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社区多元化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多元化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多元化管理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李玲玲【摘要】大型居住社区是郊区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其社区管理面临弱势群体集中、社区居民就业困难、社区自治程度低等困难.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探讨一种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正确定位多元管理主体的关系,以实现社区复合治理为目标,促进社区自治.【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3【总页数】4页(P117-120)【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多元化;社区管理;上海市【作者】李玲玲【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一、引言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它在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缓解中心区的城市功能与人口压力、促进周边郊区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大型居住社区是城市郊区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带来了社区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化,为基层社区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探索一种更具包容性、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基层民主建设的舞台和载体,社区管理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结果,体现出国家基层治理从行政化向居民自治的转变趋势。
因此对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有利于基层民主建设和居民自治。
大型居住社区是指用地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生活与就业适当平衡、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社区。
上海自2003年起先后在7个区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浦东新区范围内目前规划布点有12个大型居住社区,总建设用地约3 520公顷。
随着大批中心城区居民导入,大量动迁农民搬入,这些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任务不断加重,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亟须进行及时的研究和探索。
社区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还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复合治理”的社区,包括社区自治、社区共治、社区公治三层次。
[2]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型居住社区管理为个案,试图探讨一种促进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自治、共治的有效的多元化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李杰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5期2014年上海市“一号课题”的主旨是通过街居制的转型促使服务资源的下沉与基层治理逻辑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
可以说上海市各街道社区在“一号课题”以前就积极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从宏观层面和现实来评估,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在现实微观场域中,社区治理却隐藏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体制机制固有的弊病所造成以外,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不遵守规则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情冷漠都给社区治理的推进带来阻碍。
本文通过在上海市L街道深入调研,发现在社区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固有顽疾和改革的梗阻,基于这些体制机制和其他因素给社区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尝试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社区多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1.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调动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重要方面。
提高居民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对促进群众自治,进一步激发社区基层活力,加强基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L街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频度不高。
该社区的人员类型多样。
有的是高档小区居民,这类人属于上班族,除了办理相关证明以外,很难动员他们参与社区事务。
现在社区有多种形式的参与平台,但是调研中也发现许多平台只能是实现一些轻微事项的参与,有些可以参与的社区事务还是存在参与度低的情况。
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居民所提意见采纳率不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方面影响力不大。
社区存在多方主体,物业、业委会、居委会、楼组,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的运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实现社区和谐共治,推进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存在困难。
2.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分为多方面,主要包括文化类服务、生活类服务以及社区事务服务等。
社区人群类型不一样,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出现多样化。
一方面,在高档小区,居民普遍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丰富的社会阅历伴随着精神层面高需求的出现,不同于老式居民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一类型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求高,凭借居委会单方的实力很难满足其需求,需要引进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多元合作的供给体制;另一方面,一些老旧社区老龄化严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比例大,这些老旧小区老年人也分多种类型,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不满,他们要求政府供给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现在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单一化、守旧化的现象。
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
一是研究组建统一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协调服务机构。
统一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名称为“上海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城市街道和社区代表等组成。抓紧制订《上海市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施纲要》,制订社会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价分析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并提出相应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政府主导是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把应由社会自治或共建的事情全部交由社会组织办理。市民参与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市民个体和市民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公民应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支撑主要包括公共财政体系的支撑、社会组织的支撑、社会环境的支撑,同时还包括对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有序运转的自我调节和迅速反馈等社会机制。
