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一)
法治建设意见
法治建设意见导言法治建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于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就法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进行探讨。
观念转变加强法治意识1.全社会要树立法治意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对于法律的存在和实施,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推进普法教育1.加强对全民法制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2.在学校教育中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倡导依法治国1.公共机构和媒体要以身作则,倡导依法行政,宣传法治理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立法机制1.建立科学合理的立法程序,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提高立法质量和透明度。
完善法律体系1.综合各类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促进各类法律制度的协调与配合。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1.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2.提供法律法规的解读和解释,帮助公众理解法律的适用和意义。
司法改革与创新加强审判公正1.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和廉洁。
2.推行审判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探索智能化审判1.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推动审判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
强化法律援助制度1.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2.加大对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建设法治文化1.加强对法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质。
2.倡导法律守法、诚信守约的价值观念,营造社会文明和谐的法治环境。
加强监督与问责1.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评价。
2.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执法机关的监督,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正正义。
提高法律服务水平1.加大对律师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法律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
精选法治环境存在的问题
1、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
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2、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
3、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建设作一些探讨。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形势与政策关于依法治国的论文(1)
形势与政策关于依法治国的论文(1)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进程,这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形势与政策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依法治国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展壮大,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此外,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2.依法治国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和公信力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够保证治理的效率和公信力,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不能依法治国,就会出现各种弊端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依法治国是维护公正与公平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维护公正与公平的根本保证,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公正的分配和公平的机会。
尤其是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依法治国可以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让造假得以制止,加速营商环境改善。
4.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可以更好地推进制度创新
和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把依法治国融入到我国的发展战略中。
总之,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
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篇)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现状法治建设作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法律意识不强我国法律法规众多,但社会各界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仍然不高。
许多人对法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对法律的约束力也缺乏必要的认知。
2. 执法不公正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执法人员存在权力滥用、徇私舞弊、乱收费等问题,导致执法不公正。
一些执法人员甚至将职权视为私有财产,忽视法律和公众利益。
3. 法律适用不规范一些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模糊、随意和不足的问题,使得裁判结果不确定,法律效果打折扣。
这给了一些有心人以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4. 公民法治意识薄弱公民法治意识不强的表现在维护自身权益能力弱,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很多民众对法治的依赖性不高,对于法律问题的处理常常依赖于非法权力,在逃避维权的同时也制约了法治进程。
5. 法律执行力度不足一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履行法律的义务存在缺失,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这使得违法行为不受到有效制止和惩罚,严重损害了法治的威信和公信力。
二、整改措施为了改变当前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法治进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使其熟悉法律法规,增强执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2. 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权力滥用、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完善法律适用标准对于一些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模糊、随意和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明确、规范的法律适用标准,提高司法判决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视也随之增加,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了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及其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论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旨在依法治国,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它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维护国家稳定: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法律和法规制度,可以限制、规范和管理社会行为,防范和处置危机事件,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
2. 促进经济发展:法治建设有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改善和增长自己的业务和收益,最终推动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3. 提高生活水平:法治建设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同时,它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改善。
4. 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法治建设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依法治国,国家能够更好地管治社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等,提升治理水平和效果。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旨在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法治国家。
其目标有四个方面:1. 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促进公平、公正和安全。
