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以共同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解决当前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
学校作为教学机构,具有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而企业则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实际需求的了解。
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充分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合作进行共同育人。
首先,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行业研究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再次,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再次,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提高就业成功率。
当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解决利益分配、意识形态等问题。
其次,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同时也需要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传承。
再次,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有更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旨在解决教育和就业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双主体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双主体四元制一中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文 / 胡桂红 林 泳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提出依托政府主导的公共实训中心,实现校企、校地联合办学,构建“双主体四元制一中心”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设备、技术的升级改造;打通专本硕博直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校企政研 双主体四元制一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课 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校企政研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创新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ZJGH2021213)、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中职专业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一)国外背景长期以来,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德国校企共建“双元制”办学模式,美国采用“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英国为企业培养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三明治”式的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开展新型现代学徒制的TAFE系统,日本实施教师“定期流动制”。
各国提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归为四类: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本位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本位模式、以社会为主体的社会本位模式、以学校和企业为本位的双元制模式。
(二)国内背景我国近几年先后发布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案。
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4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020年9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国家在2020年1月先后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2022年4月20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完善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育人,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提升学生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将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3. 推动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 课程设置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2. 实习机会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导师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由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工作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1. 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推动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3. 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发展前沿技术,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1. 促进就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2. 提升学校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的实践研究
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的实践研究一、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的理论基础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合作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社会需求理论。
教育合作理论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并倡导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职业教育理论则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1. 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要求学校与企业间进行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通过学校与企业资源间的互补性来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和工作场景,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而企业则可以在课程开发中提供实践指导和专业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职业培训和实践机会。
2. 需求导向的教育内容设计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需求导向,根据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课程。
通过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能力。
3. 高校师资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深度合作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要求深度整合学校的师资资源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学校的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深度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发出更加专业、实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2. 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校企双主体合作开发课程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的概念、优势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进行浅析。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是产业(企业)和教育(学校)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它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旨在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校园外也能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更是将学校和企业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产教融合的优势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从实践中学习,培养自己的实操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弥补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脱离了职业环境,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环境。
3.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三、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实施方法1. 建立联合实验室。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验室中探索,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
2.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3. 实施双师型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导师,协助教师进行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知识,更好地了解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好的提升,为学生的将来就业铺平了道路。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种育人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弱化理论教育,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从学校和企业两个维度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生主要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而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将直接参与实践项目,了解真实行业需求和工作环境。
在实践训练中,学生将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专业技能和经验。
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够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将接触到实际的创新项目和创业机会。
他们将有机会与企业的专业人员合作,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样的经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还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企业能够将自身的实践需求和技术研发成果分享给学校,提供实际工作场所和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和实践环境。
学校则可以通过与企业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为双方的发展提供动力。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升实践与研究的水平。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取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作技术,将实际问题引入研究领域,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反馈给企业,推动企业的科研和创新。
学校和企业之间也能够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促进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基金:2021年度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摘要:职教改革的深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助力企业开发优质人力资源,降低企业培养员工的资金投入。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优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搭建“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的合作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在分析产教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建设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应当如何构建“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的合作育人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前言: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要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前往院校参与任教工作,也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双师岗位计划。
在此背景下,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也成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
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企业应积极与职业院校之间展开沟通和合作。
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融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指明方向。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从字面意义看,产教融合中的产为产业,教则指的是教育。
在宏观角度上,产教融合主要涉及到的是企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相关行业和企业与教育之间相结合的问题。
在微观层面上,产教融合则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结合,主要是解决企业生产与教学之间对接的问题。
总的来说,产教融合指的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和院校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将产与教两个关键要素深度结合。
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部署。
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引领发展,推动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协同互助。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究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通往成功的途径。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真正的产业对接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缺陷。
因此,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对于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理论上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例如,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不同,学校的培训重点不同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降低学校所提供的服务,并使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因此,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和就业率的高水平。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是建立在不断优化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个模式解决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文化不同和培训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它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将学生培养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首先,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将学生的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与企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密切合作,提供实用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使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
