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原始太极拳
[资料]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动部)---安声远道长传授---安声远道长传授本拳法是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
距今有五千年历史。
共有二百十二式。
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
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现已近九十高龄。
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
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
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勾……等,拳械具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黄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
拳谱记载:“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
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
”后经张三丰真人、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
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
(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
(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
练时发劲要求猛、暴、脆、快、硬。
(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
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
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
(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
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
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
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
本拳法由安声远道长传授,由其高足弟子,白云观居士骆巨方演练,张宏生整理。
说明:动作图中标线左实右虚。
动部太极十三式目录第一式:九转还阳功第二式:倒拽九牛第三式:三盘落地第四式:旱地拔葱第五式:双手推山第六式:左右换掌第七式:铁扇关门第八式:青龙探爪第九式:凤凰展翅第十式:左右削掌第十一式:仙人作揖第十二式:抱头观天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动部太极十三式演练预备式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
太极拳ppt课件
基本拳法、掌法和腿法
01
02
03
拳法
太极拳的拳法包括冲拳、 砸拳、贯拳、崩拳等。出 拳时要松肩沉肘,力达拳 面。
掌法
太极拳的掌法有推掌、按 掌、搂掌、穿掌等。推掌 时要力达掌根,按掌时要 力达掌心。
腿法
太极拳的腿法包括蹬腿、 分腿、拍脚等。各种腿法 都要求支撑腿稳定,动作 腿灵活。
太极拳ppt课件
目录
• 太极拳简介 • 太极拳基本动作与要领 • 太极拳套路演练与欣赏 •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能介绍 • 太极拳实战应用与技巧分享 • 太极拳传承与发展趋势探讨
01
太极拳简介
Chapter
起源与发展
起源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据传为 明朝末年的张三丰所创。然而,更为普遍的说法是 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
攻防动作的解析
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 招式,在攻防转换中体现 太极拳的实战应用。
内外相合原则
在攻防过程中,注重内外 相合,即意气力、神形体 的协调配合。
实战策略与技巧分享
沾连粘随策略
通过与对方接触点的控制,感知对方 劲力变化,运用沾连粘随技巧化解并 反击。
引应对方劲力方 向加以引导,借力打力,实现以小胜 大。
02
道德修养
太极拳注重武德修养,强调“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道德理念。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人们谦虚、忍让、诚信等道德品质。
03
健身价值
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
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同时,太极拳还有助于调
节心理状态、缓解压力等。
02
太极拳基本动作与要领
最全的太极拳拳谱,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全的太极拳拳谱,总有一款适合你李亦畲《十三势架程序》55式[见《太极拳谱》]与杨谱不同的有:多十字摆莲(不是转身摆莲)、转身踢一脚以及结束的双抱捶。
名称有较多与今不同,如三甬背,倒辇猴等等。
