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系统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169ec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9.png)
06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对循环系统的调 控。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神经,它们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心脏和血 管的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维持血压。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等,以降 低心输出量和血压。
循环系统的组成
总结词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的通道,负责运输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氧气和代谢废 物等。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详细描述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和组织通过自身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其功能。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的牵张感受器会感受到压力变化,并通过神经和激 素的调节机制,使血管舒张、心率减慢,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内在反馈机制也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精细调节,以维持循环系统 的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详细描述
心率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激素、代 谢产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状态下 ,心率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以适应不同的 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心率对 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分类和功能
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具 有弹性膜和肌肉层,可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感染和参与免疫反应,例如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和介 导炎症反应等。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062d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5.png)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https://img.taocdn.com/s3/m/35b80b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a.png)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f27dd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a.png)
静脉曲张的防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 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活性药物 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非药物治 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 站、适当运动等,以及穿弹力袜、注 射硬化剂、手术剥除等治疗方法。
06 实验指导:循环系统实验 操作及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 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VS
功能
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液 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小 孔或裂隙,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等可 以渗透到组织液中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 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 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被运走 。
04 血液循环过程及调节
体循环过程及特点体循环路径来自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 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 脉→右心房。
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2. 解剖操作
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解剖,暴露心 脏、血管等循环系统器官。注意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3. 生理指标记录
连接生理记录仪,记录实验动物 的心电图、血压等生理指标。确 保记录准确、连续。
1. 实验动物准备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和固定。
4.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需要采集血液或其他样本, 进行相应处理如抗凝、染色等。
防治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 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 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 张,比如痔疮其实就是一种静脉曲张 ,临床可见的还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及腹壁静脉曲张等等 。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
静脉曲张的病因包括静脉壁的结构问 题和瓣膜的缺陷、静脉内压持久升高 、年龄和性别等。
量。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66509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7.png)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循环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循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7dc982aef8941ea76e05f3.png)
※——重点
△——难点
※4.髂外动脉(external iliac
artery)
• 分出腹壁下 动脉营养腹 直肌
腹壁下动脉 inferior epigastric a.
图1 下肢的动脉(1)
1.股动脉 (femoral a.)
分出股深动脉, 分支营养大腿肌、 髋关节和股骨 2.腘动脉 (popliteal a.) 分支构成膝关节网; 分为胫前、胫后动 脉两终支
髂外动脉 腘动脉
popliteal a.
股动脉
femoral a.
图2 股动脉
图3 小腿的动脉a
足
1)胫后动脉
(posterior tibial a.)
底
足
内
底
侧
外
分布于小腿后群、外 侧群肌肉和足底。
胫
腓 动
动 脉
脉
侧 动 脉
分支:
后
腓动脉
动
足底内侧动脉
脉
足底外侧动脉
图4 小腿的动脉b
图5 足底动脉
great saphenous vein
2)小隐静脉
small saphenous vein
图20 下肢浅静脉(前) 图21 同上(后)
2.盆部的静脉
(1)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 • 壁支 • 脏支
– 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
(2)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 (3)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
肾静脉renal v.
图22 下腔静脉汇流
左肾上腺静脉 left suprarenal v.
右睾丸静脉right testicular v.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13f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be61f070722192e4436f617.png)
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复极-60mV,通道阻 12 塞解除, K+外流,完 成复极过程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流基础
13
1 0mV 0
2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3
-90mV 细胞外
4
Na+ Ca2+ Ca2+
4
3K+ Ca2+
14
3Na+
细胞内 K+
K+
K+
K+ K+ 2Na+
2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和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电学理论:去极化 ① 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强 ② 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 ③ 两者兼有
+
+
29
(1)浦肯野细胞自律活动发生的原理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离子流的基础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15
(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0期:Ca2+内流L型钙通道 (ICa-L) (速度慢、 幅度小) 3期:K+外流
延迟整流钾通道(IK) 0mV
0
-40mV
3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4 -70mV 起搏电流 3期复极过程,通道逐步 2+ + Ca2+ Ca Na 去激活 , 这种 K+ 流逐渐 细胞外 K+外流 减少是4期自动去极化 的重要离子基础 Na+内流 K+ 细胞内 (If进行性增强内向离子流)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28036187c24028905fc30c.png)
Action potential in purkinje cell
48
TP
Na+(If) K+(Ik)
49
(三)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
50
mv 0
-40 -70
Action potential in sinoatrial node(P- cell)
51
波形特点:
1. 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TP(-40mV)均高于浦氏细胞
2. 无明显的超射
3. 除极幅度小(70mV), 但除极时程长(长达7ms)
故称为慢反应细胞
4. 无明显的1, 2期 5. 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
7
C AB
C
A
B
C
A
B
水泵工作原理
8
C
A
B
C
A
B
水泵工作原理
9
瓣膜的关闭,血液的冲击+心肌收缩产生的振动
心音
二尖瓣关闭
产生第一心音,S1 收缩期的开始
特点: 调低,持续时间长
主动脉瓣关闭
产生第二心音,S2 舒张期的开始
特点: 调高,持续时间短
10
室缩 房压< 室内压 <动脉压
关
关
等容收缩期
isovolumic systole 0.05s
3
血管生理
心脏射血后,血液如何从 动脉经静脉回到心脏?
