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专题教学案
教学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教学设计:5-8课时
第一课时
一.考点要求说明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作具体分析。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具体步骤:
一、要求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文末:卒章显其志,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或兼而有之。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
二、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问―――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第二课时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引用――使论据具有说服力。
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④所找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象征、联想、想象、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还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往往不同。
象征――
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如玫瑰与爱情;明月与思乡。
作用: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比喻与象征的区别:一、比喻系字句修辞,象征为篇章修辞。两者关系正是由局部至整体。
二、比喻力求引出联想之美,象征偏于全体布阵,高度统摄,讲究内蕴深刻之思。
联想――含义: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联想可分为以下几类。
A.接近联想。
B.相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关系联想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第三课时
三、答题的思考过程——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主要任务是(三抓):
1、抓对象——抓住对象、话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
2、抓段意——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
3、抓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大致分出部分。
第二步,带题研读。找“三点”:
①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②对应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如题目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精读)
③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辨“四法”:
1、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2、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4、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第四步:看赋分,形成条理性。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
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四、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是非常重要的。
(1)扣题意
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2)重提取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3)分表里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重条理
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这样,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所以表述要注意三点:
A、忌用修辞。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B、忌无分析。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C、忌遗漏。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第四课时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