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视角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福利制度对个体和社会福祉影响的学科,其核心是通过设计和实施福利政策来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各国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救助政策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现状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孤儿保障、残疾人服务等多个方面,政府通过提供资金、物资和服务等形式来帮助因贫困、残疾、孤儿等原因而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实现其基本生活保障。
虽然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辐射面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针对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定弱势群体,对于一些临时性、非特定对象的急需帮助,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导致了一些急需帮助的人群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救助。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社会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社会救助资金的分配不均衡,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救助水平明显偏低。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管理和执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审批流程繁琐、执行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了部分符合条件的人群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下,为了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效益和公平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拓宽救助范围,完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
在救助范围方面,应该适当放宽城乡低保对象的认定标准,同时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完善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提高救助对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加大救助资金投入,提高救助标准。
政府应该增加社会救助基金的投入,保障每个被救助对象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在中国农村地区,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逐渐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展开探讨。
在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比城市要差很多。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许多农村残疾人家庭缺乏经济来源,导致其生活水平低下。
其次,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条件也比城市要差,许多残疾人在经济、文化和医疗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生活非常艰难。
同时,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比城市要薄弱,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救助问题更加突出。
例如,农村残疾人在家属离世或生活困难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无法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援助。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针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了《残疾人保障法》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
这些法律和规定对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保障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物质资源,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帮助。
例如,政府开展了“残障人士助残日”、“康复工程”等实用项目,并为残疾人设立了“残疾人康复基金”等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还对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补贴等帮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条件,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工作尚待完善。
目前,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以至于很多残疾人仍然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救助保障。
此外,一些残疾人并不了解自己应该享受的权益,也不知道应该向哪些部门申请救助。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志愿者的努力往往出现无意义现象。
对此,我们需要政策制定者、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等多方面合作,共同努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救助服务。
四、结论总的来说,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依旧表露出许多挑战和补充。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解析了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然后探讨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和在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探讨。
接着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在总结了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农村社会救助、我国、理论探讨、政策分析、对策研究、启示、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社会救助是一个涉及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日益凸显。
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地区的群体利益需求和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给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农村社会救助的背景是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失业、疾病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严重的贫困现象。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提高贫困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深入剖析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根源和机理,还能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福利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和支持,以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和特点,全面了解问题的实质和根源;二是通过福利经济学理论探讨农村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模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改进方案;三是总结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经验和启示,为未来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的残疾人问题也日渐凸显。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因为生活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更加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教育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救助。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
首先,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仍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策不完善、经济来源单一、实施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举例来说,农村残疾人享受社会救助较为困难,由于公共福利设施缺乏,因此他们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同时,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困难,缺乏适合的劳动场所和机会,也需要社会对就业和培训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其次,传统文化约束影响残疾人社会融入。
农村地区原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对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环境造成一定的限制。
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歧视、鄙视、排斥等行为给残疾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劣势,失去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同时,由于教育程度的不足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残疾人在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方面的表现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在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相关政策、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方面因素。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村残疾人特殊需求,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机会。
同时,应积极培养和推广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观念,促进农村人口自身素质的提高。
希望各方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现状,发挥各自优势和职能,为农村残疾人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人口老化和失业、医疗费用高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社会救助政策的设计以及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救助以弥补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也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首先,在后发国家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初创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民工和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
政府通过开展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优先支持城市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失业保险和国家救济金等措施来促进社会公正和经济平等发展。
这种做法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生活质量,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救助力度有限。
虽然计划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扩大救助范围,让更多的群体受益,但救助标准仍然过低,很难达到惠及全民的效果。
其次,制度设计不够人性化。
救助政策的实际运行中,不同救助项目之间流程相互独立,救助对象往往需要重复申请,极大增加了申请者的负担。
此外,救助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弹性,无法及时考虑和适应外部因素对政策的影响。