动脉、静脉血压的 形成和影响
在毛细血管中,是怎样进行 (物质交换)的
微循环与组织液 的生成
心血管活动受哪些因素 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4
心脏活动的三个周期
心电周期: 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48
TP
Na+(If) K+(Ik)
49
(三)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
50
mv 0
-40 -70
Action potential in sinoatrial node(P- cell)
51
波形特点:
1. 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TP(-40mV)均高于浦氏细胞
2. 无明显的超射
3. 除极幅度小(70mV), 但除极时程长(长达7ms)
故称为慢反应细胞
4. 无明显的1, 2期 5. 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
7
C AB
C
A
B
C
A
B
水泵工作原理
8
C
A
B
C
A
B
水泵工作原理
9
瓣膜的关闭,血液的冲击+心肌收缩产生的振动
心音
二尖瓣关闭
产生第一心音,S1 收缩期的开始
特点: 调低,持续时间长
主动脉瓣关闭
产生第二心音,S2 舒张期的开始
特点: 调高,持续时间短
10
室缩 房压< 室内压 <动脉压
关
关
等容收缩期
isovolumic systole 0.05s
3
血管生理
心脏射血后,血液如何从 动脉经静脉回到心脏?
动脉、静脉血压的 形成和影响
在毛细血管中,是怎样进行 (物质交换)的
微循环与组织液 的生成
心血管活动受哪些因素 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
4
心脏活动的三个周期
心电周期: 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ventricle enddiastolic volume ,VEDV)
–心室收缩末期容量(ventricle endsystolic volume ,VESV)
–每搏输出量=VEDV-VESV
– 射血分数=SV/VEDV100%
• 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和心指 数(cardiac index)
• (心功能曲线)图示 •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心舒期充盈持续时间 –静脉回流速度
• 调节意义
–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
• 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 举例说明
–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 动脉血压因素改变 • 与自身调节的配合关系(图示)
(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 个体之间心率表现可不一(受年龄、性 别不同状态影响)
–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 0.3s)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0.020.05s)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0.11s,占射血量的70%)
•减慢射血相(period of slow ejection ;占2/3;占射血量的30%)
(四)心房、心室舒张和瓣膜在心脏泵 血活动中的作用
–心房-心室之间的压力梯度
–心室-主动脉之间的压力梯度
–心房收缩在生理与病理时的意义
三、心音的产生
– 由于心脏的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 引起的振动;可用心音图 (phonocardiogram)所记录
–心音的产生(原因、特点、意义) 第一心音:发生心缩期;房室瓣关闭引 起;音调较低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发生心舒期;动脉瓣关闭引 起;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
第三心音:快速充盈期末;血流速度突然改变引起室 壁和瓣膜振动引起;低音低频。第四心音:心房音
四.心泵功能的评定(Evaluation of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概念及应用注意点)
•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占0.22s )
心房收缩期 (0.1s,正好与心室舒张末期的
0.1s时间重叠,其意义有助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 盈量进一步增加,可增加1/4充盈量;这对于调 节心肌细胞的初长度,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有利于射血增加;同时也有利于静脉回流)
–收缩期储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约为75 20ml),可增加5560ml,较舒张期储备大; 由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调节。
–机体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活动增强,通过
心肌收缩性能 心舒末容积(前负荷)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心缩力量 每分输入量
动脉血压(后负荷) 每搏输出量
心搏频率
每分输出量 静脉回流
心输出量调节示意图
–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 0.5s)包括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0.030.06s)
•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占0.11s,为整个舒张期的前
1/3 ;特点为“抽吸作用”,占整个充盈量 的2/3)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的概念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 期的关系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 •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0.1s)
–全心舒张期,大静脉血经心房直接回流 充盈于心室,占75%,房缩期占25%
•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波形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三)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图示)
a波: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
c波:当心室开始收缩,关闭的房室瓣凸入心房, 房内压升高形成上升支;心室射血后心室腔缩小, 心底部下移,房室瓣被向下拖曳,心房容积扩 大。。
v波:房室瓣关闭,心房血液充盈形成上升支; 心室舒张,房室瓣开放,房内血液迅速流入心室 形成下降支。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一)心室和动作电位
– 一定范围(50~150/分)内,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180次/分或<40次/分心 输出量下降
六、心泵功能的储备(心力储备,
cardiac reserve)