2.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3. 提高法治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法治建设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法律服务和公共法律矛盾纠纷预警和化解等,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水平。
4.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通过全面深入的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让国家的决策、实施和监督更加科学、规范、民主和透明。
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实践思考的开题报告
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实践思考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于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环境治理和环境法治建设成为了一个必要的主题。
在环境法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之间的不匹配、执行力度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实践。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分析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不足之处;(3)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法治建设经验,探讨加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措施;(4)提出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强立法、加强执行力度、完善环境监管体系等。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寻找、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的法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法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通过采集大量的实证数据,进一步分析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3.1 论文结构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等。
第二章: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现状分析分析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不足分析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包括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监管权责不明确等问题。
第四章:国外环境法治建设经验借鉴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法治建设经验,探讨加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措施。
第五章:加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提出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强立法、加强执行力度、完善环境监管体系等。
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成就及建议
目前 ,我 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已经囊括 了环境保护 、 生 产、野生动植物保护、气象和地震等九大领域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的行政
问题 , 自觉遵循经济规律 和 自然规律 ,提高环境保护工 污 染防治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清洁 2 0 年 1月 ,中国共 产党 召开 了第 十七次全 国代表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执法和司法成就 07 0 . 境 的基本 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切 身利益和 中华 民族生存 机 构建设 。18 年在城 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设立 了环境 92 发展 。”党 的十七大 第一 次把生 态文 明写进 了政 治报 保 护局 。 1 8 年成立 了直属 于 国务 院 的国家环境保 护 98
会 党 的十六大报告 提 出全面 建设小康 社会 的目标之一
18 年 l月 ,国务 院召开 了第二 次全 国环境保护会 是 :“ 93 2 可持续发展 能力不 断增强, 生态 环境得 到改善, 资源 促 推动整 个社 会 议 。这次会议将环境保 护确立 为我国的基本 国策 ,制定 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 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 ,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 的文 明发展道路。 ” 了经济建 设 、城乡建 设和环 境建 设 同步规划 、同步实 走上 生产发展、
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 收使用管理条例 》、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 保 护条例 》等共计5 余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行政法规 。 0 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制定 并实 施 了 ( 《 河北省 环境保 护条 2 0 年4 ,国务 院召开 了第 六次全 国环境保 护会 例 、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和 ( 06 月 ( 石家庄市城市生
论司法环境的改善
论司法环境的改善司法环境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的司法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以改善。
首先,司法体制的完善是改善司法环境的关键。
我国的司法体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
例如,要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这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明确权力边界,防止权力滥用。
同时,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避免案件积压和拖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其次,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对于改善司法环境至关重要。
司法人员是司法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执法水平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因此,要加强司法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其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司法人员的公正意识、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杜绝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此外,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他们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
再者,加强司法公开也是改善司法环境的重要举措。
司法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开审判过程、裁判文书等信息,让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够有效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
同时,司法公开也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理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和平台,拓展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让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司法信息。
另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也是改善司法环境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全社会都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司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治建设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感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在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法治建设使得社会公平正义有了坚实的保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正义的实现,如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等,这些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
二、法治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法治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支撑。
法治能够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化解,如劳动合同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等,这些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温暖。
