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和张爱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中国现代女作家们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在现代文学史上创建了辉煌的成就,她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历史大潮的推动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给读者真切的感触和无限的启发。

丁玲、萧红和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名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出所处时代的风土人情,成为我国文学天地里几道瑰丽的风景线,她们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直研读至今。

新时期以来,有关她们的文学研究不胜枚举,硕果丰富。

各类学者们尤其比较偏重于对她们作品中女性群体的探讨,例如关于“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的研究更是深入和广泛,而她们笔下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

其实,对男性形象的创作同样是作家们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女作家们对男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描述和刻画,反应了她们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

因此,那些女性主体意识突出的作家笔下的男性世界就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看。

本文试图弥补论者们对这男性形象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将丁玲、萧红、张爱玲这三位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和揭示这些男性形象中所具有的特征和内涵,观察和对比这三位女作家的成长背景和心路历程,总结三位女作家描写的不同男性形象,以此表现出女性视角对男性的审视、期待与批判。

展现上述三位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知过程,也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不断独立和成熟的历史进程。

本论文结构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疏理从“五四”时期到四十年代当中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概括他们在不同时期内的形象特征。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丁玲、萧红、张爱玲这三位女性作家的主要小说为研究基础,对她们各自笔下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进行分类分析。

第五章分别以三位女作家为代表,从她们各自成长环境影响下的两性书写观、男性形象所展露的独特观察视角以及男性书写所彰显出的女性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总结现代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

92郭凤娇:《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郭凤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CX18_2045。

作者简介:郭凤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这时正值五四落潮期,丁玲借莎菲之口倾诉了自己对灵与肉统一的爱情的追求以及五四落潮后无路可寻的失落感。

压抑的爱情与时代的苦闷的糅合使得莎菲笔下的爱情具有病态特征。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日本攻占香港之前以及之后的爱情故事,情场高手之间的角逐增添了作品中爱情的锐利与庸俗。

这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对爱情的想象多少有点相似的意味,但两位作家不同的人生的轨迹与生活的时代背景又造成她们作品中的迥异之处。

一、苦闷的成长经历丁玲幼年丧父,寄住在舅舅家,受过世态炎凉,也从小深受母亲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

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开始了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之间的恋爱纠葛,这段恋情在丁玲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寄人篱下的苦闷身世和曲折的恋爱经历养成了丁玲独特的个性特征,她的灵魂中常有情与理的恶斗,同时痛苦的成长经历使得丁玲的性格中夹杂着孤独忧郁的因素,但也正是因为生活的磨砺,丁玲也具备一般封建女性没有的坚毅与反抗。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写莎菲、苇弟以及凌吉士之间的三角恋爱便有现实爱情的影子,而莎菲正是五四时代反抗压迫与沉沦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张爱玲的成长经历。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重要朝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

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异,生母漂泊在欧洲,她与弟弟只能和严苛的父亲、后母一起生活。

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张爱玲的性格心理有着很大影响,她对人世的思考也因此受到影响。

张爱玲从小就失去了友爱的家庭,又目睹了封建家族内部的互相倾轧,这不仅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的性格特征,还让她自幼便习惯于对人和事物持否定的态度,总是以谨慎疑虑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

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

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汉语言文学教育林佟蔓【摘要】五四时期崛起了新的文学——的小说中,是“五四”运动推动下新生的文学,其中丁玲和张爱玲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家。

在她们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鲜明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但是丁玲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相互区别。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积极向上却带有局限性,而张爱玲呈现的女性意识是充满悲凉却不失在现实社会存在的真实性;两者互不相同,但都是时代女性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异同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感悟与体验,由于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知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便通过文学得以宣泄。

同时令女性重新审视自身心理情感,对社会价值取向等。

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在这场提倡个性解放的运动中初步萌芽,其中丁玲与张爱玲是典型的女性作家代表,女性意识在她们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丁玲是崛起的新文学中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之一,丁玲是站在历史文学发展的转折点上,随着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第二代女作家才出现。

丁玲最早的小说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梦柯》,还有《阿毛姑娘》、《韦护》等的晚期作品。

“丁玲的叛逆型女性抛却女性压抑最大胆果敢,然而也不能不感到做女人的困难。

”丁玲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其叛逆性,但又受到无形的束缚,以至于走到困顿的局面。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自身充满了极强的反封建性和进步性,大胆、积极的追求着她向往的爱情,这些都受“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与影响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卫女性形象。

莎菲她自身条件所处环境都是具有优越性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是在她生病的时候邂逅了心爱的男子——凌吉士。

凌吉士是优秀的那男子,无论相貌、金钱和地位都是值得一些人羡慕的,莎菲亦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企图能得到他的爱,并为之努力接近他、了解他。

但是在最后莎菲在充分认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时是略显失望的,凌吉士欺骗了她,并且看清了他“可怜的思想”,便将他推开。