可见李谱与杨定型拳谱有较多不同。
李亦畲(1832-1892)太极拳由武禹襄所传。
武原从杨禄禅学练老架太极拳,后从赵堡陈清萍学过陈氏新架太极拳。
此拳谱为杨禄禅所传,并经武结合自身拳架的创新而作了若干修改。
可见这个拳谱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定型以前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杨澄甫[见《太极拳谱》]澄甫(1883-1936)是杨健侯之子。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是杨澄甫在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前使用过的势架程序谱,也即狭义的杨式太极拳谱。
此谱全套编为78式,其中名称37个。
详见下表。
1、太极拳十三势名目1、太极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势8、左右搂膝拗步三个9、手挥琵琶势 10、进步搬揽捶 11、如封似闭 12、十字手 13、抱虎归山 14、肘底看捶 15、左右倒辇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左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山通臂22、撇身捶23、上步搬揽捶 24、揽雀尾 25、单鞭 26、左右云手 27、单鞭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左右搂膝拗步 32、进步栽捶 33、翻身二起 34、左右披身伏虎 35、回身蹬脚 36、双峰贯耳 37、左蹬脚 38、转身右蹬脚 39、上步搬揽捶 40、如封似闭 41、十字手42、抱虎归山 43、斜单鞭 44、左右野马分鬃 45、上步揽雀尾 46、单鞭 47、左右玉女穿梭 48、上步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下势 52、金鸡独立 53、左右倒辇猴 54、斜飞式 55、提手上势 56、白鹤亮翅 57、搂膝拗步 77、十字手 58、海底针 59、山通臂 60、白蛇吐信 61、上步搬揽捶 62、进步揽雀尾 63、单鞭 64、云手 65、单鞭 66、高探马带穿掌 67、转身十字腿 68、进步指裆捶 69、上势揽雀尾 70、单鞭下势 71、上步七星锤 72、退步跨虎势 73、转身双摆莲 74、弯弓射虎 75、上步搬揽捶 76、如封似闭 78、合太极《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书中'太极拳十三式'就是套路的拳架名目和程序。
太极拳拳谱大全
太极拳拳谱大全八式太极拳拳谱01 卷肱势 02 搂膝拗步 03 野马分鬃 04 云手05 金鸡独立 06 蹬脚 07 揽雀尾 08 十字手十六式太极拳拳谱01起势 02 左右野马分鬃 03 白鹤亮翅 04 左右搂膝拗步 05 进步搬拦捶 06 如封似闭 07 单鞭 08 手挥琵琶 09 倒卷肱 10 左右穿梭 11 海底针 12 闪通背13 云手 14 左右揽雀尾 15 十字手 16 收势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01 起式 02 左右野马分鬃 03 白鹤亮翅 04 左右搂膝拗步 05 手挥琵琶 06 左右倒卷肱 07 左揽雀尾 08 右揽雀尾 09 单鞭 10 云手 11 单鞭 12 高探马 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 15 转身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 17 右下势独立 18 左右穿梭19海底针 20闪通臂 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 23 十字手 24 收势三十二式太极拳拳谱预备式第一段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搂膝拗步第二段8、右单鞭 9、右云手10、野马分鬃 11、海底针12、闪通背 13、右揽雀尾第三段14、转体撇身捶 15、捋挤势 16、右拍脚 17、左分脚 18、右蹬脚 19、进步栽捶 20、左右穿梭 21、肘底捶第四段22、倒卷肱 23、右下势 24、金鸡独立 25、左下势 26、上步七星 27、退步跨虎 28、转身摆莲 29、弯弓射虎 30、左揽雀尾 31、十字手 32、收势四十式太极拳拳谱1.起势2.上步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转身白鹤亮翅6.左右楼膝拗步(3次)7.手挥琵琶8.进步搬拦锤9.如封似闭10.斜飞式 11.转身肘底看锤 12.左右倒卷肱(2次)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3次) 16.单鞭 17.高探马 18. 右蹬脚19.双峰贯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退步海底针 23.闪通臂 24.转身白蛇吐信25.右拍脚 26.左右披身伏虎 27.右下势28.左右独立式 29.进步指裆锤 30.上步揽雀尾31.单鞭 32.左下势 33 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 弯弓射虎37. 进步搬拦锤 38. 如封似闭 39. 十字手40. 收势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42式太极拳拳谱(国际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融合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等动作精华,并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线,动作严谨规范,气势舒展宏大,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独具综合性的特点。