–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储备
• 心率的最大变化为静息的2倍多,心输出量 可增加22.5倍。
• 搏出量储备可分为
–舒张期储备(145 160 ml,可增加15ml); 通过初长度自身调节实现。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vity)
• 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每分输出量=SV 心率
–(静息)心指数=心输出量/平方米;
3.03.5L/min • m2
• 心脏作功量
– 动能与压强能 – 左、右心室 搏出量相等,但左心室作功为右心室的6
倍。 – 是较全面评定心泵功能的指标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 搏出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Starling 机制)
–心室收缩末期容量(ventricle endsystolic volume ,VESV)
–每搏输出量=VEDV-VESV
– 射血分数=SV/VEDV100%
• 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和心指 数(cardiac index)
• (心功能曲线)图示 •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心舒期充盈持续时间 –静脉回流速度
• 调节意义
–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
• 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 举例说明
–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 动脉血压因素改变 • 与自身调节的配合关系(图示)
(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 个体之间心率表现可不一(受年龄、性 别不同状态影响)
–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 0.3s)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0.020.05s)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0.11s,占射血量的70%)
•减慢射血相(period of slow ejection ;占2/3;占射血量的30%)
(四)心房、心室舒张和瓣膜在心脏泵 血活动中的作用
–心房-心室之间的压力梯度
–心室-主动脉之间的压力梯度
–心房收缩在生理与病理时的意义
三、心音的产生
– 由于心脏的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 引起的振动;可用心音图 (phonocardiogram)所记录
–心音的产生(原因、特点、意义) 第一心音:发生心缩期;房室瓣关闭引 起;音调较低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发生心舒期;动脉瓣关闭引 起;音调较高持续时间短
第三心音:快速充盈期末;血流速度突然改变引起室 壁和瓣膜振动引起;低音低频。第四心音:心房音
四.心泵功能的评定(Evaluation of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概念及应用注意点)
•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占0.22s )
心房收缩期 (0.1s,正好与心室舒张末期的
0.1s时间重叠,其意义有助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 盈量进一步增加,可增加1/4充盈量;这对于调 节心肌细胞的初长度,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有利于射血增加;同时也有利于静脉回流)
–收缩期储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约为75 20ml),可增加5560ml,较舒张期储备大; 由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调节。
–机体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活动增强,通过
心肌收缩性能 心舒末容积(前负荷)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心缩力量 每分输入量
动脉血压(后负荷) 每搏输出量
心搏频率
每分输出量 静脉回流
心输出量调节示意图
–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 0.5s)包括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0.030.06s)
•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占0.11s,为整个舒张期的前
1/3 ;特点为“抽吸作用”,占整个充盈量 的2/3)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的概念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 期的关系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 •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0.1s)
–全心舒张期,大静脉血经心房直接回流 充盈于心室,占75%,房缩期占25%
•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波形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三)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图示)
a波: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
c波:当心室开始收缩,关闭的房室瓣凸入心房, 房内压升高形成上升支;心室射血后心室腔缩小, 心底部下移,房室瓣被向下拖曳,心房容积扩 大。。
v波:房室瓣关闭,心房血液充盈形成上升支; 心室舒张,房室瓣开放,房内血液迅速流入心室 形成下降支。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一)心室和动作电位
– 一定范围(50~150/分)内,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180次/分或<40次/分心 输出量下降
六、心泵功能的储备(心力储备,
cardiac reserve)
–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储备
• 心率的最大变化为静息的2倍多,心输出量 可增加22.5倍。
• 搏出量储备可分为
–舒张期储备(145 160 ml,可增加15ml); 通过初长度自身调节实现。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vity)
• 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每分输出量=SV 心率
–(静息)心指数=心输出量/平方米;
3.03.5L/min • m2
• 心脏作功量
– 动能与压强能 – 左、右心室 搏出量相等,但左心室作功为右心室的6
倍。 – 是较全面评定心泵功能的指标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 搏出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Starling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