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经济分工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课件
(五)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学习交流PPT
2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 一、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发达、规模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乡村经济相比,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城镇高,主要特征:(一)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进 步缓慢 ;(二)生产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 加要素投入 ;(三)乡村经济具 有显著的生存性和自然性特征 。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发 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 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学习交流PPT
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其机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经济规模较小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偏于 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业和轻工业;随着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污 染排放规模等生态环境影响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工业 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产出的粗放型 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的服务业等 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方面 的需求也成为 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动力,且经济长期增长也逐步积累了治理生态环境的 财富能力。
• 二、 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一)乡村土地市场的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乡村土地市场特征: 地域性强;竞争不充分;供给 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我国乡村土地制度基本特征:城 乡分异的土地制度,城 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 ),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 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21/2/2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2021/2/2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同心圆〉法则(1925);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经济政策
(二)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冲突 1.公平与效率 原则上是统一的,但实际中很多情况下是
对立的。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目标离谁先谁后, 两者如何结合、兼顾,是制订区域经济政策遇 到的首要问题。
2.政府与市场 区域政策产生的起源是通过政府的
力量来干预市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决 定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关系。
干预不力与干预过度
谢谢大家!
•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11:23:5011:23:5011:2311/10/2020 11:23:50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011:23:5011:23Nov-2010-Nov-2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1:23:5011:23:5011:23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020.11.1011:2311:23:5011:23:50Nov-20
•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11时23分50秒 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相信相信得力量,创造应创造的事情 。20.11.102020年11月 10日星 期二11时23分 50秒20.11.10
3.目标区域与非目标区域 “目标区域”与“非目标区域”涉及到区
域政策的利益主体问题。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 区域政策带有强烈的外部效应。不同利益主体 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区域之间的利益关 系主要涉及区域分工与国家投资政策倾斜等领 域。
4.目标领域与非目标领域 “目标领域”与“非目标领域”之
间的矛盾关系主要指区域政策与其它专 项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套情况,它将影 响到区域政策的执行力度。
第七章 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
生命阶段 创新阶段 成长阶段
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与工程技 术、聚集经济 管理与资本
生产区域 大城市 毗邻大城市的 地区与中等城 市 落后地区生产
成熟及以后阶 段
便宜的简单劳 动力
2、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
1966年,汤普森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 文中,提出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旦一个工业区建立,它就像一个生命有机 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而发展,从年轻到成熟再 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处 于不同的竞争地位。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创新期 研发费用较高, 研发费用较高,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成长期
出口国外市场
成熟期
国外开始模仿, 国外开始模仿,竞争加剧
衰退期
本国出口下降,国外生产增加, 本国出口下降,国外生产增加,劳 动力成本成为竞争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Q
出口>进口 出口 进口 美国 发展中国家 欧洲
港口城市
第二阶段为渗透线阶段(penetration lines)。 特征:随着条件较好的港口伸展出的支 线的发展,线路开始向内陆渗透。线路 远远渗入内陆主要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 例如,输出矿产资源。一般而言,如果 从前无居民区,在线路终端会出现一个 居民区。这个居民区将作为一个小腹地 的集散中心而发挥作用。港口扩大,支 线出现,意味着这些港口运输条件较从 前提高,腹地范围扩大。前一个阶段分 散的港口中心中大部分将中止其作为地 区港口的作用,虽然他们仍会作为居民 区而存在。那些具有运输优势的港口能 够完全覆盖其他中心,以至于布局不合 理的中心在经济上失去竞争力。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理论
一、塔弗网络模型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七章 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
产量 发明国
出口
模仿国
出口
进口
第三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进口
第四阶段
消费 生产 生产 消费
生产 消费
时间
弗农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
弗农的理论被区域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区域产业布局与转移 问题。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 周期,即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会 下降,且随着产品技术密集度的变化,产品的生产会发生 区间转移,产品在生命周期内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创 新阶段、扩张阶段、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处于不同阶段 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区域不同。
趋同
σ趋同 β趋同
非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 条件趋同
俱乐部趋同
σ趋同 ——指区域之间的相对人均收入水平差异程度随时间推 移而缩小。
β趋同 ——指区域的相对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呈负 相关关系。
非条件趋同 条件趋同
也称为绝对趋同,假定区域之间不 存在经济增长条件差异的情况下而 发生的β趋同。
在经济增长条件相似或相同的区域 之间所发生的β趋同,亦即不同的 区域趋同于不同的稳态。
• 推论:
•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初始水平越低,其 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 所以,尽管各个区域之间在初始阶段存 在比较大的经济增长差异,但从长期看, 欠发达区域将比发达区域发展的更快, 最后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会趋向均衡。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创新期
研发费用较高,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成长期
出口国外市场
成熟期
国外开始模仿,竞争加剧
衰退期
本国出口下降,国外生产增加,劳 动力成本成为竞争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七章 化
区域经济一体
经济一体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50年 代和60年代出现了大批贸易集团,70年代到80年代初 期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后期又掀起世界范围内经贸 集团化的高潮。目前,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集团组织 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已成为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熟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于一国 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趋势下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对外经济贸易。
(二) 按一体化的范围 划分
1. 部门一体化
部门一体化(sectional integration),指区域内各成员
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 2. 全盘一体化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指对区域内各成员
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现为欧洲联 盟)就属于此类。
(二) 欧共体在实施经济 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成果
1. 建立关税同盟 2.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3.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4. 建立统一内部大市场 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
6. 欧元的启动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动因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三)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前景
(三) 按参加国的经济 发展水平划分
1. 水平一体化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又称横向一体化,是 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来看,现存的一体化大多属于这种形式。 2. 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形式。
第七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021/10/14