同时,企业将经验和技术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并提供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掌握需要的技能和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招募方式。
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意味着企业可以直接招募优秀的学生,并根据企业实践需要,在学生培训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企业就可以提前培养合适的人才,并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最后,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实践转化。
学校与企业合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企业的实践需求和工作要求。
同时,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种相互理解和合作可以让职业教育更好地符合实际要求,并促进实践成果的转化。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作者:晏涵韦林利谭雪兰袁淑君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对象,分析了校企合作的背景,查阅了相关理论,研究了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明确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DNA育人模式,指出了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研究表明,对DNA育人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协同育人 DNA育人模式职业教育一、研究背景2014年6月国家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是服务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发展、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
6月23—2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点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目标任务等,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明确提出:“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
”[1](50-5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把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原则和目标,这一意见的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校企都是育人的双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使教育和产业充分融合,使产业和教育共同得到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当今国家办学的主流,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企业更新技术和科技创新。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链、产业发展链的润滑剂,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室、校企双方互派骨干进行学习和深造,等等。
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都应成为协同育人的主体[2](2-15)。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是一种基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培养。
2. 实践教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实际工作场景,使其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4. 就业拓展渠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1. 建立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实践实习和育人计划等事项,确立双方合作的共识和计划。
2. 探索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育人模式,结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需求,设计开展符合实际的育人计划和项目,促进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实施育人计划:根据合作共识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育人计划,开展实践实习、科研创新和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4. 评估与完善:通过实践探索和实施育人计划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对模式进行不断的评估与完善,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
1. 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流程不够清晰,导致合作实效性和持续性不足。
2. 育人模式不够灵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过于僵化,难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个性化需求。
3. 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学校和企业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导致育人效果受限。
4. 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了解实际效果和问题所在。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互相供需,共同发展。
而“双主体”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作为合作的主体,双方都拥有决策权和责任,可以共同制定合作方向和目标。
在这种推动下,校企合作可以走向双赢,即学校和企业双方均能从中受益。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的质量。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实验室等,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知识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作为合作主体,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需求,提前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也能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和企业作为双方主体,能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共享资源和信息。
学校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和专业知识,而企业则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市场经验。
双方合作可以互补优势,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学校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商业化,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作为合作主体,也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校企合作双赢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双主体”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双赢是一种有益的合作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学校和企业作为合作的主体之一,共同参与决策和责任,能够更好地协调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是一种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体制。
具体来说,该机制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两者充当主体角色,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中,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知识的传授,提供学习平台和师资力量。
企业则通过提供实践机会、专业指导和实际工作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也能确保学校的教育内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校和企业之间理念的不一致、协作机制的建立和维护、资源分配等问题。
因此,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双方能够共同协作,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
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5T02:26:29.24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第9月作者:徐庆博1 赵蕾2 刘立芹1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型企业发展、徐庆博1 赵蕾2 刘立芹11.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 2501152.山东省槐荫中学 250018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型企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就势在必行,这是适应时代发展,服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双主体”育人模式新型学徒制技工院校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它的目的指向更明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就更加休戚与共。
2010 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 号)中进一步指出,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线和潮流,各方也在校企合作育人的道路上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社会和政策背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 号) 等文件明确提出: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就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通过双方资源的整合和融合,共同育人,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双主体合作共育。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和企业是双主体的,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共同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实习实训的安排和指导等教学活动。
第二,资源共享互补。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学校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和岗位,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互相补充,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和提升。
培养目标明确。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对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和要求。
第四,评价机制相互促进。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共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评价机制,相互促进,共同激励,促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提升和发展。
1. 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体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体系,包括需求对接、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或者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企业可以设置校企合作的相关岗位或者部门,负责与学校的合作事务。
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为双方合作育人打下基础。
2. 设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既有学校的教师,又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究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涌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了大学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
而职业教育却备受瞩目,且具有发展潜力。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教学质量低下、毕业生就业难等。
因此,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联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下是我对这种模式的探究。
职业学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间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以联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际人才为目的。
该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在符合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由企业提供真实场景、实际案例和实际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与职业紧密结合,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环节。
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通过使教学与职业紧密结合,开展项目式、实训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在课室外,接受真实项目和任务的训练,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领域中得到更好的锤炼和实践。
(二)增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更为接近,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
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职业技能的提高,还有对职业规划和职业晋升的认知深化,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生在与企业接轨的过程中还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后更容易进入相应领域工作。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学生在企业培训、实践和就业中受益。
这样,企业和学校之间就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就业人才。
企业能够借助校方的力量,更好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医学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高职医学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高职医学院校中,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可以有效地将学院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高职医学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一、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创建1. 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高职医学院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双主体育人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学校可以与医疗机构、大型药企等企业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需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专业的知识。
3. 实习机会与就业指导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习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和帮助。