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身上。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从当前的形势看,主要应在如何充分保障社会公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以及如何使社会秩序得以有机、良性的运转自如。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体现公民权益的反映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和快速灵敏的社会政策调整机制。我国有许多社区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需要总结、提炼和推广。有的城市在重大政策和法规出台前召开听政会或在网络上广泛征求公民意见,有的城市也建立了类似许多统一的城建服务热线等,包括在一些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上海社会管理统一的政策体系和执行制度。
(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业委会)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权益协调关系,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创建相适应的不同协调模式。一类是国际社区性的,一类是以商品房为主的大型居住新区,还有一类是以售后公房为主的市区老住宅区。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居委会的自治作用,也要加强对业主委员会在当前新形势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北京经验,业主大会试行法人注册。要加强对业委会主任和成员的专业培训,可以增设业委会秘书专职,与扩展社区就业,重视发挥业委会作用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扶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托管”或“指导”及参与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专业型作用。
上海浦东物业管理方案
上海浦东物业管理方案背景介绍随着上海浦东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该地区的物业管理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上海发展的重要节点,浦东区的物业管理方案至关重要,对于区域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上海浦东物业管理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方向。
现状分析上海浦东物业管理分为商业物业和居住物业两类,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其中商业物业主要是各类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酒店等,居住物业主要是各类小区和公寓等。
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面临着以下问题:1.管理费用高:作为高品质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费用较高,给业主和企业带来一定负担。
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小区和商业物业的管理服务效率较低,或者不够规范,严重影响了业主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经营效果。
3.人员招聘难度大:由于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形式多样、要求较高、管理责任重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聘难度。
4.技术手段不足:现阶段,物业管理中的信息化手段和科技手段在使用中还不够普及,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解决方案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 优化费用结构针对物业管理费用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费用结构来降低管理费用。
具体实现方法有:对于不同的物业类型和不同的物业需求,采用不同的物业管理方案和结算模式。
同时,通过与公共服务设施共享费用,如道路清洁、环保设施使用等,以此降低物业管理费用。
2. 提高服务质量针对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必要借助科技手段来提高物业管理服务品质。
例如,可以引进物业服务机器人,对于楼宇门禁、巡逻检查、环境卫生、维修保养等方面提高效率,改善人员不足的问题。
另外,加强业主和租户的反馈渠道,建立优秀绩效考核制度,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满意度。
3. 招聘和培训优秀人才针对人员招聘难度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招聘和培训优秀人才来解决。
例如,加强高等院校和物业行业的合作,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物业行业。
同时,针对员工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育和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物业管理行业。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作者:王沪川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引言随着东西方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分异现象开始显现。
在城市化进程较早的西方,郊区化、“全球城市”和社会空间极化、居住空间分异、防卫社区(gatedcommunity)、下层阶级聚居(ghettoization) 等社会空间演变和分异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空间不平等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同样处于变革之中的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
随着住房、土地利用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商品房地段、豪宅别墅区、经济适用房集中区开始出现,新城市贫困在特定地域显现,“浙江村”、“城中村”等外来人口聚居现象引人关注,居住空间分异正成为大家关注的议题。
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龙头和开放的门户,受到全球环境的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开放的全球城市。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其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环境和前沿的发展步伐使其成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地区。
在上海的开放和发展进程中,浦东新区无疑充当着排头兵的重要角色。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副省级市辖区。
全区面积1210.41 平方公里,2012 年常住人口518.72 万人,国民生产总值达5929.91 亿元人民币。
外贸进出口总量占上海全市一半以上,世界500 强公司已有308 家在这里落户。
浦东经济以金融、贸易、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主,这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环境使浦东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甚至是境外居民。
2013 年7 月上海自由贸易区规划方案的通过不仅会为浦东出入更多的经济发展动力,更会促使浦东的社会环境更加的多元和丰富。
因此,本文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在不同阶层不同环境的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的浦东新区,是否存在着在社会经济指标上的居住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试图找寻其背后的原因和关系。
上海浦东新区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研究
