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西节日中西文化差异正文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2008年11月第5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08Vol.5No.11一、前言节日是人们为庆贺丰收,纪念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缅怀先人的一个特殊日子。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注意。
世界各国的节日不计其数,它们的起源,风俗,传统故事体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的鬼节主要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西方的鬼节主要是万圣节。
它们的起源,风俗习惯都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中国鬼节的起源与风俗(一)清明节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清明节。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
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直到唐朝,清明才被作为节日流传了下来。
通常在这一天,全家人带着鲜花、蜡烛、糕点等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
人们清理杂草,打扫墓地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带来的糕点放在墓前供先人们享用。
(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融道教、佛教、儒教思想于一炉的鬼节。
从鬼节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鬼节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者:赵舒怡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2期【摘要】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节日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等体现了不同国家人们之间文化的差异性。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民俗演化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
鬼节是世界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之一。
从中西方人们对待鬼节的不同态度、方式,可以探究中西方文化背景、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鬼节思想理念中西文化差异【Abstract】Every country have their own special festivals. The origin, custom and ways of celebrities embo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Ghost Festival, just as its name implies, is the festival for ghosts, the folk-custom is usually worshipping the ghosts and spirits. Ghost Festi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ways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towards Ghost Festival,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deas and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an be explored.【Key words】Ghost Festival; idea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一、引言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文化之一。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xx,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万圣节与中国的鬼节文化对比

万圣节与中国的鬼节文化对比万圣节和中国的鬼节都是国际上有名的传统节日,两者在庆祝方式、历史由来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万圣节与中国的鬼节文化之间的异同点。
一、庆祝方式1. 万圣节:每年的10月31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民众会穿上各种各样的化妆服装,带着南瓜灯笼挨家挨户的“要糖果”,这被称为“不给糖就捣乱”。
此外,大量装饰房屋、搞怪游行、举办派对也是庆祝方式之一。
2. 鬼节:中国世界各地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而多样化的鬼节传统。
背后深厚而复杂,其中最著名和常见的要数中国传统农历七月份(阴历)所举行的盂兰盆会。
人们会为了招待阴界亡者回家团聚而提供大批美食和纸钱供品,祭拜和祈福的仪式占据了鬼节期间庆祝活动的主要部分。
二、历史由来1. 万圣节:起源于古老的凯尔特人传统节日“萨温”,他们相信10月31日是一年中好与邪恶之间界限最模糊的一天。
后来基督教传入凯尔特地区,将这个节日与诸多宗教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万圣节。
2. 鬼节:中国鬼节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说具有浓郁的华夏文化气息。
盂兰盆会此存在于佛教中度亡者观念和道家关注阴阳世界思想等多个方面影响。
三、文化内涵1. 万圣节:在庆祝的文化内涵上,万圣节强调着儿童与家庭欢乐陪伴。
孩子们会穿上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服装,并到每户人家敲门要糖果。
人们也会摆上南瓜灯笼,意味着驱除恶灵和带来好运。
2. 鬼节:中国鬼节庆祝活动较为庄重,有着更浓厚的宗教氛围。
人们认为这个时期阴间亡者回归阳间,需要进行祭拜和祈福,以保佑活人家庭的健康和吉祥。
四、宗教信仰1. 万圣节:万圣节最初是宗教节日,标志着天主教中诸圣徒的纪念和尊崇。
而现在的万圣节已经发展成一种民俗文化风格。
2. 鬼节:中国鬼节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多种传统信仰。
部分地区还有邀请道士驱逐恶鬼、超渡亡灵等相关习俗。
以上是对万圣节与中国的鬼节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2021鬼节文化论文范文3篇范文1

2021鬼节文化论文范文3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鬼节文化论文跨文化视角下中美“鬼节”的文化价值差异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和美国“鬼节”的起源、历史发展和风俗的分析,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入手,探求在中美“鬼节”中反映出的两国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鬼节”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节日最初时的祭祀仪式是相似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过节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如今,每逢“鬼节”中国依然是以祭祀祖先为主,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却已把万圣节看作是欢快娱乐、尽情玩闹的节日。
关键词:中美;鬼节;文化价值维度;差异。
