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敏灸疗法理论常用灸法分类

第一节热敏灸疗法

什么是热敏灸

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灸与传统的温和灸法不同之处:

1、灸感不同

传统灸只产生热感,没有传导的现象;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达到热敏化。

2、灸位不同

传统灸法未认识到穴位有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区别,因此施灸时很少有激发以气传感的现象。而热敏灸要求施灸的穴位是敏化态穴位,易激发经气传导。

3、灸量不同

传统灸法一般灸量:施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或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热敏灸要求灸量:施灸时间因人而异,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饱和消敏灸量)。

4、灸效不同

热敏灸的疗效远比传统灸疗效好。

一、热敏灸的理论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

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热敏化的特征: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2、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出现率约90%。

3、证候相关性: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3、动态性: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可能是穴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

4、遁经感传,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5、找到敏感穴位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

证候的相关性

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

注:** 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二、热敏灸技术“十六字要诀”

探感定位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结合传统灸疗理论及临床观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查,以出现敏化感觉为度。辨敏施灸

首先应选热敏灸感经过或直达病位的穴位为主;在非热灸感中又先选痛感的穴位,后选酸痛感的穴位。

以反应较强热敏感的穴位为首选。

量因人异

敏消量足

治疗时以产生热敏化感觉,持续施灸后感觉逐渐消退,称消敏。这个过程约10~200分钟不等,平均是50分钟。

达到这个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称为“饱和灸量”、“消敏量”

三、热敏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穴位热敏现象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这些现象称为“穴位热敏现象”。

这些已经热敏化的穴位称为“热敏穴”

(二)热敏穴的探查

1、灸材

纯艾条、专用热敏灸条

2、探查准备

诊室要安静、室温20oC~30oC、患者合适的体位

3、探查部位

1. 相关疾病的腧穴热敏化高发部位(查相关参考书)

2. 病痛及其临近部位

3. 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4. 体表特定穴部位

5.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

4、探查手法

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按次序施灸,每种手法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2—3遍,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再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

5、穴位热敏的判别

出现前述的6种灸感,就达到了穴位热敏化。患者细心、集中精神感受灸感,一旦出现及时告知医生,标记热敏穴位。

慢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

灸:神阙、关元、大椎、肾腧、足三里,以强化经气,温补元气。

每次施灸4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五天

(三)热敏灸的施灸手法

1、单点温和灸

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

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

2、双点温和灸

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施灸。

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

3、接力温和灸

如果感传不理想,可以在感传线路上的远离这个穴位的端点施灸,可以延长感传距离。

4、循经往返灸

常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

(四)剂量

以热敏现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每穴施灸的个体最佳施灸时间。

(五)注意事项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不相同,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禁灸: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

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六)意外情况及处理

很少出现。晕灸: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不适体位或恐惧紧张等,可能出现“晕灸”。处理:停灸、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急救。

灸伤(灼烧伤):烧伤膏。

热敏灸的适应症

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第二节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技术

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头面部、上肢及小腿内侧为高发区。

灸疗操作

百会、风池、曲池、阳陵泉

时间及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