7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 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的奉献。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社 会、经济地域分工的产物,都有着不同层次和假设 干区域子系统。如果不同子系统都能发挥各自自有 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业结构,也就形 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从 整体上形成社会化分工和协作。
2021/10/14
23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大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瓜果
麦类 豆类 稻谷 薯类 小杂粮类
早稻 晚稻 …
2021/10/14
24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按所有制划分,可分为乡镇工业、地 方工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 工业 工业也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Q<l,那么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
业化部门。 2021/10/14
33
• 5.产业专业化系数
C 1 (Q i1Q i2)
• 式中,Qi为某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为不同的区域; ∑为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即正或负〕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1为区域产业 专业化系数。
商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部门,即为生
产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
2021/10/14
20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值是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 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这个层次,主要是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例关系的 协调性。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和已有的工业化水 平。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
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问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 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 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 作也日益向纵深发展。
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2
• 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无 形的生产要素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就是最 重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 如果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发领域 中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 发展,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 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 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保持一定的领先。
•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合作 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 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各经济主体虽然在经济实 力和地位上存在有巨大差异,但在区域经济合作活动中, 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
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 力、信息等等。
•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合作主体分为两大 类,即企业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政府的合作活动则同时追求社会效益。从总体上看,企业 是区域经济合作中最重要的主体。
• 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其行为也具有两重性。一 方面,政府也可以作为简单的经济利益主体,与其他区域 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要素合作,谋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最高代表,通常会通过与其他地区政 府之间的往来,就双方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和行为规则达 成若干协议,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 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政府 制定的区域经济政策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区域经济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2.国家创新系统:是指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研究开发、引进、运用、扩散各种新技术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组成的网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具体的国家制度。
3.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运用和扩散新技术和新知识,并以此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4生产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合作企业各自承担总项目中部分产品或部分工序的生产,最后共同完成全部项目。
5加工贸易合作:是指合作各方在原材料来源、加工生产及商品销售全过程进行合作。
主要形式有来样(图纸)生产、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6.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7.直接投资:是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并始终参与或控制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最终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
8劳务合作:是通过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目前的劳务合作主要有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旅游业三大类。
9.纯粹的劳务贸易:是指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输出较低技术的劳动力,通过为对方提供各种形式的劳动服务获取报酬。
10.信息咨询业:是指咨询机构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委托,利用专业人才帮助客户分析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11.技术贸易:是指以贸易的方式使技术在地区之间转让的过程。
12技术转让:是指无偿的技术转让。
指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
13技术援助:是指技术较先进的地区或企业对技术落后地区或企业进行无偿的技术输出。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区域经济合作作如下的类型划分:(1)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7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
关系。
关键词:技术经济联系、数量比例关系
二、区域产业结构
● 不具备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产业
● 形成了区域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 ● 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 区际之间的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
3.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 ● 市场机制 ● 计划机制 ● 政府调控机制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一、区域主导产业
1.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生长远性影响作用的产业 部门。
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保持着持续的高增长率计划机制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
值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 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
度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 产业结构由生产型占优势地位向服务型占优势
地位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 (1)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依据
●区域的自然禀赋
●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水平 ●地域分工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1.区域专业化产业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能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区域分 工意义、主要为区外服务的产业。 关键词:能发挥区域优势 具有区域分工意义 主要为区外服务
(1)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
劳动力专门化率(SL)=
区域内某一产业劳动力人数占该区域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
该产业全国劳动力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七章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就是由各种经济活动所形
成的点、线、面和网络。
19
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依托。
(2)产生经济活动的结构效益 A、合理组合而导致的节约经济 B、集聚经济 C、规模经济
(3)城市规模
主要是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来考察城市大小。
30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特定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供给能力会对城市的 经济结构类型、规模等产生显著影响。
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和社会发展走向等,也会
8
(2)关联产业配套
A、要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把握前向、后向和侧向关系,合理 选择相关产业,能形成有机整体,并能有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 B、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 C、合理确定关联产业发展规模。 D、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9
(3)基础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有两个职能:为区域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 经营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和支撑。为区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基础产业门类多、构成复杂,规模需求不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但最基础部分仍需政府干预,故应根 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予以合理发展。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有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分类: 先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但代表了
7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三、区划的概念和类型