武当原始太极拳式
武当原始太极拳式预备式:俩拳握置腰眼下,半面向左转,眼平视,意守丹田(按丹田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咀闭,由鼻出气一口,肩头下降而气自归丹田。
)2、提手上式:由上式俩拳向左提起,右覆左仰;(由此式起,始入谱名)3、右向挤手:由前式横开右步,右手推出,左手扶右腕下,因仰者为阳手,覆者为阴手,故此式即右阳左阴,盖太极者,即阴阳二气孕化而成也。
4、左向挤手:由前式不动步,左向推出(此时左脚稍向前移与右脚成平行线);即名为左向挤手。
5、揽雀尾:由左向挤手式,不动步而翻成右向推之,外转者凡三,即名揽雀尾式!均系阴阳手,后手指头,永随前腕,同时反覆之;如右手在前,去如隔田,向阳是也。
6、手挥琵琶:由前式俩掌里向转出,俩手成拳,缓缓向左行去,直提至左肩后为止,左仰右覆;再直上右步与左脚成直角,以左手扶右腕推出,再并左步,右掌直上,左掌垂下,再右下左上,左下右上,目左视,名为提手上式。
7、搂膝拗步:由手挥琵琶变提手上式再右掌垂下左掌上同时开左步,左手拂左脚,再出右手,左手前倒,即名为搂膝拗步;再吞回成揽雀尾式,左手在前,里转者凡二,如是左手拂左脚,斜开右步,右手拂右脚,再出左手,如前法吞回成揽雀尾;再右手拂右脚,斜开左步,左手拂左脚再出右手,如前法回里转向者凡二,再变下式。
8、进步搬拦锤:由前式;左掌在前,里向抓之,右掌同时撤回成拳,左脚亦同时向前进半步,而右脚则跟半步。
9、同右:按前式并步打出右拳,其名为搬拦锤,以其进步也,故名进步搬拦锤;如其为退步(退右步),即名为退步搬拦锤。
10、如封似闭:由前式撤回右步,左脚亦同时撤回半步,俩拳均变为掌,右上左下而抽回,如是左掌在前,右掌在后,均成立式,左脚尖虚点,劲在后腿;11、同十:再落左脚半步,上右脚,俩掌向前推出,成并步,腿直,头正,手平!其名为如封似闭式!12、抱虎归山:由前式俩手成拳左向提起,与左脚成平行线开右步,再左手扶右腕收左步成提手上式;再右向开右步与左脚成直角,右手拂右脚出左手,而俩手同时里向转回如手挥琵琶式,却将右步回置左脚之前,右拳则在左肘下,右脚虚点,目前视。
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中国太极武当源三丰太极宗岳传陈杨吴孙武各派赵堡太极是母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中国太极武当源三丰太极宗岳传陈杨吴孙武各派赵堡太极是母拳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武当赵堡太极拳为600多年传承!称赵堡太极拳已有400多年传承!赵堡太极拳主要分支有:称赵堡传陈长兴太极拳己传300多年,称赵堡郑悟清太极拳已传100多年,称赵堡和式太极拳近30年。
赵堡太极拳400传承分别衍生出代理架、领落架、腾挪架、忽雷架、大、中、小各种拳架。
近年衍生出赵堡合太极拳等等,都尊武当张三丰为太极祖庭,尊赵堡镇蒋发为赵堡太极拳祖师!武当赵堡太极拳真实源流,始于明朝武当道家太极内家拳鼻祖张三丰门下徒弟,武当南岩宫的道长刘古泉修道云游天下至山西,得文人富商王林祯(王宗岳)资助传道,云游道士刘古泉收王林祯(王宗岳)为徒传张三丰太极拳,时称武当太极拳十三式,王林祯(王宗岳)学成总结张三丰太极拳并出书<<王宗岳太极拳论>>。
明朝万历二十二年王林祯(王宗岳)收赵堡镇蒋发为徒,王林祯(王宗岳)无子有一独女,师父视蒋发为子、蒋发随王宗岳学太极拳七年后返回家乡赵堡镇,又先后在西安、开封卖豆腐谋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将太极拳传授于赵堡镇邢喜怀,(此时陈家沟陈王廷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赵堡镇太极拳代代有传人至今400多年!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
康熙三十九年 (公元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
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
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
其访问拳艺情况虽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
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赵堡太极拳图赵堡镇位于河南省西北边缘之温县东,与山西省东南晋城邻近,处黄河下游之滨,文化历悠久。
有史记载,赵堡镇系列国丰时代赵国之边陲。
南有黄河汜水古渡,北有太行山脉,西邻孟州王屋山,东望华北平原,为古兵家所争之交通要塞。
增强体魄神作《原式太极拳》
增强体魄神作《原式太极拳》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强身健体的神作《原式太极拳》武当拳术是由张三丰祖师所创,而太极拳发展成为今天已成为众多流派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张三丰在600年前最早的创造的第一套太极拳,所以他的古老原本朴实无华甚至某些动作还带有外加掌权的风格,这套拳术是一套内外双修刚柔相济阴阳互动体用兼备竞技性较强的典型传统武术。
太极拳是武当的内家拳术,是四大名拳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传统体育养生技法之一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与瑰宝。
