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合集下载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读写“规模、需求、翻山越岭、泥泞、不畏艰险、不辞辛苦、保证、满怀深情”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淮海战役资料、图片教学流程一、导言: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了解一下支前大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板题)二、自读自悟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验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4.指名回答思考题。

5.师:解放区人民在运物资、弹药、转运伤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选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做出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6.指名读感受深刻的部分,并说出各自的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7.生评价读文情况,看是否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8.这些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支援前线的解放区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对此,陈毅曾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9.指导朗读这一句。

10.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11.朗读全文1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

13.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三、识字教学跋、涉、输、超、昼、胶、肿、疮、拄、誉指名读字、组词、造句。

集体订正。

四、总结解放区的人民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你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一下他们。

正是这些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才会使中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教科版【五语】《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语】《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语】《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或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课前进行设计的时候,是想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解决,从而也使这节课出现一个高潮。

但事实上的效果并不好,不但没有形成高潮,就本课的难点也没有很好地突破。

课后老师们进行研讨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老师的引导不是很到位。

其实一上完这节课,我就进行了教学反思,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如我在提示学生的时候,用的是下列词语:战争性质、集团利益、国家职能、历史趋势。

这些词的专业性太强了,不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这几个
词就已经使学生晕头转向了。

尽管自己在课上给了学生很多的提示,学生们讨论还是不热烈,这节课的高潮还是没形成。

如果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够充分的话,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老师的提示完全可以选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词语,如:士气民心、战略战术、阶级立场等,这样学生能够觉得自己有话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热烈,讨论后的学生发言就会更积极,这样预期的课堂高潮就会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会更好地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而对于课堂的调控准备不到位。

这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备过程,做反思。

我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相关资料)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相关资料)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自由读课文,在 读中认识生字,把课 文读熟,读流利。
整体把握
1、“支前大军”指的是什么人? 这支大军在淮海战役中主要做 了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 的? 2、用简要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 括出来,写在课本上。
讨论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请联系课文和自己收集的资 料,谈体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 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 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 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 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 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 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 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初读感知
课后拓展
1、写一写。把读完课文后的感 受写下来。 2、编一编。根据课文所提供的 材料,把印象最深的人物和事 件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生字学习
跋 bá 跋涉 昼 zhòu 白昼 胶水
涉 shè 涉及 胶 jiāo
输 shū 输液 肿 zhǒng 肿胀 超 chāo 超市 疮 chuāng疮疤
拄 zhǔ 拄拐 誉 yù 名誉
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 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 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 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 战略性战役。

初中历史淮海战役教案

初中历史淮海战役教案

初中历史淮海战役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淮海战役的重要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淮海战役的过程和结果。

3. 思考淮海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淮海战役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性。

2. 淮海战役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1. 淮海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 淮海战役中涌现出的优秀将领和战略战术。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或教材,进行相关讲解。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材料,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淮海战役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通过课件或教材讲解淮海战役的发生原因和过程。

2. 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解答。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淮海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淮海战役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总结,强调重要观点和结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阅读,增进对淮海战役的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淮海战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其他重要历史事件,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2)

第18 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战略大决战》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部署和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以后进行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本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的原因”。

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目标: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电脑等手腕,展示三大战役形势示用意,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进程有直观地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熟悉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斗胆略和宏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熟悉。

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教师:这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画面。

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的楼顶,扯下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欢呼胜利,时间是1949年4月。

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倒了军事力量壮大的国民党,原因安在?本课从两边大决战讲起。

(设计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情绪被感染,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第一篇章: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教师:全面内战暴发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

教科版五年上-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教科版五年上-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浓河中心校“三二一”教学法导学案
1我能查找有关淮海战役和陈毅元帅的资料。

2我会依据导学案中的目标要求,重难点提示,确定自我学习目标。

3我能找出学习中自己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问题,在
书中做好标记。

一、自我学习汇报
1、我能和大家共享有关淮海战役和陈毅元帅的资料
2、我能真确流利读文,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共赏
夯实基础:
运输超载
2、
貌,用点上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方法。

要准确确定好“点”和“面”。

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⑴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⑵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2. 过程与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以及阅读地图的方法。