1 引言所谓“鬼节”就是指鬼过的节日,是悼念死者,缅怀先人的节日,是与祭祀神的节日相对的。
“鬼节”是全世界传统的节日,中国和美国也有各自的“鬼节”.中国有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美国的“鬼节”是万圣节前夜(Halloween) .中美两国的“鬼节”有各自的起源、历史发展和风俗习惯,从中也反映了各自国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详细对比了中美“鬼节”的起源及风俗,并用霍夫斯泰德(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 Kluckhohn & 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了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差异。
2 中国三大“鬼节”的起源及风俗2. 1 清明节每年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是清明节,又称扫墓节、踏青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经过时间的推移,加之寒食节的并入,让清明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祭祖的活动始于唐宋时期。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在中国家喻户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到了宋朝时期,清明节正式成为人们扫墓祭祖的节日。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出行到陵园或家乡祭祖扫墓。
清明扫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带着鲜花、糕点等在墓前为死去的亲人焚香烧纸;另外一种是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在树枝上挂些纸条,进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一、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
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
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
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
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
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
”[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
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

中西方“鬼”文化比较
• 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 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 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以指以妖、 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西方:数量和形象单薄(泛指恶魔和灵魂。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 吸血鬼以及幽灵。)
从宗教影响上看
• • • • • • • 中国:受佛教、道 教影响,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西方:受基督教文化 影响,人类始祖的原 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 诱
• 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小孩子挨家挨户 收集榶果、南瓜灯,扮鬼、戏鬼的狂欢节。
Halloween
• Thank you!
歌德《浮士德》 中浮士德博士拿 自己的灵魂与魔 鬼做交易
西方吸血鬼文化
• 起源: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 上帝就罚他变成吸血鬼,在黑夜中进行永 恒的忏悔。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 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 (之一)
• 起源:该隐 吸血鬼之祖 传说 该隐是吸 血鬼之祖 他是亚当的大儿子 但是他杀死了 自己的弟弟 上帝惩罚于他 让他畏惧阳光 以 他人之鲜血为食。(之二)
• • • • •
有关吸血鬼的故 事总是长盛不衰。 吸血鬼成为西方 文化中的神秘主 题。
• 19世纪英国小说家斯托克的小说《德拉柯 拉》 • 大仲马和狄更斯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 的作品。
• 电视、电影推广了吸血鬼的形象 •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 记》等
相关节日
• 中国鬼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西方鬼节——万圣节(Halloween)(10月 31日)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传统节日庆祝方式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摘要:通过对比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compares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elebrations. It aims to achieve cross-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日频繁,而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是各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受儒释道合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推崇“和为贵”“天人合一”“政通人和”,这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尊贵、团圆、和谐、优雅为文化主调和情感主调。
中国的岁首成为春节,是象征团结,兴旺的意思,每逢春节必吃饺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可见春节的主旋律是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团圆佳节,古诗中有很多描绘“八月中秋月正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象征团团圆圆。
九月九日重阳节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和谐的文化内涵。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其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欢快为基调。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实践创新
西方现代殡葬业推出多样 化服务,如定制葬礼、纪 念品制作、网络悼念等, 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环保趋势
西方殡葬业也开始关注环 保问题,推广绿色殡葬和 生态葬法,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环保理念在殡葬行业中应用推广
环保殡葬概念
绿色殡仪服务
环保殡葬是指在殡葬活动中尽可能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节约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了解文化差异
