成原因2.1 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对撞、碰撞等构造运动引起的。

2.2 地壳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变形,进而形成褶皱山。

2.3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地质构造运动不断发生,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形成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褶皱山。

三、褶皱山的地质特征3.1 褶皱山通常具有明显的褶皱结构,褶皱形态各异,有的呈波浪状、有的呈褶皱状。

3.2 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复杂,往往伴有着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

3.3 褶皱山的地质年代较老,通常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的古老地质构造。

四、褶皱山的分布情况4.1 褶皱山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大洲,特殊是在地壳板块边缘和板块交壤处。

4.2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褶皱山。

4.3 褶皱山的分布与地球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地球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五、褶皱山的地质意义5.1 褶皱山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记录,可以匡助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

5.2 褶皱山的形成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对理解地球构造和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5.3 褶皱山的地质特征和分布情况也为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褶皱山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形成原因、地质特征、分布情况和地质意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褶皱山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特征。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褶皱山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地壳构造与地貌学的范畴。

本节课将以褶皱山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b. 掌握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和分类方法;c. 了解褶皱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能力目标:a. 能够分析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并进行比较和归纳;b.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褶皱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c.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获取和整理相关地理信息。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a. 褶皱山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b. 褶皱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难点:a. 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的理解;b. 学生对褶皱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有关褶皱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褶皱山的思考。

2. 知识讲解(20分钟)a. 介绍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的构造和运动。

b. 分类和地理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褶皱山,如褶皱山脉、褶皱岭等,并通过地图和图表等教具展示其地理特征。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学生活动(2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如褶皱山的分类方法、褶皱山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影响等。

b. 地理信息获取:让学生利用地图、互联网等资源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5. 深化拓展(15分钟)a. 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地理学家,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理数据,预测一个地区是否有褶皱山存在,并解释其可能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地质演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难点是让学生分析褶皱山对地质演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相关图片和图表。

2. 教学实物:准备一些地质标本,如岩石样本、褶皱山的剖面图等。

3. 教学媒体: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地理摹拟软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段与褶皱山相关的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褶皱山?它是地球上一种什么样的地貌?它是如何形成的呢?”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首先介绍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然后讲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如山脉的起伏、褶皱的形状等。

3. 视频展示(10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褶皱山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地质变化。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褶皱山对地质演化的影响。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褶皱山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地震活动的影响等。

5. 实地考察(20分钟)安排一次褶皱山的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褶皱山地区,观察褶皱山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实地测量和记录。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仪器和相机等设备,记录褶皱山的高度、坡度、褶皱形状等信息。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对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地观察结果,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对照和验证,加深学生对褶皱山的理解。

7.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地理摹拟软件或者互动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褶皱山的摹拟实验或者探索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褶皱山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褶皱山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貌吗?你们对褶皱山有了解吗?”2. 呈现(15分钟)通过幻灯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征。

重点讲解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褶皱山的影响。

3. 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幅褶皱山的地图和一些相关资料。

让学生观察地图,分析褶皱山的分布规律和地理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的形成和地壳运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些地区有褶皱山,而另一些地区却没有?4. 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褶皱山对人类的影响,如地震、地质灾害等。

5. 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

并强调褶皱山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褶皱山的小短文,或制作一份褶皱山的海报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呈现、探究、讨论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褶皱山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山脉,常常伴随着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山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地球演化和地质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征、分类、分布和意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褶皱山的形成原因1.1 地壳运动: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1.2 地壳应力: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积累导致地壳褶皱。

1.3 岩石变形:地壳运动使得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形成褶皱。

二、褶皱山的特征2.1 褶皱:褶皱山的主要特征是地层的褶皱,表现为波浪状的地层形态。

2.2 断裂:褶皱山常常伴随着地层的断裂,形成断裂带。

2.3 高山地貌:褶皱山通常是高耸的山脉,地势陡峭。

三、褶皱山的分类3.1 折叠山脉:由地层的褶皱形成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3.2 褶皱山脉:由地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的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

3.3 褶皱岭:由地层的褶皱和断裂形成的岭,如太行山脉。

四、褶皱山的分布4.1 亚洲: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4.2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等。

4.3 美洲:安第斯山脉、洛基山脉等。

五、褶皱山的意义5.1 地质演化:褶皱山的形成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过程。

5.2 地质资源:褶皱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5.3 自然环境:褶皱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褶皱山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形成原因、特征、分类、分布和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褶皱山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解析褶皱山的形态特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态特征的解析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地质标本。

2. 教学材料:褶皱山的相关图片、地质学教材、地质学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褶皱山的纪录片或者展示一些褶皱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褶皱山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知识讲解(15分钟)首先,介绍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褶皱山是地壳板块运动和地壳应力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变形的一种形式,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碰撞造山带上。