⑵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⑶活动探究:讨论、列举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⑵通过分析课本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分析。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并用课件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1. 蒋介石1946年6月发动内战,第一年,双方攻守情况为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2.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攻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板书课题)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首先让学生归纳战略大决战的背景(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二)情境创设:播放《三大战役》视频(三)自主探究:1、出示幻灯片《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统计表》(布置学生阅读92——95页全课内容,列举出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同桌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一排自学辽沈战役,第二排自学淮海战役,第三、四排自学平津战役)2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学生一起归纳三大战役经过,填全表格,自学相关战役的小组与教师共同填表,另外两组补充完整,教师板书提纲。

五年级语文上册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关于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描述。

(2)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支前大军的历史贡献。

(2)学生能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关于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描述。

2. 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支前大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2. 相关历史资料:淮海战役的背景介绍、支前大军的相关知识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知道淮海战役吗?你们知道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大军吗?”(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淮海战役和支前大军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相关知识。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作者:张昆明来源:《档案天地》2021年第11期1948年冬,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千里冰封。

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

这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乘夜运输粮食弹药的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与国民党80万大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

而在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大军做后盾。

负重前行的“赤脚队”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

各地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有的连一双鞋都没有,赤着脚赶路。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而他身上穿着三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

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三十多件衣裤。

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又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爬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

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紧张,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秫面或黄豆面。

就是这样一支支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子弟兵手中,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务。

江苏滨海县一等功臣康展桂,号称“钢铁脚”,在支前运输中,他赤着一双脚,翻山越林,走了五百多里山路。

因天冷,他的脚上生了疮,可从不叫一声苦,成为民工中的榜样。

江苏宿迁大兴区组织上千民工,推着九百多辆小车,冒雨顶雪,行走四昼夜,将9万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线。

行途中,不少民工赤着脚,趟过四十多里的泥泞路。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设计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设计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淮海战斗的支前大军》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用一般话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认识到 10 个生字,正确书写12 个生字。

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
量是伟大的,领会对人民民众的颂扬和赞叹之情
教课要点:认识在淮海战斗中人民民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课难点:认识在淮海战斗中人民民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图片
教课流程:
一、引入:情味导入
介绍三大战斗
出示目标:赐教课目的
自学提示:
二、初读感知
1、读读通畅水畅
2、读谈谈讲了哪个人的小故事
3、读谈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
4、读你对哪段最感兴趣,为何?有感觉情的读一读
三、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报告,检查自学成效(含议论)。

四、理解升华
小组沟通
读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谈谈你为何感兴趣,在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双方面加以说明。

而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诵。

全班议论
为何说沧海战斗的成功,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采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领会。

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历史。

五、教课字词
1、小组内自学本课词语
2、小组自学本课生字
六、累积内化: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当堂作业:报告采集到的三大战斗的资料。

进入知识增补,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队PPT新课件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队PPT新课件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总运送物资弹药抢救转运伤员保证前线的需求战役胜利的保证总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课文结构本文讲述了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支援前线的事肯定了他们的历史作用赞扬了他们不怕困难舍生忘死的顽强的革命精神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队
学习目标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1.会认10个生字;读写“规模、不辞劳苦”等词。
2.形近字组词。 耗( 消耗 ) 耗( 耗油 ) 誉( 荣誉 ) 誊( 誊写 ) 拄( 拄着 ) 柱( 柱子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提高 )效率
( 掩护 )伤员 ( 脱离 )火线
( 忍受 )饥饿
( 克服 )困难 ( 指挥 )战役
4.将词语填入合适的位置。 【顽强 刚强 坚强】
(1)后方广大人民,具有( 顽强 )的革命精神。 (2)共产党员一定要有( 坚强 )的革命意志。 刚强 )的性格。 保障】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会认

shè
shū
chāo zhòu
跋 胶
涉 肿
输 疮
超 拄


jiāo zhǒng chuāng zhǔ

易读错字
jǔ yí
chuāng
莒沂县
疮疤
多音字

zǎi(记载)
zài(载歌载舞)
理解词语
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超载:超过运输工具规定的载重量。 翻山越岭:翻过这座山峰,越过那座山岭。形容长途跋 涉的艰辛。
例子的方法以及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肯定了
支前大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赞扬了他们不
怕困难,舍生忘死的顽强的革命精神。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新高潮。

