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在武汉概述

本讲《洋务运动在武汉》,介绍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场馆,回顾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的历史。

我们知道,在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发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讲到武汉的近代史,更是不得不讲张之洞。

一、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驻节江宁(即现在的南京)外,18年中,张之洞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荆楚大地上,全面推进洋务事业,建立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布、纱、丝、麻四局,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还编练了一支新军,推动了近代洋务运动的发展。此外,他还大力兴建市政工程,带来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武汉在近代的崛起。

那么,张之洞在武汉兴办了哪些洋务事业?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呢?

二、张之洞兴办洋务

张之洞在武汉所兴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兴办实业,主要是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布、纱、丝、麻四局。

汉阳铁厂选址在龟山北麓,即现在的龟北路和汉江之间的狭长地带。1890年筹建,1894年6月投产,1908年以汉阳铁厂为主体组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亚洲雄厂”、“东半球首屈一指的钢铁基地”。汉阳铁厂31年间共生产铁250万吨、钢55万吨,产品曾获国际金奖,不仅用于国内铁路、军械、机械建设,还出口到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1924年10月,汉阳铁厂因经费拮据及日债束缚而停产。1938年,武汉沦陷,汉阳铁厂拆迁到重庆建厂,厂内难以拆解的部分则被炸毁。现在,在汉阳铁厂旧址还遗留有一块重达200余吨的大铁砣,人称“定汉神铁”。这块铁砣表面已经风化,呈现出暗红色。岁月的沧桑,已经销蚀了它往日的光彩。它静静地躺在山脚,似乎在缅怀过去的辉煌。

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两年后落成。1904年改名为“湖北兵工厂”,1908年又改名为“汉阳兵工厂”。兵工厂紧临铁厂,在龟山北麓连成一片,厂内烟囱高耸林立,气势恢

宏,成为晚清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它所生产的汉阳造步枪,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中国军队主要的步兵武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汉阳兵工厂奉命迁至湖南、重庆等地,并入他厂。现在,汉阳兵工厂原址被开辟为汉阳造创意园,园中一处高大的建筑“汉阳会”,是参考汉阳兵工厂的行政办公楼原型,按1:1的比例塑造的园区地标建筑。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汉阳兵工厂的宏大。

此外,在汉阳琴台路有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的新厂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个厂的门楼,以及门楼前的大炮和钢铁制品,但厂内早已没有昔日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张之洞还在武昌沿江一带开设了布、纱、丝、麻四局。1890年底,在武昌文昌门外江边创办湖北织布官局,两年后建成,装英国布机一千张、纱绽三万枚,雇工两千五百人。1895年,又在武昌望山门外建成湖北缫丝局,织工三百人,每日制出上等品三十斤,普通品十八九斤。1897年,湖北纺纱官局也在武昌文昌门外的江边建成投产,装绽五万,雇工一千五百人。1906年,又在武昌平湖门外建成湖北制麻局,雇男女工四百五十余人。产品有麻纱、粗细麻布及麻袋。这样,武汉成为中国除上海之外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如今,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厂都已难觅踪迹,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武昌造船厂这样的大企业,依稀回顾它们过去的风采。

二是兴办教育。张之洞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常常发出“才难”之叹,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于是萌发了改革传统教育的想法。其实,早在张之洞任湖北学政的时候,就在武昌创办了经心书院。调任湖广总督以后,他把兴学育才作为洋务新政的基础工程,大刀阔斧进行文教兴革,创书院,办学堂,遣游学,十余年间,在湖北武汉建立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成龙配套的近代教育体系。其派遣的留学生数量也跃居各省前列,使武汉崛起为文教昌明之区。

他所创办的这些书院、学堂,比较著名的有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文普通中学堂、文高等学堂;各类师范学堂等。如今,时隔一百多年,经心书院老斋舍依然还在,虽然破败,但仍保持着昔日的原貌,显得气宇轩昂、不落俗套。两湖书院也有迹可寻,而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则是今天的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在这些学校,你可以看到张之洞的雕塑,或在校史馆里看到相关的介绍。

三是编练新军。1896年初,张之洞开始编练湖北新军。至1906年,湖北新军被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经1907年正式核定,湖北新军官兵共计16104员,

是清末仅次于北洋六镇的最强大新军。湖北新军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特别重视士兵的素质。张之洞要求“入营之兵必须有一半识字”。因此湖北新军成为各支新军中文化素质最高的部队。这使不少官兵具备接受新的社会政治思潮的知识基础,进而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湖北新军能够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这是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

四是市政建设。张之洞还大力推进武汉的市政建设。首先是修建芦汉铁路和大智门火车站。张之洞因修建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在他的主持下,芦汉铁路于1906年建成通车。而大智门火车站则在1903年建成。这个火车站,一直使用到1991年。如今,大智门火车站依然耸立在原地,历经100多年,依然显得高大威武、独具特色。第二是修建中山大道和张公堤。1904年,张之洞主持修建后湖大堤(即现在的张公堤),堤长30余华里,解决了汉口的水患。同时,张之洞命人拆除汉口老城堡,在原址上建设后城马路(1926年改称中山大道),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汉口的发展空间。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工程,如武青堤、武金堤、武泰闸等。至今,武泰闸还是武昌闹市区的交通要道。

三、张之洞纪念场所

张之洞无疑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为此,武汉市于汉阳琴台路建立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整个博物馆的造型,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馆内场地宽阔、设施先进、资料详尽、实物丰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各项洋务事业及对武汉的影响,成为目前国内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的唯一专题馆,是了解张之洞与洋务运动及武汉的最好场所。

张之洞也无疑是对武汉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因此武汉市还有多处纪念场所。如位于蛇山南坡的抱冰堂,是1907年,他的幕僚们为他建的一座生祠,如今这里设有“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展览。又如汉口中山公园内的张公亭,是1933年,汉口市政府为纪念他而建。还有武昌的张之洞路,由武昌中山路一直向西直达长江,因沿路有总督衙门和一些实业、学堂、兵营的遗址、遗迹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