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及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及原因
2015112062
哲学社会学院吴开平
让经济能够长期地稳定的增长,是前些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一个较高的速度,但是GDP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条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环境、生态难以承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则开始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以求得社会稳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显露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后工业社会有两个最重要的特质:一是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二是知识技术起决定作用。
在后工业社会中,必须加强对公共政策和以下问题的关注: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弱势群体的就业、人类对社会与环境承担的义务等。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几次试图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转变进展缓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综合分析看,主要有以下难点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困难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要靠三个产业的支撑。
我国目前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产业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一旦形成,由于其资产专用性,不容易在产业间顺利转移。
产业结构还由于劳动力结构的原因,易于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
十五期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重14.15:45.15:40.7调整到11.8:48.7:39.5。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后,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重10.1:46.8:43.1调整到9.2:42.6:48.2。
可见,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经济的产业比重的调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我国经济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大难点。
二、总体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和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内在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主要依靠增加能
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与资源利用效率;从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和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产品质量、性能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如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80%以上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50%,科学技术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供给难以跟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技术升级的需要,科技发展速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低,致使经济高速增长不得不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来换取经济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和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
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尊重个性、恪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形成。
虽然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有些地方和部门并没有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并存。
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机制,影响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
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
现行政策体系与支持自主创新导向不协调。
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重复浪费严重。
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机制不健全,都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人才结构不对称和就业人口压力持续
我国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2015年新增就业人口约为1500万。
另外,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大量专业人才不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而又有大量的专业技术岗找不到合适的就业人员。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是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能很好的吻合。
但在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显露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就业和工人工作满意度被提到一个重要地位,社会稳定和居民幸福感更是为人们所关注。
于是安置型就业的趋势还在延续,四万亿救市期间,国家倾向于通过在建新工厂,上新项目增加产量的同时来安排就业,而不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产品的生产。
现在我国改革进一步加快,再就业问题更
加突出,在安排就业和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矛盾体中,人们往往又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是由中国人口基数多这一基本国情造成的。
四、体制问题与政府职能转变
体制僵化,政府职能不跟上社会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简直就是笑谈。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定触动到诸多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政府首先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资源一直以来的产权制度特征造成资源价格体系扭曲。
我国自然资源的价格体系在很长一个时期是非市场化的,资源的价格很低。
低廉的价格使得新能源和环保创新无从谈起,环保措施和新能源技术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低价自然资源创造的利润空间。
资源低价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我国资源出现大量的浪费性消耗,导致现有资源存量难以满足资源需求。
这种资源价格环境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有统计表明,国内企业在这些优惠政策下,至少节约了20%~40%的生产成本,然而,这种节约是不合理的。
资源价格低估是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廉的资源价格使得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如钢铁、化工等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且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会使得本来因为低效率、高成本、无利可图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
这就很容易导致低效率、高耗能企业的大量重复性建设,从而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
体制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慢的重要原因。
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出多门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条条专政或块块割据的政企不分、权利制衡关系。
一些地区和部门重视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重复布点,自成系统,相互封锁,产业趋同,比速度、比产值,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约束机制,经济运行质量差、效率低,素质不高,效益不理想。
东北三省也曾提出了拒绝“黑色”GDP 的口号,浙江也从“成长的烦恼”中猛醒,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径。
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看清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危害,正在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改变科技投入主体、创新科技体制,这就需要转换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技术进步水平的重要原因。
科技投入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将有限的财政收入,首先用于解决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衣食住行问题,必然造成削减科研项目和教育经费,使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尚未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导性推动力量。
在目前企业的外部体制环境尚不完善,企业自身仍以压低劳动力价格、进行
低价竞争而不是以质量竞争的环境下,试图在短期内很快就实现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也是不现实的。
寻求政府职能的转换与企业改革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体制创新时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上面几点看,我国社会经济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产业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就业人才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的当务之急。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不仅要实现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提高知识技术的运用,关注工人的工作满意度、弱势群体的就业、人类对社会与环境承担的义务等,还需要把发展同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相结合,让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让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塑造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