三、法治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法治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如深化司法改革、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这些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进步。
四、法治建设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途径法治建设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途径。
法治建设要求全体公民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法治建设使得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五、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手段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治建设使得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民生问题的解决,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这些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法治的关怀。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浅探
21 0 0年 )
20 07年 ,党 的十七 大首次 将 “ 设生 态文 明 ” 建 写 入党 代会报 告 ,从 文 明 的高度 来统筹 环境保 护与 经 济发 展之 间 的关 文 明建 设在更 高层 次上实 现人与
范政 府环境行 为方 面存在 较多 问题 。政 府是 环境 保
“ 一 五 ” 前 4年 ,我 国共 淘 汰 小 火 电 机 组 十 6 0 万千 瓦 ,淘汰 落后 炼 铁 产能 8 1 0 0多 72万 t、炼 钢 产能 63 08万 t、水 泥产 能 2 1 .2亿 t。截止 2 1 00 年 7月 1 5日,淘汰 小火 电机组 17 万千 瓦 ,五年 01
K e w o ds: E vrmn na ws e i ain;p riiain;rn —e kn y r n io e tll ;lgs t a l o at pt c o e tse ig
环境 问 题 是 当今 国际 社 会 普 遍 关 心 的重 大 问
题 ,这一 问题 在 我 国 尤 为 突 出 ,随 着 “ 二 五 ” 十
理厂 23 60座 ;总 处理 能力 达 到 12 .2亿 m /日,分
别是 “ 五 ” 末的 3倍 和 2倍 。 十
企 业等 “ ” 的控 制 ,未 能 通 过 环境 保 护 规 划 提 点 前对 特定 区域 可承载 的人 口,经 济规模 和排 污总 量 进行 定量分配 和 管制 。 ( )我 国 的环 保 法 律 在 规 2
势 ,据专 家测算 : 十一 五 ” 期 间 ,我 国 因环 境 污 ”
染 造成 的各种经 济损失 相 当于每年 国 民经 济总 产值
法治建设情况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3年,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现将2023年度法治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如下:一、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1. 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2023年,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2. 优化法治政府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各地成立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法治建设职责,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追究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4.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法治环境。
二、法治体系建设情况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02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了一批重要法律法规,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2.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地方性法治保障。
3. 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合规、合理,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保障。
4. 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社会支持。
三、法治宣传教育情况1. 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2.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
3. 强化公职人员法治教育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情况1. 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司法体制改革,优化执法司法流程,提高执法司法效率。
论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法治变革的环境
法》 等各类 规范市场主体 、 护市场秩序 、 善宏 观调 前所未有的提高 , 维 完 普法及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 ( )执 法必严”执 法及 司法工作逐 步走 向公正 三 “ : 控、 建立 社会保 障制度 、 促进对 外 贸易等方 面 的重要 立 法陆续颁 布 , 一批 民商 、 济 、 经 行政 、 会领域 的法 社
法治建设 , 必须在 司法 领域里贯彻“ 执法必严” 的
律 法规 相继制定 。 与此 同时 , 随着 20 04年新修 《 宪法》 原则 , 以改革 和完善 司法制度 , 来确保 执法及 司法工 的出台,刑法》《 《 、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也重新 作逐步走 向公正 , 保证人 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权 修订 ,国家赔偿 法》《 政处罚 法 》《 《 、行 、行政 复议法 》 利得到实现 。 司法领域 , 、 在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后 , 《 法法 》 立 等综合 性行政 法律颁 布实施 。 这一 时期 , 我 从 18 9 0年到 19 ,司法制度从重新 确立方 向, 9 0年 到
固
民主 与法 治
党 政 r 论 坛
逐 步开展改革试点 ,到 19 9 9年后走上 了成熟 和稳健 成就 的同时 , 还存在一些 不足 , 集中体现在 四个层面 : 的制度建设之路 。9 9 l , 19 年 0月 最高人 民法 院发布 了 是宪法 、 普通法与特殊法 的法制 文本 之间 尚存 存逻 第 一份 《 民法 院改 革 五年纲 要》 对 19 - 20 人 , 9 9 0 4年 辑 冲突 , 司法执行 、 在 行政执法 中造成 『一定困难 , ¨ 比 问的司法 改革提 出了一系列方案 、 措施 、 目标 和方 向。 如 《 土地管理 法》 农 村土地 承包法》 间就保 护耕 与《 之
生态法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一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通人,我在学习生态法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生态法治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生态法治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法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法律制度。
生态法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制度、措施等。
2. 执法:依法查处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3. 司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纠纷,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
4. 守法: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
生态法治的意义在于:1.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通过生态法治,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法治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法治可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生态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生态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1. 立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2. 执法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3. 司法方面: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纠纷,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
4. 守法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
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本 文在 分析 我 国农 村 环 境 保 护 法律 制 度 存 在 的 问题 的 基 础 上, 出 完善 我 国农 村 环 境 保 护 法制 之 建 议 。 提 关 键 词 : 村 ; 境 保 护 ; 制 建设 农 环 法
党 的 十 七 大 提 出 建 设 ” 态 文 明” 既 是 对 人 类 文 明 进 生 , 这
人 转 型期 的规 律 性 把 握 ,也 是 对 当代 中 国科 学 发 展 理 念 的 实 践 性 提 升 当 前. 国 生 态 文 明建 设 重 点 是 加 快形 成有 利 于节 我 约 能 源 资 源 和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 业结 构 、 长 方 式 和 消 费 模 增
一
.