1.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实施方案,规范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通过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确保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 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训教师的校企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3. 学生实习管理学校需要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监督、实习报告评定等。
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确保实习环境安全和实习质量达标。
4. 教学质量评估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对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进行监督和评价。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和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期望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首先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政策支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优化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为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文献综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我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于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外,许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例如,(国外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校企协同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环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提质培优背景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应用专业群为例
前沿视角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核心指标有效融合,以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学校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及人才需求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部署,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突出地位。
近年来,我国更是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基础设施的布局,技术得到不断革新和突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23年5月公布的报告中预测,2030年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2030年的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因此缺口为400万人。
可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紧迫任务。
(二)当前职业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始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增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为人工智能应用型、技能型、实战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按照“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分别在中职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高职阶段设置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设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摘要: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的重要输出端,对为社会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占有首要地位。
为此,高校积极引入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改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由于此模式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科技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分析1.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共同培养人才,解决传统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企业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拉近毕业生与岗位实习与就业的距离,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即将踏上社会岗位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大量未知且无法界定的岗位问题,人才模式的实施应贯穿学生从入校到走出校门的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1.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被职业教育所推崇,产学结合旨在发挥学校和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把实际项目与教学课题挂钩,把实践环节教学在方式、场地、教学人员等方面落实到位。
项目引领下的教学能让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改革以往校方单方依赖企业的做法,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合作。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重视企业资源与工作室的联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工作室,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单一资源运作,单一主体的理念与意志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普遍导致陷入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办学资金短缺与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相悖,人才质量的自我欣赏与社会评价形成反差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境。
为走出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经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办学体制未能取得有效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无法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业师(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未能深度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企业无论在功能作用上还是法律地位上,都未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仍未能突破“单一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仍无法很好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
鉴于此,学院院长刘惠坚教授于2008年4月,在全国率先提出让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并进行实践。
(一)内涵“校企双主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之一,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四层意思:一是“双主体”中的企业主体,是指企业随着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从功能作用主体走向法律地位主体;二是办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因此,“校企双主体”办学在这里最重要的含义和本质要求,就是要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三是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是指企业资源渗透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专业实训实践指导、教学与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并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超过50%的工作量,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四是“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质,是指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条件下,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协同办学和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反映的是办学体制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实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包括校企双方合作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必须找到和解决与其内涵本质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路径,以及体现“校企双主体”内涵特征的教育方式与培养模式。
学校从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路径设计。
通过组建珠海区域职教集团,全力构建广东省与珠海市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通过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作为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新型人事制度,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解决最终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等基本路径,依托校内外培养阵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构建协同育人大平台――珠海职教集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根本实现,有赖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突破。
组建职教集团开展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目前职教集团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业性职教集团,二是某区域内主要(或基本)由学校集合组建的职教集团。
后者一般都是松散组合,这类职教集团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相差甚远。
如何建立一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为区域内的主要产业行业与企业从人才培养需求、技术服务、产业升级换代、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以及与国际企业发展接轨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构建政府主导的,校、行、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大平台。
(1)促使珠海市政府成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委员会,并下设珠海市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珠海市政府职能部门)。
从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政府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挖掘政府受益点(如:利用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协助政府创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即从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建设一批政府可以指导调控的服务平台或中心来引导、帮助行业、企业按照政府的建设蓝图进行发展),促使珠海市政府成立相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珠海市职业教育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各项事宜,指导珠海市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
(2)组建珠海市“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施平台――珠海市职业教育集团。
在珠海市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由我院牵头组建珠海市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采取理事会制度,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秘书处下设政策研究部、产学研合作部、职教体系建设部、人力资源服务部和企业服务部(如图示)。
通过集团机构的建立和相关运行制度的制定,整合政校企三方优势资源,形成生源链、师资链、实训实战链、信息链、人力资源保障链、科研成果转化链、产业链,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形成集团企事业成员单位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局面。
(3)建立各校校企合作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
各成员院校依托集团资源,采取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制度,根据各校实际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运行制度,形成职教集团的延伸和支撑。
其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2.建设人才培养主基地――“教学企业”(1)“教学企业”内涵。
经校企双方资源深度融合的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教学企业”,是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
“教学企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按市场机制运营的经营实体,具有如下特征:①学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建设,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②人才培养任务共担:学校和企业采取“互聘共培”方式共建教师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其中,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0%。
③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各专业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完成对本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基本同步进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同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要求改革教学活动组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教学企业”管理体制创新。
在学院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处,专门负责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改革创新工作。
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学院校企合作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校企合作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协调、管理与决策,秘书处设在校企合作管理处;校企合作管理处是学院负责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通过设在部门内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更好的落实委员会精神和决议,制定各种政策制度引导、规范和激励各“教学企业”的建设;各“教学企业”以专业为依托,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处指导下进行建设,独立经营,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任务。
(3)“教学企业”运行机制创新①“教学企业”运行模式。
“教学企业”实行理事会下的经理负责制。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理事会,将学校和企业资源统一配置使用,制订《“教学企业”管理章程》,明确“教学企业”建设双方的权、责、利。
由校企双方联合选聘的经理作为该“教学企业”的主要管理者。
每学期初各“教学企业”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的运作方案,包括学生安排、生产经营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考核方式等内容。