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
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①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盛相是发生在各国战争的背景下,毋庸置疑,有的诸侯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总体而言当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
同样是文化隆盛时代的唐朝,唐朝经济发达首先在于国家的统一、强盛的国力和得力的政治政策,文学艺术繁荣只是一个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发达促进文化的繁荣。
现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高峰。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粮仓堆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贯,因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
当时宏阔的文化精神,儒学独尊,经学兴起。
第二,唐贞观之治:贞观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在这一时期,监狱常常是空的。
人们即使外出好几个月也不用锁门。
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干粮,随时可以在路上得到供应。
连年的农业丰收,使国家极为富裕,国力极为强盛(天降白面,蹈子两头结米的故事)。
贞观年间涌现出大批有才华的文人,奠定了开元年间的文化盛相。
第三,唐开元之治。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杜甫有诗描绘了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独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开元年间,物资供应十分丰富,粮价又低廉又稳定。
道旁客店林立,招待过往客人食宿。
此时的大唐还吸引了大批亚洲及欧洲的商人云集在长安、广州等大城市。
其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和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是现今难以企及的。
第四,清康乾盛世。
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在什么时候奠定的?是康乾盛世。
中国的人口是在什么时候突破一亿大关的?也是在康乾盛世。
在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
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农业空前发达。
同时,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全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
西学东渐正是在此时兴起。
由以上几个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盛世、治世是几个高峰,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文化也随之繁荣。
文化的繁荣必须植根于经济的发达,隋唐、两宋的历史就是明证;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其独立性,如果沾染了过多的经济元素,沦落成经济的附庸,文化就不再是文化,而成为了庸俗。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被经济的油彩涂抹得面目全非;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创造者也在经济的浪潮下趋之若鹜地弃艺从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在利润的驱使下,“著作”产生速度并不比“速冻饺子”吃到口中慢多少。
……因此,古老的城墙被拆毁不再是偶然的决策失误,珍贵的遗迹变得像公园一样热闹不再让人觉得痛心,其他一些文化的堕落现象更是难以尽言,整个社会一方面在口头上高呼发展文化,另一方面却在金钱的面前卑躬屈膝、破坏文化。
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福?是祸?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通过讨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自此,中国进入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公元2008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实施30周年,怀着喜悦的心情,我们激动地看到,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是日新月异,政治更加民主,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
中国人民正高举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阔步前进。
21世纪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稳居世界前列,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时尚的流行文化碰撞,擦出了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一朵绚丽的火花。
30年一路走来,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方法论。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总的来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和文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文化的繁荣同样不会有经济的发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首先,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的活跃程度。
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物质前提,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的发展才能有物质保障。
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又决定着消费,所以,经济发展就会促进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的发展水平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在物质生活十分充裕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并且,物质生活越充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会越高。
因此,要发展文化事业,就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就是说,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必须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不仅要表现在精神上,同样需要从物质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开展社会文化活动﹑进行大众文化宣传和普及等需要经费保障;又如,广播﹑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需要良好的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和资本运作作为保障。
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应当以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依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
我们要通过教育﹑创新等手段来发展科技,就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作保障。
通过教育来发展科技,我们需要有一个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通过创新来发展科技,我们需要有一个思想自由的文化氛围。
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大环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维护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厉防止拜金主义的出现,这同样需要用文化加以规范。
通过文化﹑教育等手段,净化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修养﹑丰富人们的品格﹑增强人们的奉献
意识。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大力提倡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思想的滋生﹑蔓延。
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必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在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我们则应当更加注意依托文化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时期,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自然无可厚非。
虽然现在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我们绝不可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建设。
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的经济必然不能持久发展,它必将受到文化的惩罚。
经济和文化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在社会发展中必然共同前进。
在中国发展的征程中,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文化。
只有建立合理的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最终才能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
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现代人力资源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
这种理性的精神支撑就是社会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
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一切过程和环节。
特别是普遍文化认同在减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经济摩擦方面,以及在适应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起到其他系统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倚重就显得更为突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被称之为第三世界经济的“奇迹”,尽管“奇迹”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良性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力”。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也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是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现实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
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优势的竞争,更是文化优势的竞争。
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和经济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为文化提供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当我们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创作源泉。
另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和流通市场。
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是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恩格斯就曾说过,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胜过十所大学。
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内部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由于文化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需要,而当这种需求量
逐渐增大时,必然会使其物化成为产品,从而转化为商品价值,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价格,这样,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文化产品正是在这一流通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并为其自身的再生产积累资金以实现自我发展。
显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
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发展和进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化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
经济发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相反,经济落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我们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变更我们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才能够战胜强势的西方文化。
因此,现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经济现代化,只有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构建政治现代化,上层建筑现代化,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强势文化。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这种直接作用的存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必然是经济的发展,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
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
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经济发展的自成逻辑并不能证明文化发展的自成逻辑,正如生产力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一样。
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也即负相关性,正是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文化繁荣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同样,经济发达也并不意味这文化发达。
综上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两大车轮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就是,一方面,文化与经济虽然其发展各具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它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对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相互作用中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促进社会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