(1)按反映区域因子的多少,区划可分为部门区划和综合 区划。
(2)按照区域的性质,区划可以分为: ①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如地貌区划、
地质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 动物区划等)。
②人文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行政区划、 农业区划、工业区划、商业区划、技术经济区划等。
区域界线是区域的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确定一个区域的精确 边界。
4、历史性
区域载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范围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区域是反映自然、人文历史变化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区域状 况。如:华北平原历史性的含义与华北地块的变迁、东部 海岸线的变迁、黄河、淮河、海河的冲刷堆积及摆动等现 象,关系密切。
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 加拿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 埃及与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 亚在几内亚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 岛上以西经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 采用几何直线法。
(二)、经济区划的原 则
1、经济原则
(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国家利益是最高目标,区域与 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长江三角洲与沿江经济区的划分)
(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注重地区经济专门化 的形成,提高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西北经济区专门化部门, 以水电和石油开发为基础,建成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 制造等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约束条件的确定 • 区域面积限制 • 区域土地质量限制 • 基本农田保护率限制 • 生态约束 ……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1 用地选择与用地平衡
▪ 用地平衡的决策方法(续)
➢ 用地平衡方案的排列组合 ➢ 用地平衡方案的评价与确定 ➢ 用地平衡的空间落实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体系
➢ 以某类活动为主体的功能分区
如工业区与农业区,工业区内根据需要有可继续划分为工矿仓储 区,商服用区,旅游文化区等;农业区内相应可划分为种植业区, 林业区,畜牧业区等
➢ 生态功能分区 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区域 功能分区,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的生态关系,可以将区域划分为生 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
➢ 在分区内部由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经济活动地域子系统
➢ 分区之间也通过各种联系,而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 进而形成更高级的地域经济活动系统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 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 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 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与理论; 第三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机制与表现形式; 第四节 区际贸易。
第一节 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际经济关系是不同区域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经 济关系。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信信是判断该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越发达区际经济联系越紧密。
扩大开放、消除封闭、加强合作、克服冲突是区际关系合理化 的要求与标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和理论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 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 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 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区域合作与冲突都是基于区域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但两者所体 现的区际关系则正好相反。区域合作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 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合作的领 域很广,在生产、流通、技术、人力资源、物资、信息等许多 方面均存在合作的可能。区域冲突则试图割断区际联系,阻碍 区际交往。其形式表现出为低水平竞争、区域要素争夺、区域 市场封锁等。
2、对劳动力的影响。区际经济关系对劳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区际经济关系状况决定了区域劳动力的流入流出的量和 结构。其次区际经济关系影响区域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3、对区域技术的影响。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技术的影响表现为 促进还是阻碍区际技术的转移与传播。根据技术与产业生命周 期理论,高技术与产业在发达地区成熟后会产生从高梯度发达 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的要求。这种转移能促使技术广泛传 播,使更多的地区享受技术发展所带来和利益。
4、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调剂区间自然资源的余 缺。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资源输出与贫乏地区的资源输入以合理 的区际关系为基础,合理的区际关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
5、对区域市场的影响。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市场的影响非常直 接,既影响区域市场的划分,又影响整个市场网络布局。
6、对地方传统的影响。表现在对地方传统的冲击和扬弃程度上。
7、对国家或区域的产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二、区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
区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归纳进来,主要表现出为 两对关联的矛盾形式,即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冲突。
前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封闭,其主要特征是各区域自然经 济盛行,区域间往来少,经济进步缓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依然存在,但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 对新的矛盾,即合作还是冲突。
历史的差异包括社会经济基础、资本、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政治条件等,此类差异是历史发 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即人口迁移的成本较高。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即落后地区希望迁出 处于贫困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发达地区 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人而非无一技之长者。这样在迁 出和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最后,存在着人口流 动的非经济性阻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安土观念与户籍 制度制约等。
1、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资本的影响。表现出为资本的流量和存 量两个方面。一个区际联系广泛、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在资本 缺少时能够充分吸引区外资本,在资本剩余时能够有效地输出资 本,使区际资本流动有利于本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 区际交换不断调整其存贷比例,使资本存量保持适当水平。随着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份额会 逐步增大。
一、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
区域分工合作的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差异和对区域与全 国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自然与历 史的基础,对区域与全国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分工合作 的动力性基础。
1、自然的与历史的基础——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 的禀赋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分为自然形 成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和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差 异)两种。
(1)自然条件的差异。
自然的差异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一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 差异同样是导致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前提。
自然条件是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 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 而自然资源则是指自然条件中可以被除人类生产和生活利 用的自然条件,如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不同 产业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所起的 作用是不一样的。从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对自然条件和自 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势是:农业生物资源丰富 度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 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西南;金 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 渡地带。区域性资源东部和南部为海洋,西部和北部为牧 区,华南为热区等。
区域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上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或促进或抑 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经济差异。
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差异以及历史差异等。
经济区位差异是指某一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空间经济关系的 总和,它是影响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条件。
人口的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决定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在市场条件下,尽管人口流动性较大,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人 口自由流动的因素。
一、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内的区域彼此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增强与 改善区际经济关系,才能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找到源源不断的动 力。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区域结构改善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因素有区域资本、劳动力、技术、 自然资源、市场、地方传统和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