02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丧葬习俗、礼仪、价值观
等方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培养沟通技巧
03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以便在跨文化
沟通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消除误解和隔阂。
06 总结:尊重多样性,促进 跨文化融合
历史渊源
中西方丧葬文化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源,受到各自宗教、哲学、社会制度 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中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多元文化影响,强调孝道、尊重死者、灵魂不灭 等观念。
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强调天堂与地狱、复活与审判 等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西方国家殡葬行业政策环境介绍
01
美国
各州有独立的殡葬法规,对殡葬服务、遗体处理、墓地管理等方面进行
规范。同时,美国政府倡导绿色殡葬,鼓励采用环保的殡葬方式。
02
英国
殡葬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相关法规包括《殡葬法》、《墓地法》等。
英国政府也倡导绿色殡葬,推动殡葬行业向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初探中外“Ghost”文化习俗差异——一节关于“Halloween”万圣节前夜的课

这 里 还 有一 个古 老 的 传说 , 是 关 于 鬼 节 的 来 历 , 说 地 藏 菩 说 传 萨 , 就 是 人们 常 说 的 “ 王 爷 ” 他 的母 亲去 世 后 来 到 阴 朝 地 府 , 也 阎 , 被 关 在 牢 房 里 少 不 得 受 十 八 层 地 狱 的种 种 折 磨 , 藏 菩 萨是 个 孝 地 顺 的儿 子 , 到母 亲 受 罪 心 中不 忍 , 七 月 十 五 这 天竞 恂 私 情 , 看 在 让 看 守 牢 房 的小 鬼 偷 偷 把 牢 门 打 开 放 他 母 亲 出来 , 知 这 一 开 牢 门 谁 不 要 紧 . 房 中 的 小 鬼 们 蜂 拥 而 出 跑 到 人 间 为 害 百 姓 , 以就 有 牢 所 了 “ 月 半 , 乱 窜 ” 说 。那 些 跑 回 家 乡 的 鬼 纷 纷 向家 人 索 要 钱 七 鬼 之 财 以便 回去 用来 生 活 和 打 通 关 节 希 望早 日托 生 。后 来人 们 把 这一 天 就 定 为 “ 节 ” 鬼 。 2 中元 节 的 文化 习俗 . 如今在北方 的民间 , 中元 节 这 一 天 , 们 会 从 很 远 的地 方 回 人 家扫墓 . 墓前摆 上饺子 、 在 白酒 、 果 , 些 纸 钱 等 祭 奠 已 故 的 亲 瓜 烧 人 。 如 果 因路 途 遥 远 而无 法 回家 的 人 , 在 路 边 画 上 圆 圈烧 些 纸 会 钱 祭 拜 。 由此 可 见 , 中 国 ,鬼 节 ” 因传 统 美 德 的 孝 心 而 起 的 。 在 “ 是 祭 祀 方 式 简 单 但 不 失 庄 重 。 本 上保 存 了 鬼 节 淳 朴 的意 义 。 同 时 基 向 后 辈 及 自己对 这 个 特 殊 的 节 日 阐述 了感 情 的 延 伸 , 以及 对 未来 的 提 醒 , 予 了鬼 节 丰富 的人 文 内涵 。 赋 三、 中外 “ 节 ” 鬼 文化 差 异 同 样 都 是 “ 节 ” 为 什 么会 有 如 此 大 的差 异 呢? 鬼 , 从 综 上 所 述 的 传 说 中我 们 就 不 难 理 解 对 于 美 国及 西 方 人 而 言 . 圣 节 的 意 义 是 扮 鬼 装 鬼 搞 怪 , 一 个 庆 祝 夏 天 这 个 季 节 结 万 是 束 迎 来 丰 收 的秋 季 的 节 日。 而 中元节 则是 把我 国的本 土 文化— — “ ” 孝 文化 的再 现 。它 是 中 国 的传统 美德 。是人 们对 祖先 的一 种思念 、 种崇 敬 , 有一 种畏惧 , 一 还 从 一 定 意 义上 讲 , 中 国文 化 与 中 国孝 意 识 、 行 为 的 内容 与方 式 . 是 孝 及其 历史 过程 。 政治 性归 结 和广泛 的社 会性 行 为衍伸 的 总和 。 这 也 同时 要 求 我 们课 堂 教 学 中在 向学 生 们 介 绍 外 国 节 日时 , 要 结 合 外 国 的 文 化 习 俗 . 时 结 合 中 国 的历 史 和 文 化 底 蕴 , 过 同 通 探 讨 和 发 现 ,是 学 生 能 够 在 了 解 并 丰 富 对 本 国 文 化 的 理 解 的 同 时 , 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 加 参 考文献 : 『1 一 虹 . 言 文 化 差 异 的 认 识 与 超 越 M . 京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l高 语 北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就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与敬畏之心就是相同的。
但就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与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与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瞧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鬼”就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就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就是说“鬼”字就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就是人,上面就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就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瞧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就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从丧葬制度看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异同

从丧葬制度看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异同作者:廖康明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中西方对鬼文化在大纲上有着相同的认知,认为鬼文化都代表着神灵,在具体的领域内则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文化礼节也折射出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鬼文化的内容之一丧葬制度来说明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丧葬制度;家庭价值观节日是人们的一种庆贺,表达对前人价值观的尊重并继承其对世界的认知。
丧葬制度算是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鬼文化的内涵。
如今,鬼文化越来越作为一个热点,而被人们所关注。
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鬼文化的研究有所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尚未完全认识鬼文化。
中西方对待鬼文化的不同礼仪和习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在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的丧葬(1)丧葬制度。
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氤氲化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2)中国的丧葬。
中国因为受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
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