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太极拳概论、太极拳健身功能、太极拳练功要领等等。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古朴、典雅的——原始太极拳□杨德川此文发表在《武魂》2009年第4期现传自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它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由万籁声所传的原式太极拳从体系和拳架上截然不同。
此拳据传为轩辕黄帝看到蛇雀相斗所创,后经历代道内真人、祖师的不断完善而形成。
此拳过去一直在道家内部传承,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曾为清末重臣李鸿章保镖的峨眉道人高虎臣,从四川青城山带到北京,并逐步从道内传向世俗。
我的老师(启泽散人)骆巨方、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原始太极拳现在的掌门人,师从高虎臣的弟子白云观道人安生远。
骆师为人谦恭和善,从不与人争锋,多年来不但在白云观道内授拳,而且在社会授拳,为该拳走向社会,惠及百姓、强身健体,做出了努力。
骆师不但品行高洁,而且功夫精纯,许多弟子学生都说骆老师的拳架沉稳,内力浑厚,还有的说,看到骆师打拳时各种奇异现象。
2008年在江西南昌,由新加坡出资举办的道家大会上,骆师代表白云观出场表演原始太极拳,8分钟的精简架子打到高潮处引来阵阵掌声,等打完全套拳,场上又起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骆师连续5次出场谢幕才算平复观众的热潮。
本人跟骆师学拳已经十多年,经过感同身受,反复研究,(此前也学练过许多太极拳,看过许多太极拳的资料、光碟、网络视频)感觉到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体系和修炼方法,列为最优秀拳种之一。
下面根据自己体会向大家介绍此拳一、原始太极拳的体系组成。
原始太极拳共分四部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
动部十三个式子;静部二百一十一式;快部十三个式;慢部一式。
全部拳共计二百三十八式。
动部:此部在原始太极拳里面实际是修炼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本人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经与老师交流认同,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骆师此动作曾拔了20多分钟,倾倒了许多学生);“童子拜慈航”,跪地拜观音,三拜九叩,低头拔背,对治疗颈椎,失眠都要很好作用……。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练原始太极拳的四大调理作用
练原始太极拳的四大调理作用简述内分泌对女性来说非常的重要,内分泌失调不仅会让女人衰老,还会引起妇科疾病,但是女人练习原始太极拳后,这些症状都会缓解。
1、练原始太极拳延缓衰老,除皱美容“怀中抱月”和“手挥琵琶”两式能调理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对肠胃和面部有一定保健作用。
尤其对女孩子有推迟老化、除皱美容的功效。
2、练原始太极拳疏通经脉,防治妇科疾病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容易导致肝血亏损和内分泌失调。
单练“金刚三大对”“侧身领落”和“怀中抱月”,对妇女的肝经、”肾经、任脉、带脉和冲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补益肾气,疏导肝气,行气开郁。
妇科病是女性常见疾病,妇科病多是血虚引起的,因此,女人补血是最重要的,练原始太极拳补血效果最佳。
3、练原始太极拳防治内分泌失调,延年益寿传统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中正圆活,非常适合调理内分泌失调。
练习中,全身经络和微循环在放松运动中保持畅通,心脏压力减轻,免疫功能增强,持之以恒.则疾病消失.延年益寿。
4、练原始太极拳调理中枢神经,防治失眠练习“白鹤亮翅”时.左掌从身前任脉穿起,右掌从头顶右侧向身前中线任脉落下.对身体中枢神经和交叉神经有保健调理的作用,能治疗头痛,对防治失眠也有显著疗效。
练原始太极拳对身体的五大好处1、可以改善身体机能状况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对人的呼吸系统要求较高,运动中的快节奏、大负荷的有氧代谢过程能刺激内脏器官运动。
练太极拳能让皮肤紧致,减少皱纹,达到美容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女性健康。
通过长期坚持锻炼,能使人的氧气摄入量增大、呼吸加深,次数减少,呼吸肌力量增强,进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2、改善精神面貌培养自信心,太极拳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应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
因此,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树立信心、敢于挑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动作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激发表现力在太极拳运动中,有助于激发运动兴趣,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
通过优美的形体姿态充分表现个人的运动激情和活力,实现良好的情绪控制,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
罕见的陈式太极拳原始套路
