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整理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 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 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A、承认联系的客观
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 提和基础。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2)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3)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大体说 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 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属性。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化分、同化与异化、遗传与 变异等等。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B. 矛盾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
(3)“大众文化”的标准化趋向 ) 大众文化” “标准化”是指“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表现 为均一化、模式化、齐一化。文化产品的“标准化” 导致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人也 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乏味的文化使人也变得单 调乏味。单调乏味的人倍感孤独和绝望。 (4)“大众文化”的强迫化趋向 ) 大众文化” 由于“大众文化”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 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 西”,严重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于是就有了强 迫性,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4)存在意义说——语言转向的 ——语言转向的 另一种思潮(欧陆人文哲学), ),强 另一种思潮(欧陆人文哲学),强 调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 的逻辑 分析,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 分析,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 ——当代中国哲 (5)精神境界说——当代中国哲 ) 学家、特别是新儒家的见解, 学家、特别是新儒家的见解,认 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升人 生境界。 生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 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 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哲学的任务是 要揭示知识的本质, 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和 语言的本质。通过对哲学命题的逻辑分析 语言的本质。 重新建立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 重新建立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哲学的 语言的转向” “语言的转向”,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 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 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 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一)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具体科学:1.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定于特定的领域。

2.理论性,但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3.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

哲学:1.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

.以人与世界为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总体性把握。

3.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本身和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1.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1.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2.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线的矛盾。

人生观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

具体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14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1)庙里的神 (2)厮杀的战场 (3)花蕾、花朵和果实 (4)密涅瓦的猫头鹰 (5)消化和生理学 (6)同一句格言 (7)动物听音乐
15
当代哲学观
(1)普遍规律说 (2)认识论说 (3)语言分析说 (4)存在意义说 (5)精神境界说 (6)文化批判说 (7)文化样式说 (8)实践论说
[参考观点8]
按照陈修斋先生的解释,哲学的“无定论”是因为 他所面对的宇宙的“无限性”;并且陈先生把无定 论看作哲学的本性,认为“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 真正的哲学问题,而真正的哲学问题总是无定论 的”;哲学正因其无定论而有价值、有意义,其最 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有助于使人摆脱心灵的桎梏, 解放思想,开拓心胸,提高精神境界···从而获得 ··· 精神的自由”,“认为哲学有定论,正是那种教条 主义、僵化思想的根源,它和生动活泼、充满生命 力、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背道而 驰。···哲学要改革,就必须从认识和肯定哲学无 ··· 定论开始”。
12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现实关系密切,却又与现实保持着一
定距离。 哲学之思是超越于传统、经验、常识的思考, 是对于思想本身的思考。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 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13
*什么是哲学
哲学试图在平常的物事中,寻求一些不平常的 甚或反常识的东西, 如古希腊的“飞矢不动”论、中国古代的“白 马非马”论等,并且常常渴求“于无疑处见有 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在普通人点头的时候,哲学家却可能摇头; 在一般人狂欢的时候,哲学家却敲起了警钟; 在普通人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哲学 家们往往能够有某种不祥的预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了解: 了解 (1)“物质世界的构成 物质世界的构成’’ (1)“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 识记: 2.识记: (1)“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 (1)“物质的概念” (2)“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概念” (3)“宗教观念的本质 宗教观念的本质” (3)“宗教观念的本质” 3.理解 理解: 3.理解: (1)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1)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 (3)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幽默版及其本质是什么? 1.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内容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内容是什么? 3.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3.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A.无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 客观 A.无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 地存在着 B.生物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 B.生物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 着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 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 存在着
A.人利用自然必须依靠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A.人利用自然必须依靠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B.人改造自然界必须依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B.人改造自然界必须依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精品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精品PPT课件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 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发展有三个阶段。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物质
• 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 理解恩格斯物质概念注意两点: A、物质不是 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B、 物质这一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即物质本身是纯 粹的思维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它撇开了各种实物 的个性,抽取概括出其共性。所以,物质和具体物 质形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意识的本质 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即人脑是产生意 识的物质器官。 ②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达尔文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发展中具有决定的作用:
•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人脑是思维的物 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为意识的产生、 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劳动使语言产生,语言作为意识的外在 表达形式,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 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对世界如何存在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第1章
河海大学研制 第36页,共37页。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

注意:发展与一般变化或运动的区别;
? 讨论: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
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的 东西。
第1章
第20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多样的,因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一,它统一于客观存在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 的根本规律。
第1章
第9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及特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列宁唯是一如特何定性义:“物客质观”概念? 实在性;可它的知意性义是;什多么样? 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
第1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哲学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与实际紧密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 它指导我们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是德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带有德 国的民族性。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 来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一种世 界哲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 上升为系统理论,形成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 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以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 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 形态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是学关是于系世界统观化的、学问理论化 的是世系界统观化、和理方论法化的论世界观
三、哲学认中为的精神基是本世派别 界及的历本史原形,坚态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独立于人和
自然界之外的某种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游丝
局限性

盲人摸象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局限性不Fra bibliotek自然观
彻 底 性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社会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认为物质和 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天行有 常,不为 尧存,不 为桀亡”
“天下唯 器”,“无 其器则无其 道”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
特点: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 局限:机械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到当代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性质和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 哲学的新贡献:重新确立实践观点的核心 地位,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两点论和系统集结的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以人民利益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 容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近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哲学意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性起源。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然科学 的工艺学的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早期成就与变革意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近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传 统观念的斗争及其意义;这种世界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 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前提。
近代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起源泉:启蒙运动、社会生活的变 革与政治解放。近代社会科学作为“市民社会的科学”及 其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的历 史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成果和意义 以及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科学前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早期传播与列宁的理论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客观根据。列 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捍卫与阐述(批判马赫 主义;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初步哲学总结)。列宁 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与深化:辩证法的规律、核 心、要素等等。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 胜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革命学说。 列宁在历史新暑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丰 富和发展。斯大林哲学思想及其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
哲学与时代任务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人 格和目标(与时代任务相表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 哲学背景:“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 哲学探索:《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新世界 观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唯物史观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人类思想史上的 划时代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06年大纲修订说明与命题线索图大纲修订说明:1.本章修改了四个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原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原表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原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原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本章删除了一个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线索图:略。

历年命题规律透视及对策一、1995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略。

二、本章命题特点及规律1.本章除1998年文科出过一道辨析题外,均以单选题、多选题的形式命题,且分值小。

2.本章共三节,很明显,历年命题的重点在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由于本章包含的是非常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命题者最常见的命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观点(或是哲学名言)让应试者判断其属于什么哲学派别的观点,如2001年理科第3题。

另一种题干以“下列命题中,属于……的是”的形式命制,如1993年理科第19题,文科第2题;1997年文科第11题等等。

4.由于本章内容少,故出现过1992年理科第6题与1995年理科第2题试题重复的现象。

估计以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形。

三、核心预测及复习建议1.由于本章的历年命题重点在第一节,故建议应试者应侧重理解第一节的相关重要知识点,如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2、3 )。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3 )。

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2、4 )。

⑴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⑵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⑷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2、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8. A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8.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lO.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 ABCD 19.ABC 20.BD 21.BD 23. ABD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