《中国国情国力》2020年第07期上海浦东新区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研究◎杨佳譞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外国来华人员进入我国社区长期生活,这对我国社区涉外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分析上海浦东新区在国际化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与面临问题,提出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拓展外国来华人员社区参与渠道以及建立制度规范等措施,推动多方共治的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社区;社区治理;外国来华人员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国人来华数量不断上升。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在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数量已经超过90万人,其中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到21.5万人,位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
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的外国人进入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对原有的社区治理体系必将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推动外国人融入社区的过程中,对如何有效分配人力、物力,优化治理方式,完善政策设计,构建起不同文化并存的国际化社区,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对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国际化社区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以期总结经验与问题,优化未来的建设路径。
建设现状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处城市核心区,辖区面积1210平方千米,下辖12个街道、24个镇。
该区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七个片区,辖区内国际贸易活动频繁,大量跨国企业、银行区域总部聚集,超过30个国家的来华人员长期居住于此。
根据浦东民政部门数据,2019年在地常住的外国人数已经超过6万人。
为了有效管理与服务在地外国人,促进中外居民和谐共处,浦东新区采取多项举措构建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
1.设立专职机构保障社区管理自2015年以来,为了保障社区向外国来华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浦东新区先后在外国人集中居住的10个社区中设立涉外服务站,并按照1000:1的人员比例招聘涉外服务社工。
涉外服务站主要从三个方面保障社区的有效管理:一是在市、区外事办公室与公安部门的指导与协助下,帮助来华外国人了解与适应我国涉外管理要求,提供涉外管理手续的咨询办理。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社区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交通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重要交通方式,对于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来说,良好的公共交通配套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将对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情况上海市目前已建成了许多大型的居住社区,如浦东新区、静安区等地区都有不少人口密集的住宅区。
这些社区通常都会有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其中,地铁作为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居民首选的出行方式之一、而公交作为衔接地铁和社区的重要交通方式,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出租车虽然费用较高,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会成为人们的选择。
二、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存在的问题1.末班车时间过早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由于末班车时间过早导致部分居民下班后无法及时回到家中。
特别是夜班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末班车已经停运的情况,只能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
2.线路不够密集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公共交通线路并不够密集,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有些社区需要步行较远才能到达最近的地铁站或公交站,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体力负担。
3.车辆拥挤在高峰时段,地铁和公交车辆常常会拥挤不堪,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体验。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车辆爆满无法上车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4.出租车难叫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出租车难叫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居民多、出租车资源有限,造成了出租车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麻烦。
三、改进建议1.延长末班车运营时间相关部门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延长末班车的运营时间,保障居民在夜间出行的需求。
可以根据线路客流情况调整末班车的发车时刻,使公共交通服务更贴近居民的生活。
上海五个大型居住社区调查报告
上海五个大型居住社区调查报告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是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托,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极大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目前,上海正式规划的大型居住社区共31个,其中2009年先行启动的8个大居均已有居民入住.按照规划,仅6个近郊基地的用地面积就接近20平方公里,住宅建筑面积约1436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52万人.数万居民入住大居,产生了大量的公共服务、生活服务需求.目前,在首批建设的大居里,市政公建配套设施日渐完善,但在社会治理方面,又出现了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型居住社区的社会治理问题,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开展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选取六大近郊保障房基地中的5个(宝山顾村、浦东三林、嘉定江桥、闵行浦江、松江泗泾)作为调查地点,在每个基地以判断抽样的方式选择3-6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按照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50-100户居民家庭,最终按生日法选取每个家庭中的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界定为18岁及以上的大居常住居民,调查方式为访员入户调查,实地调查时间自2014年6月18日至7月5日共18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08份,宝山、浦东、嘉定、闵行、松江五区的有效问卷数分别为306、199、201、200、202.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4.5%,女性占55.5%;18-39岁占26.2%,40-59岁的比例是39.1%,60岁及以上为34.7%;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比例是9.2%;初中教育水平占34.9%,高中/中专/技校占35.6%,大专为9.6%,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0.7%.以下从八个方面报告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大居居民的经济社会特征1.近一半居民家里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一成以上居民家里有人无业或失业.家中有人吃低保的比例是2.5%,有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比例是49.4%,有人“年龄在16岁以下”占27.8%,有人无业或失业的比例为12.9%,6.3%的家庭中有人患有重病,身体或智力有障碍的比例是2.8%.以上情况都没有的家庭约占四分之一(26.1%)(n=1106.编者注:n等于数据基数,下同).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人照顾的比例为5.1%(n=1108).2.