在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中,人民必胜的信念和支前工作的重要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前档案中记录了大量关于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援助信息,体现了全民动员和全民抗战的伟大精神。

首先,支前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淮海战役前期,中央军委发出号召,动员全国人民支前,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各地积极响应,纷纷组织支前工作小组,筹措粮食、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作战。

支前档案中不乏这样的记录:“妇女群众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可见人民的自发性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其次,支前档案中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在淮海战役期间,敌我双方激烈对抗,战火燃烧,但人民群众始终坚定支持解放军。

档案记载着各地办公室的记录:“乡亲们以身体挡枪,掩护解放军,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这种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为解放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最后,支前工作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支前工作,解放军获得了充足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确保了前线部队的有力支援。

支前档案中还记录了一位农民的事迹:“村里的粮食无私供应给解放军,壮士们争先恐后参加支前队伍。

”这种全民支援、全民动员的力量,为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中记录了大量的感人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支前工作的开展不仅体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觉支援的精神,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归功于英勇的解放军,更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支援。

人民必胜,将会铸就更多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的支前运动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的支前运动
准备好物料后男女老少齐动奋战33天终于将长220里大小47座桥梁的兖州抢修公路桥梁从194820日至11南人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在陇海路北的大片新区内修通了临沂至滋阳台儿庄潍县等总长265031条公路195里的大路开辟附路转道99处修建桥梁380座使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保证了前方物资军需供应
20 年 第 9 09修队和民工完成的。鲁中南 区动员
了2 4 名民工 , 62 协同电话队员分别架设了临沂至沂水、 十 字路 、 郯城、 邳县, 临沂通运河车站、 峄县、 滕县 , 兰陵通台
儿 庄 、 汪 、 州 等地 的 5 线路 , 长 4 8 贾 徐 条 全 3 公里 , 电 线 用
杆45根、 6 2 电线 3 6 0 。 89斤
复了胶济、 津浦 ( 山东段) 两条铁路。由于战争的破坏 , 这
两 条 铁 路 不 能 畅 通 , 重 影 响 了 部 队 和 战 勤 物 资 的 运 严 输 。为 了恢 复和 保 持铁 路通 畅 , 山东 铁路 工 人 和沿线 人 民遵 照华 东局 “ 面打 仗 , 一 一面建 设” 的指 示 , 地提 出 响亮
收 稿 日期 :09-8-7 20- - 0 0
作者简介 : 苑朋欣 (9 5 )男 , 16 一 , 山东临沂人 , 临沂师范学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士 , 研究方 向 : 中国近现代史 。

9 ・
山东就 占2 亿斤 。为了保证部队副食供应 , - 3 山东解放区 普遍建立了以工商局为主的供应站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 段, 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为部 队供食油 l.万余斤 , O 3 食盐
打到哪里 , 就支援到哪里”I 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 ,‘ l l
战需 要 , 战役胜利 做 出了巨大 贡献 。 对

五年级语文上册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淮海战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历史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淮海战役的了解。

(3)教师简介淮海战役及支前大军的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知识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支前大军的敬佩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学习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5. 朗读练习(1)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体会语气、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写一篇关于支前大军精神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其他历史时期的支前事迹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支前大军的精神风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支前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淮海战役》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淮海战役》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淮海战役》优质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淮海战役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淮海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关键事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准备- 教科书《历史》第15课-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地图和图片资料- 学生练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淮海战役的图片和背景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淮海战役有哪些了解,并进行简要讲解。

2. 研究(25分钟)结合教科书第15页的内容,通过课件和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淮海战役的基本情况、关键时间和参战方。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场战役的意义和影响。

3. 实践(25分钟)小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淮海战役对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贡献,并设计一份简短的演讲稿。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总结(10分钟)学生针对讨论活动中的精彩观点进行总结,并加以点评。

巩固学生对淮海战役的理解,强化对战役意义的认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并在练册上完成相关练题。

教学延伸- 给学生布置淮海战役的研究作业,让他们自主查找资料并编写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份PPT汇报。

- 引导学生思考淮海战役对中国当代发展的影响,开展相关课外拓展活动。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 批改学生的练册和研究作业,评价其对淮海战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对淮海战役的学习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淮海战役支前大队