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

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

第37卷第4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42020年7月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J u l y 2020母亲的塑像*丁玲‘母亲“与张爱玲‘易经“之比较陈娇华(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丁玲‘母亲“和张爱玲‘易经“都塑造了一位反叛传统㊁追求自由独立的现代母亲形象,但由于两位母亲所处时代背景㊁家庭氛围及性格心理的不同,她们的社会交往㊁为人处事及性别意识内涵也各不相同:一个倾向社会解放,一个追求个人自由㊂同时,两位母亲的形象塑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革命或温情的理想化倾向㊂母亲形象的不同塑造体现了两位女作家不同的创作动因及其创作风格的不同发展趋向㊂关键词:丁玲;张爱玲;‘易经“;‘母亲“;社会解放;个人自由中图分类号:I 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62(2020)04-0072-07丁玲和张爱玲(简称 二玲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身世㊁经历及创作早已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①㊂由于俩人的没落世家出身㊁单亲家庭成长㊁有个追求独立自由的母亲等方面的相似性,她们的创作不时被学界拿来作比较研究,且这些比较大多集中于单篇作品㊁女性意识㊁个性风格及发展趋向等方面②,而在阐述俩人创作异同成因时,又主要强调社会环境㊁个人性情或生活经历等㊂当然,强调家庭身世方面影响的也有,但大多侧重于家庭生活的残缺或伤害㊂实际上,在家庭生活方面,对她们构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母亲,母亲的生活经历㊁性情志趣及社会交往等不仅决定着她们的性格心理㊁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到她们日后的婚姻情感㊁人生命运㊁创作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趋向等㊂众所周知, 二玲 的母亲都是中国早期追求独立㊁自由的职业女性(丁玲母亲是自由职业者,张爱玲母亲也从事过经商㊁教书等多种职业)㊂ 二玲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丧父或父母离异一度生活在母亲身边,母亲为她们提供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她们的情感精神支撑及日后人生仿效或抗拒与逃离的对象㊂波伏娃指出,女孩童年时代最初 认为母亲比父亲更有权威㊂她认为这个世界是母权的世界,她模仿母亲,用她来确认自己[1]㊂张爱玲小时候看到母27*①②收稿日期:2020-05-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谱系与现代中华文化建构整体研究 (19Z D A 276)作者简介:陈娇华,女,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相关研究成果有:彭漱芬‘论 丁玲现象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1~7页;万莲子‘论 丁玲现象 “,‘学海“2001年第1期第166~170页;朱郁文‘ 另类 ,还是被 另类 : 丁玲现象 再思考“,‘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第399~406页;刘海滨‘张爱玲现象与现代都市文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10~113页;邢向楠‘张爱玲现象:从热到冷“,‘文艺评论“2015年第3期第104~107页;刘绍铭‘爱玲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3~12页㊂如钱荫愉‘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25~33页)㊁吴晖湘‘激越的与苍凉的 丁玲㊁张爱玲创作文本的歧异“(‘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第63~65页)㊁陈理慧‘革命中的女性角色 <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色㊃戒>比较“(‘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4~136页)㊁郜元宝‘都是辩解 <色㊃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第134~140页)等㊂亲对镜别翡翠胸针,就说出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2]66等急切盼望长大㊁以便能像母亲那样打扮自己的话语㊂丁玲更是多次谈到母亲对于自己的教育和影响①㊂两位母亲的影响和 二玲 对于这种影响的认同或抗拒,不仅体现在她们早期作品中那些孤傲㊁倔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身上,更在她们笔下的母亲形象身上得到印证㊂这里,笔者拟以丁玲‘母亲“和张爱玲‘易经“(包括‘雷峰塔“②)为考察中心,探析 二玲 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窥探她们创作风格的不同及其所开启的中国女性写作两种不同趋向的真正原因㊂一㊁相似的成长历程:脱去少奶奶袍褂的新女性形象丁玲‘母亲“创作于1932年,是以作者母亲余曼贞为原型创作的一部传记性小说㊂原计划创作三部,后因作者被捕而被迫中断,只创作了八万多字的第一部,但一位生动㊁饱满的母亲形象已从这八万多字中立起来了㊂张爱玲‘易经“创作于1957年至1964年,主要回顾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琐事,属于自传性小说㊂‘易经“不像‘母亲“那样以刻画母亲形象为重点,但母亲也是作品书写的重要对象之一,是作者追忆和刻画的重要人物㊂两位母亲一位丧夫新寡,一位留学回来不久离异,但她们没有沦为传统悲切切的怨妇形象,而成为反叛传统㊁走出婚姻家庭悲剧阴影㊁倔强自立的新女性㊂她们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异乎传统女性的新思想和新追求㊂首先,她们孤傲自立㊁倔强坚韧,没有一般旧式女子的懦弱和依附性㊂‘母亲“中,曼贞三十岁丧夫,不仅负债累累,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㊂但她没有被困难击倒,没有卑躬屈膝,也没有哭天抢地,而是以柔弱之躯坚强地担负一切,甚至准备与奶妈们一起养猪种菜,操持和繁盛家业㊂正是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决心意志,使得她最终抓住机会,进入女学堂,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㊂‘易经“中,母亲杨露同样不甘心命运摆布,她不满丈夫吸鸦片㊁养外室和无所事事的遗少习气,在劝说无效情况下,勇敢反叛传统的夫权统治和女性规范,与小姑珊瑚一起出国留学,开启属于女性自我的真正人生㊂可见她们没有依附丈夫或家人,没有满足于旧式少奶奶优裕的寄生生活,而是努力与时俱进,开创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新生活㊂其次,她们都重视教育,意识到知识的获取对于女性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㊂西方女权主义者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为女性争取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足见教育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㊂曼贞或许还未能从女性解放的高度认识到教育对于女性自由解放的意义,但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感觉到,女性要 自立不求人 ,一定得 多读点书 ㊂她羡慕那些能外出读书做事的女性㊂丈夫去世后,曼贞决心 要替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她要不管一切的讥笑和反对,她不愿再受人管辖,而要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 [3]167,最终她进入新式学堂,实现平生夙愿㊂杨露也重视教育㊂如果说初次出国有赌气和陪小姑的成分,缺乏明确目的,那么再次去国则有明确的强己目的㊂她学习英文㊁画画和游泳等,即使要 自己刷地煮饭 ,也觉得 年青自由 ㊂同时,她为子女教育不惜与前夫闹僵,教育女儿琵琶 要锐意图强,免得将来后悔 [4]116㊂可见,渴望知识㊁追求自由的时代思潮在这两位母亲身上烙下了鲜明的印记㊂此外,俩人都具有鲜明的反抗性别歧视和性别压制的女性意识㊂曼贞羡慕外国女人读书㊁参政,反观自身处境,慨叹 规矩苦死人,越有钱的人家,做女人越苦 [3]148㊂特别是与娘家兄弟的对比更使她痛感自己的性别劣势:弟弟因为是男性,可以读书闯世界,所以长成聪明能干㊁为人称道的男子,拥有丰富的产业;而她因为是弱女子,就该卖田还债, 只能在屏门后羡慕他的荣耀 [3]151,就该 连同大伯子都不准见面,把脚缠得粽子似的小 [3]152㊂因此,她要读书,要反抗这种受拘囿和压制的性别境状㊂在37①②详见丁玲的‘我的创作生活“(‘丁玲全集:7“,第14页)㊁‘我母亲的生平“(‘丁玲全集:6“,第63页)两篇文章㊂张爱玲在1963年6月23日给邝文美夫妇的信中说,‘易经“因篇幅过长,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叫‘雷峰塔“,下半部叫‘易经“㊂学堂里,她与姐妹们志同道合, 愿意在社会上,在事业上永久团结成一体,共同努力 [3]206;乃至愿意为了孩子们能 生长在一个光明的世界里 [3]204而去刺杀皇帝㊂‘易经“中,杨露不时提及的她们姐弟惊险恐怖的出生情景及其 女人到底是好欺负的,不管有多凶 [4]111的慨叹,也是对封建男权意识压制和迫害女性的无情控诉,而她自身及家族其他女眷的不堪婚姻生活和情感遭遇,更是封建男权意识和性别歧视导致的后果㊂因此,杨露坚持出国留学,坚决让女儿读书,强调 坐在家里一事无成的时代过去了,人人都需要有职业,女孩男孩都一样㊂现在男女平等了 [4]116㊂某种意义上,她对女儿教育倾注过多关注,离异后接纳逃离父门的女儿而不愿意接纳同样想逃离父门的儿子,虽不排除经济原因,但也是其反叛和抗拒传统男权思想的一种潜在表征㊂总之,身处革命思想或启蒙意识激烈震荡的过渡时期,传统思想观念分崩离析,西方现代意识涌入国门,两位母亲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时激进思想影响;同时她们又都出身官宦世家,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追求独立自强,勇于接受新思想,因而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㊂二㊁迥异的人生追求:社会解放与个人自由‘母亲“中,于曼贞生活的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反对传统 贤妻良母 ㊁力倡 女国民 时期㊂吕碧城于1904年指出: 今之兴女学者,每以立母教㊁助夫训子为义务㊂ 殊不知女子亦国家之一分子,即当尽国民义务,担国家之责任㊂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权利㊂ [5]478-479而要培养 女国民 ,关键在于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不但可奠定女子自立的基础,而且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女子的爱国主义㊁独立意识和女权观念 [6]㊂于曼贞能进入女学堂就是得益于这种兴女学㊁培养 女国民 的思潮,其思想观念自然深受 女国民 思想影响㊂而杨露生活的五四时期,正是思想解放㊁个性解放风起云涌时,反封建㊁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号角,而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又是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㊂当时社会上也上演着许多知识者抛弃旧式婚姻中的包办妻子㊁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㊂某种意义上,杨露婚姻的破裂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有很大关系㊂两位母亲所处时代背景㊁家庭氛围及性格心理不同,其社会交往㊁为人处事及性别意识内涵自然也不相同㊂首先是生活圈子和社会交往的不同㊂如果说曼贞更多是面向社会,融入集体生活,关注和追求社会解放;那么杨露则倾向于个人自由,疏离社会集体,走的是个人主义道路㊂‘母亲“中,曼贞深受其弟思想影响㊂他在男学堂教书, 并不教人做文章,只教学生们怎样把国家弄好,说什么民权,什么共和,全是些新奇的东西 [3]155㊂曼贞就读女学堂后,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与同学们志同道合,平时谈论的都是学问㊁ 读书求自立 ㊁革命及 挽救中国 或者报纸上的国事㊂她们义结金兰,团结互助,以秋瑾和罗兰夫人为楷模,希望加入革命党,为国尽力㊂可见,曼贞真正地由闺阁少奶奶转变成倾向革命㊁投身社会解放的新式女性,她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个人解放,而是整个社会的解放,向往一个能让孩子们快乐生活㊁不做亡国奴的 光明的世界 ,其反封建反专制㊁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理想昭然可见㊂相反,‘易经“中杨露的思想始终停留在追求个人独立㊁自由的个性解放阶段㊂她生活于五四运动前后,受时代思潮,特别是西方自由㊁平等思想影响,追求个人自由㊂她教育琵琶, 不要太依赖别人 ,要 为自己着想,当个新女性 [4]116㊂作者虽然没具体叙述杨露的国外留学生活,但从她回国后的人际交往,与珊瑚㊁雪渔太太及琵琶等人的谈话不难看出,她始终关注的是爱情婚姻话题,追求个人自由独立㊂当然,‘易经“中更多的是她对儿女的理性教育乃至冷漠训斥,亲情淡漠疏远,甚至在金钱上斤斤计较,只有在接听异国男性电话或者在给异国男友写信时,才能见到她少有的温柔㊂她为了追求自由独立而离异,但其实内心并未真正独立起来,无论在国内国外,她都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从经济上真正独立,仍依靠嫁妆过活㊂鲁迅曾指出: 倘若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则一切好名目都是空的㊂ [7]要经济独立,只有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使个性解放汇入社会解放大潮,女性的自由解放才能真正实现㊂这可以47说是‘母亲“和‘易经“揭示的共同主题,也是两位母亲的不同人生经历和追求给予当代女性解放的启示意义㊂其次是为人处事风格的不同㊂当遇到困难时,曼贞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杨露则冷漠逃避,明哲自保㊂比如在处理与家庭和子女关系时,曼贞虽然遭遇丧夫之痛,家业亟待打理和重整,且还要面对气势汹汹的逼债族人;但她于悲痛中振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㊂ 为了孩子们的生长,她可以捐弃她自己的一切,命运派定她该经过多少磨难,她就无畏的走去㊂ [3]143她重视子女教育,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把他们带在身边,不仅从生活和情感方面倾注母爱,悉心照看和呵护,而且亲自教他们读书识字㊂困难击不垮她,反而激起她心中潜隐的母性,中国传统女性为了子女自强不息㊁坚韧不屈的牺牲精神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㊂而杨露遭遇家庭问题时,采取出国逃避方法㊂儿女嗷嗷待哺时,她把他们扔给奶妈或其他亲人,远渡重洋㊂儿女读书成长阶段,她又吵架离异,远在异国他乡㊂即使短暂的回国相聚,不是理性教训和营养学灌输,就是责备㊁辱骂和怨恨,缺乏耐心的爱的教育和情感抚慰㊂特别是面对因离异及女儿投靠而可能出现的经济困境,她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冷漠叱责和诅咒女儿,甚至当着女儿的面,说出自己内心隐秘的怨愤和失望情绪㊂如琵琶患伤寒发高烧,躺在沙发床上,她不仅没有给予爱的抚慰与呵护,反而失声喊道: 你真是麻烦死了㊂你活着就会害人㊂我现在怕了你了,我是真怕了你了㊂ 像你这样的人,就该让你自生自灭㊂ [4]64一个冷漠㊁自私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击碎了琵琶内心曾编织过多少次的母爱梦!可见,作为母亲的曼贞与杨露虽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处理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态度与方式却截然不同㊂竟其原因,除了上述时代背景不同,与她们性格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㊂曼贞性格开朗豪爽,待字闺中便结拜姊妹,常与闺中女伴们聚会,谈谈小说,做做针线,下棋吃酒㊂丈夫去世后,忍痛接管家事,与仆人们一起面对困难,规划未来㊂入女学堂,也是与同学们团结互助,谈论时事,热情参与社会活动㊂而杨露则性格冷漠㊁孤傲,由于是遗腹子,生母又是侧室,嫡母严厉,母爱淡薄,孤儿寡母倍受族人欺凌,形成她敏感孤冷的性格㊂婚后对充满遗少习气丈夫的失望;多年旅居欧洲,西方独立㊁自由及个人主义思想,都进一步影响其孤冷的性格㊂另外,两位母亲虽然都有反传统㊁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意识,但她们的女性意识内涵有本质的不同㊂女性意识指女性 为女 和 为人 的双重觉醒,借用庐隐的话来说,女性 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 [8]㊂然而,传统女性只有 为女 意识,即在家做父亲的女儿,出嫁做丈夫的妻子,有了孩子做母亲,却没有独立的思想人格,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㊂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大潮唤醒了许多女性㊂她们追求独立自由,但大多停留于对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追求阶段㊂文学作品中涌现许多反叛封建包办婚姻㊁追求自由爱情的 娜拉 形象,但她们极少能跳出个人主义的拘囿㊁关注社会解放,特别是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㊂这类形象要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庐隐㊁茅盾㊁丁玲㊁巴金等人作品中出现㊂‘母亲“中的曼贞是其中之一,这是丁玲探索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一个结晶㊂如果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从女性的思想㊁情感和精神层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梦珂㊁莎菲属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她们不是以沉沦就是以消极抗拒宣告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最终走投无路的惨败;那么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韦护“‘母亲“等作品,则开始跳出个性解放的拘囿,尝试从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方面探索女性解放出路㊂曼贞已脱去少奶奶的袍褂,融入新的集体生活,过去 她一个人在孤单里向前奋斗,她不敢希望有朋友,然而现在她却有了这么多的朋友,至少她们都了解她,同情她,愿意帮助她,同时也要她的帮助 [3]206㊂她们 愿意在社会上,在事业上永久团结成一体 [3]206,愿意到社会上,为国家尽一份力,甚至希望加入革命党,为了孩子们将来能生活在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里㊂显然,曼贞已突破个人的狭隘情感,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光明和解放层面,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㊂如果说曼贞是将女性解放融入社会解放,走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那么杨露的女性解放57追求则更多停留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平等阶段,她的女性意识也显得模糊暧昧,既追求现代独立,又保守落后㊁不无依附性㊂特别是在贞洁观念和自由恋爱方面存在复杂矛盾心态,正如张爱玲从电车上两个女人的窃窃私语中悟到的,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9]㊂杨露念叨和做的事情多与恋爱㊁婚姻有关,所谈论的是国外发生的杀妻悲剧㊁大爷偷养外室及弟弟家女儿的婚事,所做的是与雪渔太太扮演外国爱情剧㊁离异后的交友恋爱等㊂她没有固定职业,除了约会㊁访友,就是看电影和打麻将㊂她没有固定收入,离异后主要依靠嫁妆生活,第二次回国就是因珊瑚挪用她的资金导致没法继续留学㊂可见,她不满和反叛包办婚姻,却又依赖旧式家庭给予她的嫁妆生活,并未在经济上真正独立㊂她追求独立平等,向往自由恋爱,却给女儿灌输陈腐的贞洁思想,如 