罕见的陈式太极拳原始套路陈式太极拳套路中,陈王廷创拳之初的五套拳和108式太极长拳,大家曾经一度以为已经失传没有人会练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有幸看到了李渭生老师因缘际会、在70年代在西安遇到陈家沟拳手陈守礼老师并学习的五套拳和108式长拳。
欲了解这段故事更多细节,请参阅文章:兰州太极幽人李渭生老师简介。
本篇文章介绍五套拳中的第三套,也叫大四套锤。
陈氏三套太极拳(大四套锤),系陈家沟拳手陈守礼遗留在陕西一带陈家太极拳的上乘拳法,此拳在国内习练者甚少,实为陈家太极拳精品。
其风格独特,与现在流行的一、二路陈式太极拳有所差异,适合广大中青年人演练,以内气内劲缠入腰脊,形成背丝扣,产生对拉拔长、弹性旋转的搅转力。
具有开合蓄发、动静相宜、窜蹦跳跃、跌打擒拿、闪展腾挪、手法精细、身法灵活的特点,整体运作气厚劲顺、浑圆博大、古朴潇洒,实为精品套路。
请欣赏:陈氏太极拳老谱三套架:(大四套捶)(1)懒扎衣立势高强。
(2)丢下单鞭鬼也忙。
(3)出门先使翻花炮。
(4)望门簪去逞英豪。
(5)反堂桩后带掩手拳。
(6)骑马式上连着卧弓射虎。
(7)左拗步十面埋伏。
(8)右拗步谁敢当先。
(9)庇身拳势如鸭站。
(10)指裆势高排低崩。
(11)金鸡独立且留情。
(12)护心拳八面玲珑。
(13)六封四闭势难容。
(14)转身拳劈打纵横。
(15)上一步耳环跟打。
(16)倒回来左右七星。
(17)翻花炮打一个孤雁出群。
(18)下扎势谁敢来攻。
(19)翻花舞袖如长虹。
(20)分门桩去丧残生。
(21)转身一拳打倒。
(22)两脚穿压难停。
(23)舞袖一推往前攻。
(24)急回头当场炮中。
(完)。
好多人说,太极拳搞那么复杂干嘛,简简单单一套不好吗?他说的道理对。
也应和了“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意思。
但是,还有一句话是,“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想要达到一,必须要经过万。
不同的拳种都有互补性,同一个拳种的不同形式的套路,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果想在太极拳领域上达到较高层次,一定离不开它山之石,确切地说是他山之玉。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太极拳课件
内劲与外劲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外劲是身体表面的力量,而内劲则是身体内部的 力量。在太极拳中,外劲需要通过内劲的引导和支持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意念在太极拳中作用
意念引导动作
在太极拳中,意念是引导动作的重要因素。通过意念的集中和引导,能够使动作更加准确、到位,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针对不同学习目的
根据学员的学习目的,如健身、防 身、修身养性等,制定相应的教学 计划和内容,以满足学员的需求。
提高教学效果手段探讨
01
02
0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引导学员通过实 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和技巧。
个性化指导
针对学员的个体差异,提 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太极 拳的动作和要领。
神经系统
太极拳要求精神集中、意守丹田, 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提高身体
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心理调适作用探讨
01
02
03
04
缓解压力
太极拳的慢节奏和深呼吸有助 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
改善睡眠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身 体的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
提高情绪
太极拳的动作和呼吸练习有助 于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提
裁判员职责和评判方法
裁判员职责
裁判员是太极拳比赛的执法者,需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 和顺利进行。裁判员应对运动员的演练进行认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得分标准给出客观、
准确的评分。
评判方法
裁判员在评判过程中应采用全面、客观、准确的方法。首先,要对运动员的整体表现进 行综合评估,包括动作规格、演练水平等方面。其次,要关注运动员的难度和创新表现, 对高难度动作和新颖独特的表现给予适当加分。最后,在给出总分时,需遵循去掉一个
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
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正常而言,太极拳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就是练习内容有所改变而已,在原理和方法上,还有表现形式和神韵上却有很大不同。
如此,就衍生了各种太极拳支流,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习练方法和习练依据。
因这其中各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且所追求的目的不一而同。