最后,救助机制也不够透明、公正,容易导致救助对象的投诉和抱怨。
面对这些问题,福利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
首先,政府应当在社会救助问题上树立优先发展的理念,增加财政支出来扩大救助范围和提高救助标准。
其次,政府应当优化救助政策的设计,并建立起专属的社会救助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完整、合理的社会信息网络,实现政府和申请者之间的可靠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逐步从资金分配中解除行政干预,打造出一个公开、透明、公正的救助制度,让更多的人受益,让社会公正得以实现。
总的来说,福利经济学为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论。
笔者认为,政府应当重视社会救助政策的优先发展,不断推进救助制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救助环境,让更多的群体从中受益,推进社会公正和经济平等发展。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救助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改革。
一、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现状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低保、残疾人保障、儿童福利等多个方面。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因突发事件或个人困难而导致的收入不足的家庭或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社会救助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广,很多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
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了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帮助力度都不够。
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效率不高,申请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导致了救助政策的执行难度增大。
社会救助政策并不完全符合需求,很多人在面临困难时,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二、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下,对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扩大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将其纳入更多人群的救助范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比如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要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不仅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更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引导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来增加救助资金的来源,从而提高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力度。
要简化救助政策的流程和审批程序,提高救助政策的执行效率,保障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要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化,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政策,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救助。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区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尽管这些变革带来了许多机会和好处,但农村残疾人们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救助问题。
他们在面对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计。
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实现农村全面建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残疾人的现状1. 就业困难: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们往往无法胜任体力劳动,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农村残疾人在技能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很多农村残疾人只能依靠农村土地的务农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农村残疾人在这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 教育落后: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许多农村残疾人在教育方面也饱受着困扰。
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且根据中国现行的残疾人教育政策,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这导致农村残疾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3. 医疗保障不足: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村残疾人在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的困难不言而喻。
而且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农村残疾人在疾病治疗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很多残疾人家庭因此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原因1. 制度保障不足:目前国家对农村残疾人的福利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到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方面。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这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 社会观念落后:在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残疾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是不幸的、无能的。
这种社会观念导致了残疾人在社会参与和融合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3. 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村残疾人的生计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提高救助效率的保障救助公平和公正。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
社会救助政策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因疾病、意外、残障等原因导致的生活困境,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需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关注社会救助政策的效率。
即我们要保证在有限的资源下,将救助资金和资源分发给真正需要的人。
针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认定和审核程序。
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救助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只有通过提高效率,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需要救助的人群,也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单纯的追求效率是不够的,公平和公正也同样重要。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的分配应当是公平和公正的。
在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中,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保证救助的公平性。
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救助标准和机制,确保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救助政策。
我们需要强化对救助资源的监督和审查,防止资源的滥用和不公平的分配。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和公开透明,让社会公众都能了解到政策的运作和效果,从而促进救助的公平和公正。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可持续性。
在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的投入,提高基本生活保障的水平。
我们也需要探索社会救助政策与就业、教育等政策的结合,促进救助对象的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救助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需要强调在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协同。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一、引言残疾人是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身体残障而无法融入社会和生活,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辽阔、资源匮乏、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
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1. 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残疾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2010年,中国农村残疾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6.79%,而到2020年已经上升至8.5%左右。
由于农村地域辽阔,资源匮乏,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社会救助问题愈发突出。
2.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少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相对较少。
农村大部分残疾人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救助和关怀,他们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生活条件和质量都较为困难。
2. 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匮乏。
他们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难以融入社会和就业。
3. 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残疾人缺乏社会关爱和支持。
他们面临生活困难,身心双重负担重,缺乏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很难融入社会和生活,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较低。
1.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构应当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构的投入,改善农村社会救助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社会救助服务。
3. 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应当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力度,促进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均衡化。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残疾人的保障政策不断的完善,残疾人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帮助。
农村残疾人群体相比城市的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他们的社会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就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残疾人的现状农村残疾人群体是我国残疾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8000万的农村残疾人。