然后,讲解褶皱山的特点,如山脊的起伏、山体的褶皱形态等。

最后,介绍褶皱山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它们是地球演化的重要证据,可以揭示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褶皱山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褶皱山的形态特征。

同时,提供一些地质标本,让学生亲自触摸和感受褶皱山的纹理和形态,加深他们对褶皱山的理解。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褶皱山的形态特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褶皱山与地质学的关系。

5. 案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发放一份地质学实验报告,让他们阅读并分析其中关于褶皱山的案例。

学生可以借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析案例中褶皱山的形态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褶皱山的理解。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本次说课的主题——褶皱山。

褶皱山是我国的一座著名的自然地理景观,被誉为“地壳的教科书”。

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为大家介绍褶皱山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二、褶皱山的地理位置褶皱山位于我国的XX省,地处XX地区,是该地区的一座重要的地理景观。

它的地理坐标为XX纬度、XX经度。

褶皱山地势较高,海拔约XXX米,属于中等高山地形。

三、褶皱山的地质构造1. 地质背景褶皱山所处的地质背景是XX地区的XX构造带。

这个构造带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而形成的,是褶皱山地质构造的基础。

2. 地质年代褶皱山的地质年代非常久远,形成于XX时期。

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地壳变动,褶皱山的地质年代得以延续至今。

3.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山地形,由于地壳的挤压作用,原本平坦的地层被挤压成波状褶皱。

这种构造形成了褶皱山的独特地貌。

四、褶皱山的地貌特征1. 山脉起伏褶皱山地势起伏较大,山脉连绵起伏,形成了壮丽的山岭景观。

山峰高耸入云,山谷纵横交错,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冲击。

2. 褶皱地层褶皱山的地层呈波状褶皱,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地层。

这些地层有的平行排列,有的交叉纵横,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特征。

3. 河流与峡谷褶皱山地区的河流众多,流经山脉之间的峡谷,形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

河水冲刷着山体,形成了陡峭的峡谷,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感觉。

4. 植被与动物褶皱山地区的植被种类繁多,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草甸以及各种野花野草。

这些植被为褶皱山增添了生机和美丽。

同时,褶皱山也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熊猫、金丝猴等。

五、褶皱山对人类的重要意义1. 科学研究褶皱山是地壳变动的产物,对于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褶皱山的研究,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

2. 生态保护褶皱山地区的丰富植被和珍稀动物需要得到保护。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引言概述:褶皱山是一种地质现象,指的是地壳在地质运动中发生了弯曲和折叠,形成了一系列山脉。

褶皱山不仅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形成原因、地理分布、地质特征和经济价值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褶皱山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背景:1.1 地壳结构:地壳由岩石组成,分为板块和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褶皱山形成的关键。

1.2 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了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进而引发了褶皱山的形成。

1.3 地震活动:褶皱山地区常常伴随地震活动,这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也是褶皱山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形成原因:2.1 板块碰撞:当两个板块以相对的速度碰撞时,由于地壳的脆性,会发生弯曲和折叠,形成褶皱山。

2.2 岩石变形:地壳碰撞时,岩石受到巨大的压力,会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形成了褶皱山的形态。

2.3 岩石的折叠和断裂:褶皱山的形成还伴随着岩石的折叠和断裂,这是地壳变形的结果。

三、地理分布:3.1 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褶皱山脉,位于亚洲,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3.2 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是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结果。

3.3 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是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四、地质特征:4.1 层理:褶皱山脉的岩石层理通常会发生弯曲和折叠,形成明显的层理特征。

4.2 断层:褶皱山脉的形成还伴随着断层的产生,断层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错动。

4.3 高差:褶皱山脉通常具有较大的海拔差异,山脉的高峰和深谷交错分布,形成壮丽的地貌景观。

五、经济价值:5.1 矿产资源:褶皱山脉通常富含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铁等,对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2 水资源:褶皱山脉的高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条件。

5.3 旅游资源:褶皱山脉的壮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

褶皱山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褶皱山是地球地壳构造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也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地壳构造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褶皱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褶皱山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b. 能够分析褶皱山对地壳构造的影响;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褶皱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运用归纳、分析和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c.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貌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褶皱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0分钟)a.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解释,让学生了解褶皱山的基本概念;b. 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挤压等。

2. 褶皱山的地貌特征(15分钟)a.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介绍褶皱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脊、山谷和斜坡等;b.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褶皱山的地貌特征。

3. 褶皱山对地壳构造的影响(15分钟)a. 讲解褶皱山对地壳构造的影响,如地壳的抬升和地震的发生等;b. 引导学生思考褶皱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褶皱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20分钟)a.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褶皱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引导学生分析褶皱山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5. 小组合作与讨论(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对地壳构造的影响;b.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b.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褶皱山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褶皱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3.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褶皱山的相关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褶皱山的形成过程;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褶皱山》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章第一节内外力作用的学习,对第二节的内容也已有所了解。