处女 冰清玉洁 ,大家对一辈子保持完璧的女人敬佩得很 [4]138, 只要不越界,尽管去恋爱,可是一旦发生了肉体关系,那就全完了 [10]4㊂特别是对琵琶获得历史老师八百元奖金的怀疑,使她突然闯入浴室检视正在洗澡的女儿是否为处女之身㊂一个追求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母亲却把女儿的纯洁心灵㊁尊严践踏在地,这是杨露这位半新半旧母亲的可悲之处㊂她追求独立自由,也努力培养女儿的独立自由,却恰恰又是她在利用传统思想观念肆意蹂躏和摧残女儿内心刚刚萌生的独立㊁自由之花㊂三㊁同中有异的理想化塑造:革命女性与温情母亲张爱玲给宋淇夫妇的信中说: ‘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㊂ [11]事实上,‘母亲“和‘易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化㊂丁玲曾说: ‘母亲“是真人真事,但写成文学作品还需要提炼,要写出特点来,才能生动㊂ [12]‘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明显要比‘丁母回忆录“中的丁母自画像理想,对比两作,前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母亲形象进行了加工和提炼㊂首先,删去了母亲头脑中的某些封建落后意识㊂‘丁母回忆录“中丁母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和悲观厌世思想㊂她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父亲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把成名继业希望寄望于儿子身上,让他们就读于自己门生之下,管束甚严;对女儿则放弃管束, 视之若幼婴,以娱晚境 [13]236㊂这种传统思想自然潜在地影响丁母思想㊂当她生下第一个女儿时, 伤心到极点,竟嘤嘤的哭泣 [13]256㊂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悲痛欲绝,慨叹 人生太无味 [13]267,决定如若遗腹子是女儿,就从夫于地下㊂后来生的是儿子,她才 向死中求活 [13]268㊂‘母亲“则把这些封建落后思想删去了,只突出母亲的坚强㊁自立㊂其次,对母亲思想意识的提纯㊂‘丁母回忆录“用了许多篇幅写丁母后来思想悲观㊁消沉,转而在宗教会社寻求慰藉和解脱㊂‘母亲“对于母亲信教一事根本没有提及①,更多突出母亲融于集体,与众姐妹义结金兰, 对革命心向往之 [14]㊂最后,对母亲革命思想的凸显㊂‘丁母回忆录“叙述与丁母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是琳,就是母亲实际生活中的女友蒋毅仁[14]㊂这是一位热心于妇女解放㊁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女性,与余曼贞是至交好友,两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奋进㊂‘母亲“叙述与于曼贞交往最多的一位女性则是夏真仁 原型是向警予㊂这是一位革命女性,她不断帮助和鼓励曼贞,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督促曼贞思想进步㊂正是在她 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的启发和鼓励下,曼贞不断克服少奶奶脾气,忍痛放足,战胜自我,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㊂不可否认,‘丁母回忆录“中的余曼贞确实是一位勇敢㊁独立㊁自强㊁追求自由民主的新女性,但其思想比较复杂甚至有些消沉㊁厌世㊂显然,‘母亲“中的于曼贞比‘丁母回忆录“中的余曼贞要理想化㊂如前所言,‘母亲“创作于1932年,正是作者创作发生转变时期,即由前期‘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等书写现代知识女性恋爱情感和精神苦闷,转向30年代初‘水“‘田家冲“‘多事之秋“等描写工农革命运67①第三部提纲中也未提及,而是把这些消极的宗教思想置放于另一个女性形象杜鉴秋身上,以之衬托母亲形象㊂动㊂但作者对自己这一创作转变并不满意,因为它们不是 潦草的完结 ,就是 宏愿的失败 ,于是决定 以后绝不再写恋爱的事情 , 也不愿写工人农人,因为我非工农,我能写出什么 [15]4㊂换言之,‘母亲“创作于作者既不满意早期恋爱题材又不愿写自己不熟悉的工农题材时期,此时又是作者文艺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㊂1931年胡也频牺牲,丁玲思想发生很大变化㊂193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北斗“杂志,强调文艺 深入生活 为大众 为群众 ㊂加之,当时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现实复杂的斗争形势也需要和呼唤描写革命的作品㊂尽管她不愿意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但并不意味着她放弃创作的大众化转向㊂于是,她把现实革命形势需要及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倡导等综合内化,提升出‘母亲“的创作,既扩大了社会生活容量,又未脱离早期女性探索创作路数,同时为适应现实斗争需要对母亲形象做了一些适当的润饰和理想化,以体现当时 大众的向往 [16]6-9㊂‘易经“中对母亲杨露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些理想化㊂如果说‘母亲“对曼贞形象的理想化在于突出其思想的进步与革命,那么‘易经“对杨露的理想化主要是写出了她作为母亲角色的情感温馨和母爱流露㊂这在张爱玲以往作品中比较少见,只要比较‘易经“与‘童言无忌“对某些生活片断的追述便鲜明可见㊂比如 过马路 情景,‘童言无忌“写道: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㊂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㊂ [2]95简单冷静的叙述文字里没有温情,只有冷漠与生疏㊂‘雷峰塔“则有一段较长的情感铺垫和心理描述: 从百货公司里出来,得穿越上海最宽敞最热闹的马路㊂ 过马路要当心,别跑,跟着我走㊂ 露说㊂她打量着来来往往的汽车电车卡车,黄包车和送货的脚踏车钻进钻出㊂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几乎无声的啧了一声,抓住了琵琶的手,抓得太紧了点㊂倒像怕琵琶会挣脱㊂琵琶没想到她的手指这么瘦,像一把骨头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㊂这是她母亲唯一牵她手的一次㊂感觉很异样,可也让她很欢喜㊂ [10]144在细心叮嘱㊁张望和舒缓的叙述节奏里,不难感受弥漫其中的温情和爱意㊂这段文字流露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本能而又节制的爱意与呵护,母亲虽然很少对琵琶表示亲热,但仅有的这一次牵手也让她倍感温馨㊂而在1976年写成的‘小团圆“中,对 过马路 的情景复现又回到了‘童言无忌“那种冷漠和不适书写中,甚至有种生理上的恶心感㊂母女俩 站在街边等着过马路㊂蕊秋说 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 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㊂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㊂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㊂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㊂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17](此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㊂加着重号的文字显示出母亲蕊秋对女儿九莉的冷漠疏远,毫无温情,甚至有种生理上的排斥㊂这种情感自然被女儿感应到,以致觉得母亲的手像 细竹管 ,拟物化修辞更凸显了母亲的冷漠与自私㊂‘易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理想化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母亲去世不久(张母1957年8月去世,小说写于该年9月),尽管母亲对自己有许多伤害甚至敌意,但当母亲去世消息传来,悲痛忧伤油然而生,不愉快的记忆也在悲伤中慢慢软化,成为温情回忆㊂二是张爱玲刚到美国不久(1955年到美国),生活和工作尚不安定,出于寻求安全感和情感慰藉的本能需要,由于时空距离,对母亲的回忆及其温情化也顺理成章,往昔那些并不美好的记忆也会因情感润泽而成为漂泊灵魂的抚慰剂㊂此外,也有张爱玲寻求闯入欧美文坛的创作路数的努力与尝试㊂张爱玲凭借叙写男女情爱故事的早期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而享誉文坛,但后来受到傅雷的批评㊂张爱玲虽然不服气,但内心也在寻求创作突破㊂1953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创作了政治题材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虽然突破早期男女情爱题材,但她并不满意,且多次述说是 命题作文 ,表示不再写作 不喜欢,不熟悉的人物和故77。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在女性权利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女性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露头角,以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成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女神节到了,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历史上对近现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女性。