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
后世的文明有所发展以后,摒弃了以前不人道的做法,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
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
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第一篇: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万圣节中国传统节庆与西方鬼怪文化的异彩纷呈

万圣节中国传统节庆与西方鬼怪文化的异彩纷呈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其中有一些与万圣节的庆祝活动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然而,中国的传统节庆与西方鬼怪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庆和万圣节的异同之处,以及西方鬼怪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节庆在中国,人们庆祝节日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好运和保护家庭免受邪恶之物的侵害。
以下是一些与万圣节相对应的中国传统节庆: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15天,在这一天,人们点亮彩灯、吃汤圆,并在夜晚举行花灯游行。
灯笼可以被视作中国传统鬼怪文化的象征,代表驱逐邪恶与带来好运。
2. 中秋节: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与家人团聚,赏月并食用月饼。
这个节日与万圣节相似之处在于人们对夜晚的暗示,同时也与中国神话中的月宫女神嫦娥有关。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去祖先的坟墓扫墓并祭奠逝去的亲人。
这个节日与万圣节不同,人们并没有担忧邪恶鬼怪的侵害,而是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二、万圣节的来源万圣节源于西方的古老庆祝活动,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传统。
凯尔特人相信,万圣节前夜是幽灵和鬼魂出现的夜晚,他们穿着面具和节日服装来避开这些邪恶的生物。
这个习俗传入了现代,并与基督教的万圣节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现代万圣节的庆祝方式。
三、西方鬼怪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西方鬼怪文化的某些元素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万圣节庆祝活动。
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年轻人喜欢参加化妆舞会、举办万圣节派对,并打扮成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
这种庆祝方式鲜明地展示了西方鬼怪文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西方鬼怪文化还通过电影、电视剧和流行文化的传播渠道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一代。
年轻人热衷于观看恐怖电影、参加恐怖游戏,并在万圣节期间进行各种鬼怪主题的表演和娱乐活动。
这种西方式的庆祝方式逐渐在中国的都市中形成了一股潮流。
然而,尽管西方鬼怪文化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加深,传统的中国节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New Year 新年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但是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 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 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 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从而迎来新一年的第一天。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 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 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在情人节的前 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 到意中的情人。而3月14作为延续,还有白色情人节 。
Easter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 节。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 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 日期不确定。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 祈祷。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 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然后人们互赠彩蛋,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 的故事。
三、中西传统节日的类型
1.中国:生产 生活 祭祀三大类型 2.西方:宗教性
岁时节令
岁时:指的是一年四季。 节令:是古人对不同季节自然物候的认识和区分。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 岁时节令。
1.1生产类传统节日
生产类传统节日的确立及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农事 祭祀,即所谓祈年。中国一些传统大节的起源大多 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春节。
三、中西方的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过年”。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 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 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 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回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 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万圣节与国内外文化的异同

万圣节与国内外文化的异同一、万圣节的起源与传统万圣节(Halloween)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自于古老的凯尔特人文化和基督教传统。
据说在每年的10月31日,恶魔、巫婆和幽灵会出来捣乱,因此人们会装扮成鬼怪的形象,以迷惑这些邪恶力量。
据信,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恶意侵害。
如今,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万圣节已经成为一个大型庆祝活动,孩子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挨家挨户索要糖果。
二、万圣节与国内传统节日的异同2.1 异:节庆日期不同首先,在时机上,《阳历》与《农历》存在明显区别。
万圣节始于10月31日,并于11月1日继续庆祝;而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根据农历进行计算。
例如中国新年通常落在正月初一或初二。