全职就业的居民不到四分之一,约三分之二离退休或无业.目前有工作的比例为30.8%,全职工作占23.4%,兼职工作占1.6%,自由职业占5.8%.回答目前没有工作的比例共计67.1%,其中,离退休54.6%,下岗或失业10.8%,读书1.7%.2.1%的人选择了“其他”(n=1108).3.约一半的就业人群上班距离在10公里以上,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地铁和公交车.就职单位与所居住小区距离大于20公里的比例是32.0%.其后:11-20公里(15.6%),一公里以内(14.7%),6-10公里(13.3%),2-5公里(8.9%).有15.6%的人工作地点不固定(n=347).综合分析大居居民日常出行的常用交通方式,由高到低依次是:地铁,34.0%;公共汽车,30.6%;电动车,9.4%;私家车,8.4%;步行,8.5%;自行车,5.4%;出租车,1.9%;摩托车,0.8%;单位车,0.2%.另有0.8%选择其他,黑车占有一定的比例.4.居民收入较低,去年个人总收入不到四万元,月均不到3200元.去年个人总收入(税后)平均为38043.66元(标准差=51645.198)(n=1067),平均每月3170.31元.去年家庭总收入(税后)平均为110147.01元(标准差=324909.947)(n=1038),平均每月9178.92元.5.上海户籍居民拥有的住房数量平均为1.4套,近七成只有一套住房.拥有1套住房的比例最高,为68.0%;其次是2套住房,比例为26.6%;拥有3套住房的比例是3.3%.(n=918)6.居民的主观社会地位评价为中等偏下.如果将上海市民的社会地位从高到低分为10个等级(d1为最高等级),大居居民的选择总体上是中等偏下.选择第六等级的比例最高,为40.6%;其次是第七等级(13.9%);再次是第五等级(11.7%)(n=1101).总结:大居居民家庭困难较多、就业率低、上班距离远、收入与财产不足、主观地位评价偏下,属于典型的城市弱势群体.一方面,他们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而对于公共服务的依存度相对更高;另一方面,他们所居住的社区也往往难以开展市场化的管理(物业管理与业主自治),导致治理难题集聚,因而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居委会自治管理的依赖性也要更强.大居居民的户籍、居住情况1.上海城市户口居民比例高于四分之三,外地户籍居民占两成以上.上海城市户口的比例是76.5%,上海农村户口占1.5%,外地户口并拥有上海居住证的比例是15.5%,“外地户口且没有居住证”占6.4%(n=1107).2.上海户籍居民的落户比例略高于三分之一.上海户籍人口中户口落到大居的比例仅35.2%(n=863).3.动迁房与商品房住户约占五成,经适房住户约占三成,租户占15%.购房自住(全部产权)的居民比例为50.3%,之后依次是购房自住(部分产权)(30.5%)、租住私房(15.6%)、租住公房(3.1%)、其他(0.5%)(n=1107).其中,“租住公房”为廉租房、公租房住户,“购房自住(部分产权)”主要是经适房住户,“购房自住(全部产权)”则包括动迁房、商品房住户.调查对象中,53.3%居住在市区动拆迁安置房,32.1%目前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其后依次是本地动拆迁安置房、普通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其他、廉租房(n=1095).与居民情况数据相比,居住在市区动拆迁安置房、本地动拆迁安置房或普通商品房的居民比例总计为65.0%,高于购房自住(全部产权)的居民比例.这是因为前者包括了租住在这三类住房的居民,而后者并不包括.4.同住家庭人口数小于一般的家庭规模,同住人口数略大于同住家庭人口数.大居居民的家庭规模平均为3.52人(标准差=1.367).三口之家比例占45.2%.家庭人口为4人的比例是18.6%,5人家庭占15.0%,两口之家则占14.3%(n=1105).5.九成租户为自住,一半租户准备在大居租住一年以上.当问到“是单独居住还是与他人合租”,82.0%的人选择“自家租住”,自己租住的比例为6.3%.之后分别是多人合租(5.3%)、两家合租(3.9%)、多家合租(2.4%)(n=206).准备在大居租住一年以上的租户比例为50.0%,租住6个月到一年的比例为8.7%,租住半年以内的比例为9.6%.三成租住居民选择了“说不清”(31.7%)(n=208).总结:无论是动迁房还是经适房,大部分大居居民是上海市民,且基本上是举家搬到大居,只是由于中心区与郊区的种种差距,因而落户率较低.租户比例不足两成,绝大部分为自住,而且租住期望大多为长期居住(半年以上).面对这样的居民结构,政府无论是服务于户籍居民还是常住居民,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服务管理职责,并着眼长远,建立、完善长期的大居发展规划和稳定的社会治理组织体制.居民对大居生活的评价1.约六成居民对大型居住社区的总体服务、管理状况表示满意,约四成不满意.对于大居的总体服务状况,选择“非常满意”比例为1.2%,表示满意占60.5%,31.7%的人不太满意,6.6%的人认为“一点不满意”(n=1083).对于大居的总体管理状况,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为1.3%,表示满意的占59.0%,32.8%的人不太满意,6.8%的人认为“一点不满意”(n=1096).2.大部分居民认可大居生活,约四成居民认为生活仍不方便.53.7%的人同意大居难以治理,其余46.3%的人则持相反的看法.86.8%的人认为大居的居民关系很和谐,76.9%认为住在这里感觉很舒心,70.9%认为在大居生活很安全,60.7%认为日常生活很方便.但近四成居民仍认为生活不方便,三成居民认为生活不安全,近四分之一认为目前的大居生活并不舒心.3.与搬来之前相比,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最大,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交通出行的情况则变得更差.47.2%的居民认为住房条件有所改善,35.5%的人认为改善很大,只有4.5%认为情况更差了.60.7%的人认为总体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甚至改善很大,56.8%的人认为心情也变好了.在交通出行方面,54.2%的居民认为情况更差,仅有28.4%认为情况有改善(表1).4.与刚搬来的时候相比,大居的公建配套设施总体上日趋完善,社区生活水平不断进步.70%的居民认为大居的公建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77.0%的人认为居民关系越来越融洽,69.7%认为大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在社区安全和环境卫生方面,居民的感觉仍不太好.60.0%的居民认为社区安全更有保障了,57.7%的人认为社区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但其余四成左右的居民对此并不同意.5.七成多居民对大居未来的发展繁荣有信心,近三成缺乏信心.对于大居未来的发展繁荣,选择“非常有信心”的比例为8.9%,有信心的占64.4%,21.6%的人表示信心不大,5.1%的人完全没有信心(n=997).总结:大部分居民认可大居生活,满意于大居的服务管理状况,认为公建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仍有四成左右的居民表示不满,尤其是与搬来之前相比,尽管住房和心情都有所改善,但交通状况反而不如以前.这意味着入住几年来,政府主导的大居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居民也有目共睹,但仍需要持续努力,尤其是尽快解决居民最为迫切的问题.大居的公建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1.大居最为欠缺的公建配套设施是医院、大型超市/商场、银行.问卷中要求调查对象从公交站点等20项机构设施中,选择大居最缺少的三项并排序.综合分析的选择结果分别是(按比例从高到低):医院,18.2%;大型超市/商场,17.6%;银行,13.2%;公交站点,6.5%;菜市场,6.5%;邮局,4.6%;养老机构,4.5%;老年活动场所,4.2%;广场等公共空间,4.1%;图书室/书报亭,3.4%;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9%;健身点,2.7%;地铁站,2.0%;社区卫生中心,1.8%;行政事务受理中心,1.8%;小商店/百货店,1.7%;派出所,1.5%;药店,1.0%;小学,0.9%;幼儿园,0.7%.2.近六成居民一般到综合医院就医,其次是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2%的人选择到综合医院就医,其次是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6%).选择专科医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的比例分别是:2.5%、1.1%、0.5%.另有4.3%的人选择其他,包括不去就医、自己买药等.3.大居的公建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各类服务机构欠缺,医院、交通仍不便捷.未建比例较高的机构设施包括:养老机构(79.3%)、图书室/书报亭(62.6%)、行政事务受理中心(52.3%)、大型超市/商场(50.6%)、邮局(48.4%)、医院(46.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0.3%)等.已建比例较高的机构设施主要是:公交站点(98.5%)、地铁站(95.8%)、菜市场(93.0%)、药店(90.9%)等.对于已建的机构设施,方便程度较低(不方便、非常不方便的比例之和)的主要有:医院(41.1%)、地铁站(33.7%)、公交站点(33.6%)、银行(32.5%)、邮局(31.8%)、派出所(30.8%)、大型超市/商场(28.6%)、行政事务受理中心(28.5%).4.居民相对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管理项目是养老服务和小区物业管理.居民了解最多的是公共交通、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市容市貌管理、小区物业管理、文化体育设施、医疗保健等.在所有公共服务内容中,总体满意率大致在60%(表2).总结:目前,大居的公交、地铁、菜市场、药店等配套设施已普遍设立,但方便程度仍须提升.大居在公建配套方面最为欠缺的是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医院无法解决大部分居民的就医需求,小商店也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些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小区居民中,离退休人员、老年人等群体比例较高,而目前居民最不满意的公共服务项目就是养老服务,最为欠缺的服务机构就是养老机构.在社区服务方面,可以在政府的推动下,充分利用行政、市场、社会的多种力量发展各类服务机构,以满足居民的迫切需求.另外,小区物业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而且在大居公共服务状况持续改善的情况下,大居治理方面的问题将会愈加凸显.大居管理方面的问题1.居民素质、物业管理、城市管。