本节课在开头部分采用了小明外出旅游拍摄的一些褶皱山的照片作为实例导入,并把小明的疑问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显得教学紧凑而有逻辑。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背斜和向斜这两种不同的褶曲形态的对比以及它们的判断,难点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列表分析法比较背斜与向斜两种褶曲形态的不同点,通过毛巾的演示让同学们知道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课本的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出现两种不同形态褶皱的原因。

还有,通过视频的演示,呈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具体过程,加深对成因的理解。

同时,分析法穿插其中,结尾进行归纳总结。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课]
引用小明一家沿途拍摄到的不同山岳景观图片,通过小明的疑惑,引出这节课内容——褶皱山。

现在我们有一个朋友小明,他暑假的时候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游遍了祖国的很多大好河山并拍了好多的照片,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些山岳景观图片。

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都是些什么山吗?对,没错,是褶皱山。

[一、褶皱山]
课堂导入之后,首先给学生解释照片中呈现的褶皱山它们的形成原因。

利用PPT展示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用板块构造学说做出合理解释。

看到这些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小明就疑惑了,这些巧夺天工的山峰都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帮助小明解开这个疑惑。

大家看这幅图,这是科学家们把我们整个地球的岩石圈,岩石圈我们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已经学过了,是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那么把它划分成了六大块,而且在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很多细小的板块。

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我们也学过了地壳是在不停的进行着水平运动,。

如果发生的是背离运动,那么地壳就会张裂成为裂谷或者发育成海洋,如果发生的是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世界上有两大山系,分别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来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以及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来的科迪勒拉山系。

其余的便是一些小的山脉山峰,最小的褶皱山长度只有十几米。

这样就不难理解小明一路上能看到这么多的褶皱山景观了。

[二、褶皱]
解答完褶皱山形成的原因之后,引出褶皱的概念并具体释义何为褶皱山。

利用PPT“什么是褶皱”展示以及毛巾演示,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即为褶皱。

注意强调发生变形的岩层是
连续的。

我们一直叫这些为褶皱山,那么,到底什么是褶皱呢?褶皱的概念如何定义呢?我们来看一下PPT。

我们看这个岩层,越往深处岩层的年龄越老,那么在一种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就像老师手中的毛巾一样,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这就叫褶皱。

请大家注意了,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并没有发生断裂吧?它还是一整条的,看毛巾并没有断吧?说明褶皱是一系列的,原始状态下岩层的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三、褶曲以及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课本自己演示褶皱,导出褶曲的概念启发大家发现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

(重点释义)
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学生讨论填写,此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强调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

我们请同学们自己拿着手中的课本模拟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注意到褶皱这个弯曲就叫褶曲,那么大家在演示的时候有几种方法呢?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褶曲是既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是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现在我们就这两种不同的形态来对比一下。

从外表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

我们之前说了,岩层根据形成年代有新老之分,那么我们看看背斜跟向斜之间在岩层新老的分布上又有何不同。

来,我们首先在73页的褶曲示意图上划上一条横线,并用数字1,2,3,4,5,6,7分别标注不同层的岩石圈,因为岩石圈在变形的时候是连续的,所以不影响之前的标注,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推及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体现在地貌上,背斜就发育成了山岭,向斜发育成了谷地。

这种地貌是在什么力量作用下形成的?挤压,挤压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对,是在内力作用下就形成了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难点突破)
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山地是向斜发育而成,有些谷地是由背斜发育而成。

这就是小明的新疑问:为什么旅途中会看到“向斜成山”?
用影片展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现实中复杂的褶皱山,岩层并不一定是很规则。

从而,得出结论:判断背斜、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不是岩层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但是我们仔细来看一下小明拍的照片,就可以知道很多情况下,我们单单就岩层弯曲的方向和地貌形态并不能判断出山岭到底是背斜还是向斜。

就像我们接下来看的一幅图,恰恰是向斜成山。

这又是小明的一个疑问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能够给他解答?我们来看,甲乙两地到底哪个是背斜哪个是向斜?大家判断一下。

本来应该是山峰的背斜现在成了山谷,那么这一部分的岩石去哪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岩层在张力作用下会变得松脆,容易发生断裂,在挤压力作用下,岩石圈的下面是不是就是软流层和上地幔部分了啊?所以在挤压作用
下,岩石变得更坚硬更紧实。

那么,背斜的顶部就受到了强大的张力作用,变松了变脆了,因此断裂开来,接着又经过长时间的侵蚀,比如说流水冲刷啦,风化啦,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山谷。

向斜则恰恰相反,岩石变得又紧又硬,后来经过沉淀形成了山岭。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帮助大家理解一下。

因此我们在野外,如果看到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它主要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塑造。

形成的时间长还是短?相对短。

那么如果看到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况,是在外力作用主导下形成的并且形成的时间较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