故笔者以下所谈并无抑彼扬此之意,只是欲将所学、所练、所悟做以管窥之见,实是一家之言而已,不足以窥全豹之一二矣!原始太极拳是历代前辈总结的精髓,将其内容言简意赅,作为普通文词,就是为了方便后人学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静心学习。
我辈不过是桥下拾履,以续宗风罢了!于实质来说,拳术之道非基于心身而不能,非阐以整体而不全。
所以,人们平日里的身体之动静本是由内心的支配及反馈而来。
拳术怎能不亦复如是?且越是高级之拳术,心身之规矩越是严谨细腻。
而拳以“太极”而名之,必是基于“太极”之理,归于“太极”之机。
其机理诚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样的中才是真正的中。
才是动静的机关,阴阳的生母。
而拳式在起势之后的演化当中则有动静开合,吞吐刚柔等等不一之形式存在。
此时,练太极拳者又须做到《中庸》所说:“发而中节谓之和。
”弄懂中和之义,就更方便的学习太极拳术了,练习中不能去体现,也不能违背中和的练习方法,这样才符合太极拳的真正含义。
“中和”者,即规矩也。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所以,习练拳术欲达方圆之巧妙,须先于功夫上守规矩而不可。
太极拳之规矩由整体而言,可粗分内外诸要。
内之规矩在于神、意,气,外之规矩在于手、眼、身、步。
于内神须清静灵明,不可萎靡昏昧。
因所练为遵循“太极”之拳,故处处皆不能有违“中和”之意。
所以,脑中之精神既不可兴奋,也不可压抑。
欲要不兴奋也不压抑,则须心无挂碍,恬静淡然。
我们称之为放下。
能放下之前所不能放下,方能生发后面的种种新鲜效果!此乃“不舍不得”之道理。
原始太极拳静部129式(草案)07版
原始太极拳静部129式(草案)07版1无极站式2太极起式(含有极式)3童子看书4指前打后5跨虎蹬山(先右抱球)6青蛇出洞7叶底藏花(含绕步冲掌)8紫燕抄水9揽鹊尾式10双行单鞭(含单鞭、十字单鞭)11跨虎蹬山(含左抱球)12青蛇出洞13提手上势14挑帘掌式15白鹤亮翅(含左白鹤亮翅、右白鹤亮翅)16盘头护顶17搂膝探掌18顺手牵羊(含反撩阴、搂膝探掌、掩肘护心、搂膝探掌)19金童献酒(含掸尘式)20开步七星(含缠缆手)21如封似闭(含搬拦锤、开步错手)22犍牛拉车(含双按掌、雄鹰巡山)23托天抱月24十字向天25上步挤肘(含双缠腕)26紫燕抄水27揽鹊尾式28斜行单鞭29抱虎归山(含行步撩衣,关公拖刀)30紫燕抄水31揽鹊尾式32斜行单鞭33左右盘手34肘底看锤(含摸鱼式)35斜倒撵猴36扎衣斜飞(含懒扎衣、斜飞式)37青蛇出洞(含青蛇扑地)38提手上势39挑帘掌式40白鹤亮翅41盘头护顶42搂膝探掌43提篮挂印44扇通臂式(含指裆掌)45双捋手式(含撇身锤)46进步穿掌(含指裆锤)47揽鹊尾式48正行单鞭49平云手式50正行单鞭51右高探马(含左插掌、右转环手、右分脚)52左高探马(含右插掌、左转环手、左分脚)53后蹬脚式54掩肘护心(含搂膝探掌、虎抱头)55进步七星(含搂膝探掌)56闪腰贯锤(含指裆锤、老虎护洞)57顶心扁踩(含撇身锤、顶心肘、左扁踩脚)58横肘扁踩(含横肘、右扁踩脚)59左右伏虎60迎门腿式(含十字转环)61金驼盖尾62海底捞月63朝天供香64左右打虎(含左打虎式、单晃锤、右打虎式)65撞腿冲掌(含并步坠肘)66后顶肘式(含反撩阴)67扑身盖掌(含寒鸭游水)68掌腿齐发69哪吒探海70王小卧鱼71双风灌耳72旋风腿式73撞腿撩阴74开步七星(含缠缆手)75如封似闭(含搬拦锤、错手缠腕)76霸王举鼎(含弓步棚手)77钟魁弑剑78十字掩心(含蟹行步)79抱虎归山80野马分鬃(含青蛇扑地、懒扎衣)81玉女穿梭(含左右玉女穿梭)82回身削掌83益鹤斜飞84揽鹊尾式(含进步冲掌)85正行单鞭86高云手式87正行单鞭88海底趟龙89提步冲掌90青蛇扑地91弓步挑掌92金鸡独立93二龙戏珠94直倒撵猴95扎衣斜飞(含懒扎衣、斜飞式)96青蛇扑地97青蛇出洞98并步踏掌99挑帘掌式100千斤坠肘(含白鹤单亮翅)101海底插针102并步穿掌103开步斗手104倒打鞭式105日月穿梭106压肘挤肘(含进步挤肘)107胡僧托天108双龙入海109女娲补天110蟹形云手111正行单鞭112双压肘式113推窗望月114大鹏展翅115腾蛇吐信116天边摘月117摆莲脚式118后羿射日119裂心掌式120撇身锤式121低探马式122揽鹊尾式123反行单鞭124闪身挑掌125进退连环(含双穿掌)126揽鹊尾式127反行单鞭128转身云手129归本还原20070901 07.11.20 0711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典原始太极拳原始太极拳(动部)---安声远道长传授---安声远道长传授本拳法是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
距今有五千年历史。
共有二百十二式。
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
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现已近九十高龄。
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
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
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勾……等,拳械具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黄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
拳谱记载:“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
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
”后经张三丰真人、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
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