关于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2003年开始,上海市为疏导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度,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开始在上海周边郊区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
到2009年初,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集中力量开展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规划选址工作,依据“聚焦新城、公交优先、突出功能、产城融合、便于启动”的原则,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合理布局,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旧区改造,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住房总体格局。
笔者发现,其中,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六大配套商品房拓展基地之一的宝山区顾村镇,涉及规划总体面积18平方公里(占顾村镇域面积近45%),因其属于最早启动,最早建成的典范之一,对以其为主体所在区域的公共治理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治理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治理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历史沿革的阐述以及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探讨国内外理论研究之前,首先必须要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一,也就是大型居住社区的概念。
笔者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09年编制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中找到定义,即用地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生活与就业适当平衡、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社区。
从这个具有官方色彩的定义中不难看出,2009年上海的大型居住社区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住区功能的层面上。
另外,学者刘华钢对大型居住社区的定义描述则是:相当或者超过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的城市居住区级用地规模或居住人口规模,且没有城市道路穿越的单个完整的居住区。
而李鸿新和李钊对大型居住区的界定是:总建筑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规模的居住区。
对于开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社区,则称为超大型居住区。
从上述的各项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大型居住社区的概念大体上是以居住社区的体量规模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不难发现,从城市规划角度方面,国外研究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时代特点的经典理论。
多元共治下的社区微更新探索与实践——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云台二样板居民区建设
图2 社区中心花园改造方案3)自治共享花园位于小区南入口处,属拆违遗留具有权属争议地块。
按照社区的观点属于公共空间,但本楼居民以最初这块地是他们修建为由,拒绝其他人进入使用。
为了推进项目,必须化解本楼居民的不信任状态,经过居委会、睦邻小党校等工作人员多次沟通开会并综合居民的意见,结合“破墙”行动,对围墙进行通透式改造,通过建立社区自治共享花园,积极引导居民亲自参与松土、施肥、种植等,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通过绿化组团式设计,实现绿化空间的重塑和利用率,通过设置休憩设施,打造富有特色的集体记忆公共场所(图3)。
图3 自治共享花园方案 宅间小游园位于居民楼栋之间,场地内废弃家具堆积,树木密集,蚊虫滋生严重,属于容易遗忘的空间。
通过将废弃场地空间再设计,变为社区活动小广场,增加休憩环形廊架,修正场地铺装等途径实现场地更新再利用(图4)。
图4 宅间小游园方案4 多元共治视角下社区微更新反思云台二样板居民区微更新主要工作在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多样化需求,以及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冲突。
在社区微更新中,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关系是什么?如何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社区的活力?如何长效维护?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2]。
1)多元共治角色。
云台二样板居民区建设虽然是社区微更新,但参与的主体涉及街道党工委、街道职能部门、居委会、居民、专家设计团队、施工方等,形成多元复杂的结构体系,工作中形成上下结合协同化多元共治,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自觉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
图5 多元共治角色构成(2)多元共治下社区微更新改造中的矛盾冲突。
社区微更新中由于多主体共治的出现,必然会产生较多的矛盾,进而进行博弈。
在这些冲突中我们大致分为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冲突三种。
群体与群体冲突:由于云台二小区在规划层面上对停车空间考虑欠缺,现状停车混乱,导致通行空间狭窄,机动车通行困难。
这势必导致“生命通道—停车—绿化”空间的冲突。
上海老旧小区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典型案例
上海老旧小区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典型案例
摘要:
一、上海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背景和挑战
1.老旧小区的特点和问题
2.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困境
二、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提出和实施
1.政策支持和引导
2.居民、物业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参与
3.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三、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成效和启示
1.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
2.提高居民满意度和生活品质
3.对其他老旧小区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和展望
1.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
正文:
上海作为我国国际化大都市,老旧小区的数量和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小区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居民满意度低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开始探索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模式,以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老旧小区实施多元参与物业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物业公司和政府部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居民参与自我管理和监督,提高责任意识和自治能力;物业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需求;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在实施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挑战,如资金不足、居民意见不统一等。