直 关 系 . 往 为 了 地 区利 益 、 门 利 益 , 成 了上 级 有 政 策 , 往 部 形
f 一 农 村 环 境 法 律 法 规 不 健 全
下 级 有 对策 的 应 付 局 面 ,使 许 多监 督 政 策 不 能 得 到 实 施 . 法
律 得 不 到执 行 . 督 变得 苍 白无 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境 污染 日益 严 重 。 监 环
使 监 督 力 度 也 就 上 不 去 。 因 执 法 主体 繁 杂 , 下 级 形 不 成 垂 上
发展 、生 态 文 明 ” 设 重 要 因 素 。为 了促 进 经 济 发展 , 现 物 “ 建 实 质文明 、 治文 明、 神文明 、 态文明“ 政 精 生 四位 一 体 ” 文 明 发 的 展 模 式 . 强 国 际竞 争 力 , 须 加 强农 村 环 保 法 制 建 设 , 增 必 以推 动 我 国农 村环 保 事 业 的 发 展 我 国 农 村环 境 保 护 法 律 制 度 建 设存 在 的 问题
论我国环境法治中的环境正义
论我国环境法治中的环境正义摘要:环境正义是较新型的环境价值观,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环境立法中环境正义理念缺失,导致环境权益和责任分配不公,最终降低了法律的效率。
事实上,环境问题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失调,更是人与人关系失调的结果,因而要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确立环境正义理念,明确环境正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具体法律制度。
关键词:环境法治;环境正义;理念缺失;实现途径作为环境伦理学的概念,环境正义实质上属于社会正义问题,包含着法律正义的要求,也是环境法学研究的必要课题。
环境伦理是环境法治的基础,也是环境法治的价值内核,当前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急需系统的环境伦理来指导。
环境正义既是现代环境伦理价值观的代表,也体现着环境法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环境正义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正义的基本内容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环境正义运动,引发了美国社会公众与学者对环境正义理论的极大兴趣。
自此以后,环境正义这个新的伦理概念被提出来,越来越多的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者和环境法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新生的领域,环境正义理论也逐渐成熟起来。
(一)环境正义运动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表明:当今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这已成为环境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
环境正义在强调人们应该消除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的同时,更加关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及自决权,并且认为人类自身内部的不平等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正义的概念“环境正义”对传统伦理学的正义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正义的范畴和内涵得到了新的阐释。
为了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伦理学就不能仅停留在人与人之间,而要在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关怀的目光由人类社会开始向自然界扩展,从代内开始向代际扩展。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法治政府建设
的要求。可见 , 行政执法是实现国家公共行政管理 职 能和促进 法 治政 府建设 的重要 要求 。而行 政执 法 的 主体 则是 法定 的 国家 行政 机 关 和法 律 、 规 授 权 法 的组织。两者均要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法律 规 范, 通过 抽象行 政 行 为 、 体 性行 政 行 为 的作 出 、 具 执
个 体行 为 中 主要 指 政 府 执 法 行 为 的 合 法 性 、 范 规 性 。 国务 院在 20 04年 的《 面 推进 依 法行 政实 施 全 纲要 》 中对建 设法 治政府 进 一步 提 出 了“ 为 规 范 、 行 运 转协 调 、 正透 明 、 洁高效 的行政 管理体 制 和权 公 廉 责 明确 、 为 规范 、 督有 效 、 障 有力 的行 政 执法 行 监 保 体 制 以及 科学 化 、 民主 化 、 范 化 的行政 决 策 体 制 ” 规
有序 开展 。但是 , 法治政府建设 过程 中尚存在环境行政执 法无法可依 、 环境行政 执法主体缺乏 必要的 自行强制执行 权和政府 责任机制不健全等 问题 , 此进行 了较为深 入的分析 后提 出 了结合环境行 政执 法的实际适 当加 快相关 立 对
法的进度 、 予环境行政执 法主体 以 自行 强制执行权和 强化 法律责任等三方面 的建议。 赋 关键词 : 环境 行政 执法; 法治政府 ; 强制执行权 中图分类号 :9 2 1 1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9 12 1 )4 0 0 — 5 10 — 4 (00 0 — 1 3 0
要保 障 , 是依 法行 政 的 重要 体 现 和 法 治政 府 建 设 也 的必 然要求 。胡 锦 涛总 书 记 、 家宝 总理 等 国家领 温 导人 也非 常重视 环境 行 政 执 法 , 曾对 环 境 行政 执 并
“十二五”期闻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建议
长一 段 时间 内都很难 改 变 。随着重 化工 化 的进 一 步
( ) 几年我 国的 突发 环境 事件 三 近
近年 来 ,我 国因环境 污染 造成 的恶 性事 件 时有
发展 , 炭在 能源 消费 总量 中的 比重还 将不 断加 大 , 煤 二 氧化碳 的排 放量 还会 不断增 长 。 由于技术 和设 备
‘ ‘ 十二五, , 期闻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建议
口 何 永 泉
环境 问题 是 当今 国 际社 会 普 遍 关 心 的 重 大 问
( ) 环 境 污 染 问题 二 水
题 ,这 一 问题在 我 国尤为 突出 。随着 加入 世贸 十周
年 以及 “ 十二 五 ” 划 的制 定 和实 施 , 我 国经 济 高 规 在
全 年 的3 %~ 0 且 还有 恶化 的趋 势 。 O 5 %,
出超 绝 其
因为血 铅含 量大 大超过 标准 ,被认 定 为 “ 度铅 中 重 毒 ” 0 0 月2 日, 台风 “ 亚 比” 来 的 罕 见 。2 1 年9 1 受 凡 带
源 ) 每年 全 国废 水排 放总量 为3 8 吨 , 中工 业废 。 6亿 其 水排 放量 为2 8 吨 , 理 率仅 为2 %。全 国有3 % 6亿 处 7 6 的城 市河 段为劣 5 水质 , 类 丧失使 用功 能 。大型 淡水 湖泊( 库) 水 和城 市 湖 泊 水 质普 遍 较 差 ,5 7 %以 上 的
环境 问题 是 当代 中国发展 面 临的重 大挑 战 ,庞大 的 人 口数量 , 引发 了一 系列 的社会 经济 问题 , 环境 资 对 源造成 了巨大 的冲击 。 可以这 样说 , 国的人 口问题 我 是短 时期 内难 以解 决 的最 大社 会 问题之 一 。人 口问 题 导致 了我 国资源 的绝对 短 缺 ,因而 出现 了对资 源
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内容提要】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法治发展阶段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法治建设的完善、法学的昌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法治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心力。
但是,在内忧外患不断的情况下,我们追求依法治国的理想一再破灭,包括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等重要内容在内的法治建设事业也与整个国家一起走过了漫长、曲折和艰辛的历程。
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从政治动荡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用更深邃的目光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用更理性的态度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包括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境界。