淮海战役支前大队

备课时间:月日授课时间:月日课题:淮海战役支前大队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具:课件教学过程:导言:解放战争的胜利,除了依靠前线战士的英勇战斗,也离不开后方人民的支援。

淮海战役时,解放区的人民组成了一支支前大队,竟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他们虽没有奋勇杀敌,却是前线将士的坚强后盾,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光荣。

一、初读积累。

(40分钟)学习目标:(1分)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任务:1、通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5分钟)2、利用工具书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圈画的字词并写到积累本上。

(10分钟)3、分组汇报学习成果,补充不足(8分钟)4、再读课文,强化记忆。

(5分钟)5、阶段性测试。

(10分钟)(1)生字注音跋()胶()输()昼()疮()誉()(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载()()(3)理解词语长途跋涉:不辞辛苦:(4)按要求写句子1.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学习目标。

(1分钟)导言:初读积累环节大家表现的很棒,这节课我们进行第二环节。

二、朗读升情。

(40分钟)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任务:任务一:熟读课文。

(14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反复读。

(1)自由读课文。

(7分钟)(2)汇报读课文。

(7分钟)任务二:情读课文。

(13分钟)要求:读出语速语感。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役,也是解放中国的重
要历史事件之一。

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间,战役中的支前运动对于最终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支前运动的定义、背景、目的和影响等方面对淮海
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进行浅析。

支前运动是指解放军在战时为了获取军事物资和政治物资,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通过产量保障和物资调运,为战争的需求提供保障。

在淮海战
役中,支前运动成为支撑解放军战时所需的物资和政治资源的重要手段。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背景是解放军在战争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粉碎敌
军的进攻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作战。

为了支持长期打硬仗、保证胜利,解放军需要大量的
军事物资和政治物资,而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支前运动来进行保障。

其三,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调动一切
可以调动的资源,为战斗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这包括在前线动员和利用军民两用的资源,发动群众生产和运输,提高经济效益,为战斗提供强大的后方支撑。

通过支前运动,解放
军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是新中国爱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

它的胜利对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意义重大。

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运动背景、运动内容和运动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支前运动的贡献1. 保障了部队的后勤保障部队的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士兵的粮食、弹药、服装等生活物资都由当时的农村提供。

支前运动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进入前线,帮助解放军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使解放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障。

2. 削弱了敌人的士气和战斗力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截取敌军粮道、破坏敌军后方、鼓舞我军士气”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敌军的粮食运输,而且通过破坏敌军的机器设备、燃油、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使敌人失去了后方保障,削弱了士气和战斗力。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支前运动调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前线,不但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还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支前运动还在后方兴办了工厂、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建设项目,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了人民生活。

二、支前运动的运动背景在解放战争中,支前运动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站稳平原战场、推进战役胜利的重要工作。

1948年10月,解放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淮海战争是其中的一次。

为了配合部队作战,需要大量物资的支援,因此支前运动成为淮海战役中的重要内容。

1. 粮食支援支前运动中的粮食支援是解放军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当时的解放军采用“米为兵、粮为草”的军事原则,要求军队在行军、作战时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支前运动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进入前线,为解放军运送粮食。

2. 后方基础设施建设支前运动中,当时的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后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兴办了工厂、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为淮海战役提供了战斗力和后勤保障。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

(可从双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

“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

奠定基础,解放江南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个生字,读写“规模、需求、翻山越岭、泥泞、不畏艰险、不辞辛苦、保证、满怀深情”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淮海战役资料、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了解一下支前大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板题)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验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4.指名回答思考题。

5.师:解放区人民在运物资、弹药、转运伤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选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做出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6.指名读感受深刻的部分,并说出各自的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7.生评价读文情况,看是否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8.这些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支援前线的解放区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对此,陈毅曾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
9.指导朗读这一句。

10.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11.朗读全文
1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

13.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
三、识字教学
跋、涉、输、超、昼、胶、肿、疮、拄、誉
指名读字、组词、造句。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解放区的人民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你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一下他们。

正是这些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才会使中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拓展阅读
《狱中联欢》
六、作业
将此文讲或读给家长听
板书: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运物资运弹药

转运伤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