2.2 同:缅怀和供奉尽管起源和傩戏轻松而欢快,但两种文化背后都包含着对过去亲人的追忆,以及为了保佑未来免受邪恶侵害的意愿。
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盂兰节都是用来纪念去世的亲人并祭拜祖先的时间。
而在万圣节期间,西方人也会安排时间参观墓地,并向逝者献上花束和礼物。
2.3 异:庆祝方式不同万圣节主要通过化妆舞会、扮鬼扮妖和讨糖果三种方式进行庆祝。
每年10月31日晚上,孩子们穿着各种服装,挨家挨户索取糖果,往往伴随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的各种嬉闹声。
而中国传统节日通常采用祈福、重视家人聚会以及进行特殊仪式等方式进行庆祝。
如春节期间,在家中置办年货、贴春联、全家团聚共进年夜饭等都是习俗之一。
2.4 同:注重互动与团聚无论是万圣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点都是强调互动和家庭团聚。
在万圣节期间,家人和朋友会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或主办派对。
而中国传统节日也注重整个家庭的团聚,尤其是春节,远离家乡的人们通常会在这时候回家与亲人共度。
三、外国万圣节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万圣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有了一些影响。
3.1 影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万圣节流行在许多大城市,并被许多商业机构引入其中。
万圣节与文化交流西方与东方的异同

万圣节与文化交流西方与东方的异同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东方人士也开始了解和庆祝这一节日,从而加深了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万圣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传统庆祝方式以及和东方文化交流的异同四个方面来探析这一节日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
一、起源万圣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凯尔特人。
在凯尔特日历中,11月1日被称为“萨温”,这一天是冬季的开始,同时也是亡灵的节日。
凯尔特人相信,这一天的夜晚是鬼魂最活跃的时间,因此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鬼魂侵扰。
后来,罗马帝国攻占了凯尔特地区,并将自己的节日——万灵节与萨温合并,形成了万圣节。
二、文化内涵万圣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了追溯凯尔特文化的祭祀习俗,还包括了现代化的玩乐元素。
在西方国家,人们会在节日前后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制作南瓜灯、装扮成各种角色、进行游行等等。
此外,万圣节还包含了许多的文化符号和造型,比如黑猫、巫师帽子、鬼脸等等,这些符号与文化内涵相结合,成为了万圣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传统庆祝方式在西方国家,万圣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人们通常会在家里制作南瓜灯,然后将南瓜灯放置在门口或走廊,营造出恐怖的氛围。
此外,人们也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不给糖果就捣蛋”,这个游戏是指孩子们在万圣节前夕到附近居民家里要糖果,并用吓人的装扮来威胁居民。
在东方,尽管万圣节并不是传统的节日,但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中也开始流行庆祝万圣节。
人们会穿上各种造型的服装,装扮成南瓜灯或者鬼魂的样子,在街头巷尾游行或参加派对。
此外,很多商家也会利用这个机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商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文化交流的异同万圣节在东方地区的流行,既有其自身文化魅力的吸引力,也有其背后的商业推动。
虽然在某些方面和西方的万圣节存在异同,但是它依然在不断地演化和创新中,从中寻找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第5卷第1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v2008Vol.5No.11一、前言节日是人们为庆贺丰收,纪念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缅怀先人的一个特殊日子。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注意。
世界各国的节日不计其数,它们的起源,风俗,传统故事体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
鬼节是世界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的鬼节主要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西方的鬼节主要是万圣节。
它们的起源,风俗习惯都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中国鬼节的起源与风俗(一)清明节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清明节。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
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直到唐朝,清明才被作为节日流传了下来。
通常在这一天,全家人带着鲜花、蜡烛、糕点等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
人们清理杂草,打扫墓地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带来的糕点放在墓前供先人们享用。
(二)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融道教、佛教、儒教思想于一炉的鬼节。
在岁时节令中有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而这“三元”是根据道教的三官而来,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名三元大帝。
天官治理天界,主为人赐福;地官治理地下,主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为人解厄。
他们分别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执行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
正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2]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通常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三)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过十月一”。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
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其来源于秦时孟姜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
三、西方的万圣节(一)万圣节的起源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是“Halloween ”,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 ”,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
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
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