在此,对新中国法治60年作一总体回顾,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新中国法治的创立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5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几年,全国人民以饱满的政治激情投身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建设中,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法治,也在蓬勃兴旺的建设浪潮中逐渐成型。
这种开创性的建设,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在创立时期的种种创造,往往最让人难以忘怀。
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将国家机构和司法机关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随着国家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常轨道,新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
法治建设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环境污染案为例,探讨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件概述2018年,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
该地区一家化工厂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非法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污染,附近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经调查,该化工厂存在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三、案件处理过程1.立案调查接到群众举报后,当地环保部门迅速开展调查。
经过实地勘查,确认该化工厂存在非法排放有害物质的行为。
环保部门依法对该化工厂进行立案调查。
2.行政处罚在调查过程中,环保部门依法对化工厂进行了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化工厂立即停止排放有害物质,并对其违法排放行为处以罚款。
3.刑事追究在调查过程中,环保部门发现化工厂负责人存在环境污染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追究。
4.审判结果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判决化工厂负责人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同时,责令化工厂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
四、案例分析1.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1)加强环境监管,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本案中,环保部门依法对化工厂进行立案调查,体现了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强化法律责任,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本案中,化工厂负责人因环境污染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推动环境修复,恢复生态环境。
本案中,法院责令化工厂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体现了法治建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手段,促使企业承担环境修复责任,恢复生态环境。
2.案件启示(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 国家法治建设在战略布局、推进路径上必然进行重大调整, 重心是针对法治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 采取靶向性举措推进法治供给侧结构性改,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法治建设; 路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 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深刻剖析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客观因素, 并审时度势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背景准确及时地调整我国法治建设推进路径, 制定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心的法治建设长远战略规划,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我国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执政党基于新时代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作出的新的主观评估结论, 这样的判断必将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施政方略。
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判断必将决定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战略重点。
(一)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的先决条件回顾我国六十多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判断, 我国法治建设就能相对有序高效的推进, 反之, 国家的法治建设会遭受严重挫折。
正如在《矛盾论》中讲的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 不懂得这种方法, 结果如堕烟海, 找不到中心, 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一)内容摘要目前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
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殊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环境法治环境问题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是第一类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
例如,世界上其它的小国家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通通给破坏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天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如大家都知道的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泄漏事件,这两起事件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3)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
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1)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快速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
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
”(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
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
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
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
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国家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
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
地方环境立法必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