01、秋瑾: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秋瑾(1875-1907),祖籍浙江山阴,生于福建云霄。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辛亥三杰"之一。

02、何香凝:新中国创始人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

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次庆祝妇女节活动的发起者。

03、唐群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唐群英(1871-1937),生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女权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

04、宋庆龄:新中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庆龄(1893-1981),上海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05、宋美龄: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美龄(1898-2003),上海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

她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是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06、吴贻芳: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

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

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

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

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城南旧事名人评价

城南旧事名人评价

城南旧事名人评价篇一:城南旧事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上世纪 20 年代上海城南一带的生活和风情。

这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该小说的评价:1. 丁玲:城南旧事是“一篇飘荡着乡音的小说,很中国的,很人性的,很有诗意的”。

2. 茅盾:城南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3. 胡适:城南旧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小说之一”。

4. 郁达夫:城南旧事是“我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部作品”。

5. 鲁迅:城南旧事是“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

6. 徐志摩:城南旧事是“一首温柔而忧伤的诗篇”。

7. 老舍:城南旧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和风情”。

除了以上名人外,还有许多其他文学家、评论家和学者对城南旧事做出了高度评价。

城南旧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南旧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和生活的历史文献。

该小说描绘了上世纪 20 年代上海城南一带的社会风情和人民生活,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阶层、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描写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和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该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超水平,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篇二:城南旧事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老北京城南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这部小说曾经被多位名人评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丁玲:城南旧事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丁玲认为这部小说“文笔清新,构思巧妙,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并且称赞它“是一部有着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2. 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也对城南旧事高度评价。

她认为这部小说“细腻、深刻、真实”,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丁玲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之比较文书剑(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丁玲与张爱玲关于女性书写的异同,主要涉及到女性人物命运与心理描写上的相似;二者不同的女性书写态度,以及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进而探讨她们笔下的女性命运有何差异,同时二者对于女性的出路也持有不同的想法;最后总论丁玲与张爱玲对于女性的创作书写存在着不同之处的原因所在,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07-01一、从角色命运到心理描写的内在契合作为永远处于少数的女性作家,女性角色的塑造是丁玲与张爱玲在创作中的重要任务,她们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某些共同看法,自然而然地产生相似的女性意识。

理性的思维下,她们发现封建道德的存在是女性不幸的根源所在,也能够认识到是封建残余在脑海深处使得女性走进万丈深渊。

丁玲与张爱玲同属女性,都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情感经历、生活遭遇,感情与思想上的复杂纷繁,使得她们在讲述女性的生活状态、感受抒发上与男性格外不同。

共同的女性关怀使得她们的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存在着共同之处,总体说来,二者笔下的女性大多数是命途多舛的,在鸣奏出反封建主题的同时,也都用各自的方式挖掘女性不幸悲惨命运背后的根源所在,对女性的不幸命运发出血泪交织的控诉。

丁玲清晰地认识到封建意识与礼教是将女性推入万丈深渊的魔爪,女性背负着封建道德下的沉重精神枷锁,封建思想残余在人们的脑海深处。

丁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用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生命自由的渴望,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敢于挑战世俗,追求女性话语的独立。

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骨子中就认为只有得到男人才有依靠,才有活下去的安全感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因为物质而得过且过,过着不愉快的生活。

满脑子的大男子意识,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变成封建世俗下的悲惨的牺牲品。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

盘点:百年中国十大美女作家百年中国对于文学舞台上的作家来说,是个革命、创新、发展的时期。

民国年间出现了才女挥舞手中的笔指引着女性解放前进的方向,半百前她们又带领人们走向新世界追寻社会主义的美好前程,如今一部部呕心沥血的作品带给我们曾经的感动和未来的感召。

于是乎,百年里的中国十大美女作家,就这样孕育出炉了。

1.张爱玲张爱玲,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死于美国洛杉矶。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和观照真是绝妙!主要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半生缘》译作:《海上花列传》2.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和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我们仨》《洗澡》《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3.琼瑶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

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

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

主要作品:《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窗外》《一帘幽梦》《还珠格格》系列4.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

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

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罩上了巨大的阴影,而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则是身体的主人――金枝。

赵三,戏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扬言要杀掉二爷(压迫者)、被公认为村里最胆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严与胆气的获得是经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体。

在他与王婆关于男人的对话中,既是性行为中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亦是习惯观念中的强势男性与弱势女性的一个对白。

田沁鑫显然别有深意。

王婆对赵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与野心,一个原来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对女性的征服中获得了力量。

因而一个经典的颇有意味的场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背起了强势的赵三。

女人的声音也是那么明亮而充满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别意味强烈的让人无法忘怀。

而这之后,赵三面对更为强势的“二爷”时那种懦弱、善变、奴性也与此场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监牢里的赵三对二爷感恩戴德,而充满反抗意识的王婆则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并吞下毒药。

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换位后彰显的是剧作的潜在用意――男人赵三的怯懦、苟且与女人王婆的坚韧与清醒。

于女性身体的关注之上,死亡是剧作的一个关键词。

每一次灯笼的点起就会喻示着有人死去。

但死亡越来越变得有重量,当一片灯笼同时点起时,死亡开始变得悲壮。

(在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占到了大多数)。

男性赵三、成业以至二里半的觉醒与怒吼,是在金枝被杀害的那一刻。

她是他们的女儿、相好,她的身体是他们的。

但这身体要被外力所毁坏了。

这外力如此蛮不讲理,于是,他们不得不起来。

换言之,他们――这些村民们的起来,不是因为要亡国、亡村,而在于他们连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被剥夺了――他们女人与女儿被抢了。

民国名人

民国名人

老照片关露上海滩最有名的三个女作家之一,另外两个是丁玲与张爱玲。

翻译过高尔基的《海燕》、《邓肯自传》等许多日后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面对日寇的侵略,她大声疾呼:“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这样的爱国诗词曾经为她赢得了“民族之妻”的称号。

在接受单线联系打入日伪76号魔窟卧底后,背负了43年汉奸的骂名,在平反后带着一生的疲惫和自由的灵魂仰药自尽。

•陆小曼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

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

陆小曼继续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

林黛原名程月如。

在香港莱顿书院及新亚书院肄业。

1950年入长城影片公司。

1952年转入永华影业公司,因主演根据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的影片《翠翠》而成名。

后主演歌舞片《千娇百媚》和文艺片《不了情》,蝉联第八届、第九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并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特别纪念奖,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为荣誉生。

后下嫁龙承勋,诞下一子,事业爱情两得意……可惜最终是开煤气及仰药自杀,返魂无术,终年29岁。

林黛死讯传出后,震惊全球华人社会,出殡之日,万人空巷,令人叹息。

林黛照片继续江青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

原名李云鹤。

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

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

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

煽动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

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秦怡金焰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女演员。

原名秦德和。

上海人。

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金焰号金德麟,朝鲜人,1910年4月8日生于韩国首尔。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作者:马利丹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开始着笔表现女性的情感、生活,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在这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当数丁玲、萧红、张爱玲。

无论是丁玲笔下觉醒反抗的女性,或是萧红笔下受尽苦难折磨的女性,亦或是张爱玲笔下因反抗心理畸形的女性,都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觉醒的反抗;萧红;苦难;张爱玲;畸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的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女作家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剖析女性心理,描绘女性原来的真实面貌。

最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是丁玲、萧红、张爱玲,她们用自己的感触描绘了女性的生活面貌、生活道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又由于三位作家生活经历、人生倾向的不同,所表现的女性各有不同。

一、丁玲笔下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丁玲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接触社会新思潮。

左联作家丁玲是继冰心之后2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位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1927年底和1928年初她在《小说月报》上接连发表两篇小说——《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好似在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作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

”[1]莎菲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以日记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女性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以“我”为中心,男性处于遵从和被选择的地位。

女性的觉醒和尊严表现的淋淋尽致。

文中的莎菲是一个不谙吃人礼教、旧道德的新女性。

她对真挚爱情、个性自由有着憧憬,所以她没有因为孤独而接受怯懦、笨拙、常常被捉弄的哭笑不得的苇弟,也没有选择拥有漂亮外表、风度翩翩而内心里自私自利、灵魂极其庸俗的凌吉士。

