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的关联分析
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的关联分析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上岩石层次结构和其形成与演化的学科,它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震灾害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的传播和释放所导致的,地壳的构造特征会直接决定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因此,深入分析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对于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地壳由不同构造形成的岩体组成,包括板块、地堑、地块以及断层等凸显的构造单元。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被划分为数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以堆叠的方式移动。
板块边界上的断层活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断层是地壳中断裂的带状构造,它代表了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弱点,因此地震往往在断层上发生。
断层可以分为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它们的形成和活动过程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逆断层是在地壳受到挤压力作用时发生的断层,这种断层会推高地表,形成山脉地带。
逆断层的活动会引起大规模的地震事件,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强震。
相反,正断层是在地壳拉伸的情况下发生的,它们会造成地表下降,形成沉陷盆地。
正断层的活动往往会引发浅层的地震。
走滑断层是在两个岩块相对水平移动的情况下形成的,它们不会造成明显的地表变形,但仍有可能引发地震。
除了断层,地震活动还与地塑性变形和岩石断裂有关。
地塑性变形是指地壳中塑性材料发生的流动和变形,例如,地壳的褶皱和褶皱带。
地壳褶皱是由于地壳受到横向挤压力作用时发生的岩层的折叠和拗曲,它们常常与逆断层一起出现。
褶皱带是指一系列平行或交叉的褶皱,这些褶皱导致了地球表面的隆起和沉降,增强了地壳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此外,岩石断裂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石断裂是指岩体内部发生的断裂和滑动,它们会引起地震波的释放。
岩石断裂的形成和活动可能是地震破裂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表层的断裂带中。
这些断裂带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剪切而形成的,它们会集中地震波的能量释放,造成地震灾害的发生。
地质构造是地震灾害发生的重要背景。
第三讲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详解
泥石流
思考: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 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3.危害
①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 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2. 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 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为滑坡、 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
4. 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为滑坡、 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
你跑得了吗?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我国西南地区的滑坡灾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1、概念: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发生机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2)软弱面的存在 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3)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3.发生阶段
开挖坡脚 增加荷载 水分渗入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4.滑坡的危害:
①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形成堰塞湖 ②造成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灾害
1.定义 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
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机制
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 坡度 • (1)基础条件
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 • (2)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
×
山体滑坡时, 不要沿滑坡体 滑动方向跑, 应向滑坡体两 侧跑。
中国的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震活动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区域之一。
中国的地震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历史上中国经历过许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的地震事件。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震活动,包括地震的原因、类型和影响,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和公众应对地震的措施。
首先,中国地震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这使得中国成为震源频发的地区。
由于欧亚板块向东西方向挤压和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作用,地壳产生了断裂和变形,导致了中国地震活动的增加。
中国的地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构造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和变形所导致。
这种类型的地震通常有较强的破坏性,并且经常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
火山地震则是由于火山喷发活动引起的地震,它们通常发生在火山周围地区。
中国的地震活动对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非常严重。
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约24万人死亡,超过16万人受伤,并给当地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首先,中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地震监测网络,用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通过地震预报系统提前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
其次,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地震抗震标准,以确保其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以提高应对地震紧急情况的能力。
除了政府的努力,公众个人和社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经常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以培养公众的自救能力和应对地震的知识。
此外,公众还被鼓励准备应急包和粮食储备,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自救和互相帮助。
中国地震分析(一) 我国地质构造与地震带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分析(一) 我国地质构造与地震带分布特征1. 区域构造分布特征新构造期以来,我国以东西部中间一级分区线为界,西部总体上升,其上升的速率以喜马拉雅山区为最高.依次向北越来越低.其中包括几个强烈的下沉区(盆地).中国东部有几大盆地,但总体上也是上升区.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构成一个高原区.在这个高原区的三个边缘是产生8级地震的重要地带.中国东部以华北地区活动最为强烈.但整个东部地区的活动要比西部弱.活动构造的速率要比西部低.构造方向,东部以北东向为主,西部以北西向为主.这就是中国的区域构造特征。
2 .深部构造与地幔质量的均衡调整从总的重力异常变化的趋势背景上,看我国地质的深部构造。
见图(1)全国重力异常示意图有几条规模巨大的重力异常梯级带,纵横全国,大体上分为两组:在我国东部地区,以北北东向及北东向为主,纵贯全国南北的一条北北东向梯级带最大.它北起黑龙江大兴安岭,经由大行山,雪峰山、直至云南的滇东南地区。
其南北两端有向外延伸之势。
福建沿海及川西地区的梯带也很明显,它们都与该地区的山脉有关。
在我国西部地区,则以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梯级带为主,它与东部梯级带异常走向相互垂直甚至交会。
这种异常走向截然不同的特征,反映出我国东西部不同的深部地壳构造走向的变化规律。
从异常强度看,西部梯级带的梯度变化较东部大得多,而且与地形高度有密切关糸。
如西藏南缘的梯度带与喜马拉雅山相吻合,北边的梯级带的西段与昆仑山相重合。
东段则分成南北两支:北支与祁连山相连,南支与巴颜喀拉山一致。
这种重力异常梯级带与山脉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为使地壳达到均衡,由于山脉所导致的那部分质量剩余,正由上地幔物质的迅速转移给予补偿.也就是地壳正处于均衡调整过程中,伴随着褶皱山脉的出现,地壳厚度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3 .天然地震区域的分布规律(1).纵贯全国区域的重力梯级带,反映出地壳深部构造的深大断裂带,上地幔物质的埋藏深度在梯级带内及其两则发生急剧向变化。
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
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处于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由地壳的活动引起的。
地震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震地理与地震灾害,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地震带以及地震灾害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通常是地球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地球的外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之间的运动就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壳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发生的相互挤压、撞击、滑移等运动,造成了地震的发生。
中国地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板块相互碰撞: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以及印度板块的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中国成为了地震频发区。
例如,四川汶川地震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所引起。