与城市的残疾人相比,农村残疾人群体更加脆弱,他们普遍缺乏生活技能,身心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收入低,医疗条件差等问题严重。
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工作,经济情况比城市居民差,农村残疾人在经济上受到更大的压力,生活水平比较低。
而在健康方面,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条件不完善,许多农村残疾人无法及时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机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残疾人的保障政策,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农村地区政府经济实力不足,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残疾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社会关注度不高。
农村残疾人群体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社会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
社会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农村残疾人的家庭普遍条件差,缺少家庭支持,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利,医疗资源欠缺等问题,使得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更加困难。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问题,我们需要多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帮助和保障力度,完善残疾人救助政策,增加救助资金。
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关爱和关注,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农村残疾人的关注度。
社会各界应积极投身到农村残疾人救助工作中,提高农村残疾人的自我救助意识和能力。
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加强农村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提高农村残疾人的医疗条件,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农村残疾人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残疾人的需求,社会救助体系尚未健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必要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改善现状,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融入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剖析影响因素,审视政府政策与措施,提出具体建议与改进措施。
通过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旨在为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以及推动残疾人群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研究意义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和解决农村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促进社会公平与人权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持,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探讨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促进农村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作出贡献。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等原因,与其他农民相比,他们面临更多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政策、社会支持、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
一、政策层面政策是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法规,包括《全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农村残疾人提供了法律保障,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的扶持措施,包括经济资助、医疗救助、康复服务等。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残疾人未能获得应有的政策福利,这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不完善,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
二、社会支持在社会救助方面,农村残疾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感和获得感,并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网络,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和康复帮助。
对于特殊的残疾人群体,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细致的关怀和关注,为他们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教育问题农村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普惠到每一个农村残疾人,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近的特殊教育机构,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四、就业问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
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通过农业劳动维持生计。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福利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福利经济学的视角逐渐被提出,成为研究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角度。
在这一视角下,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也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福利经济学强调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一直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实施过程中,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部分人员通过违规手段获取救助,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需要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公平和效率的分配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差别化救助政策,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和方式,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福利经济学强调了社会救助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激励机制。
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往往是临时性的,难以长期稳定地支持弱势群体的生活。
一些救助政策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受救助群体缺乏奋斗的动力。
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需要在保障群体基本生活的注重提升其可持续性和激励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加强对受救助群体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和重新振作起来。
可以建立健全的长期救助机制,为受救助群体提供长期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力量下重新实现自给自足。
福利经济学强调了社会救助政策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往往是单一性的,难以全面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一些救助政策缺乏前瞻性,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需要在保障群体基本生活的提高政策的综合性和前瞻性。
具体而言,可以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救助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预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并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福利经济学已经成为研究福利分配和社会救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路径和方向。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救助政策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社会上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福利和权利。
在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不相适应,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依然困难。
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效力不够广泛和深入,一些贫困地区和人群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和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在福利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路径应当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要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立法和规划,明确政府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要增加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和调配,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
建立起健全的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救助资金投入,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和管理机制公正透明。
建立起健全的社会救助政策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要重视社会救助政策的创新和改进,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建立起灵活多样的社会救助政策框架,促进社会救助政策的创新和改进,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福利和权利。
建立起包括社会救助法律、政策、资金和机制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救助和保障。
研究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101988 社会其它论文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生活救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获得低保和补贴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救助的人数和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占多数,城乡残疾人获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人数有较为显著地增长。
但是,20xx年享受生活和护理补助的城镇残疾人大约是农村残疾人9倍,虽然20xx年享受农村生活和护理补贴残疾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城镇仍旧大约是农村的1.6倍。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8296万(20xx年预计为8500万)残疾人中有6225万人生活在农村,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
城镇与农村残疾人之间在生活救助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要想有效的改善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应将农村残疾人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二)教育我国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教育救助的力度不断加大。