因为莎菲希望拥有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真爱,而两位男性并不能使莎菲拥有这样理想的爱情。

性格软弱、头脑简单的苇弟虽然全身心的爱着莎菲却只会把眼泪洒在她的手背上,丝毫不能理解她复杂矛盾的内心,而空有一副华丽外表的凌吉士庸俗空虚,对莎菲是肉体的欲望,不可能进入她的内心。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丁玲与张爱玲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作者:王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丁玲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二人均以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入描写见长。

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在地域上一西一东,一北一南,一位代表解放区文学创作,一个代表沦陷区文学创作,这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

本文选取丁玲创作于1941年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和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文本参照,力图较为全面地考查两人在创作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剖析视角;女性性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5-01丁玲与张爱玲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在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和对时弊的揭露上功力深厚。

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体验势必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两人在共同的表现主题上形成迥异的风格和视角。

本文着重从两人的剖析视角、女性性格塑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人在40年代初的创作差异。

一、剖析视角丁玲的《在医院中时》讲述了由上海一所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陆萍在党的指示和党的需要下,到“离延安四十里地的一个刚开办的的医院去工作”,在工作中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将文本的焦点对准了当时医院中存在的管理缺失、秩序混乱、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态度恶劣等诸多问题,继承了以冰心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写作传统,并将原来的问题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拓展。

小说在发现恶劣的医护条件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之外,还隐隐地暴露出党内的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凌驾于个人的发展和需求之上,罔顾个人的自主选择权利的弊端,其剖析视角的深邃、大胆,实为鲜见。

张爱玲的《金锁记》则将视线聚焦在都市中的人和事上。

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曹七巧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卖自己,失掉爱情,情欲的难以满足使她在空虚的生活中慢慢扭曲人性,走向心理变态的经历,展现了在金钱的诱惑和腐蚀当中,人性的变异和扭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第一篇: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摘要: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

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

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坛里属于一位传奇式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绚丽的一页。

张爱玲小说所迸发的文学才情,她那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她与文**汐的暗合,都使得张爱玲倍受世人的关注。

张爱玲是自“五四”以来最为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脱离了五四时期丁玲、冰心等女作家的写作套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和剖析宗法男权社会中女人的众生相及她们殊途同归的被压迫命运,体现了一位女作家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

同时,她摆脱了五四以来对男女平等的神话描述,抛弃了那种南辕北辙的女权主义追求,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女性位置。

她抛弃了五四时期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自出机杼,创造出自我独特的语言表达。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流露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作家的这种女性意识并不同于冰心的博爱,也不同于丁玲的冷峻,它更强调一种否定精神,这种否定精神包括了作家对男性权威的否定,也包括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否定,它有非同一般的勇气和敢于直面人生的“自审”意识,因此,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受到了许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认同与赞扬。

1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成因分析 1.1环境因素上海是张爱玲文学生命的起源地和写作场。

正是因为上海所具有的远离主流文化的独特环境,促进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成长。

张爱玲注定要以文学来证明自己,因为她除了发展自己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也注定只有在上海才能成名,因为上海独特的文化环境成就了她的文学品格,是其文学的生长土壤,培育的温室,只是战争的爆发,使张爱玲的创作时间得以提前。

丁玲和张爱玲“欲望化”书写的比较研究

丁玲和张爱玲“欲望化”书写的比较研究

几千年 , 于在 2 终 0世 纪初 期 , 助 “ 四” 文化 运 动如 岩 借 五 新
浆喷发。为女性欲望代 言的女性 主义书 写也在 “ 的觉 醒 ” 人 和“ 女人的觉醒 ” 之碰撞 、 融会 中成 长 , 一大批 具有强 烈女性 主体 意识 和求 索精神的女作 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坛集体亮相 , 她们 以叛 逆
揭示 了这些具 有独 立思想 、 自我意识 的现代知识女性 三个 层 面 的精神 欲望。
其一 , 自主生存 的欲望 。 丁玲 曾受 到无 政府主义思潮的影 响 , 尚 自己决定 自己 崇
命运 的个人 主义 , 于人 的“ 放” 态 有 着乌 托邦 式 的想 对 解 状 象, 并以 自己的生活切身实践 。她在一 篇文章 中作 了这 样 的
以说 是个人主义的无政 府性加 流浪汉 的 知识阶级 性加 资产 阶级 的颓废 和 享乐 而 成 的混 合 物。 … 冯 雪 峰 是 用 以 阶级 ”
者的姿态 发出各 自独特 的“ 欲望 化 ” 呼声 。在 这批女 作家群
中, 冰心将基 督教 的博 爱情 怀 与 中 国古 老 的母 性传 统 相融 合, 建构 、 演绎 了现代淑 女的 神话 ; 丁玲 绕过 冰心 的神话 , 以
论、 集体论 、 革命 论为核心的左翼话语来评 价丁玲早期小说 , 这样 的评 价显然带有强 烈的政 治功利 性 , 甚至 男权 色彩 , 但 也恰恰从 侧面凸显了丁玲 以 自己原生 态 的生命体 验对 时代
“ 新女性” 生存状况 、 心理欲望 的真 实刻 画。
作 为五四之后 涌现的“ 市摩登 女郎 ” 都 的代言人 。丁玲
描绘 :我们 碰到许多 人 , “ 观察过许 多人 , 我们 自我斗 争… …

冰心_丁玲_张爱玲_五四_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_丁玲_张爱玲_五四_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姚玳玫 到了本世纪初,帝制的推翻使中国人渐渐悟到个人的价值,而女性觉醒作为个人觉醒的副产品也悄然临世。

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之初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女性代言人的角色,她们有意无意地站在“五四”新文学的旗帜下,以反封建为发轫而走进女性幽微封闭的内在世界。

于是,中国的女性文学便诞生了。

冰心:建构神话现代中国的第一代女作家其实是当时、演绎者,而身为“女性家族”中的大姐,冰心的为人为文更带有楷模性质。

开始写作时的冰心才17岁。

她带着中国式的家庭教养和西洋教会式的文化熏染,闯进了文坛。

以《两个家庭》为代表的一批“少作”显示着冰心的纯情与天真,在那近乎学生作文式幼稚、清浅又不乏庄重的抒写中,一个关于现代理想女性的神话悄然推出。

早期的冰心致力于寻找从历史幽深处走出来的中国女性的角色意义———爱的秉赋及其对人间的照耀。

来自基督教的博爱情怀与中国古老的母性传统相融合,使冰心笔下的女性含义得到了一种现代改良:由从父从夫从子的陈辞滥调中解脱出来,而获得了以爱为精神支点而涵括良好教养、学识、持家能力及耐劳品质的新内容。

像亚倩、M 太太、S 、云英等,都是冰心女性观的体现者。

把爱落实在女人的妻性母性上,是年轻的冰心有别于当时其他女作家之处。

冰心世界里的女人往往不是那种与男性相对应的自然意义上的女性角色,而是与丈夫、儿子相对应的家庭意义上的妻子、母亲角色,她们的“爱”多不是指男女爱情,而是指一种更为广泛博大的以给予和牺牲为表征的母亲情怀。

当这种爱被作为信仰、使命而付诸实现时,它因不受原欲诸杂质的干扰而显得格外圣洁、纯粹。

那时的冰心像虔诚的修女维护着女性这圣洁的一面,有意无意地把传统中国妇女相夫课子的温良品格与普泛的人类之爱衔接起来,于是,女性的牺牲、忍让、忘我、依顺诸品质便在爱的涵义里获得新的解释、肯定和认同。