二、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全球地震分布的区域模式。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被划分为四大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华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地震带。
这些地震带是由于不同的板块运动形成的。
华北地震带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地震频繁、地震强度较大。
东北地震带横跨中国东北地区,沿着东北方向延伸。
这一地震带相对较为稳定,地震频率相对较低,但地震强度较大。
华南地震带则位于华南地区,受亚太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汇聚的影响,这一地区地震频率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地震带则位于中国西部,地震频率相对较高,地震强度也较大。
这一地震带是由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所引起的。
三、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地震对社会和人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震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垮塌等直接破坏,还可能引发洪水、滑坡、火灾等次生灾害。
除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地震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生产力的瘫痪,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图表导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该图用不同的震 级图例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即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并且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四个——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其中青藏、 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 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说明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 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干预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 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梳理 HISHISHULI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6.1级地 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 震;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 生里氏6.6级地震。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我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逐月分布图。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1《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共56张PPT)
地震分类
1.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 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 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 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 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 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1966年,苏联的塔什干发生一次5.6级 地 震 。 该 地 区 有 一 口 2000 米 的 深 井 , 自 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 3倍,地震发生后又恢复正常。以后,许 多国家相继利用井水开展氡气测量,用以 预报地震。
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
层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 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 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 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由于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互相补给的关 系,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 量的变化。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 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目前预 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震区群众的总结
►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 ►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4、电磁场异常
地震能引起电磁场的变化。一般认为磁场变化 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 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二 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 ,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岩石温度的改变 也能使岩石电磁性质改变。唐山地震前两天,距 唐山200多公里的延庆县测雨雷达站和空军雷达 站,都连续收到来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种奇异 的电磁波。因此,观测电磁场的变化也成为预报 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
2.1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ppt课件(共33张PPT) 中图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
根据震源深度划分: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汶川大地
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 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 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大灾大难 大爱无疆
地震给我们带了惨痛 的灾难,当我们的朋友 在失去了家园房屋, 甚至是家人和生命时, 地震也给我们的心灵 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其实地震并不是很可 怕,可怕的是 我们对 其所一无所知。让我 们来了解地震吧,带 着对逝去者的悲伤, 带着对生命的守望和 对灾区的祝福,祝愿 他们走日走出地震的 阴影,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 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 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 球状、柱状、弥漫状等,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 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 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
地
震
一、认识地震 二、地震的危害 三、地震的前兆
四、地震中的自救
一、认识地震
1、地震的分类 2、地震的结构 3、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 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此类地震发生 的次数最多,破坏最大,占世界地震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 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多在火山活动, 占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 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 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 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的报告,600字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的报告
中国是一个受地震活动影响的国家,有众多的地震发生在这里。
根据震级记录,中国大约每年有30-50个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其中包括3至5个7级以上的大地震。
虽然中国尚未经历过
8.0级以上的大地震,但现在尚未研究出来的一些地震带已经
表明,那种大地震可能会发生。
地震活动的分布,主要受构造形态的影响,有利的地震带,有管理的构造带和沿洋弧带,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西部,南部,东南部和海南岛。
它们也被称为“中国地震活动带”,也是中国发生大地震的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区域。
在构造形态上,中国受西北大陆裂解,东南大陆缩进,西南被侵蚀带联结构造等构造形态特点的影响。
活动的地震带以被称为“三大活动带”的布拉格断层,南部断层,朔州断层为代表,各有其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的深部地质结构主要是受亚欧早期的构造活动,以及古生代活动的影响,大部分构造以向岩石地层扩展为主。
而中国大陆内部,由于古泥盆纪运动演化,形成了从大洄河—拉尔乌拉—红河—湘江—长江—珠江—台湾海峡一线的贯穿性活动带,其中人口密布、经济发达。
此外,地壳动力学上,中国大陆也存在一些活跃的断层。
在地面观测方面,中国大陆为大陆性环境,整体处于稳定态势,只
有少数断层有可观察的变形活动,地震发生的概率不大。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地质构造形态,构造活动,和地壳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地震带及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
由于这些因素及影响,中国大陆经常发生大地震,特别是在活动断层所处的区域。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ppt 中图版.ppt[文字可编辑]
朝远离泥石流发生的山坡上跑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1.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 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如图:
14、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 18、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 19、大家常说一句话,认真你就 20、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