然而,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上海老旧小区在物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仅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质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上海老旧小区多元参与物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上海浦东嘉里中心案例分析报告
名称 联洋广场 大拇指广场 喜马拉雅中心 梅花路商业街 麦德龙 百安居
小计
类型 社区mall 社区mall
酒店 社区商业街 仓储式超市 家居卖场
开业时间 2019 2019 2019 2019 —— ——
体量(㎡) 6.8万 11万 16万 1.2万 3万 2万 40万
本项目离竞争最大的商业项目有1.8公里, 周边无大型商业项目,同时项目在2019年开业, 因此项目周边商业氛围没有很好的形成,项目 将需要较长时间培养商气。
CHAPTER 2
项目区位及周边环境
• 项目所在区域分析 • 区位及交通环境 • 项目四周环境 • 周边2km范围内住宅分析 • 周边2km范围内商业环境分析 • 周边2km范围内自然及人文环境分析 • 小结
项目所在区域—世纪公园 版块
世纪公园板块是杨高中路、杨高南路以
南,浦建路以东的浦东内环区域。该板块围
后面章节中将作详细分析。
项目发展历程
项目从动工到开业历时4年,从商场、酒店到公寓、写字楼,以及完善的公共交通配套, 浦东嘉里城将成为商业休闲的新地标,并为提升浦东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作出杰出贡献。
2019年5月,上海 浦东嘉里城房地 产有限公司成立。
2019年第四季度, 项目竣工。
2019年11月9日, 项目动工。
物业构成及分布—写字楼
楼名
高区
大楼类型
租售方式
中区
租售电话
大楼地址
低区
大楼性质
租金价格
物业管理
裙楼
物业公司
建筑面积
总楼层数
写字楼裙房共5层,1、2F除门厅、大堂外, 楼高
基本为商场; 3F除与标准层投影重合部分以外,分为商
大型居住社区治理模式初探_以上海三林世博家园社区为例
近年来,上海为贯彻落实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启动了若干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其中,三林世博家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动迁安置重大工程,占地130多公顷,配套住房总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世博家园于2006年3月建成,安置了来自上钢街道、南码头街道、周家渡街道和三林镇世博动迁居民一万多户,共计近4万人。
三林世博家园社区可以说是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的先行者。
经过近4年的建设,三林世博家园社区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适合社区实际、具有世博家园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探索镇管社区管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复合治理”的社区治理结构。
一、三林世博家园社区建设的理念与价值取向1.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价值观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工作的对象是群众,社区建设的真正资源和动力也是群众。
三林世博家园社区改变过去以各种考核量化指标为主的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价值观,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
价值观与方法论是统一体。
确立了以群众满意为坐标的社区建设价值观,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方法论。
传统[摘要]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居住社区建设近年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林世博家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公共配套工程之一。
三林世博家园社区建设将居民区自治、社区共治、社会公治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区复合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对于未来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自治共治公治[作者简介]范志海(1971-),男,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行政、戒毒社会工作等;刘钢(1986-),男,现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高业,男,经济学硕士,现为日照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讲师。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10)05-0001-06大型居住社区治理模式初探———以上海三林世博家园社区为例范志海1刘钢2李高业3(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3.山东省日照市委宣传部,山东日照25001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方法论,无法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接,始终解决不了居民需求的分散性与资源集中供给的矛盾,导致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社区治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以上海市为例
社区治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以上海市为例李幸祥【摘要】新时代上海如何开展社区治理成为重要课题,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上海社区治理面临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城市管理出现新难题、基层矛盾趋于多样化、居民自治缺乏积极性等问题.考虑到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治理的新形势,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及上海社区治理的实践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建议从加强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积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全面落实社区自治权利、不断拓宽法治路径、发挥德治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社区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作者】李幸祥【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如何开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报告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应用到乡村治理体系之中,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笔者注意到,十九大之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2]与该意见相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自治”从列于“法治”“德治”之后,变为列于第一位,由此可见,自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无疑是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的方向。
一、新时代上海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社区是人口的承载之地,社区治理首先面对的便是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社区治理措施也应相应变化。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人口结构上,除了户籍居民外,还包括大量的外省市来沪人员(即外来人员)和外籍人员。