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基础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
在多项教育中,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较多。
但是残疾人的教育也存在较多问题,根据20xx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得知,仍旧有8.4万适龄儿童未入学,虽然相比于20xx年的12.6万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但相比于正常人而言,义务教育对于残疾人群体还仍未实现;其次,对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均在校人数远远达不到标准的200人的每个班的规定(20xx年均在校人数为57.3人、20xx年均在校人数59.2人)。
(三)就业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援助不断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于城镇残疾人而言,在多种就业形势中,个体及其他就业形式人数在城镇新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7%-38%,其次是集中就业形式。
近年来,盲人按摩发展势头较好,保健按摩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视力障碍者提供了很好的就业途径。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通过福利政策来提高社会福利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的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基本保障和援助,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然而,由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需要对社会救助政策进行改革,提高其效率和公平性。
首先,需要改变社会救助政策的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来统筹和实施。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政府的资源和经验有限,难以提供针对个体的有效救助措施。
因此,可以考虑将社会救助政策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例如,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到社会救助中来,提供更多的救助手段。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需要优化社会救助政策的资金分配。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资金分配相对不够公平,且分配的资金不足以满足每个贫困人口的需要。
因此,需要通过对社会救助政策的资金投入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
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引入赞助和支持机制,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样,可以更好地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效率。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这可以有效地保障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和管理。
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通过对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
总之,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公平和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摘要】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下,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探讨了政策的制定与效果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研究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已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效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也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深化福利经济学在我国农村救助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农村社会救助、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基本理论、现状分析、政策分析、效果评估、对策建议、研究结论、研究展望、政策制定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一部分农村人口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水平,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福利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政策、效果和对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的阐述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具体包括分析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和特点,剖析现有政策的优缺点,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残疾人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残疾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边缘,面临着各种生存困难和社会歧视。
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救助问题,需要对其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政策。
一、农村残疾人的基本情况1.残疾人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较之城市残疾人更为庞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安全保障较差,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残疾人大多因病致残,事故致残等原因导致的残疾,他们将面临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2.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障,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下降,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生存状况较为艰难。
3.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农村残疾人在家庭中往往成为负担,由于缺乏社会救助,他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家庭的支持,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残疾人的家庭支持体系也日益薄弱。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问题1.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不够精准:当前,虽然中国有一些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政策,然而由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导致很多残疾人无法享受到相关的救助政策。
同时针对于残疾人自身的个体差异,现行的救助政策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够精准。
2.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目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残疾人的保障更是不足,导致农村残疾人在面临疾病、医疗等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3.社会救助资源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社会救助资源也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残疾人的救助难度加大,缺乏足够的帮助。
1.构建更加精准的救助政策: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精准的残疾人救助政策,充分照顾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对各类残疾人给予相应的帮助。
针对不同的残疾人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帮助措施,确保救助政策的有效执行。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服务,确保其在疾病、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视角张华晴(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残疾人由于在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和劳动,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残疾人事业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残疾人掉队,要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残疾人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需要社会和国家的救助来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去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公平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该理论如何更好的在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于进一步推动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救助;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一、相关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
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道德标准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进行评价,从而研究社会福利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趋于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最早是从20世纪早期的英国逐渐发展而来,然而不同学者对福利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界定。
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以下三个主要的阶段不断发展而来:早期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
早期福利经济学中代表人物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效用主义,他们一致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追求个人福利的提高,人们只关心他们自身的福利,并且效应主义反对歪曲个人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庇古,他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采用基数效用论,并且主要是需要解决物质福利问题,即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基数进行衡量的,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
另外,庇古主张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富人每单位增加福利的效用没有穷人每单位增加福利所带来的效用高。
新福利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其基础是旧福利经济学,勒纳、萨缪尔森、卡尔多等新福利经济学家强调效率优先原则,并且摈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研究。
他们用序数效用论来取代庇古的基数效用论,并且指出要避免效用的人际间比较,提出可以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因为偏好相对来说更具有主观性。
福利经济学中有关于公平的理论主要是:公平优先理论、效率和公平兼顾理论。
其中,公平优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庇古、罗尔斯和勒纳,庇古主张国家可以利用一定的干预手段,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向富人征税,再补贴穷人的政策措施,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使穷人也可以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公平理论更多的是将国家和社会中的公平放在第一位,追求的是消除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差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国家也处在一种公正的状态之下。