《两个家庭》初露作家女性构想的端倪。

把女主人公安排在单门独户的新式小家庭中,并非无意之举,它意味着亚倩们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作为小家庭的女主人独立承担着自己的角色命运。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
人 生态度和丁玲意欲“ 世 ” 入 的姿 态是 产 生 这 种 差 异 的 根 源 。 关 键 词 : 爱玲 ; 玲 ; 生 追 求 ; 张 丁 人 隐世 ; . - A -  ̄
中 图 分 类 号 :0 1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9 7 ( 0 1 0 17 4 6 2 1 ) 4—0 4 0 3—0 4
孙 咏 梅
( 州航 空 工业 管理 学 院 学报 编 辑部 , 南 郑 州 4 0 1 ) 郑 河 5 0 5
摘 要 : 爱玲 和 丁玲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无 可 替 代 的 两 位 女 作 家 , 张 两人 的 生 活 背 景 和 早 期 经 历 有 着 诸 多 近 似 之 处 , 都 有 着张 扬 而执 著 的 个 性 , 两人 的作 品 风 格 截 然 不 同 , 人 生 道路 的 选 择 有 着极 大 差 异 。张 爱玲 “ 世 ” 也 但 对 隐 的
第 2 8卷 第 4期
VOI2 . 8 No. 4
周 口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Z o k u No m a nv riy o r a h u o r lU ie st o
21 0 1年 7月
J 1 01 u .2 1
隐世 与 人 世
张 爱玲 与 丁 玲 创 作 生 涯 比 较
刻 的影 响 。张 爱 玲 的母 亲 出 身 豪 门 , 小 受 过 良好 的 教 育 , 她 们 联 系起 来 呢 ? 为 什 么 在 很 多 读 者 心 目 中她 们 简 直 处 于 从 嫁 给 张 爱 玲 的 父 亲 — — 一 个 标 准 的 遗 少 后 , 着 诸 多 的 不 毫 无 干 系 的 两 个 世 界 呢 ? 要 弄 清 楚 这 些 问题 , 们 不 能 不 探 有 我 满 , 后 迈 出 勇 敢 的 第 一 步 — — 留学 英 国 , 国后 , 是 冒 时 讨 她们 的人 生 态 度 以 及 由此 决 定 的对 人 生 道 路 的 不 同选 择 而 归 更

刘建梅:萧红、丁玲、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才女们

刘建梅:萧红、丁玲、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才女们

刘建梅:萧红、丁玲、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才女们我在第一本英文书《革命与情爱》中没有写萧红,主要是因为当时我研究左翼作家和革命文学,她严格来讲并不属于左翼作家,虽然她认识鲁迅、胡风等等,很容易被归到左翼作家里头,但仔细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其实不愿意文学只是成为政治的工具。

《生死场》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小说里的那些女性活得这么卑微,很多的压迫不是来自日本人,而是来自她们自己的男人。

这就是她重视的东西--女性本身的一种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

在她的小说中,她其实是不拿文学来承载任何意识形态的,只执着于对人性的探讨和叩问。

萧红我很欣赏萧红和她的文学才华。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张爱玲、萧红、丁玲都是佼佼者,每次我教中国现代文学史,都一定会教这三位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这些女性作家最近重新被媒体和大众关注,虽然有被'消费'的嫌疑,可也是一件好事,让她们的名字和作品传播得更广,而不是被历史埋没。

我看过电影《黄金时代》,觉得很像文学评论家或文学史家拍的电影,试图客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萧红短暂而不寻常的一生,在当下商业化的时代,能有这样'文学化'的片子已经难能可贵了。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纯'客观'的角度,让我们无法深入到萧红深邃的内心世界,比如她在面对爱人萧军有外遇、甚至家暴的时候,有过怎样的失望和痛苦;她因为生活的困境而选择放弃自己的两个婴儿时,有过怎样的内心挣扎;在'革命者'和'文学者'之间,她是如何选择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萧红的一些'经历',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女性天才,她在经历所有这些事情时,一定非常敏感、非常痛苦,可是电影没有深入到她的内心,没有表现出女性更为复杂和矛盾的挣扎,所以还不够有力量。

小说写得像散文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比如《灵山》就是一部散文体写成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恐怕是萧红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既是散文也是小说。

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

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

丁玲与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升腾飞扬与苍凉坠落
钱荫愉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正> 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是一条长河。

有人在这条河里获得升腾飞扬的喜悦,亢奋地顶风顺流向前;有人在这条河里感到沉没坠落的苍凉,知趣适时地作一种绝望的美的耽溺。

当我们把文学历史哗哗地往回掀,在四十年代的那一页上,留下了两个面目迥异而都奇丽照人的才女,她们以各自十分独特的经验材料,描画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生存姿态,提供我们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氛
【总页数】7页(P25-30,37)
【作者】钱荫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一个苍凉的手势——传奇女子张爱玲 [J], 韩琨
2.解读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 [J], 张毅
3.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灵魂世界解读 [J], 魏巍
4.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身态语言学 [J], 许燕
5.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小说散论 [J], 王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比较汉语言文学教育林佟蔓【摘要】五四时期崛起了新的文学——的小说中,是“五四”运动推动下新生的文学,其中丁玲和张爱玲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家。

在她们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鲜明突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但是丁玲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相互区别。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积极向上却带有局限性,而张爱玲呈现的女性意识是充满悲凉却不失在现实社会存在的真实性;两者互不相同,但都是时代女性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异同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感悟与体验,由于男权社会的压迫以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知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家便通过文学得以宣泄。

同时令女性重新审视自身心理情感,对社会价值取向等。

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在这场提倡个性解放的运动中初步萌芽,其中丁玲与张爱玲是典型的女性作家代表,女性意识在她们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丁玲是崛起的新文学中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之一,丁玲是站在历史文学发展的转折点上,随着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第二代女作家才出现。

丁玲最早的小说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梦柯》,还有《阿毛姑娘》、《韦护》等的晚期作品。

“丁玲的叛逆型女性抛却女性压抑最大胆果敢,然而也不能不感到做女人的困难。

”丁玲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其叛逆性,但又受到无形的束缚,以至于走到困顿的局面。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自身充满了极强的反封建性和进步性,大胆、积极的追求着她向往的爱情,这些都受“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与影响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前卫女性形象。

莎菲她自身条件所处环境都是具有优越性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但是在她生病的时候邂逅了心爱的男子——凌吉士。

凌吉士是优秀的那男子,无论相貌、金钱和地位都是值得一些人羡慕的,莎菲亦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企图能得到他的爱,并为之努力接近他、了解他。

但是在最后莎菲在充分认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时是略显失望的,凌吉士欺骗了她,并且看清了他“可怜的思想”,便将他推开。

对今天的某些女性,如凌吉士这般优秀的男性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起初莎菲或许被他的条件所吸引,但是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忠于自己的想法,放弃这些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物质条件,即使自己受到了伤害。

这不都是悲观、绝望的,而是一种自信,有自己理想追求的表现,表现了莎菲对资本主义思想及生活方式有力的否定,以新的姿态追求自我的生活。

但在另一方面,莎菲拒绝了软弱的苇弟,一昧地喜欢凌吉士,是因为她找到了爱情博弈的对手,想冲破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让男子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之下。

但当她最终胜利时也一边领略着痛苦,这种胜利说不上是对男人的打击,反而引起女性对自身的“鄙夷”,充满了失落、惆怅和悲哀。

梦柯是另一小说作品《梦柯》的主人公,她既不是一个完全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女子,也不是冲向社会的革命者。

梦柯拥有一个较为温馨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退职了的太守,家就不如从前般风光,她选择离开家是想“重振家声”,就选择了到上海读书。

“应该说她的离家,去当时去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文化思想特别活跃、革命斗争比较激烈的上海,也是一种寻求新的出路的表现。