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我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本文将通过介绍上海的一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从多个角度展示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社区治理模式创新1. 引入社区居民自治上海不断完善社区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不少社区设立了老年协会、文化艺术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组织,让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来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上海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网格的特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政务服务优化1. 互联网+政务服务上海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的全球信息站办理,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办事流程。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办理各类政务手续,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
2. 多元化的政务服务渠道除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外,上海还开通了政务服务交流、政务服务大厅等多个渠道,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政务服务选择,满足不同裙体的需求。
三、案例展示1. 城市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在交通管理方面,上海加强了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得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上海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市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在环境保护方面,上海与多家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实践成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务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社区自治意识得到了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_城中村_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为例
有 6 个村,占总村数的 40%;三是留队撤 府通过思想教育、考核机制等手段,不断 人员由原来的 237 人减少到 90 人,工资
村的村,是指行政村建制已撤销,但留有 引导村干部变“强村富民”的理念为“强镇 性开支由原来每年 524 万元下降至每年
一到二个队,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被保 富民”的理念 ,要求各村从以抓经济为主, 242 万元。三是完善村级资产管理机制,建
近几年来,北蔡镇党政领导认识到, 经济考核的同时,对“城中村”采取了分类
政补助收入总计 608.32 万元;三是投资收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基本 考核的办法:第一类以考核经济服务工作
益,在 12 个村中,5 个村有投资收益,但超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选择、最佳途径和 为主;第二类,一半考核经济服务工作,一
确,实施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甚至没 获利,不但损害村民利益,而且从党风廉
北蔡镇“城中村”在构建社区公共服 有可操作性。北蔡镇可通过编制社区公共 政角度看,也是一大漏洞。
务体系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上海 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城中村”社区基本
城中村土地管理的难点是违法建筑。
城市化较快地区的“城中村”或“村中城” 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标准,并建立和完 外来人口在“城中村”常常搞废品收购点、
北蔡镇农村的“城中村,村中城”的地 域与管理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整
本文为 2008 年度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重点研究课题《上海城区街道与郊区村镇职能转化研究》(项目编号 2008—006)的部分成果。 作 者 简 介 :娄 金 洋 (1974.11--)男 ,江 苏 兴 化 人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讲 师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社 会 发 展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鲍 宗 豪 (1949.12--)男 ,浙 江 奉 化 人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科 学 研 究 院 院 长 、教 授 、博 导 ,主 要 从 事 城 市 文 明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控详规划介绍
“
一
位于d f路西侧 、 _ hl , 拱晨路南侧 、 拱为路北侧现状 “ 桃花村” 周边。社 区中心分别位于每个居住 区中心位置。 “ 轴”——沿城 东路两侧为新市镇发展轴 ,延续 三 惠南镇 总体规 划对该道路两侧 的功能定位 ,以商业商务
基本完善、各种居住群体和谐融合的城市社 区。
图 2 浦 东 新 区 航 头 拓展 一 功 能结 构 分 析 图
图 1 上 海 市 大 型 居 住 社 区分 布
图 3 浦 东 新 区航 头 拓 展 一 土 地 使 用规 划 图
37
规划 简介
等设施 ,是未来整个地 区最具活力的公共活动 中心 ; “ 两带”——依 托浦安路和沉墙港形威 的南北 向公 共服务设施带和依托张家桥港、鹤雷路形成 的东西、8 、 沪 南 公 路 等 道 路 绿 2 3
带形成整个基地外围的生态控制环 ;
“ 三廊 ”— — 即沿 咸 塘 港 、沉 墙 港 和 高压 走 廊 形成 的 三 条 生 态景 观 廊 道 。通 过 滨河 绿 化 将 内 外部 生 态 环境 相 互融 合 渗透 。结 合 公 共 活 动 ,达 到 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 生 的愿 景 。 规 划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配 置 在 研 究 范 围 内 统 筹 考 虑 ,整
一
、
航 头 拓 展 大 社 区 位 于 配 套 商 品房 周康 航 大 基 地 南侧 。 规 划 范 围 为北 至 ¥ 2公 路 ,西 至 沪 南 公 路一 张 家桥 港 一 3 高压 走 廊 控 制 带 ,南 至 下盐 公 路 ,东 至 A 3公 路 ,总用 地
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以上海市为例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Respons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y of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以上海市为例刘 晟 黄建中 LIU Sheng, HUANG Jianzhong超特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人口结构、用地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及规划实施的复杂性,从国家使命、人口构成、资源要素和空间特征4个方面,分析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特殊性。
以上海为例,解析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认知导向、目标传导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作为支撑城市多维度发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载体,形成分阶段落实规划目标、动态满足市民需求的机制,成为各部门和各主体协同治理、凝聚合力的平台。
最后从规划指标、规划层级、用途管控和空间统筹等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阐述相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策略。