(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
(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
练时发劲要求猛、暴、脆、快、硬。
(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
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
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
(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
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
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
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
本拳法由安声远道长传授,由其高足弟子,白云观居士骆巨方演练,张宏生整理。
说明:动作图中标线左实右虚。
动部太极十三式目录第一式:九转还阳功第二式:倒拽九牛第三式:三盘落地第四式:旱地拔葱第五式:双手推山第六式:左右换掌第七式:铁扇关门第八式:青龙探爪第九式:凤凰展翅第十式:左右削掌第十一式:仙人作揖第十二式:抱头观天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动部太极十三式演练预备式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
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
掌心向内,头要正。
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
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
意念要静。
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
第一式九转还阳功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
抬头上视劳宫穴。
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
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
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
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
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
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
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
先顺时针揉9圈(再逆时针揉9圈。
眼平视(图3)。
要领:要意守丹田,自然呼吸,手上提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动作要轻柔缓慢。
3(拍太极:右手搭左手不变,双臂撑圆,前伸上提与心平,然后下拍腹部,如此反复前提下拍9次(图4)。
要领:要用意不用力。
4(灵官护法:从预备式开始,双手臂上提前伸,与肩同高。
掌心相对,掌指朝前,眼平视(图5)。
要领:伸掌时吸气,做到内静外动。
双臂伸直,水平向身两侧平展。
掌心向前,掌指朝外(图6)。
要领:双掌平展,自然呼气。
引气由丹田上升经手三阴三阳经贯充两掌,意念切忌过重。
双掌上翻,屈肘后抱。
掌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
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
眼平视(图7)。
要领:两手动作要同时进行,肘朝前时,不要耸肩。
尤其肩部要放松,心要静,意守丹田。
继上式不停,肘向身体两侧展开,再向身前并,还原成图7姿势。
如此反复展收9次(图8)。
要领:外展要挺胸,自然吸气,双掌随展放开耳门,前并时含胸,自然呼气,贯于双肘尖部。
双掌由头部两侧直臂上托,掌心朝上,掌指向后。
双脚跟随之提起,离地约1寸。
抬头上视双掌(图9)。
要领:掌上托时吸气,观想日月精气顺劳宫穴沉于丹田。
上托动作要缓慢。
双掌翻至掌心朝下,左手四指搭在右手指上,从体前下按至腹前。
掌指相搭,掌心向下。
随着按掌,两脚跟落实。
眼平视(图10)。
要领:下按掌两手臂要撑圆,自然呼气,意守丹田。
双足原地不动,双手分掌。
掌指向前,掌心相对,屈肘上提至腋下。
继而双掌内旋,直臂向前水平推出。
再逐渐过渡到立掌,两掌距离与肩同宽,掌心朝前,掌指向上。
眼视双掌(图11)。
要领:提掌推掌动作要协调一致。
提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守劳宫穴。
两脚原地不动,上身挺腹后仰。
手型不变,直臂缓缓相随。
抬头后视(图12)。
后仰至极处时,即向前直身,双掌同时从头顶上方,向身两侧弧形下按,还原成预备式(图1)。
要领:后仰时,手臂与上身保持直线,同时自然吸气。
下按时呼气,意守劳宫穴。
5(摘星换斗:从预备式开始,两脚原地不动,双手握拳收于腰际。
左拳变仰掌,屈肘由胸前向身右侧平插,掌心朝上,掌指向左。
眼平视左掌(图13)。
要领:右小臂屈肘贴胸(眼神随掌走,插掌时自然吸气。
左手原掌型不变,经胸前向身左侧平云,再屈肘收回左肩处。
左掌再水平内旋,掌心朝上,掌指向右,缓缓上托至头上方。
右眼上视左掌背。
与此同时,右手变俯掌下按(图14)。
要领:平云、内旋、上托动作要连贯,上托时自然呼气。
两脚原地不动,上身向右屈,左掌随身尽力向右压,右掌也随之下按。