”②梦柯抱着好奇心来到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上海,来到学校时挺身而出保护了模特儿姑娘,最后毅然地退学,表表现了他的质朴与勇敢,并富有同情心,是突破女性柔弱的形象颠覆。

暂住在姑母家时,优越的环境,吸引人的物质享受并没有让她迷失了自己,仍坚定着自己的信念还原自己真实的去感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表兄的情感欺骗是梦柯逃离这个家的导火索让她重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躲避物质及不属于她精神世界的虚伪的人和事,梦柯有着一种心灵的内在美。

但是,她并未真正的抛开物质对其的影响,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真实的心理活动:“要他去替人民服务,办学校,兴工厂,她哪有这样大的才力。

要去学校念书,她还不够厌倦在那些教师,同学校中的周旋吗?还不够痛心那些敷衍的所谓的同学关系?未必能牺牲自己去做那病院看护,整天同病人伤者去温存,她哪来这种能耐呵!难道为了自己喜欢小孩去当一个保姆,但敢不敢去尝试那吓人的待遇,同一些油脸的厨子,狡笑的听差,偷东西的仆妇们在一块……”③这些都是她所不能做到的,在意识到现实后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又是更多的看出梦柯思想上、性格上的缺陷与软弱,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内心的强大最终敌不过物质的对生活的影响,只能是在内心里痛苦的挣扎,其他的便无能为力。

小说末尾写梦柯想要去当电影演员,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可是在这个行业里却充满了虚伪以及些许肮脏的交易,她还是强忍着去拍摄,“融入”这个肮脏的社会。

结局我们不知道是如何,是黑暗?光明?只知道有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是能清醒的认识到其中的真理,涉足它却不会被其所影响,并时刻提醒自己;另一种茫然无知的继续下去,就沦为“同谋者”一起厮混,堕落下去。

我想作者应该是把梦柯归为前者那一种。

《阿毛姑娘》中阿毛姑娘是一个农村姑娘,原本的生活很贫苦,她也没抱怨生活。

后来嫁入做生意的陆家,逐渐习惯还算富足的生活,但是见识了大城市后,大城市的繁华把她迷住了,开始了对物质的追求,只是苦于没能实现她所要的一切,最后选择自杀的悲剧。

在我们看来农家姑娘是朴实单纯的,阿毛也亦是如此,只是嫁入陆家后心灵慢慢发生改变。

还算优越的生活逐渐不能满足她,便企图追求更好的更富裕的生活,不断幻想着怎样去得到,一些都是心中的幻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像现在我们社会中,许多人还是不满于现状不断幻想能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无止境的追求,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反而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道德都逐渐丧失。

阿毛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女性,产生对人生、对命运的怀疑,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

在表面上看像是一个农村女性追求虚荣生活而走到毁灭的故事,但在仔细研读就会发现那是在表达女性企图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观念,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幸福生活,只是遭到了这个社会的扼杀,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阿毛是勇敢的女性,勇于寻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敬佩的,拥有不认输的精神,精神世界异常强大。

丁玲小说作品中莎菲、梦柯、阿毛,“她们狷介而善良,坦率而真诚,热情而单纯,倔强而执拗,甚至任性而乖戾。

”④这些女性都是具有叛逆精神的,不甘于接受社会给予她们的定位,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态度。

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是旧上海一位文坛上出色的女性作家,她就好比一朵带刺的玫瑰,笔下的作品也是如此,每篇小说都直撼人心。

作品中闪现的光芒中有着个性异同的女主人公,都令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等《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离异女人白流苏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家中受到娘家人的讥笑与排斥,后认识了海归范柳原,两人经历了生死,在战争炮火下成为患难夫妻。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很是圆满,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是再回头去细读小说,会发现其中的爱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白流苏是离异的女人,生活在旧上海,当时还存在旧的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离婚是会受到谴责的,她的娘家人对的做法不苟同的,以至于她在家中受尽其他人的嘲讽,就想办法逃离这个环境,直至她遇到了范柳原。

范柳原刚从国外归来,条件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白流苏爱上他更多的或许是他的条件,试想一个离异女人能和一个优秀的男子在一起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至少能让家里人停止对她的嘲讽,心中满是是虚荣心。

到后来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拥有不错的女人缘,身边不乏优秀的女子,慢慢的在心中挑起了一场博弈,企图征服范柳原,让他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白流苏对这场爱情充满了强烈的目的性,积极地争取自己所谓的爱情,最终获得了想要的结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是胜利者。

白流苏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做最后的挣扎,萌生的念头使她赌上自己的幸福,不管结局如何只是不想承受来自社会给的压力。

在这场恋爱中,很难谈得上“爱情”与“幸福”却不乏相互精明的“算计”与“引诱”。

白流苏这段婚姻只能是她最后的坟墓。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哥哥的说服下嫁入了姜家,陪伴常年卧病在床的二少爷,又经历了种种变故,分了家得到微薄的财产,带着一对儿女到别处生活。

年老后人控制着儿女的生活,到最后落得很悲惨的局面。

七巧是市民阶级小店主的女儿,接触这个买卖关系的世界,面对现实世界,她是对金钱有着强大的占有欲的,经历了重重变故,她深深的体会到金钱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将所有都物质化了。

从一而终的封建家庭文化抹杀了七巧纯真的个性,使她心理发生了天平式的倾斜,造成了她心理及性格的变态。

年老的七巧成了封建文化的帮凶,扼杀了子女的幸福,甚至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她在封建意识的压迫下挣扎着,最后不得不放弃也沦为它的奴隶。

在现实世界,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七巧所受的压迫与自己的温饱问题相比,人的尊严和权力在求取生存是微不足道的,她展现了对社会和传统理念下女性不平等地位的不满,对这个社会的控诉。

金钱是女性彻底的物化、俗话和非人化,由于金钱让残废的姜二爷轻而易举地将七巧娶过门,并在不断“摧残”她,由起初的被“锁”者变成了“锁”人者,扼杀了子女的幸福,儿子女儿恨她,连曾经和她有过情意的小叔子也与她成为仇人。

失去了亲情、爱情,七巧沦丧了,仍然是个悲剧。

“在将女性商品化的种种形式中,最典型、最肮脏的就是女性肉体的纯粹交易,就是娼妓的出现,就是公开的卖淫。

”④就是张爱玲笔下《沉香屑·第一香炉》中所出现的娼妓交易,梁太太为满足私欲而牺牲侄女葛薇龙等其他年轻的女子,毒害她们的思想,使她们沦陷。

梁太太或许只是导火索,更多的是她们对物质的追求,是女性存在的附庸、贪婪,对物质的渴求,经不住有钱男性的种种诱惑,将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心甘情愿给予那些自己不爱活不值得爱的人。

于是,她们的生命就像一炉香,最终化为灰烬。

追求金钱物质,享受更好的生活,是女性的目标,但是在追逐的道路上就很快的迷失了自己,麻木的接受现状,痛苦过活。

张爱玲笔下的都是苍凉而苍白、安于天命且又怨命的女性悲剧,张爱玲认为女性的悲惨命运不仅来自于外部,还来自于女性自身,所以女性应该首先自己解放自己。

三、丁玲与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异同总结通过对小说作品人物的分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积极、大胆的,勇于挑战封建礼教,具有积极的思想态度,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多是追逐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充满了物质的腥臭,到最后落得悲惨的命运,女性在男性压迫与自我压抑中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与丁玲所呈现的意识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是,她们两者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地淡化、雄化,欲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取得自己的权利,控诉旧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渴望主宰自己的生活,拥有自我的精神世界,这些在丁玲与张爱玲表达的深刻女性意识是不谋而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