The particularity of megacities in function orient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land use and space determines the demand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ional missio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resourc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mand fo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ies is analyzed.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its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planning in terms of cognitive orientation, goal transmission and spatial coordination.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ies should be the carrier to support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enhance the core functions of cities, form a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in stages and dynamically meet the needs of citizens, and become a platform for all departments and all subjects to coordinate governance and gather joint forc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re elaborated from four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focused on, including planning indicators, planning levels, u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spatial planning.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上海2035;规划目标;实施策略megacitie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Shanghai 2035; planning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7-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刘 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政策研究与科技发展处 副处长黄建中(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cn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
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研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及服务功能
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研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及服务功能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系统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包括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浦东新区绿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探讨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
结合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以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收集本研究聚焦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这一区域位于上海市的东部,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浦东新区总面积约为1210平方公里,拥有多样化的绿地类型和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我们选择了该区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浦东新区的绿地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空间分析,获取了高精度的绿地分布数据。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对不同类型的绿地进行了生态系统特征的测量和分析,包括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等。
我们还结合了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浦东新区的绿地系统演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我们得以全面了解浦东新区的绿地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服务功能,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 言
住 社 区管理 为个 案 , 试 图探 讨 一种 促 进 大 型居 住 社 区居 民 自治 、 共 治 的有效 的多元 化 社 区管理 模
活与就业适 当平衡 、 功能基 本完善 的城市社 区。 上海 自2 0 0 3年 起先 后在 7个 区统 一规 划 、 组 织 实
施 大型居 住 社 区建设 , 浦 东新 社 区 , 总建 设 用 地 约 3 5 2 0 公 顷 。随着 大批 中心 城 区居 民导 人 , 大 量 动迁 农
主 建设 的舞 台 和载 体 , 社 区管理 是 城 市 经 济 体 制
改革深化的结果 , 体现 出国家基层治理从行政化
向居 民 自治 的转 变 趋 势 。 因此 对 社 区管 理 模 式
的探 讨有 利 于基 层 民主建 设 和居 民 自治 。
大 型居 住 社 区是 指 用 地 规 模 约 为 5平 方 公 里, 人 口规模 约 1 0万 人 , 以居住功 能为主体 、 生
( 一) 社 区弱 势群体 集 中 大型 居 住 社 区具 有 人 口多 、 面积大、 管 理 任 务 重 的特点 。 以浦 东三 林镇 为 例 , 随着 2 0 0 6年 3
社区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需要探索一种更具 包 容性 、 多 元化 的社 区管 理 模 式 。社 区是 基 层 民
民搬 入 , 这些大型居住社 区的建设 、 管 理 和 服 务
速集聚, 他 们 的来 源 多 样 、 构 成 复 杂 。总 的来 看
主要包括 四类对象 , 一类是农村地 区本地的动迁
居民 , 一 类 是 中心 城 区导 入 的人 口, 一 类 是 购 买 商 品房 的人 群 , 一 类 是 来 当地 务 工 、 租 住 在 当地 的外 来人 员 。其 中 , 由 中心城 区导 入 的人 口占 了
合治理” 的社 区 , 包 括社 区 自治 、 社 区共治 、 社 区 公治 三层 次 。 本研 究 以上 海 市浦 东 新 区 大 型居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3— 0 2 作者简介 : 李玲 玲 , 河南信 阳人 , 硕士 , 研 究方 向为城市社会学 、 社区研究。
任务 不 断加 重 , 社 会 管 理 的新 情 况 新 问题 层 出 不 穷, 亟须进 行 及 时 的研 究 和探 索 。社 区不仅 是 一 个地 域 的概念 , 还 是一 个 利 益共 同体 , 是一个 “ 复
很大的比例。而这 四类人群往往 属于就业不充 分不稳定 、 收人保障水平不高 、 文化层次和综合 素质 相对 偏低 的人 群 , 对 他 们 管理 服 务 的要 求 更
民就 业 困难 、 社 区 自治程度 低等 困难。 以上 海 市浦 东新 区为例 , 探 讨 一种 多元化 的社 区管理模 式, 正 确 定位 多元 管理 主体 的 关 系, 以 实现 社 区复合 治 理 为 目标 , 促 进社 区 自治 。 关键 词 : 大型居 住社 区 ; 多元 化 ; 社 区管理 ; 上 海 市
月, 世博 动迁 居 民入住 世 博家 园 , 短 时期 内在 2 . 8 平 方公 里 的世 博 家 园 区域 相 继 人 住 近 5万 城 市 居民 , 三林 镇 城市 化地 区成 倍增 长 , 其镇村形态 、
人 口结构 发 生 了很 大变 化 。 大批 的人 口在 短 时 间 内 向 大 型 居 住 社 区快
第3 2卷
第 3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e n t
1 1 8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第3 2卷
高、 难度 更 大 。 除此 之 外 , 大 型 居 住 社 区 的人 口
结 构呈 现 “ 四多 ” 现象 , 即老 年 人 多 、 文 化 程 度 不
三、 多元化 社 区管理 模式 的设 想 多元 化社 区 管 理 是 指 社 区 建 设 、 社 区管理 、 社 区服务 、 社 区安全 的公 共 事务 由政 府 、 社会 、 市
V o 1 . 3 2 No . 3
2 0 1 4年 6月
J u n . 2 0 1 4
大 型居 住 社 区 多元 化 管 理 模 式 研 究
— —
以上 海 市 浦 东 新 区 为例
李玲玲
( 华 东师 范大学, 上海 2 0 0 2 4 1 )
摘
要: 大型居 住社 区是 郊 区快速城 市化 的产 物 , 其社 区管 理 面 临弱 势群 体 集 中、 社 区居
式。
郊 区化 是城 市化 的一 个 阶段 , 它在 改 善 城 市
中心 区环 境 、 缓 解 中 心 区 的城 市 功 能 与 人 口压 力、 促 进 周 边 郊 区 的 发 展 等 方 面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_ l 大 型居 住社 区是 城 市郊 区快 速 城市 化 的 产 物, 带来 了社 区社 会 关 系 和 结 构 的 变 化 , 为基 层
二、 大 型居 住社 区管理存 在 的 问题
大型居住社区体现 出规模庞大 , 人住人群多
元, 需求 多种 多样 , 管 理 力量 明显 不 足 , 服务 功 能 滞 后 的特点 , 如何 有 效 强化 对 这些 大 型 居住 社 区 的管理 和 服 务 , 是 新 形 势 下 对 社 区 建设 、 管 理 和 服 务提 出 的紧迫要 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