眼向右平视(图15)。
要领:屈身前,先吸气,随压掌自然呼气。
压掌的程度要尽力而行,按掌和侧压掌动作要协调一致。
上身先向右转,再向前俯身。
左掌随之由身右侧下按至右脚前,掌心以略离地为适。
右掌同时屈肘后伸(掌背贴后腰命门处。
眼视左掌(图16)。
要领:向前俯身拱腰(双腿站直,开始练时要量力而行,不得勉强。
左掌下按与右掌后伸要协调,下按时自然呼气。
原身形不变,左掌心向下,由左向右弧形转动至左脚前。
再由左脚转至右脚前。
眼随掌动(图16)。
如此反复做三次,还原成预备式。
要领:转掌时要拧腰转胯,以身助手。
从右向左吸气(从左向右呼气。
全部“摘星换斗”的动作要连贯、舒展。
6(摘星换斗右式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17、18、19)。
第二式倒拽九扭从预备式开始,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屈膝提起向前蹬出,与腹同高。
同时双手握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
眼平视(图20)。
要领:蹬腿时脚尖要上翘(腿伸直,上体正。
左脚落地成左弓步。
双拳空握,左拳屈肘向前勾出(与口同高:右拳同时前伸,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向左。
眼视左拳(图21)。
要领:左弓步与勾拳要同时完成,弓步后腿要蹬直,后脚不能拔起,上体中正。
勾拳要沉肩坠肘,右拳眼一定要置左肘尖下。
随上动,上身尽力前俯,左手型不变,右拳从身右侧直向后撩,拳心向前,拳眼向左。
眼下视左拳(图22)。
要领:前俯时步型不变,与后撩要同时进行。
意念中用鼻吸地气,缓慢、柔和地沉于丹田。
两足原地不动,向上起身,右拳由后屈肘收于腰侧,左手型不变,眼视左拳(图23)。
要领:右拳回收成立拳,拳心贴于腰侧。
自然呼气,将体内浊气全部呼净。
倒拽九扭右式: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21,27)。
第三式三盘落地从预备式起,双掌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捧,至头百会上方,向内屈腕,双掌心朝下,右手指搭左手指,眼上视掌心。
然后,双掌型不变,随身下蹲,经体前下按掌,双掌距地面1寸许。
眼下视掌背(图28)。
要领:上捧、下按动作连贯不停,按掌时两臂要撑圆。
捧时自然吸气,按时呼气(观想五脏之浊气,顺劳宫穴排出入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两脚原地不动,双掌前分,外旋至两脚侧成半握拳,拳眼朝前,随起身而上提。
眼前视(图29)。
要领:两膝略弯,两臂撑圆,上身不要前倾,呼吸任其自然。
意念上观想,分掌就是拨土,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
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
眼平视。
握拳是拔葱上提。
第五式双手推山双肘外分,肘尖朝外,两拳相对。
两小臂同时震肋,两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
眼平视。
要领:肘外分时自然吸气,震肋时呼气。
双拳变掌直臂前推,与肩平,掌心朝前。
两膝略弯,身下蹲成马步,眼平视。
然后双掌变拳,收回腰间再变掌向前推。
如此反复三次。
要领:推掌时,两掌与肩宽,高度与肩平。
收拳时自然吸气,前推时自然呼气。
第六式左右换掌从预备式起,左手成立掌,屈肘上提至胸前,掌指向上,掌心朝右。
右掌同时收于腹前,掌心贴在下丹田位置上。
眼视左掌(图30)。
右掌先向左肘下插,再向右前翻出,左掌屈肘附于右肘旁,双掌心朝上。
同时右膝上提向右前蹬出,与腹同高。
眼视双掌(图31)。
右脚向前落地,双掌同时下翻,掌心朝下,向身左后双握手,重心后移左腿成左仆步。
眼视双掌。
右脚再向左撒步,右掌上提,左掌护腹(图32)。
要领:提掌、翻掌、踢腿、捋手动作要连贯协调,呼吸自然。
图32、33为左式换掌,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
第七式铁扇关门从预备式起,双手握拳收于腰际,拳心朝上,左膝上提向正前蹬脚。
眼前视(图34)。
要领:重心落于右腿,上身要稳。
踢腿时呼气,运气于左脚掌,随踢从涌泉穴放出。
左脚向前落地成左弓步。
双拳变掌,上提至胸前齐向前插。
掌心朝上,掌指向前。
眼视双掌(图35)。
要领:上提时双手要屈腕、并紧。
插掌与落步要同时进行。
插掌时呼气,气贯十指。
双掌内旋,掌心朝前成立掌,再向身两侧平展,掌心向外。
眼平视(图36)。
两掌再直臂前合。
如此反复动作三次(图35)。
要领:平展要挺胸、拔背、塌腰,手臂与肩平,合时要含胸拔背。
平展时自然吸气,合时呼气。
第八式青龙探爪从预备式起,左脚先向左开半步成马步式。
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经胸前向内划弧,下按至两膝上。
双掌指斜相对。
眼视前方(图37)。
要领:开步、按掌动作要协调连贯(呼吸自然。
马步要低,上体要中正。
两脚原地不动,左掌内翻,掌心朝上,经胸前弧形上提,至左腋下时向左平插。
掌指向左,掌心向上,高与肩平。
身随左转,眼视左掌(图38)。
左掌屈肘经胸前向右推掌,高度与肩平。
掌心向外,掌指向上成立掌。
同时向右拧腰,身随之右转。
眼视右掌(图39)。
要领:向右拧腰转身。
下盘必须稳定不变。
插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念上想着气从劳宫穴放出。
两脚原地不动,左掌经右肩处向下按在右膝处,再屈臂向左斜挑肘,肘尖略高于肩。
眼视左肘(图40)。
要领:按掌时自然吸气,挑肘时呼气,观想气从肘尖部放出。
上身不要前俯,下盘要站稳。
左掌向上向左平翻出掌,高度与肩平,掌心朝上,掌指向左。
眼视左掌(图41)。
要领:翻掌要先正身、坠肘,用抖劲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