从社会的公平理念出发,残疾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合法权利,不能因为他们身体上的缺陷,而被排除在一些社会活动之外,甚至是自身的利益遭到损害,他们应当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目前中国约有8600多万残疾人,占世界残疾人口总量的近9%左右。
中国的残疾人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情况复杂。
从2018年残疾人统计公约中可知,我国截至到2017年已经办理残疾证的有34039653人,其中0至14岁有1005315人,15-59岁有19046518人,60岁及以上有13987820人①。
总体来看,残疾人大部分分布在农村。
我国残疾人的数量有在逐年增长的趋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关系到其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并不成熟。
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助推器,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是实现残疾人的正常生存,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所以,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不但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又能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社会公平视角下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残疾人存在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致使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受重视,在政治上容易受轻蔑或歧视,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最需要救助与帮助的对象。
(一)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公平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国务院2014年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在我国,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会发放生活补贴及对重度残疾人会额外发放护理补贴,但是各地政府在执行残疾人相关的社会救助政策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例如:低保对象的审批不公平、低保金的审核标准不平等、政策执行过程缺乏透明性等。
首先,各地在审批低保对象时,会存在有些残疾人家庭不符合相应的标准,但却享受了低保政策。
另外,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应保未保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的“关系户”,挤占了一部分的名额,结果导致一些生活水平较低的残疾人家庭没有享受相应的低保政策。
其次,在我国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会享有低保政策,但残疾人和健全人在低保金的审核上却使用相同的标准,这就会使得弱势的残疾人处在一种不利的位置上。
由于残疾人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所以运用同样的考核标准对残疾人和健全人进行考核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最后,各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整个过程不能够真正做到公开透明,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就会容易出现暗箱操作、不符合法律规定等现象。
(二)地方政府对于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的投放存在不公平我国残疾人的社会救助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
一方面,由于各地中央需要兼顾很多方面,如养老、医疗、教育、军事等等,对于社会救助方面的资金则相对紧张;另一方面,在当今经济发展大趋势下,我国各地方政府会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收益较多的方面。
因此,我国各地区的残疾人社会救助被置于不被政府所过多注重的境地,就会出现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现象。
资金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础作用,实现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站在公平的视角上来看待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对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不能合理19地进行投放,那么残疾人就无法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因而也无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和谐稳定的实现。
(三)各地区之间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存在差异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处于偏低。
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标准只能停留在生存层面,他们并不能公平的享受社会保障带来的其他福利。
首先,各个地区救助水平差异非常的明显。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标准不统一、覆盖范围小、城乡差异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违福利经济学中的公平理论;其次,农村残疾人专项救助力度小。
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会在一些地方支出相对较多,如医疗康复及特殊教育等的额外支出。
有些农村地区没有一所特殊的教育机构,以至于残疾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只能去大城市进行治疗,这样对他们的物质方面造成及生活方面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农村残疾人不能平等地享有大城市对于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资源;最后,农村缺乏专业的社会救助人才。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欠缺,心理问题对残疾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问题对残疾人的生活态度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救助必须要变传统的“他救”为“自救”,致力于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残疾人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带来的社会心理失衡,使其发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尊重感、安全感及自我存在感。
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救助是必需的工作,但心理问题同样很重要,要让他们给自己清楚的定位,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由于城市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的差异,农村残疾人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救助仍然得不到满足,说明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资源分布不合理,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四、社会公平视角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水平相对较低,使其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经常受到排斥。
如果不依靠外力,单纯依靠残疾人自身力量的去摆脱心理承受力上的脆弱性和物质上的低收入的现状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使残疾人更趋于公平的享受社会保障权益,我国有必要通过国家的干预对残疾人进行相应的救助。
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通过一定的调节手段使资源合理分配,使残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一)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法律与监督机制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容易被忽略其正当权益,因此在各种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不仅要保证残疾人的基本的权力不受到侵犯,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救助各部门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执行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也明确提出:“完善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不但是发展残疾人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对残疾人的态度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不仅要考虑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而且要考虑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
因此,要在综合考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合理定位以及在理性架构的基础上去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整体法律体系。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残疾人社会救助各部门工作的相互监督及检查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公示,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及义务,使其相互监督,执行更加透明。
(二)在政府主导下对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筹集及合理分配我国为了保证残疾人的合法权利,促进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我国政府在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执行社会救助政策的首要原则。
在社会的发展上,我国政府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进行不断的发展。
完全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是各地方政府不能只追求效率第一的原则,而应该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到公平,在财政收入的分配方面,要使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能够保证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政府需要在财政转移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宣传去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其广泛参与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
首先,倡导慈善组织的参与。
通过募捐以及义卖等方式为残疾人筹集所需的物质以及资金;其次,发动企业的力量。
国家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税收以及在政策上的支持来发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残疾人社会救助中来;最后,引导个人参与。
个人对残疾人社会救助资金的支持不仅是自我责任感的体现,而且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
引导更多的人尽其所能的参与到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促进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各地区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均衡发展残疾人在社会上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生活的质量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去保障他们的权力不被侵犯,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救助,保障他们能够生活在一种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