不够深 。不是 成功来 得慢, 而是你 努力的 不够多 。 秀,给 来的人 一个惊 喜,也 给自己 一个好 的交代 。 是想告 诉你, 让你用 你的一 生去奋 斗出一 个绝地 反击的 故事, 所以有 什么理 由不努 力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 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 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 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案例①——中国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发生了里氏 7.8 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区,即北纬 39.6°,东经 118 .2°。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 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 坏范围超过 30万千方千米,有感范围广达 14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相当于全国面积的 1/3。唐山地震造成 数十万人伤亡,民房和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 大举世罕见。
滑坡 泥石流 灾害 多发
季风 气候
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 ——西南地区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_课件1
1981.7.9 四川省
我国铁路史上发生了一次罕见的 泥石流灾害事故
1981年秋 陕西南部 季
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 涝灾害,随之而产生滑坡和泥石 流
1985.7.15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 暴雨引起15个乡75个村暴发滑坡 族自治州
2005.6 四川省泸定县
特大泥石流
2007.7 四川省达州市
大面积山体滑坡
了 ----------------------------------------------⭐This is my bottom line⭐-----------------------------------------
----------------------------------------------⭐This is my bottom line⭐-------------------------------------------所有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所有的孩 子,也就是说,除了一个。温迪知道这一点。有一 天她也长大了。但在故事的开头,她还是个孩子。温迪和她的父母达林先生和太 太,以 及她的兄弟约翰和迈克尔住在 14 号(他们街道上的房子编号)。孩子们有一个护士,因为 邻居的孩子们有护士,达林先生想 要 像他的邻居们一样。但是这个家庭很穷,所以他们 的护士不像其他孩子的护士。她是一只大狗,她的名字叫娜娜。娜娜每天晚 上把 孩子们
二、其他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1、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2、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试着总结我国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特点
1、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①成因:地理位置特殊,三大板块交界处,
构造活动强烈。山地面积广,部分地区地 势起伏大。 ②多发区:西南山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过渡地带。 2、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中国的地震地质与灾害防控
中国的地震地质与灾害防控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地质与灾害防控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的地震地质特点,并采取有效的灾害防控措施,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活跃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地壳板块运动频繁,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
中国的地震地质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震活动呈现出集中发生的特点,即有些地区地震频率高,震级大;而有些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少。
二是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一些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多次地震活动,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则较为平静。
中国的地震地质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灾害防控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地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信息,为灾害防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预警系统的建设则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
通过地震科普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
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防震措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管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的密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中国的地震地质与灾害防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了解地震地质特点,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都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专家分析地震预测现状: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
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课件 中图版选修5
(1)12 月 30 日尼玛地震位于________地震带上, 这里是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 (2)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空间上看,2011 年我国发生的 5 级以上地 震有何分布特点? (4)如果这么多地震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 的危害将比目前________(大/小),为什么?
答案:(1)地形 物源 水源 (2)突降特大暴雨; 山区地形;山区植被覆盖率低。 (3)7 7 月份 雨水多 (4)ABC (5)A
教材透析思维深化
探索思考
教材 P33 思考 1.云南盈江频发滑坡、泥石流的原因:①山区 地形;②岩石结构比较疏松,易于风化,风化 的土层比较厚;③特别是在陡坡地带的风化层, 一旦遇到强降雨,水分在山体内饱和以后,造 成土层滑落,最终形成滑坡、泥石流。
图表导读
1.教材 P30 图 2-1-1“中国主要地震带的 分布”及教材 P31 表格“20 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地 震”,据图表分析:
(1)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2)归纳出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为什么西藏、新疆的三次地震的灾情比唐山、 丽江、台湾等地的要轻?
【提示】 (1)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 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 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 带。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带 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可以从人口密度、城市与建筑物的密集程度、 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思考
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在哪些地方?多
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西南地区。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 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 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 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 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的国家之一”——权威专家详解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
专家分析地震预测现状: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
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
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
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
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
1668年发生过8级强震。
北边界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强震的孕育场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华北平原的7级以上地震还沿内部主要活动断裂发生,如1937年山东磁县和1966年邢台地震。
——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一带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不对地表形成强烈破坏,是太平洋板块下插入日本岛弧和中国大陆之下的结果。
除了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之外,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张培震表示,上述强震活动受中国大陆周边动力环境和内部地质构造的控制。
中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所挟持,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板内动力作用控制着中国大陆地震的空间展布格局,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巨大的活动断裂十分发育,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也就是重要的地震带,例如青藏地块的东边界带就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这次‘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其中段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这就是中国大陆地震成带分布的原因。
”张培震说。
他特地指出,距“5·12”汶川大地震200多公里的岷江断裂,1933年发生7.3级叠溪地震,地震本身造成了约6000人的死亡,但地震滑坡形成了几个堰塞湖,48天之后溃坝,冲毁了下游村庄,造成2500人的死亡。
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中央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治理“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及时的。
由于绝大多数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查明这些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和长期地震危险性,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
“建议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地对全国主要活动断裂开展详细调查和综合研究,为防震减灾提供基础信息。
”张培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