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
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
(二)万圣节的风俗万圣节这一天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尽其所能的作怪,而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
其中一个有趣游戏是“Trick or treat ”,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
打扮成鬼精灵模样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张炎(河南教育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西方鬼节的时间,起源,庆祝形式表明了节日与中西方人的宗教,社会价值观念和特点有关。
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鬼节;价值取向;中西文化134··的孩子们挨家挨户的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
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
四、中西鬼节的起源,风俗折射了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Hofstede是荷兰的Maastricht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的名誉教授。
他是最早用大量的数据来检测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士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他对40个国家的跨国公司的上千万的员工进行了调查,经过认真的分析和对比,以数据的形式对这40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作了总结,提出了价值取向(Value Dimensions)理论。
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西鬼节的起源,风俗不同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权势距离(Power-distance)权势距离是Hofstede价值取向理论之一。
他把各国文化从权势距离的角度由大到小作了分类。
“权势距离大(High-power-distance)的国家的人们相信权力、权威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这种文化在有意无意中教给它的成员: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他的位置。
但处于权势距离小(Low-power-distance)的文化中的人们则认为,每个人都有得到权力的机会,等级制度是不平等的。
”[1]中国人崇敬权威,这也反映在鬼节的风俗上。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即进入一个不可名状的世界。
生活在那个世界的人,其物质生活品和货币都要从生前的社会带去。
如果死者在生前有很好的社会地位,那么为了继续享有这一切,对他的祭祀和祭品就非常隆重和丰富。
而对普通人,每逢鬼节,其家人只简单的烧些纸钱。
对中国人来说,另一个世界也有一个最高权威即阎王———他主宰着那个世界的一切。
在那个世界的人要想过的幸福就要屈服于阎王并经常向他行贿。
从这些传统中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相信人人平等。
中国文化属权势距离大的文化(High-power-distance)。
但西方文化不同。
“在西方,进入基督教文明的欧洲哪怕是帝王的丧葬陵寝也没有如同中国般的殉祭。
在基督教文明的观念中,每个人都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面前,在‘最后的审判’时,无论亲疏尊卑贫富都是平等的。
”[4]因此西方文化应属权势距离小的文化(Low-power-distance)。
(二)避免不确定的程度(Uncertainty Avoidance)根据Hofstede的研究,“避免不确定程度强的文化试图通过给它的成员提供稳定性,建立规则来避免模糊和不确定性。
”而“避免不确定程度弱的文化更容易接受生活和社会中的变化,对各种变化的容忍性较强。
”[1]其强弱是通过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AI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来表示的。
每个文化中的人们对于模棱两可和不确定事物有着区别其他文化的容忍度以及应对变化的方法。
避免不确定程度弱的文化易于容忍非传统的行为举止,善于通过不确定因素和模棱两可的局面来应对压力和不安的情绪,所以人们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在沟通中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性也更强,而且在交流中更能应对自如;而在避免不确定程度强的文化中,人们习惯生活在确定性强的环境中追求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认为变革会带来动荡不安环境,并把避免冒险作为其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鬼节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
鬼节的风俗如扫墓,烧纸钱等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不仅是风俗,几千年来人们对死人,鬼魂的观念也从未改变。
在中国,鬼节一直是哀伤的节日,人们以此来缅怀故去的亲人。
因此,中国文化避免不确定的程度较强(High-uncertainty-avoidance)。
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
万圣节在西方也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的万圣节更像是狂欢节—人们戴面具,开舞会,玩游戏。
以前凄惨的气氛被欢声笑语所取代。
因此,西方文化避免不确定程度较弱(Low-uncertainty-avoidance)。
(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Hofstede指出,在个体主义文化中“我”是第一位的: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目标;人们在情感上不依附于某个组织;每个人都有他拥有个人财产,思想,观点的权利。
与之相对的是集体主义。
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把社会分为群内(in-group)和群外(out-group)。
人们依赖群内人(亲属,宗族,组织)的照顾,相应的,人们也要对这个群忠诚。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同时含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
这里所提到只是通过个人主义指数(Individualism Index)来衡量的这种倾向性的强弱。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按照儒家的观念,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与祖宗给的,所以孝敬父母崇拜祖宗就是天性的必然。
”[3]因此,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宗族观念,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
中国鬼节的祭祀活动也以家族为单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扫墓;给自己故去的亲人烧纸钱;认为后辈要供奉祖先,希望先祖保佑其家族兴旺发达,同时希望先祖在另一世界也过着舒适的生活。
因此中国文化属集体主义比较强的文化。
但西方人只对自己负责。
因为“按照基督教的观念,每个人一生下来,父母给予的只是带有原罪的与恶魔相近的感性的肉体,而属神的灵魂则是上帝赋予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